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怎么会这么清澈?只有源头的活水来了。
如今,“创新”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新时代,各行各业都在努力创新求变。大学教学也需要老师时不时地给课堂注入“活水”。
近日,首届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经过近5个月的三轮比赛落下帷幕。国际法学院的章雷和蒋胜利团队以《国际公法》课程获得了高正地方大学组的优秀奖。团队是如何一直给教室的泉水注入新鲜和活力的?
大方回答,准备比赛。
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旨在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精神,坚持以德育为根本任务,以推进教学创新、打造一流课程为主题,以落实本为目标,将教授推上讲台,推进智慧教育,强化学习共同体,引导分类发展。本次比赛吸引了36个部属院系和地方高校的106门课程参加上海赛。
接到教务处的通知后,章雷和蒋胜利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参加比赛,并开始准备。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学校的信任和肯定,也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希望把华政教学中的创新带给其他高校,也把兄弟高校好的理念和做法带回华政,分享给有志于华政创新的老师。”章雷说。
张磊
比赛中,两位老师作为一个团队,从两个方向做了准备。
首先是对几年来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及相关资料进行系统梳理。“过去虽然不断进行创新和实践,但没有系统的梳理。”对于这次比赛,他们在相对完整的背景下总结了一些好的思路和方法。“总结提炼的过程其实是很有益的。”
二是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现教学经验和思路。章雷认为:“比赛的输赢是其次,关键是如何把这么多年的努力表现好。”为此,团队花了大量时间准备演示内容和图形展示,试图让每个单词、句子和页面展示都有意义。
蒋胜利
蒋胜利回忆说:“准备期间时间紧任务重,参赛材料需要反复推敲、打磨、修改、完善,所以整个准备状态比较紧张。”根据大赛规定,需要提交的材料包括申请表、教学创新报告、教学大纲、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视频、视频录制信息表、视频相关教学教案等诸多内容,尤其是教学创新报告,写作难度相当大。
“特别感谢教务处卢辉等老师在假期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专题指导,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参考建议,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他真诚地说。
回顾过去,章雷认为这次比赛既有特点又有挑战。“特色在于创新,这很好的解释了我们教学的重点:——创新。”挑战在于,正规的比赛对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一套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明确的评判标准,这就需要老师使用一些平时课堂教学中可能不会注意到的技巧和招数。
“如果参赛老师只是把平时上课的内容按部就班、稳扎稳打地‘搬’到比赛中来,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新和改变。”他说,“这个比赛也是一个很好的复习过程。”
三尺讲台,展现中国政治风采。
由于比赛中时间有限,团队在准备时不得不有所取舍。“取舍的过程十分艰难,因为要舍掉的内容也是花了很多功夫的。”他们不断推敲打磨,又将筛选后的内容以一个线索串联起来形成整体,而不是零敲碎打的收集和总结。为取得更好的展示效果,团队不断锤炼、熟悉讲稿。
老师的备赛也得到了学生的大力配合。录制课堂教学视频的过程得到当时2018级经济法教学班同学的积极配合;在准备“辩论进课堂”成果展示时,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强的主观能动性,在短短一周内做好了充分准备,最终在视频中呈现出十分良好的效果。
苦心人,天不负。“正式比赛的过程还算顺利。”团队将预定的想法、讲授的内容充分展示,评委也就感兴趣的点进行逐一提问。问答之间,评委对该团队的教学创新理念和课堂创新形式有了更深了解。
张磊和蒋圣力总结了参赛课程《国际公法》的几个创新之处。
“首先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我们在课程内容中用诸多线索将课程思政的内容串联起来。”坚持一课“三备”,即“备授课对象、备教学方法、备育人要素”的教学思路。
例如,当讲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授课教师会将该原则在新时代的含义作为线索,引出众多知识点,以便学生不仅完整透彻地理解该原则的相关知识点,更能把握其在当下的全新内涵,站在当今的视角掌握更多国际法知识。“通过许许多多类似的‘线索’串联起课程,就能形成一个自然的整体。”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我们的课程思政中,也引入了其他辅助方式。”
