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论述题答题模板,幼儿园教资论述题

教资论述题答题模板,幼儿园教资论述题

教育学论文问题

1.试描述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1)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力是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体系。

Educator是主导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抱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造必要的教育环境,规范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无法开展,学习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会失去对象,没有目标;没有教育的影响,教育活动就无法实现。

教育是由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系,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每个因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制度的变化。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和组合最终形成了各种教育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肩负着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神圣职责。

2.试解释教育民主化的内涵。

(1)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特权和专制的否定。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民主和民主教育。前者是扩大民主的外延,即把政治民主延伸到教育领域,使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后者是教育内涵的深化,即把专制的、不民主的、不够民主的教育转化为民主的教育。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延伸。

教育的Democratization首先指的是教育机会的平等,即教育应该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包括受教育过程中入学机会的平等、获得教育资源的平等和教育结果的平等,也就是说应该对来自社会弱势群体的学生给予特殊照顾;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第三,指的是教育方式和内容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最后,我们应该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以及编写教材的灵活性。

(3)一般来说,教育民主化是指所有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接受越来越多的民主教育。

教育学论文问题

3.试述蔡元培改革北大的措施。

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后,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全面改革。主要措施是:

(1)守住宗旨,改变校风。蔡元培认为大学应该成为高等学府,这是蔡元培的办学指导思想,也是他大学教育的出发点。因此,蔡元培改革北大的第一步是明确大学的宗旨,为师生学习高深知识创造条件和氛围。具体内容包括:改变学生的观念;整顿师资队伍,聘请热心教师;发展研究所,积累书籍,引导师生研究兴趣;磨砺美德,培养正当利益。

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大学者,是‘包括大典,网罗多家’的高等学府”。蔡元培明确表示,在学术上,“遵循‘思想自由’的原则,采取兼容并包的主义”是他处理北大的基本指导思想。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4)学科和教学体系改革。

4.试述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从理想走向实践。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已成为现代教育的规律之一。

(3)民主

5.试解释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区别。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而在传统教育中,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分离的。

In现代教育,教育广泛普及且普及期逐渐延长,而在传统教育中,教育不普及,只让一部分人受教育。

的特权。

⑶现代教育中教育形式呈现多元化,而传统教育中教育形式单一。

⑷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而在传统教育中没有得到重视。

⑸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的现代化,也是现代教育的又一特征,而传统教育中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比较单一,教育观念、教师素质趋于落后。

⑹现代教育追求通才教育、全面教育,反映在培养目标上则是人才的通才性和全面性,而传统教育是为了培养服务于统治阶级的人才。

6 .试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勤能补拙”体现的教育学原理。

⑴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离开这种外部条件,再好的遗传素质也难以发挥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体现了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⑵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是一种寻求发展的积极动机和渴望。所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勤能补拙”体现了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决定人发展的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教育学论述题

7.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总称。试论述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

⑴德育。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⑵智育。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智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包括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⑶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⑷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⑸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8.试述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与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

⑴个人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简言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其特点主要有:

①重视人的价值、个性的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

②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

③主张应当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

⑵社会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简言之,教育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最高宗旨。

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并没有一个孰重孰轻的问题,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也没有一个谁正确谁错误的问题。从理论上讲,二者具有同等的合理性与同等的局限性。教育目的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权衡与选择,要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与侧重的。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教育目的必须体现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9.在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严重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试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克服这种消极现象。

⑴这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只有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发展,教育的发展才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教育资源上的供需矛盾得到根本解决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⑵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①要努力建立更加灵活和开放的教育体制,加大教育发展力度,多渠道办学,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加速非义务教育的发展,扩大教育机会,从而缓解教育机会竞争;

②要加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规范和引导学校办学;

③要积极推进高考制度的改革,为中小学教育树立正确导向;

④要进一步深化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特别是要大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

⑤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中小学的学校建设。

⑶中小学本身也应积极进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认真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

10.试述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

联系: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

①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的内容更多些。教育目的一般只包括“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②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更为突出。

11.教师应如何热爱学生?

