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人心目中,如果提到“劳模的摇篮”,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将是一个著名的金字招牌。
1960年,第二工业大学正式成立,从成人教育起步,举办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后升格为普通本科大学,直至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校60年来,第二工业大学培养了130多名省部级劳动模范,为上海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以全国劳动模范和优秀发明家包、为代表的各级各类技术应用人才11万多人。
学校秉承“身体健康、品德高尚、技能娴熟”的校训,充分利用校友劳模资源优势,将劳模精神融入教育工作:通过建设和丰富三个德育教室,将劳模精神转化为现实力量,在不断挖掘和凝聚劳模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以校园景观建设、励志讲座、访谈、结对子、思政课改革、劳模文化研究等实体形式为载体,宣传劳模精神。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办学实力的不断增强,劳模文化和特色进一步渗透到全校师生的心中。劳模讲师团、劳模教育实践基地、上海劳模文化研究中心、全国劳模文化研究联盟等,开展了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活动。
学校的宗旨很明确,就是培养做自己所做的事,爱自己所做的事,做自己所做的事,做自己所做的事,追求卓越的高技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也是当前劳模育人应该承担的丰富内涵。
60年来,涌现出130多位劳模,劳模的摇篮积淀深厚。
走在第二工业大学的校园里,在包创新之路展览馆前,红色的抓斗雕塑引人注目,这是“抓斗王”包的典型标志之一。
包创新之路展览馆
2016年,由教学楼改建的“管鲍”在第二工业大学正式开放,免费向公众开放。从包17岁在上海白莲井码头当装卸工时的工作证,到1978年的学校成绩单和作业本,“管鲍”是如何成为“抢人王”的?
将劳模文化符号注入校园环境建设,二工大注重建设具有浓厚劳模文化印记的校园文化符号:“一面墙”是130多位劳模校友的展示墙;“一廊”是劳模文化长廊;“一人抓斗”是包抓斗;“两馆”分别是校史陈列馆和包创新之路陈列馆;“三桥”,即桥、桥和红木桥,分别以著名校友包、余红木和孟德和命名。
这些文化景观和设施的建设,在潜移默化中有效提升了师生对劳模教育文化的认同,也成为第二工业大学广泛开展劳模教育和创新劳动领域教学,打造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基地和对外窗口。
让校园充满劳模元素,让学生在劳模氛围中成长,这是第二工业大学建校以来一直坚持的。
据不完全统计,第二工业大学建校以来,培养的毕业生中涌现出包、于洪、等130多名劳动模范。其中市级劳模100多名,全国劳模30多名。
学校教职工中涌现出一批教学、科研、管理的优秀代表,陈益康、李、陶林、陆、何亚非、刘文等先后获得“上海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一代人的成长
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经文理协调发展的本科院校,二工大无疑是劳动模范的摇篮,是高级技术人才深造的平台。从二工大走出来的劳模大多来自基层。虽然出身平凡,但他们朴实无华,务实敬业,最终在平凡的劳动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劳模文化是第二工业大学的特色传统和宝贵的教育资源。
弘扬劳模育人文化,用劳模精神激励青年学生,布局系列活动。
2006年,第二工业大学邀请了40多位发明家、劳动模范和企业家校友。在这些知名校友中,有“抢人之王”包、“知识工作者”李斌等。他们都被聘为学校“劳模讲师团”成员,不定期给学生“人生导航”,通过提出自己的见解,开设讲座,提高专业技能。
2012年,为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第二工业大学成立了由优秀校友和著名学者组成的专家工作室。以包、为首的第一批专家工作室成立。聘任两名劳模担任首席教授,骨干教师组成工作室研究团队,共同开展学术研究和产业对接。
在包创新之路展厅,来自全国劳动模范、“抢人王”包的校友向学生们讲述他们的创新发明。
五年来,在第二工业大学领导的积极推动下,劳模讲师团、劳模教育实践基地、上海市劳模文化研究中心、全国劳模文化研究联盟等,各种专题研究对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进行了理论阐释和价值凝练。
以此为契机,二工大进一步组建了劳模精神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实施了“教师激励计划”,明确了团队的目标任务、考核和激励措施,建设了劳模文化研究和决策咨询智库。
研究、宣传、弘扬劳模精神,让劳模文化进一步辐射。
学习劳模精神、讲述劳模事迹的氛围在二工大愈发浓厚,学校也希望将这种劳模文化进一步传播。
从2005年开始,第二工业大学成立了学生志愿者劳模服务队和劳模精神专业研究队,对上海不同时期的典型劳模进行长期跟踪采访。典范故事《道德文章》,口述实录《劳模口述:成长之路、奋斗历程、奉献之歌》系列丛书《走近劳模——在平凡岗位上成就卓越的奥秘》 《时代领跑者——上海劳模口述史》 《工匠中国》等。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劳动模范的认知,增强认同感。
