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评论员:我们和网络暴力的距离有多远?

光明网评论员:我们和网络暴力的距离有多远?

光明。com评论员:这两天媒体报道的网络暴力后一女子打赏外卖小哥不幸身亡的新闻还在持续发酵。单纯的善意以鸡毛的网络暴力收场,让很多人扼腕叹息。

“网络暴力”可以追溯到10多年前,但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真正感受到网络暴力离你我如此之近。就近期的网络暴力事件来看,受害者要么是社会关注度高的“明星”等公众人物,要么是具有话题性和争议性的新闻人物,这可能会让很多人认为仅凭其身份就具有网络暴力隔离的“特征”。然而,前述悲剧的发生表明,事实并非如此。这可能也是网络暴力普遍化的最新证据。

暴力是如何形成的?舆论从来没有停止过质疑。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很多理论是有解释力的。作为社会达成的共识,网络的“匿名效应”给了人们脱离现实社会各种规范的“勇气”,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给了肆无忌惮的言行“安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暴力话语可以被快速“组装”。在网络暴力的形成机制中,出现了“沉默的螺旋”效应,多数人的沉默使得聒噪的少数人对舆论气候产生了错误的感知,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受鼓励的,进而变得更大胆、更极端。

但正如一些传播理论所质疑的那样,无论传播机制多么微妙,它都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根据最新的官方统计报告,中国网民数量已超过10亿,其中近1/5为未成年网民,约4/4为初中学历。网民低龄化的特点及其教育水平的金字塔式分布,是我们在讨论网络暴力时不可忽视的一个结构性因素。

经过一些网络暴力事件,不难发现。大多数攻击都是基于或源于道德判断。虽然这种道德判断是盲目的、极端的,但施暴者却自以为是,把这种道德判断强加给受害者。比如他们嘲讽200元的快递支付系统“精致”“小气”,奥运冠军收藏某品牌运动鞋“下跪”等等。面对网络暴力,任何摆事实讲道理的企图都是无用的,反而给他们提供了更多“情绪劳动”的线索和资源。

拿起道德大棒,占领制高点,批判他人,肆意污名化他人,表现自我道德优越感,贬低受害者,支配网络暴力的实施者,几乎都是道德自觉。当然,这与我们在漫长的历史文化中形成的泛道德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有关。同时也要看到,在大多数网络暴力事件中,都可以找到刺激性的信息元素。如果将这些具体的信息元素进一步抽象,就可能归结为社会流动与隔离、社会安全与信任等真正的“母题”,或者归结为“正义”、“平等”等价值诉求。在施暴者极端的道德心理背后,我们或多或少可以窥探到他所指向的社会冲突,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焦虑。

必须指出,网络暴力凭借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言语辱骂或人肉搜索,这些都构成了对他人自由的侵犯和对其隐私权的践踏,是对法律和道德的挑战,我们必须对他们说“不”。此外,我们还需要明白这一点:网络暴力或者说是社会冲突和风险的扭曲,后者需要放在“转型中国”的背景下观察和思考。

这不是为网络暴力找“借口”,而是说明理解和治理网络暴力需要超越传播的视野,在传播机制的基础上还有更复杂的演化机制和生成土壤需要研究。由此可以说,平台主动承担责任治理网络暴力固然重要,法律严厉打击也是必要的,但这还不够。据报道,一些网络平台被设计成开启“防暴模式”或加强对敏感词的监管。相关监管部门和专家也建议加强网络实名登记制度,给商业“水军”以沉重打击。我们高兴地看到,这些努力能够有效遏制网络暴力的升级,我们期待超越这一视角的治理战略。

【上一篇】“天价丧葬费”要治。

资料来源:Guangming.com

相关推荐

中外教育史第四章自测题,中外教育史选择题

一、单理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

2021广东学位英语考题分布,2020年广东学位英语考试试题B卷

昨天广东省学士学位外语水平考试高校联盟发布通知,原定于2022年4月23日举行的成人...

职高考上的大学和普高一样吗,职高和普高一样考大学吗

不上高中也能考统招全日制本科了,你知道么?并且职高学生考取的本科跟高中生考取的本科文...

成人高考 信息错误,成人高考遇到的问题

@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对于成人高考的第一印象,很多人都是负面印象,比如会质疑它取得...

2020年自考本科成绩查询时间,2020自考查询成绩入口

202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已经结束,现在小伙伴们最关心的就是成绩查询了。那么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