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养成记,既然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兴趣养成记,既然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第三个话题,兴趣的培养和认知。

培养兴趣有前提,有规律,有环境,有机制,有时间,有条件,有空间。先回答一个关于未来职业选择的问题。

自知之明说,大学里关于专业选择和就业的讨论很多,最常见最普遍的是一个网读最流行的银行职员对实习生说的话。在选择未来职业上,孩子一定要有“自知之明”。

大志向说,很巧,我看到了湖南第一的中考学生郑仁源,他收到了美国九所大学的邀请后去了华盛顿。他还对未来职业方向的选择提出了很高的意见,主题是年轻人必须有“远大志向”。

我的感觉是前者更现实,后者更理想。如果说有缺点的话,前者的一些观点略显绝对和保守,一些优秀的人还是可以自己闯出一条路来的。个别用人单位还是任人唯贤,任人唯贤当然是指优秀,就是他的观点是普世的,但不是普世的,传递给个人成长的正能量略显不足;另外,从社会官方的角度来说,也有些不合时宜。毕竟背离了主流媒体宣传和舆论导向;太理性了。说实话,没有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很难认识自己。后者恰恰相反,与社会主流媒体宣传和舆论导向相匹配或迎合,只是有些绝对化,脱离实际,有些过于宏大和理想化。毕竟我们生活在现实中,大部分都是普通人。

我想到了两位学者,曾仕强和余世维,他们的学术观点截然不同。前者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行制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后者倾向于对西方文化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很难评论它的价值和意义。中西方社会制度不同,文明程度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对生活方式的态度也完全不同。我觉得作为一个真实的人,我必须对自己,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对自己的家庭背景,对自己的潜力有清醒的认识,但我更关注真实的生活环境,背景,社会制度,文明程度,文化传统。其次,大志论与人生哲学息息相关。我们不能否认它的正确性和理论性,但必须明确,除了上面分析的因素,兴趣的广度和深度是理论的前提。如果做不到,再大的雄心壮志也是空中楼阁。这一点一定要谨慎。

爱好说在未来职业方向的选择上,专家说的要看孩子的兴趣爱好;学者的建议是选择孩子喜欢的专业。如果孩子不喜欢,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只有喜欢,有兴趣,才能成就未来。听了之后,我觉得很有道理。今天的反思全是正确的废话。整个读书期间,没有一点兴趣,或者说已经被消磨了。为什么今天谈兴趣就像不问不说。有的孩子会说,我喜欢电脑,其实你喜欢的是皮毛;有的孩子会说我喜欢动漫,其实看着也挺好玩的。我想,就我们目前的生活现实而言,就我们身边的大部分孩子而言,所谓的喜欢和兴趣,是因为他们的知识、经历、经验和眼光,并不能真正理解和识别所谓的兴趣。

我觉得这种咨询有问题。原则上是错的。孩子的事是自己决定的。他们又怎么能被父母或者其他人的意志所选择和决定呢?但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也是对的。为什么?真相是,孩子有自己的选择和决定,不需要父母的参与。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因为我们没有给他们提供自己的选择、练习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他们的潜力、潜能、真正的兴趣点没有被挖掘、发现、激活。所以,作为一个孩子,他无法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很难做出自己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那么这个沉重的思考自然就落在了父母身上。问题是我们的父母。为什么他能对孩子的未来做出选择和决定?说实话,我们大部分父母也没有那个选择能力。为什么?从小到大,我没有时间去考虑和思考。如果一定要怪的话,我觉得责任在家长,在你的孩子。你不知道。谁知道呢?如果父母再四处打听,就没有意义了。我们不得不说我们的父母失职了。我们缺乏对孩子的洞察力和理解。别人怎么知道你孩子的潜力和兴趣?

12年的孩子教育,是你的不负责任。暂且这么说吧。其实作为父母,不是我们不负责任,而是我们不懂,没有能力,没有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广阔的人生阅历,实践空间和领域,导致无法发现和挖掘孩子的潜力和兴趣。这样一来,就难免到处求教,不尽人意。

高考专业,几百块钱的专业测试卡,更是噱头。我们孩子填写的测试项目本身就是模糊不确定的概念,也就是说,这些项目只是一个没有深入体验的选项。所以我觉得他们没有任何参考价值,也没有任何选择标准。

各位家长,我们说兴趣的选择和确定是有前提条件的。它是建立在广泛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相当的知识积累基础上的。它是一个不断选择、实践、再选择、再实践的动态过程。我们大多数中学生被限制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除了学习,他们还处于简单的学习循环中。他们谈不上自己的兴趣,喜欢他们,这很正常。说孩子有自己的喜欢和兴趣,或者说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这纯粹是胡说八道。我们有很多孩子在申请大学专业的时候,直到十八岁还在迷茫。