/p>
穿越时代变迁,每一个时期的劳动模范都具有不同的内容与特点,如今的劳模精神已经从老一代的“老黄牛”风范逐渐向“知识型、创新型、智慧型”转变。
为更好地弘扬和传承劳动精神,发挥劳模精神、劳模品格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特殊作用,二工大正着手成立上海劳模学院。
在发挥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和“劳模摇篮”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更好地集中研究、宣传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坚持五育并举,实施“劳动教育行动计划”,通过设计课程,创设平台,开展实践等形式,构建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结构更加完整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让更多师生感悟劳动精神,体悟从坚守中成就卓越、在平凡中创造伟大的真谛。
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劳模伴着学子成长
让思政课程“活起来”也“红起来”
“我从一名平凡的码头装卸工成长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双百人物,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走过的是一条与共和国兴衰密切相依的路,也是一条中国工人在党的哺育下不断成长的路……”走入二工大的校园,为全体大一新生们讲授“明天你也是劳模”,这件事“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全国著名劳模包起帆坚持了很多年。
当代劳模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典范,探索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具有实践意义和时代价值。
通过思政教学改革,目前二工大已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实践育人体系,形成“教师研究劳模、教材诠释劳模、教学展示劳模、实践走向劳模、学生口述劳模”的劳模育人体系和特色,致力于将社会所提倡的“价值导向”切实转化为师生内在的“价值取向”。依托于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二工大的思政课“活起来”,也“红起来”。
以劳模精神拓展思政第一课堂,打造“一体两翼”课程思政
如何上好一堂思政课?二工大的做法是,将劳模精神作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元素,拓展思政第一课堂。
通过梳理劳模精神,将其融入思政课各课程的知识点,二工大推出校本课程《劳模精神与职业教育》、选修课《工匠精神》,与原有的四门思政必修课,形成“一体两翼”的思政系列大课。
具体而言,劳模精神融入《基础》课,通过劳模成长奉献、生动鲜活的案例,让学生感悟成功的真谛,做到认知劳模,认同劳模,励志争当劳模;
劳模精神融入《纲要》课,使学生了解讲述劳模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不同时期的特征、劳模文化的历史传承与时代流变、劳模精神的核心价值与时代特征;
劳模精神融入《原理》课,使学生理解劳模精神产生的哲学内涵;
劳模精神融入《概论》让学生明确劳模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时代价值以及中国梦和“劳模梦”的内在关系。
学生发挥专长为不同职业群体绘职业群像,从中体悟劳动精神
与此同时,学校以劳模为主线编写了上海市首套校本课程教材《劳模精神与职业信用》,并以此设立校本课程。按照2学分课时要求,以公选课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开设。
《工匠中国》则围绕不同的专题,采用访谈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不同教学方式,邀请各领域专家、劳模、工匠为学生授课,颇受学生欢迎。目前,《工匠中国》品牌课程已在全国教育系统知名文化品牌“易班”上线,借助互联网优势,使品牌课程惠及更多大学生,为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支撑。
目前,二工大已有近11000名学生修读了该系列课程,好评率节节攀升。
从入学到毕业,劳模精神贯穿始终
“同学们,今年最火的一首歌是什么?”当全国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来自东北黑土地的男高音歌唱家王永桦在讲台上发问,台下几百名大学生不约而同地唱了起来:“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王永桦来到二工大的课堂,为95后们唱响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劳模精神。这堂边说边唱、在旁人看来颇为新颖有趣的特殊思政课,已在二工大开展多年。
