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010 《大学》校对
张一湖
103010校对
据台湾省商务印书馆,《中庸》,191,四册,197,《大学》。
张一湖于2021年12月24日会面。
大学[]
大学之道,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然后知止决定,然后可以安静,然后可以安静,然后可以安静,然后可以担心,然后可以得到。万事皆有终,万物皆有始。如果你知道你做了什么,你会走捷径。若古欲显天下德,先治国。如果你想统治你的国家,让我们先把你的家人聚在一起。想成家,先修身体。要想修身体,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如果你想真诚,就真诚吧。如果你想真诚,先让他们知道。知识在于事物[]。能知万物而后知之,知之而后诚,诚而后正,正而后修身,修家,修家而后治国,天下太平。从天子到庶人,一个是以修身为本。如果混乱到最后没有处理,那就不是真的了。厚的就是薄的,薄的就是厚的,没有的就是没有。
在右章,孔子的话被覆盖,曾子的话被描述。他的传记的十个章节是曾子的意思,主人记得。旧书中有一些错误,但今天,因为程子的决定,我们必须仔细看看圣经,特别是在左的顺序。
103010曰:“克明德。”103010说:“看天意。”103010说:“要开悟,要有德。”不言而喻。[]
《右传》第一章解释明明德。
ext-indent: 2em;\\\” data-track=\\\”39\\\”>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⑤]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⑥]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⑦]
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⑧]《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⑨]《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⑩]。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傈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11]。《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12]
右传之三章,释止于至善。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13]
右传之四章,释本末。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14]
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间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格物,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15]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16]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17]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18]
右传之六章。释诚意。[19]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20]
右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21]。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22]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右传之八章。释修身齐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 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 一人定国[23]。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24]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25] 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26]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右传之九章。释齐家治国。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27]。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28]。《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29]。《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30]。《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31]。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32]。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33]。《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34]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35]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36]。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3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38]。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39]。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40]。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41]。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42]。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43]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 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44]
右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
凡传十章,前四章统论纲领指趣,后六章细论条目工夫。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第六章乃诚身之本,在初学犹为当务之急。读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大学章句》序
朱熹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嫡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术,其次第节目之祥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昭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识》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燃杂出乎其间,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覆沉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
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间亦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极知僭踰,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淳熙己酉二月甲子,新安朱熹序。
《中庸》校读
据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一九一经部四书类第一九七册《四书章句集注》校读。
张一湖2022年5月6日识。
中庸[45]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46]。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47]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48]。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49]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50]。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51]
右第二章[52]。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53]
右第三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54]
右第四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55]
右第五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56]
右第六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右第七章[57]。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 [58]
右第八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59]
右第九章。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60]
右第十章。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61]
右第十一章。
君子之道费而隐[62]。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63]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64] 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右第十二章。子思之言,盖以申明首章“道不可离”之意也。其下八章杂引孔子之言以明之。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65]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66]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67]。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68]
右第十三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69]
右第十四章。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70]
右第十五章。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71]?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72]。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73]。《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74]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75]
右第十六章。[76]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77]。《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78] 故大德者必受命[79]。”
右第十七章。[80]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81]
右第十八章。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82]。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83]。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84]
右第十九章。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85]。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86]。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87]。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88]!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89]。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90]。”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91]。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92]。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93]。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94]。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95]。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96]。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97]。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98]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99]。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100]。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右第二十章。[101]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102]
右第二十一章。[103]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104]
右第二十二章。[105]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106]
右第二十三章。[107]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108]
右第二十四章。[109]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110]。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111]。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112]
右第二十五章。[113]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114]。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115]。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116]。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117]。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118] 《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119]
右第二十六章。[120]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121]。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122]。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123]。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124]。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125]
右第二十七章。[126]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127]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128]。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129]
右第二十八章。[130]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131]!上焉者虽善无徵,无徵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132]。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 [133] 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
右第二十九章。[134]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135]。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136]。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137]。
右第三十章。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138]。溥博渊泉而时出之[139]。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140]。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141]
右第三十一章。[142]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143]?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144]!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145]?
