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毕业季了。
抛学士帽的毕业生,会在毕业论文致谢中表达自己灿烂美好的大学时光。笔与笔之间,人生又将起航。
论文通常注重专业性,然而,毕业生可以在允许差异化和个性化的致谢部分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近年来,不时有论文通过互联网的传播而为公众所知。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直抵人心的力量。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似乎也能看到在这里成长的少年的悲伤、彷徨和喜悦。
“出生在农村,沐浴着山风长大。周围的山挡住了我的视线。高空的阳光让我皮肤黝黑,但书本上的知识让我眼睛明亮。”这是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届毕业生陈世鑫在毕业论文致谢中写的话。
这位从四川凉山农村走出来的少年,除了感谢帮助过他的老师、父母、朋友,还在论文中感谢了自己。“十六年的学习,弹指一挥间。从祖国西南的阿普鲁村小学,到冕宁县二中,再到成都石狮中学、南京大学电子学院,我走过了漫长的路。”
一个来自大山深处的少年,带着他的乐观和坚持,一路自信地走着。去年,他收到了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系的全奖录取通知书。今年8月入学后,他将在芯片自动化设计领域继续深造。他期待着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自主做出贡献。
在与该报记者的交流中,陈世新多次表示自己是幸运的。好在一路有爱,他的成长故事有机会被更多人看到。
“教育和知识为我打开了一扇走向世界的窗户。看到近年来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我感到欣喜。我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学生能够走出大山,实现梦想,回馈家乡。”陈世新说。
[对话陈世鑫]
论文的致谢部分也应该算是一个纪念吧。
报纸:多亏了报纸,许多人知道了你的故事。你最初是怎么想到把它放到社交平台上的?
陈世鑫:我之前其实也在小红书上分享过生活,也会写一些学习心得的帖子。但是因为学术工作比较忙,新媒体的创作有一些瓶颈,没有时间经常更新。随着毕业临近,我的精力可能会更多的投入到论文的写作上,也算是多下点功夫吧。当我结束我的毕业论文时,我意识到感谢的部分也应该算是一种纪念,所以我把它发布到了网上。不过说实话,我也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很多人也因为它知道了我的故事。
论文:在论文的写作标准中,对致谢部分可能没有那么多的限制和要求。为什么写这部分文字这么用心,这么有感情?
陈士信:我觉得是因为我的成长经历。其实我想把论文的致谢部分作为本科的结尾,也是对自己成长经历的总结。回顾总结之后,相信以后会更有动力去努力,也有助于把心态放平,让自己进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
报纸:你能和我们分享一下你在凉山的成长经历吗?
陈士信:高中之前,我住在凉山。我在村里上小学,初中在县城上初中。因为当时初中不提供住宿,而且为了节省在县城租房的费用,我每天骑车十几公里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有些路段晚上没有灯,甚至可能冲进路边的田地里。所以每天风雨无阻,下大雨的时候,我就蹬着自行车,时不时的把脸上的雨水擦掉。冬天骑车冷得刺骨,因为穿的鞋子很薄,脚被冻伤,手也干裂出血。
可能我觉得在大家看来,我们的经历可能很少,但那是当时我们梁山儿女的日常。很多人就是这样长大的。比起城里的孩子,我们在生活中多了一点磨炼。但是我很幸运的把它记录下来发到网上,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知道我的成长经历。
报纸: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对你有什么影响?
陈世新:我父母一直以身作则。虽然他们的文化程度可能不如城里的一些同学,但是他们还是很开明的,一直支持我的选择,能给我一个正确的人生引领。他们影响了我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的努力。
“我通过学习获得了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论文:你初中毕业后第一次走出梁山。你为什么选择去成都的一所中学?
陈世新:说实话,当时心里还是有些纠结和选择的。毕竟那时候我还是个15岁的孩子。一开始觉得还是留在凉山上高中比较好,离家近。
后来学校有老师建议我尽量考成都的中学,因为省会城市的教育实力会强很多。当时我的中考成绩是全县第二,就参加了成都市的外地生入学考试,最后被成都市石室中学北湖校区录取。
报纸:来到成都的新环境后,你有没有发现不适应的地方?你是怎么克服的?
