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五月十三日电。标题:毕业生人数创新高。全力以赴迎接“大考”。202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察
新华社记者罗飞、郑
5月9日,教育部启动202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活动。在求职关键期,增加哪些政策措施帮助毕业生就业?当前,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在落实中还存在哪些困难?怎么破解打通?
向全方位就业市场释放“红利”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和增量较往年均创历史新高。目前,高校、地方政府、网络招聘平台、用人单位等各方积极响应中央部署,向就业市场释放“红利”和“利器”,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记者了解到,近期,各地、各校在一季度系统实施“全企进校”、“精准帮扶”等措施的基础上,着力加强高校校长、书记访企扩岗促就业力度。贵州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于颖告诉记者,从4月份开始,大学的书记、校长就去各市州、企业挖掘更多的优质岗位。
地方政府积极落实稳定就业主体责任的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广东省就业领导小组要求,全省各事业单位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不少于6.8万个岗位。贵州省支持贵阳贵安开展2021-202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行动,计划拿出13.8万个岗位吸引高校毕业生落户省会。
记者了解到,在5月9日至15日的“就业促进周”期间,全国高校计划举办15000多场招聘会等。共提供80多万个就业岗位。在积极应对“就业考试”的大背景下,能反映就业状况的合同签约率与去年同期持平。
上海高校克服疫情影响,通过直播促进就业。新华社
仍然有许多“路障”
记者采访发现,在促进就业相关政策措施总体有效的同时,一些地方和领域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岗位供需失衡、隐性学历歧视、部分促进就业政策落实不力等。
记者走访了多家校园招聘会和人才市场,发现人岗供需失衡、求职不均衡的问题依然明显。一些高校负责学生就业的工作人员表示,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够科学。比如有些学校的旅游专业常年在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学校却不做任何调整。此外,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州、区县的用人单位,还是会遇到“一人难求”的尴尬。专家表示,除了地区和行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求职者的“预期失衡”之外,失衡的原因还与一些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缺乏包容性有关。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受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影响,不少企业仍处于“低谷期”,招聘积极性明显受到影响。一些行业愿意裁员,也影响了就业市场优质岗位的供需平衡。
一些地方招聘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隐性学历歧视。记者发现,在浙江省某地近期的一次“合格精英生”招聘中,基本岗位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中国42所世界一流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QS最新百强海外大学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
一些雇主没有实施雇佣关系
记者还了解到,今年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有明显的“求稳”趋势,普遍非常重视“应届毕业生”的身份,这是各项就业促进政策的重点。但一些企业为了敷衍应对相关就业促进措施,在与毕业生签订三方协议后,很快就会毁约或辞退,导致毕业生白白失去“应届毕业生”身份,损害其合法权益。
“百万人才兴渝”首届高校招聘会在西南大学举行。新华社
答“大考”卷还是需要很多努力的。
专家表示,目前,全国各级旨在稳定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影响较大,效果明显。有关部门和各方要着力突破局部困难,将其转化为后续就业潜力的增长点。
一位中小民营企业负责人建议,出台明确的中小民营企业人才招聘扶持政策,增强企业就业吸引力,合理减轻企业经营负担。
针对招聘中隐藏的学历歧视,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歧视。5月1日实施的《职业教育法》也明文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用人单位不得设置妨碍职业学校毕业生平等就业和公平竞争的报考、录用和就业条件。”
他建议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对所谓名校招聘进行清理,审查学历招聘门槛是否合理,并依法追究对学历歧视负有责任的用人单位的责任。
专家建议,在促进就业政策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劳动执法监督,切实保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求职技能培训和就业预期指导,为毕业生树立更加科学、理性、健康的就业观。
来源:新华网
自考资料网:建议开通永久VIP超级会员更划算,除特殊资源外,全站所有资源永久免费下载
1. 本站所有网课课程资料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站长!
2. 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助力考生上岸!
3. 如果你想分享自己的经验或案例,可在后台编辑,经审核后发布在“自考资料网”,有下载币奖励哦!
4. 本站提供的课程资源,可能含有水印,介意者请勿下载!
5. 如有链接无法下载、失效或广告,请联系管理员处理(在线客服)!
6. 本站资源售价只是赞助,收取费用仅维持本站的日常运营所需!
7.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