右第三十二章。[146]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147]《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148]《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149]《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150]《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151]《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152]
右第三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本,复自下学为己谨独之事推而言之以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赞其妙至于无声无臭而后已焉。盖举一篇之要而约言之,其反复丁宁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①]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君师以之教亿兆使复其性。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嫡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大,旧音泰,今读如字。
[②] 德者,人之所得乎天,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明明德者,复其初也。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③] 此八者,大学之条目。合上文三纲,是为“三纲八目”。格物:格,至也,物,事也。穷至事物之理。
[④] 大,读作“泰”。諟,古是字,此也,或作审。峻,大也。诸书皆言自明己德之意。
[⑤] 作:鼓之舞之之谓作,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
[⑥] 周邦虽旧,至于文王,能新其德以及于民,而始受天命也。
[⑦] 无所不用其极:自新新民皆欲止于至善也。
[⑧] 《诗·商颂》“玄鸟”之篇。邦畿,王者之都也。止,居也,言物各有所当止之处也。
[⑨] 《诗·小雅》“缗蛮”之篇。缗蛮,鸟声。孔子说诗之辞,言人当知所当止之处也。
[⑩] 於缉之於,音乌。《诗》“文王”之篇。穆穆:深远之意。於,叹美辞。缉,继续也。熙,光明也。敬止,言其无不敬而安所止也。引此而言圣人之止,无非至善,五者乃言其目之大者也。
[11] 澳,於六反。猗,叶韵,音阿。喧、諠,《诗》作喧、谖,并况晚反。恂,郑氏读作峻。《诗·卫风》“淇澳”之篇。淇,水名,澳,隈也,猗猗,美盛貌兴也。斐,文貌。切以刀锯,琢以椎凿,皆裁物使成形质也。磋以鑢鐋,磨以沙石,皆治物使其滑泽也。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皆言其治之有绪而益致其精也。瑟,严密之貌,恂,武毅之貌。赫、喧,宣著盛大之貌。諠,忘也。道,言也。学谓讲习讨论之事。自修者,省察克治之功,恂傈战惧也。威可畏也,仪可象也。引《诗》而释之,以明明明德者之止于至善。道学、自修,言其所以得之之由。恂傈威仪,言其德容表里之盛。卒乃指其实而叹美之也。
[12]於戏音呜呼。乐音洛。《诗·颂》“烈文”之篇。前王,谓文武也。君子,谓其后贤后王;小人,谓后民也。此言前王所以新民者,止于至善,能使天下后世无一物不得其所,所以既没世而人思慕之,鱼就而不忘也。
[13]情,实也。圣人能使无实之人尽其虚辞。盖我之明德既明,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故讼不待听而自无也。
[14]此句之上别有阙文,此特其结语也。
[15]谦读为慊,苦劫反,快也,足也;自慊,犹自快自足。独者,人之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如恶恶臭、好好色,实用其力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以自欺。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所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矣。
[16]小人非不知善恶,不肯实用其力也。徒诈无益。诚于中、形于外,如见肺肝。故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
[17]引此以明上文之意,言虽幽独之中而其善恶之不可掩,如此可畏之甚矣。
