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基层就业:极具挑战性和前景
林(化名)今年将从江苏大学法学院毕业,目前正在等待的面试。他的目标很明确:在江苏选调生通过考试,并在家乡的基层工作。
“虽然考上选调生后会被分配到基层工作,服务年限也长,但相比国考和省考,选调生的招录条件更高,竞争压力更小,发展前景更好。而且在基层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帮助家乡更好的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吴林说。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创新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越来越多像吴琳这样的毕业生选择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那么,大学毕业生去基层就业享受哪些政策支持呢?毕业生如何在基层实现自我价值?围绕这些问题,《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进行了深入采访。
鼓励政策到基层。
缓解学生就业问题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大四学生钟然(化名)注意到一个现象:今年,学生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与基层就业有关的问题,如“选调生”、“特岗教师”、“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只要有机会,学生们就会争相报考。前几年大家比较关注的是考公考,考研,在大的互联网公司工作。
在很多同学看来,这一变化与教育部今年颁布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有很大关系。3354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公告》明确了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优惠政策、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补偿政策、基层就业户口档案政策、中央基层就业项目优惠政策等一系列内容。
比如,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的,按规定给予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补偿;结合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在基层特别是街道(镇)、社区(村)购买一批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优先安排高校毕业生就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制定了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补偿办法,吸引和鼓励地方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
“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补偿可以减轻高校毕业生在学习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负担。这和法律上的‘就业默认’是一样的,可以形成长期统一的制度,有利于大学生一开始就做好基层规划。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到基层找工作是高校毕业生的重要选择。”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李海明分析说。
李海明表示,户籍档案、岗位设置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将为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提供机会,保障学生身份向基层干部、基层人才转化;基层就业项目的实施以及在晋升、升学考试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高校毕业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也为国家储备了具有基层经验的人才。
在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玲看来,国家鼓励青年到基层工作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疫情加剧青年就业困境;第二,草资源短缺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各地陆续出台相关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如河北省实施高校就业育人行动计划,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河南省发布《稳就业若干政策措施》,组织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医学院校毕业生专场招聘”、“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等基层项目,招聘人数不少于2.2万人;江苏省发布《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的若干政策措施》,招聘不少于2000名“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单位从事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治理等志愿服务工作。
“这些政策措施形成一套组合拳,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提供了福利、机会和机遇。”李海明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去西部”、“去基层”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关注的方向和归宿。
“双顶”高校发布的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清华大学2021届毕业生有200多人到西部和东北地区基层公共部门就业;Xi交大2021届毕业生中,很多同学主动选择西部地区、基层等祖国最需要建功立业的地方,西部地区就业人数比例达到49.61%;中国政法大学271人选择西部和基层单位工作。
安徽省宿州市夹沟镇人民政府乡村振兴办公室工作人员吴梅子,这两年被招聘到基层工作。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日常的上传发布工作必不可少。现在我们正处于巩固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阶段。我们的工作重点包括完善防止返贫的动态监测和援助机制,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加强扶贫项目的资产管理,发展村项目和落实到户政策等。”吴梅子说,加班是常事,但她不觉得累。
“基层是一个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快速成长。虽然有些工作比较繁琐,但是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做农村工作最重要的是和农民打交道。真正干起来才知道责任重大,基层工作很重要。”吴梅子告诉记者。
“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不是缓解青年就业问题的权宜之计,而是帮助青年通过基层经历成长成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的重要举措。”何玲说。
何玲认为,对于基层来说,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利于缓解人才流失和人才队伍断层的局面。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
支持;对于国家而言,出台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是履行就业责任的具体表现。
基层就业大有可为
因地制宜吸引人才
虽然“到基层去”越来越受到高校毕业生的关注,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想要去和将要去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对基层工作仍然有担忧和顾虑:有的人觉得条件艰苦,以后发展前景不大;有的人觉得基层工作杂活多、待遇相对较低;还有的人想去基层工作却不符合招录条件,面临想去而没资格去的“尴尬”。
来自江苏南通的闫鹏(化名)去年通过江苏省海安市公开选调考试,顺利进入离家20多公里远的某镇信访部门工作。虽然单位提供宿舍,但闫鹏认为宿舍条件较差,所以选择住在家里,每天骑电动车上下班。
闫鹏每天的工作量不少,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他还需要参与很多其他工作,每周有一两天会加班到晚上12点,经常只有周日一天休息。“这里条件比较艰苦,不少人工作一两年后就会通过考试、辞职等方式离开,这几年能坚持下来的人不多。”闫鹏说。
李海明认为,基层对有些毕业生缺乏“吸引力”,条件艰苦、发展前景不大、工作累、待遇低是表象和相对的,造成这种认识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高校毕业生认知和诉求造成的。在高校毕业生众多、就业压力逐年加大的情况下,艰苦的基层工作也会受到青睐。因此,应该加强对基层就业的宣传,让毕业生多了解基层。
在贺玲看来,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建构应当是一揽子政策组合,除中央层面的一般性就业优惠政策之外,各地方应根据其实际情况,在法治框架内出台个性化的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优惠政策,面向高校毕业生打开基层就业空间。
“比如艰苦边远地区基层机关招录高校毕业生时,报名的较少,能留下的更少,对此,应当适当放宽开考比例和学历要求。除此之外,基层也可以建立定向培养计划,一方面帮助生源地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缓解艰苦边远地区基层人才梯队断层现象。”贺玲说。
李海明建议,从基层的角度来说,应尽量发挥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就业的长处,争取让大学生扎下根来,为当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应充分重视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长远意义,其不仅是为当下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渠道,更重要的是让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向基层流动,为艰苦地区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谈及基层就业后的发展,吴美子说,她会坚守基层,不断提升自己,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为基层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闫鹏则准备参加省考或遴选,“基层经历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 本报见习记者 张守坤
□ 本报记者 陈 磊
来源:法治日报
自考资料网:建议开通永久VIP超级会员更划算,除特殊资源外,全站所有资源永久免费下载
1. 本站所有网课课程资料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站长!
2. 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助力考生上岸!
3. 如果你想分享自己的经验或案例,可在后台编辑,经审核后发布在“自考资料网”,有下载币奖励哦!
4. 本站提供的课程资源,可能含有水印,介意者请勿下载!
5. 如有链接无法下载、失效或广告,请联系管理员处理(在线客服)!
6. 本站资源售价只是赞助,收取费用仅维持本站的日常运营所需!
7.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