⑴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不迁就、放纵或溺爱学生。

⑵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教育的。

⑶要全面关怀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⑷要关爱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偏爱某些或个别学生。

⑸理解和宽容学生。了解学生的特点,理解学生特定情境下的行为,给他们反思和纠正不良行为的机会。

⑹解放学生。给学生时间、空间和权利,使他们能够在指引下创造性地学习、自由地生活。

⑺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12.试述“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的内涵。

⑴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对学生客体的教育与改造,只是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外因,学生的主体活动才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内因。

⑶学生是责权主体。从法律角度看,在现代社会,学生在社会系统中享受各项基本权利,有些甚至是特定的。但同时,学生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把学生作为责权主体来对待,是现代教育区别于古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教育民主的重要标志。

13.试述“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的主要观点并进行评价。

教师中心论的典型代表是赫尔巴特,他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

儿童中心论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因此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要围绕儿童进行,其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卢梭和美国的杜威。

教师中心论仅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实践中使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以致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生中心论则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教育对象这一基本事实,结果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4.试述学生的特点。

⑴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依据:

①从教师方面看,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和被领导者。

②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⑵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依据:

①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是有意识、有情感、有个性的社会人,他们不是盲目、机械、被动地接受作用于他们的影响。

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

⑶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不是成人,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不太成熟,具有很大的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教育学论述题

15.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教师方面:

①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学生受教师的评价影响很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通过语言暗示、表情等反映。

②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领导方式有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三种。大量教育实践表明,民主型领导方式下的师生关系比较融洽,最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③教师的智慧。学识渊博是学生亲近教师的重要因素之一。

④教师的人格因素。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学生方面:学生对师生关系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环境方面: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必然影响师生关系。课堂的组织环境主要包括教室的布置、座位的排列、学生的人数等。

16.试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材观。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新教材承载着新的教学理念,是实践新课标的重要载体。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不再只是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为教师发挥主体作用、灵活地使用教材提供广阔的天地。

17.试述教科书的作用。

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教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8.试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⑴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予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⑵审查学生活动,总结和反思教学经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

⑶开发实施条件。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用教室等的合理建设。由于各个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生源质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学校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对本校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

⑷研究学生情况。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育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订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⑸鉴别利用校外资源。主要有两种方式:

①以利用为主,即利用现成的资源直接服务于教育,如图书馆、科技馆等;

②以挖掘为主,即挖掘出课程资源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如社区内的人生价值取向、道德风尚、民情风俗、典型人物思想观念等,要善于将其转化为教育因素,运用于教育过程。

⑹建立资源数据库。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19.试述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总体性的、高度概括性的,而不是具体的;课程目标旨在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是具体的,可以付诸实现,不是一般性的规划,与教育目的不同。

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而达成的,但培养目标通常不涉及具体的学习领域。因此,为了使课程编制工作切实有效,我们还必须使培养目标具体化,即要确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课程目标的制定关系到某一科类或某一学科的全局,而教学目标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依据,它主要是对局部的教与学产生导向作用。

从教育目的到培养目标到课程目标再到教学目标,它们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上一层次的目标制约着下一层次的目标,而下一层次目标是上一层次目标的落实与具体化。

20.试论述班级授课制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包括: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

②它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④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⑤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

⑥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不足包括:

①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

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③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班级授课制中,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只能适应部分学生。

④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⑤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

⑥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21.试述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联系。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过程。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

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知识为智力活动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有了某一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去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缺乏必要的知识,就谈不上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所以离开了知识,智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知识是智力发展最大的障碍。

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可以说智力既是接受人类已有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是开发新知识的工具。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一定的智力。智力水平高,知识学得就快、就好,否则,就慢、就差。

22.“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中的三个“法”分别是什么意思?结合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①“教学有法”是指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有规律可遵循、有法则可遵守、有模式可遵照的,是有可以掌握的基本方法、基本规律的。“教学有法”中的“法”指的是教学活动自身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②“教无定法”指的是教学的模式、方法、技能等不是机械的、教条的,而是灵活多变、富有个性、充满灵性的。“教无定法”是我们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教无定法”中的“法”指的是教学的模式、方法、技能等。

③“贵在得法”指的是教师将各种教学方法、手段、技巧等恰如其分、灵活巧妙地应用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贵在得法”中的“法”指的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方法、技巧等,即科学化的教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想做到“得法”就要选择好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特点,学生年龄特征,自身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等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综合、灵活、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综合性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而不要长期只使用一种教学方法;灵活性是指在实际应用中,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随时对其调整;创造性是指从教学实践出发,在把握现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有所创造。

23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新课程理念下,你认为教师应如何“分析教材”?