[18]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德之润身者然也。盖善之实于其中而形于外者如此。
[19]经曰欲诚其意先致其知,又曰知至而后意诚。盖心体之明,有所未尽,则其所发必有不能实用其力而苟焉以自欺者。然或已明而不谨乎此,则其所明又非己有,而无以为进德之基。故此章之指,必承上章而通考之,然后有以见其用力之始终,其序不可乱而功不可阙如此云。
[20]程子曰“身”当作“心”。忿懥,怒也。忿懥、好乐、忧患、恐惧乱心。心有不存,则视听食味皆不得其正。故心正而身无不修也。
[21]辟,偏僻。五者在人本有当然之则,然常人之情,惟其所向而不加察焉,必陷于一偏而身不修矣。
[22]不知子恶苗硕: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
[23]偾事,坏事,败事;一人,君也。推己及人,恕也。
[24]《诗·周南》“桃夭”之篇。
[25]《诗·小雅》“蓼萧”篇。
[26]《诗·曹风》“鸤鸠”篇。
[27]倍与背同。絜,度也。絜矩,法度。
[28]恶、先皆去声。如不欲上之无礼于我,则必以此度下之心而亦不敢以此无礼使之。不欲下之不忠于我,则必以此度上之心,而亦不敢以此不忠之心事之。至于前后左右无不方矣。彼同有是心,而兴起焉者,又岂有一夫之不获哉?所操者约而所及者广,此平天下之要道也。
[29]《诗·小雅》“南山有台”之篇。乐音洛,只语助辞。言能絜矩而以民之心为己心,则是爱民如子,而民爱之如父母。
[30]僇与戮同。《诗·小雅》“节南山”之篇。节,截然高大貌。师尹,周大师尹氏也。具,俱也。辟,偏也。言在上者人所瞻仰,不可不谨。若不能絜矩,而好恶徇于一己之偏,则身弑国亡,为天下之大戮矣。
[31]《诗》“文王”篇。师,众也;配,对也;监,视也。引《诗》而言,以此结上文两节之意。有天下者能存此心而不失,则所以絜矩而与民同欲者,自不能已矣。
[32]争民施夺:使民争,教民夺。
[33]道,言也。
[34]舅犯,晋文公重耳舅狐偃,字子犯。
[35]断断,诚一之貌。彦,美士也。圣,通明也。尚,庶几也。媢,嫉也。违,拂戾也。殆,危也。
[36]迸,屏,古字通用。逐也。言有此媢嫉之人妨贤而病国,则仁人必深恶而痛绝之,以其至公无私,故能得好恶之正如此。
[37]命:郑氏云当作“慢”,程子云当作“怠”,未详孰是。远,去声。若此者知所爱恶矣,而未能尽爱恶之道。盖君子而未仁者也。
[38] 菑,古“灾”字。夫,音扶。拂众人之性,不仁之甚,灾必及身矣。
[39] 君子有大道:修己治人之术。发己自尽为忠,循物无违谓信。骄者矜高,泰者侈肆,此因上所引《文王》、《康诰》之意而言。章内三言得失而语益加切,盖至此而天理存亡之几决矣。
[40] 《吕氏》曰:国无游民则生者众矣,朝无幸位则食者寡矣,不夺农时则为之疾矣,量入为出则用之舒矣。朱子按:此因有土有财而言之,以明足国之道,在乎务本而节用,非必外本内末而后财可聚也。自此以至终篇皆一意也。
[41] 仁者散财以得民,不仁者亡身以殖货。
[42] 府库财无悖出之患。
[43] 孟献子,鲁大夫仲孙蔑。畜马乘,士初试为大夫者也;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丧祭用冰者也;百乘之家,有采邑者也。君子宁亡己之财而不忍伤民之力。
[44]长,上声。“彼为善之”句疑有阙文误字。自小人,由小人导之也。深明以利为利之害,结尾反复叮咛。
[45]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空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也矣。
[46]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离①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修,品节之也。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盖人知己之有性而不知其出于天,知事之有道而不知其由于性,知圣人之有教而不知其因吾之所固有者裁之也,故子思于此首发明之,而董子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亦此意也。
[47]离,去声。道者理,性之德,具于心,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所以不可须臾离也。如其可离,则岂率性之谓哉?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
[48]见音现。隐,暗处也;微,细事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49]乐音洛。中节之中,去声。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而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达道者,循性之谓。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
