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生毕业就业方向,体育专业毕业生

体育生毕业就业方向,体育专业毕业生

“开朗,坚强,多才多艺,有能力。”上海体育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院长杜幼军经常这样“推销”大学毕业生。毕业季,他和同事们的朋友圈成了学生找工作的宣传阵地。发布的信息包括云中的现场采访。除了用人单位和求职毕业生在网上,学校领导也在网上变身主播“带人直播”。今年春天,“访企扩岗促就业”成为各大高校的关键词。

疫情下的毕业季,毕业就业节奏被打乱,竞赛、营销或展览也被迫停止。体育专业毕业生不可避免地面临“就业难”。

在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学礼看来,由于疫情的持续波动,在国内人力资源市场上,应聘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在选择上的容错率都在降低,就业的不确定性在增加。此外,我国体育产业中的体育公司整体盈利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低,“缺乏护城河和防火墙”。因此,体育行业的就业变得更加困难。然而,她说,挑战往往与机遇并存,体育毕业生有许多“突破”的路径。

就业的时候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个坎。

在学校被关了78天后,徐洲带着两个大包和一个行李箱告别了上海,匆匆告别了大学生活。原本他可以坐5个小时的高铁返京,但根据相关防疫要求,他需要隔离14天才能返京。

在上海的四年里,徐洲忙于实习,没有时间去邻近的城市,甚至上海迪士尼乐园。用实习攒下的钱,他计划了一次以上海为中心的毕业旅行。结果第二天学校就关门了。学生时代的最后时光,从而变得“不确定”和“迷茫”。

周的专业是体育新闻。体育氛围浓厚的“魔都”,为他和同学们提供了大量高起点的实习机会。互联网厂商是热门选择。表现突出的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实习经验,还可以获得关于工作机会的口头承诺。“预录取”是很多同学对自己的就业状态的看法。4月,变数渐至,不少企业“今年没有校招计划”。

此刻,大家迅速涌入招聘网站海投的简历,但此时,很多心仪的工作已经结束了招聘期,发出去的简历大多已经沉到谷底。“回复率只有十分之一,甚至可能会下降”。徐洲说,学生们正在不断降低他们的就业期望值。“最后,那些和专业完全脱节的,比如物流、外卖,也投了。”

丰富的实习经历让徐洲的简历“相当精彩”,也为他赢得了在一家小型体育公司的就业机会。相对冷门的赛事IP曾让他犹豫,但骨感的现实戳中了他。“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我很幸运能够在今年找到工作。如果疫情不结束,我连跳槽都不会考虑,就先去那里学习。”

“目前班里除了继续读博、出国、考公务员的,已经有三分之一的同学确定了工作,但也有同学因为就业单位要求线下面试,又因为疫情去不了,失去了机会。”林是某大学医学技术专业的大三学生。在她看来,由于学科的特殊性,疫情的爆发对就业预期的影响大于就业机会。“运动康复机构工作机会多,本科生大部分都去了机构。到了研究生阶段,大家还是想冲公立医院。”

优秀的专业人士琳琳,尝试过很多三甲医院,却经历了第一次面试自我介绍后,面试官不提问的“窘境”。她找熟人打听,被告知“对方更喜欢招男生”。之后,她有机会进入某知名医院实习,也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了“准备入职流程”的口头“约定”。为了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就业单位,她和朋友在医院对面合租了一套房子,3700元。实习期结束后,她回到河南老家等待入职通知,可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消息。在此期间,她没有试图去找另一份工作。“对方说得那么诚恳,我还得另选单位,太不厚道了。”我妈也催她跟进情况。她想,“疫情期间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但还是匆匆回到出租屋,最后得到的消息是街对面的医院“不再招人了”。“对方很惊讶,问我为什么不另找工作”。

“我有预感,但不敢相信。”林两眼一抹黑,躺在床上思考着未来。“我太粗心了。为了我眼中的‘出息’,错过了很多好医院招聘的黄金期。”她觉得自己一路顺风顺水,没想到就业的时候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个坎。不少毕业生表示,如果有关部门能更好地协调毕业生返乡问题,更“精准”地推送岗位信息,招聘单位能更及时地同步信息,会对他们有所帮助。“至少按政策走吧。”有毕业生反映,很多企业自行定义“应届毕业生”身份,导致很多求职者未能受益。

