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对话]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日前,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公布,这标志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有哪些新的使命和要求?有哪些需要把握的重点?在高校如何跟进执行?倾听代表们的关切和想法。
欢迎客人
王树国代表
林忠钦成员
王焰新成员
主持人:光明日报记者邓辉
清华大学在马悦涵杯学生田径运动会开幕式上表演。新华社
1.开创新局,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相比于第一轮“双一流”建设“整体推进”的要求,近日开幕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使用了“深入推进”的表述。这是什么意思?我们会在哪些方面发力?
林忠钦:深化“双一流”建设,就是要把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取得的经验进一步推广,还有一些未竟的工作要继续做下去。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以服务国家为价值追求,全面提升建设质量,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实现快速发展。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有三项紧迫任务:一是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和基础前沿研究领域做好前瞻性布局。二是加强知识创新联盟建设,推进知识链、创新链、产业链、产业链、社会需求链的协同创新和系统集成。第三,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推进内部治理,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王树国:“深入推进”就是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突出重点、聚焦难点,围绕国家战略急需领域优化布局,加强内涵建设、特色建设、优质建设。也进一步体现了直面问题和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的坚定决心。
立足“两个大局”,胸怀“大国”,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落实以德育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教学科研一体化、产教融合、跨学科协同育人,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以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推动高校更加深入地融入社会,不断产生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文化,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
王焰新:从“统筹”到“深入”,意味着“双一流”建设迎来了新起点,进入了新阶段。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需要“三道关”。首先是培育创新生态。高校“双一流”建设要坚持特色办学,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学邯郸。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应在学科文化、人才培养模式、科研方向和成果、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方面形成特色。二是促进学科衔接。目前高校学科壁垒问题依然存在。打造“双f”
林忠钦:根据基础学科理论性强、创新难度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以培养未来顶尖科学家为目标,构建基础学科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高质量的整合应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课程方面,基础学科本科和博士课程的整体规划和整体设置。导师方面,为不同阶段的学生提供不同数量的导师,加强导师指导。在科研训练上,进一步深化科教融合。
要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力鼓励学生开展各种学术交流,增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开放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基础学科学科、专业、学位层次变化的通道,平滑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之间的转换。
王树国:加强顶层设计,把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基础学科研究、基础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相结合,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育资源和优势。探索硕士-硕士-博士培养、前端后端双导师培养机制等基础学科模式路径,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贯穿培养教育全过程。加强基础课教师、实验教师和辅导员的培训和管理。探索基础学科长效评价体系,为基础和前瞻性研究营造宽松包容的环境。
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基础学科人才专项培养计划。基础学科人才通过稳定的支持,才能甘愿坐“冷板凳”,做勇敢的开拓者,闯入科研的“无人区”,争当学科带头人。
王焰新:一是促进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和渗透,营造有利于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良好教育生态。二是充分发挥高校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中的主力军作用,打好基础学科专业建设的“组合拳”。三是要建立健全适合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
3.优化环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主持人: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应该如何优化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
林忠钦:一方面,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障碍,深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各类人才投身“双一流”建设的积极性。大力引进世界顶尖、学术思想活跃、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高科技人才”;扶持全方位青年人才,构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制度平台和成长环境;通过学术指导、平台支持、老带新等形式,给予青年教师全面关怀。
,下大力气全方位培养、留住、引进、用好、发展好人才。
王树国: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建立资源与人才联动协调机制,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坚持质量导向,完善基于学科特点的分类评价制度,强化同行评议机制,深化代表作评审制度,完善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的制度,充分激发和释放人才活力;加强人才服务保障,进一步完善服务人才的工作体系,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人文生态,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王焰新: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突出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对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一以贯之、不断深化:继续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深入推进“破五唯”工作,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完善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
对存在不足的方面,推进改革、持续创新:聚焦攻克“卡脖子”技术,探索开展联合攻关的人才使用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高校与企业行业等主体协同创新机制;助力青年人才成长,完善对青年科研人才的支持政策;加大不同类型高校试点探索,加强对基础学科和特色行业高校的支持力度。
《光明日报》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自考资料网:建议开通永久VIP超级会员更划算,除特殊资源外,全站所有资源永久免费下载
1. 本站所有网课课程资料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站长!
2. 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助力考生上岸!
3. 如果你想分享自己的经验或案例,可在后台编辑,经审核后发布在“自考资料网”,有下载币奖励哦!
4. 本站提供的课程资源,可能含有水印,介意者请勿下载!
5. 如有链接无法下载、失效或广告,请联系管理员处理(在线客服)!
6. 本站资源售价只是赞助,收取费用仅维持本站的日常运营所需!
7.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