[50]致,推而极之也;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学问之极功,圣人之能事,初非有待于外,而修道之教亦在其中矣。是其一体一用,虽有动静之殊,然必其体立而后用有以行,则其实亦非有两事也。
[51]致,推而极之也;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学问之极功,圣人之能事,初非有待于外,而修道之教亦在其中矣。是其一体一用,虽有动静之殊,然必其体立而后用有以行,则其实亦非有两事也。
[52]此下十章皆论中庸,以释首章之义,文虽不属而意实相承也。变和言庸者,游氏曰“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则曰中庸”是也。然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
[53]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故惟中庸之德为至然,亦人所同得。
[54]道者天理之当然,中而已矣。知愚贤不肖之过、不及,则生禀之异而失其中矣也。知者知之过,既以道为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以常不行也、所以常不明也。鲜能知味:以过‘、不及故,鲜能知食之原味。
[55]不明故不行。
[56]舜之所以为大知者,以其不自用而取诸人也。迩言,浅近之言,犹必察焉,其无遗善可知。于其言则隐恶扬善,用众言则执其两端而度量其中,无过、不及而道之所以行也。
[57]承上章大知而言,又举不明之端以启下章也。
[58]拳拳服膺:拳拳,奉持貌;服犹着也,膺,胸也。奉持而着之心胸之间,言能守也。颜子真知,故能择能守,无过不及而道之所以明也。
[59]均,平治也。三者亦知仁勇之事,天下之至难也,然皆倚于一偏,故资之近而力能勉者,皆足以能之。至于中庸,虽若易能,然非义精仁孰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不能及也。三者难而易,中庸易而难,此民之所以鲜能也。
[60]“而强与”而:汝。不报无道:横逆之来直受之而不报也。南方风气柔弱,故以含忍之力胜人为强,君子之道也。“强哉矫”矫:强貌,“矫矫虎臣”。四者君子所当强也。夫子以是告子路者,所以抑其血气之刚而进之以德义之勇也。
[61]“素隐行怪”:素,误也,当为“索”。索隐行怪,言深求隐僻之理而过为诡异之行也。谓欺世盗名者,后世或有称述之。弗能已:至诚无息。不为索隐行怪,则依乎中庸而已;不能半途而废,是以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也。此中庸之成德。知之尽,仁之至,不赖勇而裕如者,正吾夫子之事,而犹不自居也。故曰“惟圣者能之”而已。
[62]费,用之广也;隐,体之微也。本章以下分说“费而隐”。
[63]君子之道,近自夫妇居室之间,远而至于圣人天地之所不能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可谓费矣。然其理之所以然,则隐而莫之见也。人犹有憾:谓圣人有不知不能,是憾也。朱子意人生不全福,不得其正,多憾也。
[64]《诗·大雅》“旱鹿”之篇。化育流行,上下昭著,莫非此理之用,所谓费也。然其所以然者则非见闻所及,所谓隐也。
[65]道不远人:道者率性而已,固众人之所能知能行者也,故常不远于人。若为道者厌其卑近以为不足为而反务为高远难行之事,则非所以为道矣。
[66] 《诗·豳风》“伐柯”之篇。柯,斧柄;则,法也;睨,斜视也。言人执柯伐木以为柯者,两柯视之犹远,前柯不能是后柯尽若己也。君子治人,责之人所能知能行而已,非欲其远人以为道也。张子所谓“以众人望人,则易从也”。
[67] 忠恕推己及人,由近而远,故曰为道不远。
[68]子臣弟友四字绝句。道不远人。凡己之所以责人者,皆道之所当然也,故反之以自责而自修焉。庸,平常也。行者践其实,谨者择其可德。不足而勉则行益力,言有余而認则谨益至。谨之至则言顾行矣,行顾言矣。慥慥,笃实貌,忠诚厚实。凡此皆不远人以为道之事,张子所谓“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尽道”是也。
[69]素,见在,现在;愿,慕,企望。易,平地;正鹄,箭靶心。画布曰正,栖皮曰鹄
[70]自,由。《诗·小雅》“棠棣”之篇。人能和于妻子、宜于兄弟,如此则父母其安乐矣。自妻子兄弟而及父母,自迩卑而及高远。帑,同“孥”。