要上名牌大学,他们知道;选个就业形势好,高收入,高待遇的专业,他们也懂。可这些专业的内涵是什么,适不适合自己,他们能否学有余力、长期坚持,却没有人教导他们了,况且也不是教导的问题,是自主认识问题。大多数的孩子从小就上各种“兴趣班”,暂且不论这个兴趣班的意义,但随着学业负担的增加,这些所谓兴趣就会被逐渐割舍抛弃,孩子没有了趣味和热爱,也就无从谈起未来的选择。

我认为好多的家长,老师甚至学者、专家亦不过如此,他们只停留在表面、浅层理论认识,停留在对人的成长理论的简单认知,没有具体生活实践经验的体验与积累,或许并不懂得真正兴趣与喜欢的差别,或许也只是一知半解,便班门弄斧。或许有意的哗众取宠,拿理论在那里大论特论,请问你知道孩子的生活经历,学习经历,实践经历吗?实话讲,不懂、不知道,就对了,班门弄斧错了,贻害无穷。孩子不知道如何做选择,因为从小到大根本没有决策的体验,缺乏对处境进行分析的能力,缺乏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缺乏面对不确定性的选择能力。一方面,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是考试,考试最大的好处是有标准答案,无需多元思考,已成为思维定式;另一个层面讲,我们的人生、我们的职业当中,着实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那么他们还是企图去寻找一个最优的标准答案,他们希望找到这个标准答案就可以一劳永逸。于此,当面对很多不确定性的时候,就完全不知所措了,道理这么简单。

1、时期。有人说,你不是讲兴趣重要吗?那就培养,是的,可那是有轻重缓急的,有时间、时期的,不是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时。我们错就错在这里,一知半解,抱着僵化思维理论去践行,把你理解的当圣经。孩子兴趣的产生往往是在儿童期,这时的培养很关键。如果按胚胎学术理论讲,孩子出生后有一个天然结构,就像有人说的天赋,而且有一个发展敏感期,或者说,我理解的兴趣节点的萌发期。不同年龄段,兴趣节点又不同,当孩子天然结构,天赋没有显现的时候,没有达到那个节点,你的刻意培养,超前,滞后,都没用。作为家长,教师,要从孩子的外在变化需求中,找到、发现内在兴趣点,潜质,抓住契机,引导、唤醒、激发、拓展,或许这个契机,就能成就孩子的未来,造就的就是一个杰出的人才。

2、空间,在他们生理,心理成长不同的阶段,需要我们提供创设,适宜、适时的情境。在轻松愉悦,如痴如醉的状态下,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放飞他们的梦想,让孩子们自由的想象,思考,探索。创造力,想象力需要自由的空间,兴趣才能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为什么,有人拿那么多的理论来说事,我觉得是借鉴、搬弄西方孩子个性发展的成功经验、理论。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拿美国的例子说事,美国教育尊重孩子选择,能说得过去。是因为孩子从小学,中学,大学,课程设置选择丰富,活动社团之多,涉猎社会的东西多,几乎涵盖将来走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选择有很大的理性。我们尊重孩子选择,则纯属感性,因素之多,不是说我们开展社团活动就能赶上。人家综合大学,我们改革综合大学不就一样了吗,不是的。美国有个相对的名词叫做“Extra Curricular”, 也就是“课外活动”。每个学校在学校正课结束后,会开一些课外活动的科目,包括运动类的,艺术类的,音乐类的,科技类的,五花八门,学生可以自由地选修,有的是不要钱的,有的是额外要交钱的。有些学校的跳舞、网球、足球是免费的,跆拳道是要另外交钱的。 学生也可以自己在课余之暇,自己在家里学习某一个自己有兴趣的科目,如钢琴、小提琴等,或参加校外的活动或课程。到了高中,美国的学校都有各种社团,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个性和兴趣,选择加入一个或多个社团。如果学校没有自己要的社团,可以自己创建一个。大多数社团除了在自己学校里活动,很多也参加校外或者国内比赛。所以学生除了学校的功课,有很大一部分是花在课外活动里。课外活动其实对于孩子个性和兴趣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孩子创造能力、兴趣的发展、实践能力的培育很多都是在课外活动中“玩”出来的。玩的投入,玩的兴趣,可以选择,没有任何功利性,这个玩纯属玩,是孩子自己选择的,而不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做课外活动。