陈世鑫:我进高中后第一次月考虽然是前十名,但是后期成绩有波动。我班有些成都本地的同学在提前死记硬背高中知识,但我是第一次学,可能没那么熟。凉山当地教育条件有限,我的化学和英语科目遇到了一些困难。尤其是英语,本来在凉山,老师可能更注重书面能力的培养,而石狮中学的老师会大量使用口语教学。刚开始的时候,我常常不明白老师的意思。
说实话,这些差距也让我郁闷了一小段时间,不过还好我很快把握住了追赶的步伐。我开始抓紧一切时间努力学习,找各种辅导资料,利用课余时间反复向讲师咨询交流。就这样,我的成绩开始提高,从成绩前十到稳定成绩前三。高考公布后,我考了石狮中学北湖校区第二名,只差一分第一名。
因为在成都没有可以投靠的亲戚,高中三年一直住校。一年后才会播放。
寒暑假的时候会回凉山。我的同学们可能周末会出去放松,他们分享的生活很精彩,但是假期里我还是留在学校里自习,休闲活动也就是自己打篮球做运动。望着空荡的校园,孤独和枯燥感也曾持续了很长时间。
所幸我的班主任兰老师非常关心我,他知道我不能回家,对我特别留心和照顾。每逢端午节、中秋节他还会专门到学校来找我,给我从家里带一些粽子、月饼。他经常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鼓励我,告诉我不要停下脚步。我很感谢兰老师,来南京读大学后,每年假期我还会抽出时间去成都看望他。
还有我的同学们,他们知道我假期总待在校园里,会主动邀请我出去玩,带我领略都市的生活。
没有亲人在身边,是这些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给了我力量。慢慢的我不再感到孤独,通过学习我收获了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我的想法很简单,既然走了这么远来求学,更应该要好好学习。2018年高考,我考入南京大学,并进入了心仪的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学习。
立志为中国科技自主化添砖加瓦
澎湃新闻:你是如何选择自己的大学和专业的,是按照兴趣爱好还是听从师长和父母的意见?
陈时鑫:我觉得城里的孩子们可能会得到很多这方面的指导,但对我而言更多的还是靠自己去了解相关的信息。我的父母原本希望我未来成为一名教师或者医生,因为在他们有限的认知中,可能只有这样的职业是光鲜和体面的。但其实我还是听从了内心的呼唤,做出了院校和专业的选择。
澎湃新闻:大学期间你收获最宝贵财富是什么?
陈时鑫:在没有进入大学之前,我可能觉得大学四年就是为了日后谋求一份不错的工作。但进入南大后,老师们会经常告诉我们:你们所就读的是一所顶尖学府,所学的也是“卡脖子”专业,我们国家还面临很多科研难题亟待解决,这是你们肩负的神圣使命。这时候我便开始意识到,上大学的意义绝非只是为了培养谋生的技能,更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本科四年里,我会时常思考如何提升自己。对我而言,大学除了给我提供了一个与世界连接的平台,也培育了我的家国情怀。
澎湃新闻:本科毕业后为何去选择继续深造?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未来有什么规划?
陈时鑫:临近大四毕业,又面临新的人生关口。从我就读的专业本身来说还是需要继续深造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所以权衡下来最终选择了去香港读博。
对于读博期间的打算,我觉得首先还是希望自己能够顺利毕业。当然大的目标是希望为推动国家的科技进步和自主化添砖加瓦。比如大家都很关注的芯片,目前相关技术还是被国外的几大巨头公司垄断的。目前国内也在努力进行技术攻关。所以我觉得这方面未来的机遇和需求都是挺大的,如果博士毕业后自己能够参与,为打造“中国芯”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我觉得还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
期待更多的凉山少年看见广阔的世界
澎湃新闻:十六年的求学路,你怎样克服物质上的困难?