分析教材包括学习学科课程标准、钻研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首先,学习学科课程标准就是指教师要弄清楚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教材的体系、结构、基本内容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其次,教师必须钻研教科书,掌握学科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所在,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利用它来促进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转变,知识的拓展及各种能力的提高。此外,各种参考资料是教科书的重要补充,教师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书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以满足教学需求。

24.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可以用6个字概括——教是为了不教。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

“教是为了不教”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双边性规律,即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规律。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同时,还要求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教学过程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进行自学。从大的方面讲,德智体全面发展就是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孩子们的智慧和能力得到自由的释放和全面的发展。这体现了素质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视。

此外,这句话还体现了在教学中要遵循启发性教学原则。注重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试述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联系:

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德育过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对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调节与控制。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与发展。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

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依据学生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有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因素。

26.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德育要在内容、手段、方法等方面不断加以调整和补充;另一方面,知、情、意、行等心理因素的培养提高也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积累,这就决定了德育过程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品德发展容易出现反复,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现象,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27.有人说:“学生在学校进一步,回到家里退一步,走入社会退两步。”请运用相关德育原则分析这种现象。

题干所述反映了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社会德育脱节的现象,该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在德育过程中未能很好地贯彻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这一原则要求在德育过程中:

①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②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③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持续发展。

28.作为一名班主任,您应该怎样协调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

班主任要对班级实施有效的教育与管理,必须要争取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配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具体内容如下:

⑴协调本班各任课教师的工作,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

⑵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

⑶争取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班主任要与学生家庭和社会有关方面取得联系,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具体包括:

①借助社会力量到学校来影响学生;

②把学生有组织、有目的地放到社会上去接受积极影响;

③学校与社会合作,形成有组织的来往,使其成为班级活动的一部分。

29.谈谈你对“教学中心”和“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的理解。

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班主任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得比较多,即“教学中心”和“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教学中心”是目前用得较多的领导方式,这与现行的班主任工作评价机制不无关系,它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人的因素,班级工作只见教学不见学生,只看学生分数不看学生发展。“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视集体为管理主体,主张信赖而不是怀疑集体,用集体领导的手段管理班级,将班级作为教育的对象。尽管如此,班集体是由每一个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个体组成的,所以,在实施“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时,既要重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又要重视教育转化个别学生,促进班级的管理和发展。

30.试述在班级管理中,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三种类型的班主任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

权威型的领导方式属于支配性指导,无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僵硬的对策为基础,只给予统一强制的指导,或一味地斥责、威胁。在强制性指令的指导下,学生的活动性显著降低,消极性、依存性行为增多。

放任型的领导方式属于不干预性指导,容忍班级生活的种种冲突,更无意组织班级活动,回避学生的主动精神。学生在无指导的班级生活中,有目的的活动水平低下,违背团体原则的自发行为增多。

民主型的领导方式属于综合性的指导,能够灵活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以此为基础引出学生的自发行为,促进班级同学的思想在合作中进行交流。学生在民主型领导方式的指导下,行为较稳定,自主积极的行为较多。

31.试述我国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①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②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要解决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新机制,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性,发扬学生在班级自我管理中的主人翁精神,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表现在:

①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②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③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32.试述课外、校外教育三种组织形式之间的关系。

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是课外、校外教育的三种组织形式,它们在学校实际工作中是密切联系的。

某些群众性活动常常是以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为基础的。进行群众性活动时,活动的内容也会引起一些学生的兴趣,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样又会产生小组活动或个别活动。

在进行小组活动时,小组为其成员规划个别的、独立的工作,这又是个别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个别活动或小组活动的成果,常常以展览会、晚会、运动会等形式展示,吸引众多的学生前来欣赏、参观,这样又和群众性活动联系在一起。这三种活动形式可以互相配合、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组合成灵活多样的课外、校外教育形式。

33.开展课外、校外教育应遵循哪些要求?