兴趣的渊源是什么,简单通俗地讲就是游戏,活动,漫无边际的玩。孩子喜欢什么?游戏、活动、玩。听起来有点低俗,那么雅一点,国外称社团,我们叫课外活动。可惜我们的课外活动功利形式有余,自由内在的张扬不足。常常讲的一句话,叫寓教于乐,乐趣从哪来?游戏,活动,玩;你把学习放在游戏中,活动中,玩耍中。我这里的学习是广义的学习,不是狭隘的文化学习。这个学,严格地讲,不是我们世俗的学,是感悟,感受,体验,认识。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的天赋,特长自然地流露、显现出来。这个游戏,没有刻意给孩子教导技能,知识,道理,不是我们的家长刻意以发展、培养的名义去培养孩子的兴趣,如是,必然挫伤孩子的自尊,孩子当然没有学习的自信、专注、投入。顶尖的教育是什么?就是玩。说一个生活事例,我们常说的讲课,丰富活泼的教学课堂人们推崇,怎么活泼,就是玩起来,动起来,当然这是一种智慧和艺术的境界,不是漫无边际的闲玩。放养,才是艺术的天地,可惜今天已经绝迹。

正因为美国的学生在高中时就可以自由的参加社团,涉猎了很多自己有兴趣的方面,所以虽然很多大学并不要求学生,在大一就决定选修科目,但是多数的学生已经对于自己未来要做什么很有概念了。所以美国生长大的孩子通常会顺着自己的兴趣选修科系。

在看大学,西方,本科学习意义是什么?本科只是打个基础而已。美国上层家庭的子女爱去文理学院,就是因为那里的基础打得好,什么基础呢?人文基础,在美国富人眼里,总觉得金融、计算机、工程、医学这种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是中低阶层的孩子还有很多亚洲人爱学的,他们的孩子以后要做高管,要去政府,就必须学英文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这一类的富人才敢学的专业。

在美国本科毕业是不用急着养家糊口,还可以体验几年社会,再继续深造,接着进入商界和政坛。美国的大学毕业要求里,每个学生通常都必须修满定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课程,这三个领域也是构成一个人知识系统的基本分类,他们认为,任何一个人,没有在这些领域都有过较好的教育,都很难称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美国的大学里不管学什么专业,大家都去关心政治、历史、经济、法律、哲学、地理、天文、生物、数学、美术、音乐这些学科。为什么犹太商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人?因为它们对待各种学科的知识贪得无厌。据说犹太商人聚会的时候不怎么爱谈生意,话题通常会非常的广阔。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他的高度,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一个多好的领导,其实我们永远都不知道哪一天某一门知识就会在一个重要的时刻派上大的用场。

为什么涉猎广泛,因为,知识是相通的,能力是可以迁移的。多领域的学习,才能拓展丰富自己的认识视野,空间,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点,着力点,更找到了支撑面。

美国人一般会转行很多次,这也是他们反复探索自己兴趣的一个过程,但是一般对国人来说,重头开始总被认为是特别困难而且丢人的。我觉得除了文化因素,还与我们的生活现实有关,不是我们不探索,我们没有探索的空间,时间。大多数的美国学生都不会在本科毕业之后立即读研究生(少数数学、物理等理论科学除外),而是进入社会体验个几年或者十几年,甚至有人在没进入本科或者刚读了一两年之后,中断好多年去做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们总是认为带着经验、阅历进入研究生院才能学到更多。这样一来,他们可以尝试很多领域,真正知道自习喜欢什么之后,再带着自己工作中的实战经验去听课,真是把读研究生的时间和钱花在了刀刃上,这一点我非常有感触。这实际就是人的认识规律的具体化。

大学的教育是什么?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能够适应、并且最终有能力改造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除了一些学科知识外,我们需要智慧、判断力、成熟的人格、社交能力和领导能力来帮助我们应对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变化和冲击。美国哈佛大学的校长讲了,如果在大学本科教育四年,我们教育出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我们的教育就失败了。为什么?大学阶段根本就不是讲教育、讲职业的阶段,你就是接受一种通识教育,从而具备一个基本判断。没有水深火热,就没有炉火纯青。判断是什么?就是你对世界有了认识,知道世界需要什么,知道我的擅长是什么,我的兴趣趋向是什么。

你会发现这里有一个大学问,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目的是进一步从深度、广度了解社会需要什么,世界需要什么,大学仍然在实施通识教育,表明对人的认识发展视野拓展意义重要性,那么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兴趣实践活动拓展教育的意义可想而知了,也说明仅凭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兴趣实践活动拓展教育远远不够。