第一,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入“辩论进课堂”,打造教师“知识讲授+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第二,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他们特开辟第二课堂,设立“党员坐班答疑示范岗”,同学可以就课程、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乃至未来的专业深造、就业困惑,向老师求助,这也成为国际法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此外,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活动,使得第二课堂建设与第一课堂相得益彰,形成一种更具互动性、更加个性化的课程新模式。
比赛后,团队给未来准备参加该比赛的教师分享了几点经验:
首先,应当明确正式参赛与平时课堂教学之间存在差异,端正态度,务必以正式参赛的精神状态进行准备工作。比赛时,发生了身份的转换:老师变成向评委做报告的“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展示教学思想、理念和方法。“比赛更像一场考试,老师变为学生努力作答,回答的就是自己的教学成果。”
其次,他们建议组队参比。一个教研团队的集体参与会收获更多,因为创新工作需要集思广益,众人拾柴火焰高,可以把准备工作做得更加扎实。
最后,要在演示文稿和文字准备上多下功夫。优质的演示文稿和恰到好处的文字会使成果的展现更吸引人。同时,重视不同领域的校内外专家提供的指导意见,认真聆听、虚心接受,踏踏实实地对参赛材料进行修改、完善。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
目前,《国际公法》课程及教学团队已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忆起从教生涯,张磊和蒋圣力都表示,教学风格是逐渐成型的,任何努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相信张磊课上的同学都深有体会,他对于知识点的讲解往往依托丰富的案例或事例,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形象生动,学起来既不枯燥、也能更好地学以致用。这归功于他的教学理念——“国际法是一门能够活学活用的科学,而不是一堆支离破碎的知识点。”
这些都是怎样做到的?张磊给出了答案。
第一步是要打开视野。他阅读了大量案例与相关文献,把收集到的资料补充进自己的教案中,做到厚积薄发。第二步是将知识点整合归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体系。
“我上课时会把知识点串联起来,通过案例分析,提出相关知识点。有些知识点是其他部分的教学内容,这时我会将知识点融合起来做案例分析。伴随着知识点的滚动和累积,让学生融会贯通。”
“不断摸索教学风格的过程亦是教师提高自我修养、拓宽自身视野的过程。”他强调。
蒋圣力的课堂则是立足于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尤其注重与学生分享对专业知识的真实思考和最新研究心得。他的课程也在学生中广受好评,评教中多次位列全校前10%。他笑言,希望同学们不要因国际公法的名号望而生畏,能产生深入学习研究的兴趣。
曾荣获首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展演活动特等奖和学校2020年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二等奖的他,特别感谢王虎华教授当年的悉心指导,自本科以来在华政国际法专业长期的学习研究,也对他教学风格的形成颇有帮助。
望前路,创新永无止境
“经历即财富。”通过这次比赛,张磊和蒋圣力收获颇丰。
“其一是要直观、主动地去了解和思考创新对于教学的重要意义。”
他们与其他参赛老师交流切磋,在思想与经验的碰撞中,自己也有了很多新的想法。蒋圣力说:“我深刻认识到专业教学是一门科学,需要用科学研究态度对待。”得益于精心的准备和扎实的教学,他们越发明白,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好的设计和科学的规划。
其二,创新需要持之以恒。张磊说:“创新不是一阵风。”它需要长时间的思考,更需要传承。
国际公法的教学创新建立在许多老一辈优秀教师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他们希望国际法人能够矢志传承教学创新的理念,将这门课程推向一个新高峰。
其三,他们也发现过往教学实践中的不足,有了加以努力的具体方向。
蒋圣力说,希望未来校园内形成联系更加紧密的师生“教学、学习共同体”氛围,教师能够“乐是乐此教,教是教此乐”,学生则能“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
“如果有一天,有校友再回到母校聆听这门课,感受到这门课有新意、与时俱进,那这门课才真的‘创新’了。”张磊坚定地说,“这种感受证明华政教学一直走在创新进步的路上,而这一精神必将激励所有华政人奋发向上。”
采写 | 董若双 潘柯宇 彭涛
审稿 | 金原原
编辑 | 李学悰
责任编辑 | 叶子芩
自考资料网:建议开通永久VIP超级会员更划算,除特殊资源外,全站所有资源永久免费下载
1. 本站所有网课课程资料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站长!
2. 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助力考生上岸!
3. 如果你想分享自己的经验或案例,可在后台编辑,经审核后发布在“自考资料网”,有下载币奖励哦!
4. 本站提供的课程资源,可能含有水印,介意者请勿下载!
5. 如有链接无法下载、失效或广告,请联系管理员处理(在线客服)!
6. 本站资源售价只是赞助,收取费用仅维持本站的日常运营所需!
7.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