⑴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

⑵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

⑶注意发挥学生集体和个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⑷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⑸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⑹因地、因校制宜。

34.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请结合实际说明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家校合作教育的必要性。

⑴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长不能把孩子摆在恰当的位置。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

不能全面关心独生子女的成长。

主要体现在:

①重视孩子的营养,忽视孩子的身体锻炼;

②重视孩子的物质生活,忽视孩子的精神生活;

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文化学习,忽视孩子的思想品德、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④过分照顾孩子,忽视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自立能力,特别是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⑵家校合作教育的必要性:

学校作为专职教育机构,有着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科学的组织,经验丰富、掌握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专门教育工作者。同时,学校具有青少年学生集中、学习环境好、规章制度健全、育人周期长等明显教育优势,并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凝聚力、号召力,容易得到包括党政机关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支持协助。

家庭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家校合作教育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实现两种教育间的互补,从而加强整体教育效果。

35.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意义有哪些?

是教师自我反思、重新学习、不断调整和改善知识结构的过程;

是教师与他人沟通交流、扩大视野的过程;

是教师挑战自我、提高教育研究能力的过程。

36.试述你对行动研究法的认识。

行动研究法是指实际工作者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的特点:

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为教育行动而研究”“在教育行动中研究”“由教育行动者研究”。其中,“为教育行动而研究”指出了教育研究的目的,行动研究以提高行动质量、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在教育行动中研究”指出了研究的情境和研究的方式,行动研究以行动过程与研究过程的结合为主要表现形式;“由教育行动者研究”指出了教育行动研究的主体是实际工作者,主要是教师。

行动研究法的优点:

①灵活,能适时做出反馈与调整;

②能将理论研究与实践问题结合起来;

③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效。

行动研究法的缺点:

①研究过程松散、随意,缺乏系统性,影响研究的可靠性;

②研究样本受具体情境的限制,缺少控制,影响研究的代表性。

37.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有哪些?

研究课题可以来源于教育实践,也可以来源于教育理论。

⑴从教育实践出发,教育研究课题产生的途径主要有:

①从社会变革与发展需要中提出课题;

②从日常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课题;

③从教育实践的变革与发展中提出课题。

⑵从教育理论出发,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主要有:

①承袭已有的研究成果来探究新的问题;

②在理论空白处挖掘问题;

③在理论观点的争议中寻找问题;

④以反其道而行之来开拓问题;

⑤在阅读理论、审视理论的过程中构思研究问题;

⑥来源于各级课题指南。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01联系实际说明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⑴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⑵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⑶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⑷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02有的老教师认为自己没有学过教育心理学,上课同样上得很好,所以学不学教育心理学都没有关系。请就此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原因如下:

有些老教师从未学过教育心理学,却可以做好教学工作,是他们在长时间的反复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和摸索的结果。老教师不断地从教学实践中获得经验和教训,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轻松应对。但是实践经验不断总结和反思的过程,耗费时间长,见效慢,如果所有教师都用这种方法来开展工作,将会对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发挥极大的作用。作为一门科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此外,教育心理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它不是普通心理学原理的简单应用,也不是与教育有关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简单组合,它的研究成果能为科学地进行教与学提供指导,促进学校教育实践。

教师如果学了教育心理学,就会大大缩短自我摸索的过程,较快地取得教学经验,增强教学能力,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学习相应的理论,将有助于解决怎样教与如何教得更好的问题。简而言之,学习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有助于教师增强角色胜任能力,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对于那些以前没有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来说,本身经验和教训的积累可以弥补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缺乏。从长远发展来看,教师应当将教学实践和理论知识相互结合,并且将这些理论具体应用于实践当中。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应当积极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这有助于实践教学经验的总结。因此,对于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是有必要的。