美国大学招生官们深知这一点。招生官的工作本质其实是在搭建一个迷你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里,那些适合本大学教育理念的孩子们可以走到一起并且互帮互助,培育并提升彼此的智慧、人格和各种软实力。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私立大学,会让申请者写文书,会读推荐信,会面试。最优秀的大学都是在用自己一贯坚信的标准和理念,挑选一群可能成功、并且可能帮助他人成功的领袖。精英大学希望自己的学生是走在社会变化之前、人格极为独立的个体,而非随波逐流的做题机器。不过,

一个标准化的、建设性的回答可能是这样的:“属于你自己的那个答案或许隐藏在美国大学最初两年的‘试水期’中。在决定自己的专业之前,尽可能利用大学的选课自由,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在自身舒适区之外的课程,跟不同种族、国家的人交流,做一些看上去没有直接经济回报的事情,从而尽可能了解到自己的优劣势和自己的兴趣。”

“如果我有一部书能替我有理解,有一位牧师能替我有良心,有一位医生能替我规定食谱,等等;那么我自己就用不着操心了。只要能对我合算,我就无需去思想:自有别人会替我去做这类伤脑筋的事。”。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

我认为美国式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生活方式,在中国发生根本性的颠覆是不可能的,需要一个发展过度,文明进步的过程。特别是文化意识形态领域价值观转变,在改革发展过成中产生的深远影响。

美国的教育,由过去的核心课程,转变到通识课程,主要是适应时代变迁,同时符合人类,个性认识,生存规律的。大学通识教育,才能对自己的发展,潜力兴趣,爱好找到更多的选择契机,定位更准确,能力东西增多,更有广泛的适应能力。

我们的大学或许做不到,或者说做得不够好。但家长必须清楚,道理讲,教育孩子读大学,到底学到什么,未来从事什么专业并不重要。可是在我们的国度,还要兼顾我们的现状,这里不是美国,大学专业对就业很重要!学历至关重要!我们的国度,还没有达到选拨能力的时候。你要按学者讲的理论去做,中国行不通。这里也给了我们一个对中西方教育的比较认识,西方的教育方式,观念是好,但为什么不一定适合我们的思考。还给了我们一个为什么明明知道我们这种教育方式,观念有弊端,却执意而为的思考。

我们中国大学生,毕业,大家却是一窝蜂地考研,读研,说实话,对于考研,读研,自己也很盲目,大多数人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拿到学位,相对本科好找工作而已,而且多数是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未来的潜力在哪里,发展方向在哪里,自己也是一个未知数。

道理上讲我们可以不着急啊,也可以这么做嘛,这样做无疑是好的,但是我们今天还有好多的因素在困扰,客观,现实是容不得我们那样去做的。大家都知道,大学生当中好大一部分是出于就业无奈的一种选择。

我们的孩子很多时候,兴趣是逼出来的,是无奈的选择,而非真正的喜爱和热爱。我们孩子兴趣的培养,没有经过一个自然过滤的过程。在我们的血液里头流着一种对匮乏、对贫穷、对生活不安定的恐惧,所以我们当年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导致了我们学物理的很多人,当年从来没有比较过我们的选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是被蒙着眼睛走向了这条路。

如何避免把我们这一代基因里对匮乏、对贫穷、对生活不安定的恐惧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如何在对下一代的教育里,屏蔽掉这种恐惧与不自信,是我们面临的重要的教育问题和责任!我觉得这又于社会整体文明发展相联系的。只有解决这些生活保障问题,我们的下一代才敢于面对风险,才敢于take risk,才能够选择他们真正热爱的事情,才能一直坚持下去,才能做出世界一流的成绩和成功。

所以我们不要老是讲一番脱离实际的大道理,老要举西方的例子来说中国的事,来说孩子教育的事。但我也知道,这种观念,方式转变是历史必然,必须,今天,不作为,不这样,不代表着明天,不作为,不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文明进步,明天必然这样。

相关推荐

最大和最小年龄相差近10岁 义乌工商学院迎3185名新生,义乌工商学院在校生人数

2018-09-1710:01|浙中新报资料图9月16日是义乌工商学院新生开学报到的...

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西北大学文学在职博士招生简章

随着国家的国力越来越强,人们对中国语言文学是越来越重视了,为此不少学校都有设立在职研...

自考需要申请学士学位证吗,自考要拿到学位证有什么要求吗

学位是标志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学术称号,对于广大学生来说是很...

二建考过考一建好考么,考完二建再考一建还是直接考一建

  老话说“一建养房二建养车”,在建筑行业有50%的人考完二建都会选择再战一建,除了...

辽宁专升本查询成绩时间,2021辽宁专升本考试成绩查询

2021年辽宁专升本招生考试工作阅卷工作正在进行中,有部分专业的考点已经公布专业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