在不确定中寻求“稳定”

“我的朋友、老师和我熟悉的一切都在这里。”林不愿意离开她所在的拥有全国最好运动康复资源的一线城市,也接近成功安家,但最终还是在南方某省会城市的三甲医院获得了工作机会。面对“人生地不熟”的挑战,招聘负责人给了她最中肯的建议。“你应该先安顿下来,然后参加工作。我建议你过渡几年后拿着学习成绩回去,不要浪费时间。”林说,对方在她位置上的思考,成为打动她最重要的原因。

琳琳琳琳当初选择工作的时候,并没有考虑“稳定”这个因素。然而,在经历了几次求职挫折和许多私立医院或康复机构的困境后,老师和家长们“求稳”的建议变得比以往更加合理。“至少你不能过于自信。你必须做很多准备。不签合同就不算。你可能会卡在哪个流程里。所谓‘稳’,就是你得知道怎么留后路。”

“如果春季战线过长,会导致就业的极大动摇和不确定性。”上海体育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戴明(音译)也因为用人单位招聘政策的改变而失去了自己最喜欢的工作机会。但他很早就知道,“不能让自己没有退路”。当其他同学都在绝望地等待春招的时候,他已经在秋招中确立了几个工作意向。“当时,我还签署了双方协议。我比较保守,想给自己留个底。”未雨绸缪帮助戴明在当前艰难的征兵模式下成功“上岸”。虽然他加入的单位和体育关系不大,但是他操作的工作。

内容依然能发挥他的特长,“就是从台前转到幕后了。”

“离开”体育行业,既是无奈之举也是戴铭认真思考后的决定。戴铭在校时尝试过创业,为一些会议或活动提供直转播,“当时为了增加落户的可能性。”虽然场地、业务、各种手续都得自己一个人跑,但在老师和同学的帮衬下,也渐渐有了起色,可疫情突至,线下的赛事、活动及会议全面停滞,业务慢慢变成了线上的配音和视频剪辑,大环境的压力加速了戴铭找份稳定工作的想法,即便主业和他热爱的体育无直接关联。“疫情放大了体育产业本身的问题,大运会、亚运会延期,亚洲杯易地,对一帮围绕着赛事的媒体人来说,赛事没了,我们干吗?”

对于张浩而言,留在体育圈是他“安全感”的来源。他在中西部地区一所体育类院校中读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同学们大部分职业选择的终点都是“教练”,“除了公检法系统来选人,其他的要么进运动队、要么考教师资格证进中小学,要么进市场上的培训机构。”但疫情出现后,很多培训机构正在经历阵痛,这使得不少同学都采取了观望态度,“不管是考研还是考公务员的人数,今年明显增加了。”但总体来说,得益于在体育专业领域打小积累的人脉,“最不济师兄或教练也能帮上忙。”

张浩也选择了继续读研,尽管就业上他也不乏优势。“我已达标健将级,要考一个事业编的话,条件基本都符合”,但他担心本科学历在今后的晋升路径上“卡脖子”,因此,他决定为自己继续积累资本。

疫情只是放大镜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赛事被影响渐成常态,可这对于体育产业的传递效应是到了2022年才凸显出来的。”在王雪莉看来,从当前的就业情况看,本来应用面较广的非术科专业学生受到影响较大,反而相对垂直的术科专业,在外部环境变化时,其自身稳定性较强,可无论哪种情况,如果因多项国际体育赛事推迟或易地就对在体育领域就业失去信心,“有些过度解读消息了”。

王雪莉表示,大赛推迟或易地是无奈之举,但其中不乏“机遇”。一方面,给本土赛事留出了空间和机会,使资源可能对本土赛事进行更多投放,另一方面,校园体育、全民健身领域将会获得更多机会,包括基层社区体育建设等,这些领域都会释放出更多和体育相关的岗位。