陈时鑫:小时候,家里的条件比较困难,我经常去捡菌子、摘茶叶、捉泥鳅,再拿到县城集市上卖钱。积少成多,积攒下来的钱便可以购买学习书籍和文具。后来到了成都,生活水平是比凉山高的,我就每天精打细算,尽量节省开销。上大学之后,高校的奖助学金就比较多了,加上我有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再参加相关的勤工助学项目,还有就是自己课余时间也去做过一些家教。基本上大学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开销自己就可以负担了。
澎湃新闻:不管是在凉山的学校、成都的中学,还是后来读大学,你的成绩都是名列前茅。就你自身而言,你觉得这是靠自己的天赋,还是后天的成长环境和习惯养成?
陈时鑫:我觉得是兼而有之。我也看到了很多人学习很努力,但是他们可能没有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读书能不能有天赋,我想可能跟受到的启蒙和阅读习惯是有较大关系的。
小时候我们村里有一个图书室,那里面有差不多几百本书,这些书籍为我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口。除此之外,我还会找家里的亲戚借书来读。看的书多了,不仅养成了较好的阅读习惯,也让我更加意识到读书的益处。
此外,我觉得自己算是一个比较开朗和外向的人,所以在和陌生人打交道方面我其实没有遇到过太多的困难。每到一个新环境,充分与人交流、多搜集相关信息。就可以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然后就可以适应了。
澎湃新闻:从小山村一路走到境外高校博士深造,是什么让你不断努力前行?
陈时鑫:我觉得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向外的过程。像因为论文致谢走红的博士黄国平,用了二十二年的时间,走出了一条寒门学子靠知识改变命运之路,他说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便不枉活一世。其实我觉得自己想的也差不多,人生是一个不断向外走,遇到更多可能性的过程。毕竟自己还年轻,想多尝试一些可能。
澎湃新闻:凉山是中国脱贫攻坚进程中的重要地标,作为从凉山走出来的学子,你觉得自己的家乡这些年发生了哪些变化?未来你还有什么样的期待?
陈时鑫:其实凉山变化还是很大的,每一次回家我都有新体会,凉山正在一天天变得繁荣和美好。我们当年那种艰苦的学习环境如今已经大大改善,村里的孩子不仅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也有机会去县城学美术、音乐和舞蹈。很多家庭都通过自己勤劳的劳动盖上了小楼房。
在外求学的日子里,每每看到关于凉山的新闻,我都会特别关注。其实自己一路走来也受到过不少好心人的帮助。所以上大学后,我也会和一些西部的孩子进行通信,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希望未来我能够尽自己所能帮助更多的凉山孩子看到外面的世界,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
当然,作为凉山的孩子,家乡的建设也需要我们添砖加瓦,相信等我们长大成才后,会用各种形式去建设、反哺家乡,为凉山接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看到我的论文致谢后,很多媒体记者和朋友也都来问候我,我很感谢大家。但热度终会过去,我还是更希望潜心科研。未来的求学阶段还是会遇到许多的挑战,我也要经历脱胎换骨的成长,也许这个过程中自己会遍体鳞伤。比起过往的艰辛与波折,我更希望有一天因为真正的科研成就和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而被看见。
澎湃新闻记者 杨喆
来源: 澎湃新闻
自考资料网:建议开通永久VIP超级会员更划算,除特殊资源外,全站所有资源永久免费下载
1. 本站所有网课课程资料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站长!
2. 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助力考生上岸!
3. 如果你想分享自己的经验或案例,可在后台编辑,经审核后发布在“自考资料网”,有下载币奖励哦!
4. 本站提供的课程资源,可能含有水印,介意者请勿下载!
5. 如有链接无法下载、失效或广告,请联系管理员处理(在线客服)!
6. 本站资源售价只是赞助,收取费用仅维持本站的日常运营所需!
7.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