[71]程子曰:“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张子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朱子:以二气言,则鬼者阴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以一气言,则至而伸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其实一物而已,为德犹言性情功效。
[72]鬼神无形无声,然物之终始莫非阴阳和散之所为,是其为物之体而物所不能遗也。其言体物犹易所为干事。
[73]齐之为言齐也,所以齐不齐而致其齐也。明,犹洁也;洋,流动充满之意。
[74]《诗·大雅》“抑”之篇。格,来也;矧,况也;射,厌也,言厌怠而不敬也;思,语辞。
[75]诚者真实无妄。阴阳合散无非实者,故其发见之不可掩如此。
[76]不见不闻,隐也。体物如在,则亦费矣。此前三章以其费之小者而言,此后三章以其费之大者而言,此一章兼费隐、包小大而言。
[77]材,质也;笃,厚也;栽,植也。气至而滋息为培,气反而游散则覆。
[78]《诗·大雅》“假乐”之篇。“假”当依此作“嘉”,“宪”当依《诗》作显。申,重也。
[79]受命者,受天命为天子也。
[80]此由庸行之常推之以极其至,见道之用广也,而其所以然者,则为体微矣。后二章亦此意。
[81]末,老也。追王之王,去声。追王:盖推文武之意以及乎王迹之所起也。先公:自组绀以上至后稷也。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又推大王、王季之意以及于无穷也。制为礼法,以及天下,使葬用死者之爵,祭用生者之禄,丧服自期以下,诸侯绝,大夫降,而父母之丧,上下同之,推己及人也。
[82]裳衣:先祖之遗衣,服祭则设之以授尸也。时食:四时之食,各有其物。
[83]昭穆:宗庙之次,左昭右穆,而子孙亦以为序。爵,爵位;事,职事。旅,众也;酬,导饮也。下为上:子弟各举觯于其长而众相酬,逮及贱者亦得以申其敬也。
[84]郊祭天;社祭地。禘,大祭,追祭太祖之所自出于太庙,而以太祖配之也;尝,秋祭。四时皆祭,举其一也。
[85]方,版也;策,简也。有是君有是臣则有是政矣。
[86]敏,速也;蒲芦,蒲苇。以人立政,犹以地种树,其成速矣。而蒲苇又易生之物,其成尤速也。言人存政举,其易如此。
[87]杀,去声,音“晒”,意衰减。丧服减等明亲疏。人,指人身而言。具此生理,自然便有恻怛慈爱之意,深体味之可见。宜者,分别事理各有所宜也。礼则节文斯二者而已。
[88]不得其位,民不可得而治也。
[89]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所以行之者三,则智仁勇三德也,“五道”由“三德”而行之。“三德”由“一”而行之,“一”者,诚也。
[90]所知所行,皆谓达道。以其分而言之,则所以知者,知也;所以行者,仁也;所以至于知之成功而一者,勇也。以其等而言,则生知安行者,知也;学之利行者,仁也;困知勉行者,勇也。闻道有早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
[91]子曰二字衍文。好学非知然足以破愚,力行非仁然足以忘私,知耻非勇然足以起懦。
[92]经,常也。吕氏曰:天下国家之本在身,故修身为九经之本。
[93]九经之效。
[94]九经之事。既禀:稍食,即官俸
[95]一者,诚也。一有不诚,则九经皆为虚文,此九经之实矣。
[96]获乎上:获得上面的了解、信任。
[97]有道:有道理,亦意有途径、办法。
[98]诚者,真实无妄,天理之本然。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人事之当然也。
[99]学问思辨,此诚之之目也。
[100]必要其成。
[101]此引孔子之言以继大舜文武周公之绪,明其所传之一致。举而楷之,亦犹是耳。盖包费隐兼小大以终十二章之意,章内语诚始详。而所谓诚者,实此篇之枢纽也。
[102]自,由也。自诚明,自诚而明;自明诚,由明而诚。自诚明,圣人之性;自明诚,贤人之学。自诚明,天道也;自明诚,人道也。诚则无不明矣,明则可以至于诚矣。
[103]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自此一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复推明此章之意。
[104]参:并立。意与天地并立而为三,亦与天地同列。圣人之德之实,天下莫能加也。德无不实故无人欲之私,而天命之在我这察之由之巨细精粗无毫发之不尽也。
[105]言天道也。
[106]其次:通大贤以下凡诚有未至者而言也。致曲:致,推致;曲,偏,一个方面。自细微处推致,亦可达于诚。人有诚,则形著明动变化。
[107]言人道也。
[108]祯祥者,福之兆;妖孽者,祸之萌。蓍所以筮,龟所以卜。四体,谓动作威仪之间,如执玉高卑、其容俯仰之类,凡此皆理之先见者也。惟至诚能察其几焉,如鬼神之明。
[109]言天道也。
[110]诚者物之所以自成,而道者人之所当自行也。诚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