在杜友君看来,不执著于超一线城市,回到基层确实是当前毕业生可以尝试转变的就业思路。以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为例,不难看出,准一线或二三线城市或许更具有体育消费的活力和空间,此外,当线下就业遇到困难,也可以考虑线上挖掘工作机会,“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得先面对现实,更要动起来。”

然而,“是否一定要守着体育口就业?”王雪莉表示,当前我国体育产业本身吸引力不足,体育类人才流向其他领域已是常态,疫情只是加速和放大了这种现象。但去到其他领域,未必不能学以致用,例如,公众对健康的需求提升,让不少经历过赤裸裸市场竞争的其他行业公司看到了体育的魅力,即便当下没有实质性的业务拓展,企业内部也已经把体育作为凝聚团队、打造企业文化的方法,“怎么理解其他类型的企业或组织对于体育方面人才的需求,这是求职者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用你的特长你能做什么”。此外,为了给自己争取更多就业机会,“不设限”应当从在校期间的个人能力培养就开始,“现在企业招聘的容错率越来越低,如果你同时具有多项能力,便多了一些回旋的余地。”

一家主营体育内容制作的创业公司负责人表示,疫情之后,招聘市场可供选择面更广了,一方面,招聘市场涌入了一批经历市场洗淘后再回到职场的体育产业创业者,另一方面,同一岗位的竞争者除了初入职场的应届生、待业的往届生,还包括在职场浸润多年二次就业的“熟练打工人”,“疫情下,老职场人的性价比会有所提升,但对于一些创业公司而言,学习能力强且具有一定体育知识背景的应届生更受欢迎,毕竟薪资空间更友好。”

但该负责人也表示,选用应届生也有相应的风险,毕竟疫情期间,能给新人适应岗位的时间明显缩短,试错成本明显提高,因此,是否招人,招什么人确实需要慎之又慎,“企业面临压力,如果你真的足够优秀,有取代他人的资本,我们也愿意承担调整人事的各种成本。一个人能抵三个人用,肯定不愁找不着工作。”

“打铁还需自身硬,每一份实习、每一次参赛、每一项技能培养都会为你将来的职业规划提供更多种可能。”戴铭表示,缺乏职业规划是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问题,不少同学没有明确方向,也缺乏主动成长的意识,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疫情不过是一个放大镜,如果自己无法和就业岗位匹配,没有疫情,也很难找到工作”。

大学期间,戴铭尝试过各种岗位的实习,也通过参赛获得过在不同媒体参与冬奥会、CUBA等赛事内容的制作,他依然热爱体育解说的工作,也强调所学专业中梦想的力量。“当你所做的内容获得点赞,你就会感觉自己在为中国体育出一分力。”但他也看得清脚下的现实,“得先有工作经验,不要好高骛远”。目前,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工作之余兼职体育解说是他的生活状态,“要在上海生活,肯定不能只靠一份工作”。

就业能在热爱和现实间寻找平衡,但毕业却给戴铭留下了遗憾。封控期间,他没能和老师、同学拍张毕业照,离开上海的车是早上6点,他没有吵醒同学,只是掀开帘子对着熟睡的朋友说了句再见,用视频记录下分别。“原本我们想合唱谭校长的《讲不出再见》,这一别,不知道什么时候相见,只能留待以后同学聚会再合唱了吧。”

中青报·中青网 梁璇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相关推荐

继续教育自考本科国家承认吗?,继续教育自考和成考的区别

自考报名和其他提升方式不同,不需要提供学历证书即可报名大专或者本科,但是本科毕业的时...

尚德考研是正规机构吗,尚德机构 考研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考研报名季节,各位同学已经开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吧。今天小编给大家总...

2020年陕西省专升本对应专业,2021年陕西专升本招生简章

在咱们陕西专升本的报考专业中,多部分专业的招生院校既有公办院校也有民办院校。但每年也...

邵阳就业补贴,邵阳大学生创业政策

红网邵阳站8月12日讯从今年起,湖南省四类应届毕业生可以在毕业学年的第一学期内向所在...

海南省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工作公告,2022海南研究生报名确认时间

海南省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工作即将开始。报名实行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