近年来,上海正积极探索建立劳动教育教师特聘制度,鼓励各条战线优秀人物、各行各业专业人士和能工巧匠进校园上劳动课。二工大无疑走在改革的前列。
唯有打开大门的思政课,方能燃起青年人一腔热血。在二工大,教学从不囿于场地局限。自2015年以来,二工大已先后邀请60多位劳模走进校园,通过设立“劳模大讲堂”、开展“劳模进班级”主题团日活动等,让劳模走到学生身边,为学生讲述成长经历、分享人生阅历。
包起帆、李斌、徐小平等一批劳模校友更是“常回校看看”,成了学生的“三师”——人生导师、学习导师和职业导师。就此,二工大的学生们一到四年级都有劳模陪伴在身边。
全国劳模徐小平校友正在指导学生
从每年新生开学的第一堂劳模思政课,到每年毕业季,邀请杰出劳模校友与学生交流,探讨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二工大所打造的,是从新生入学直至大学毕业都能面对面接受劳模教育的新型育人课堂。
走出校园师从劳模,创新始于足下就在岗位
打造课程思政,功夫不仅在课堂内,更在课堂之外的广阔天地。二工大将思政课堂延伸至劳模育人实践基地,这种劳动体验式的教学也让学生感触良多。
每年,二工大的毕业典礼上总少不了“学劳模、做工匠”的拜师仪式。去年,14名2019届优秀毕业生代表与包起帆、徐小平、胡双钱、王军、周海燕、吴文巍、何亚飞等七位全国、上海市劳模结对签约,幸运地成为劳模们的带教学徒,学校也将进一步重点跟踪其培养过程。
“跟着劳模学本事,不用他们说什么,就能通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品行来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在更大的平台上展示自己。”任职于上海市大众工业技术学校的金玉林曾“师从”市劳模卢醒庸和何亚飞。
他直言,从劳模身上学到的毕生受用的一课便是永无止境、不断创新、不停打磨的工匠精神。“卢醒庸是一位老教授,但创新精神却体现在他工作的方方面面。”金玉林深受影响,以往玩游戏到凌晨的小伙收了心,也爱上了不断探索的生活,就此拓展了一片职业疆域。
学生进行工程实践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二工大也在思考如何让劳模精神以符合现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下去。注重知行转化,通过采访劳模、体验劳模等主题实践活动,让劳模育人工作更接地气,更有实效性。如组织百名师生面对面采访五十余位劳模校友,聚焦普通劳动者,学生发挥专长连续多年为不同职业的劳动者绘群像,从中涵养正确的劳动观。
回首新中国走过的几十年风雨历程,劳动模范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永远不变的是劳模精神的本质。
劳模们的殷切期盼始终在二工大学子耳畔回响,“走上工作岗位后,希望你们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无论走到哪里,希望你们把岗位看作是学习的再开始,牢记创新始于足下,创新就在岗位,奋斗不止步,创新不畏难,以辛勤劳动、创造劳动托起中国梦”。
学子有话说
◆18环境研A4班 王依婷
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作为新时代最具有活力的群体,我们应当珍惜学习环境,努力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撸起袖子加油干,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积极投入到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大潮中去。
◆17自动C1班 朱佳豪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国家带来了一场疫情大考,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各行各业的人都站了出来。在我看来,逆行者们能够在特殊时期坚守本职工作岗位、劳动岗位,可谓将劳动精神体现得淋漓精致。
二工大被誉为劳模的摇篮,自入学以来,在浓厚的劳模精神熏陶和引领下,我们二工大学子不断在各类实践、服务等劳动中长知识、增智慧,在实践中成长,传承劳模精神。几年后,我们也将立足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唯有秉持、传承这种精神,才能经得住时代对我们青年一代的考验。
◆18财务A1班 盛宇昊
包起帆先生的名字我已经听过千千万万遍了,但当真正走近他,学习他,我的感悟更加深刻,更加真实了。劳模精神的内在,是坚持,是自律,是承担。这份精神是鼓励我们新一代年轻人奋斗的重要精神。我们不是劳模,但我们心中还是要永存劳模精神。我们的力量虽然微小,很难改变什么,但我们还是要共同努力,共同持续不断地努力。
自考资料网:建议开通永久VIP超级会员更划算,除特殊资源外,全站所有资源永久免费下载
1. 本站所有网课课程资料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站长!
2. 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助力考生上岸!
3. 如果你想分享自己的经验或案例,可在后台编辑,经审核后发布在“自考资料网”,有下载币奖励哦!
4. 本站提供的课程资源,可能含有水印,介意者请勿下载!
5. 如有链接无法下载、失效或广告,请联系管理员处理(在线客服)!
6. 本站资源售价只是赞助,收取费用仅维持本站的日常运营所需!
7.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