[111]诚即是物,不诚则无物。君子诚则必成,不诚则必不成。
[112]仁者体之存,知者用之发,是皆吾性之固有而无内外之殊,既得于己则见于事者,以时措之而皆得其宜也。
[113]言人道也。
[114]息,间断;久,常于中也;征,验于外也。
[115]存诸中者既久,则验于外者益悠远而无穷矣。悠远故其积也广博而深厚,博厚故其发也高大而光明。
[116]圣人与天地同体。
[117]不二即诚,诚故不息而生物之多莫知其所以然。
[118]勺,市若反;昭昭,犹耿耿小明也,此指其一处而言之。及其无穷,盖举全体而言;振,收也;卷,平声,曲也,或言通“拳”;四条者皆发明由其不二不息以致盛大而能生物之意。然天地山川实非由积累而后大。
[119]《诗··周颂》“维天之命”篇。于,叹词;穆,深远也。不显,犹言岂不显也。纯,纯一不杂也。明至诚无息之意。
[120]言天道也。
[121]峻,高大也。此言道之极与至大而无外也。
[122]优优,充足有余之意。礼仪,经礼也;威仪,曲礼也。此言道之入于至小而无间也。
[123]至德,谓其人。凝,聚,成。
[124]尊者,恭敬奉持之意;德性者,吾所以受于天之正理;道,由也。温,燖温之温。未故学之矣,复时习之也。敦,加厚也。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
[125]倍与背同,与平声。
[126]言人道也。
[127]烖,古灾字。
[128]礼,亲疏贵贱相接之体也;度,品制也;文,书名。
[129]征,证也。三代之礼,孔子皆尝学之而能言其意。但夏礼既不可考证,殷礼虽存又非当世之法。惟周礼乃时王之制,今日所用,孔子既不得位,则从周而已。
[130]亦言人道。
[131]王,去声。吕氏曰:三重谓议礼、制度、考文,惟天子得以行之,则国不异政,家不殊俗,而人得寡过矣。
[132]上焉者,谓时王以前,如夏商之礼,虽善而皆不可考;下焉者,谓圣人在下,如孔子,虽善于礼而不在尊位也。
[133]射,音妒,厌也。《诗·周颂》“振鹭”之篇。
[134]承上章“居上不骄”而言,亦人道也。
[135]祖述者,远宗其道;宪章者,近守其法。律天时者,法其自然之运;袭水土者,因其一定之理。皆兼内外、该本末而言也。
[136]帱,徒报反。覆盖。错,犹迭也,交替。此言圣人之德。
[137]悖,犹背也。小德者,全体之分;大德者,万殊之本;川流者,如川之流,脉络分明而往不息也;敦化者,敦厚其化根本盛大而出无穷也。此言天地之道。
[138]聪明睿知,生知之质。临,谓居上而临下也。其下四者,乃仁义礼知之德。文,文章也;理,条理也;密,详细也;察明辨也。
[139]溥博,周遍而广阔也;渊泉,静深而有本也;出,发见也。言五者之德充积于中而以时发见于外也。
[140]言其充积极其盛而发见当其可也。
[141]队,音坠。坠落也。
[142]承上文而言小德之川流,亦天道也。
[143]至圣天成,岂有所倚著于物而后能成?
[144] 肫:恳切、真挚。肫肫,言经纶也;渊渊,言立本也;浩浩,言知化也。
[145] 唯圣人能知圣人也。
[146] 承上章而言大德之敦化,亦天道也。前章言至圣之德,此章言至诚之道。然至诚之道非至圣不能知,至圣之德非至诚不能为,则亦非二物矣。此篇言圣人天道之极致,至此无以加矣。
[147] 《诗·国风·卫风》“硕人”篇。尚,加也;絅,同禅衣也。内衣锦而加絅于外也。远之近,见于彼者由于此也;风之自,著乎外者本乎内也;微之显,有诸内者形诸外也。有为己之心而又知此三者,则知所谨而可入德矣。
[148] 《诗·小雅》“正月”篇。无恶于志,犹无愧于心。
[149] 《诗·大雅》“抑之”篇。相,视也。屋漏,室西北隅也。言君子之戒谨恐惧无时不然,不待言动而后敬信,则其为己之功益加密矣。
[150] 《诗·商颂》“烈祖”篇。奏,进;假,同“格”,感格。进而感格于神明之际,极其诚敬无有言说而人自化之也。威,畏也。
[151] 《诗·周颂》“烈文”篇。言天子有不显之德而诸侯法之,则其德愈深而效愈远矣。笃恭而天下平,圣人之至德,中庸之极功也。
[152] 《诗·大雅》“皇矣”篇。輶,轻。承“不显”而言。声色,显者也;德轻如毛,于不显犹未尽善;声、臭无形,妙矣,至声臭俱无,方为不显之至矣。
自考资料网:建议开通永久VIP超级会员更划算,除特殊资源外,全站所有资源永久免费下载
1. 本站所有网课课程资料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站长!
2. 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助力考生上岸!
3. 如果你想分享自己的经验或案例,可在后台编辑,经审核后发布在“自考资料网”,有下载币奖励哦!
4. 本站提供的课程资源,可能含有水印,介意者请勿下载!
5. 如有链接无法下载、失效或广告,请联系管理员处理(在线客服)!
6. 本站资源售价只是赞助,收取费用仅维持本站的日常运营所需!
7.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