03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特征:

①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②“客体永久性”的形成;

③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发展;

④延迟模仿的产生。

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特征:

①早期的信号功能;

②自我中心性;

③不可逆运算;

④不能够推断事实;

⑤泛灵论;

⑥不合逻辑的推理;

⑦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⑧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

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特征:

①去自我中心性;

②可逆性;

③守恒;

④分类;

⑤序列化。

形式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特征:

①命题之间的关系;

②假设—演绎推理;

③类比推理;

④抽象逻辑思维;

⑤可逆与补偿;

⑥反思能力;

⑦思维的灵活性;

⑧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

04试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和健全的人格。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自主感对羞耻感。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主动感对内疚感。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勤奋感对自卑感。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在这个时期,多数儿童已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任务。他们追求任务完成时获得的成就感及由此带来的长辈的认可和赞许。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05有老师说:“青春期的孩子爱跟老师、家长对着干,破坏力很强,必须严加管教。”对上述观点做出判断和分析。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①对抗行为产生的原因:

第一,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

第二,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

第三,独立意识。

②应对策略:

第一,纠正孩子的不良认知。通过分析找出不合理对抗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错误思维方式,加以改正。

第二,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引导孩子自尊要恰到好处。青春期的孩子因怕别人了解他的短处而极力掩盖自己的不足,所以当别人触及时,就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以致引起了对抗。这种不让别人指出自身缺点的自尊是不恰当的,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以后努力也有了方向,因而应该感谢别人的直率和真诚。

第三,行为重塑。这是最积极的方法,即针对不合理的对抗行为、对抗心理找出相应合理的表达方式,然后依据合理的表达方式积极进行训练,直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凡事都能以一种友善的态度来对待。

06试分析成人与少年期孩子心理冲突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原因: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闭锁性也是少年期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之一。所谓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这种闭锁性首先表现在出现了“内心的秘密”。青少年的闭锁性还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变得不那么坦率了,即使对最亲近的人也不能做到毫无保留,有时可能以各种形式作回答而拒绝回答。学生进入少年期后,经常表现出与家长、教师的对立,表明学生出现了反抗心理。

学生出现反抗心理和行为的原因有:

①独立意识受到阻碍;

②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妨碍;

③个性伸展受到阻碍;

④成人强迫学生接受某种观点时,后者拒绝盲目接受,表现出反抗的倾向。

教育对策:

①发挥教师的作用,加强教育,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②尊重少年期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中学时期的个体由于开始寻求独立,可能会表现出拒绝接受成年人的建议。要摆脱父母的控制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这是一个正常而必需的过程。这样,教师角色和父母的相似就意味着拒绝教师的权威,正如拒绝父母的权威一样。少年期学生一般愿意以类似成人的行为做出反应,这一原理意味着:

第一,少年期学生绝不应该被当作“孩子”看待;

第二,绝不应该在其他同伴或其他有关的人面前轻视少年期学生;

第三,给以明确的指示,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

第四注意同伴之间的影响,同样一个管理措施,在小学行得通,在中学就不一定行得通。

③增进师生间的理解与互动。

④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第一,正确地看待父母;

第二,学会理智地对待父母的态度和行为;

第三,与父母沟通,青少年要多与父母进行思想交流。

07试述桑代克的试误说对教学的启示。

桑代克的联结—试误理论对于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这一理论特别强调“做中学”,即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技能和策略等。

具体而言,对教育有以下指导意义:

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多尝试,从错误中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更牢固。

②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

③在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

④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意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或得到消极的后果。

0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⑴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⑵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

⑶建构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者提出教学过程包含的步骤和环节为:

①分析教学目标;

②创设情境;

③设计信息资源;

④设计自主学习方式;

⑤设计协作学习环境;

⑥评价学习效果;

⑦强化练习。

⑷建构主义学生观:建构主义非常强调学习者本身已有的经验结构,认为学习者在学习新信息、解决新问题时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其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⑸建构主义教师观:建构主义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教师通过提供帮助和支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09比较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与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理论。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①学习观: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②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包括: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③发现学习。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学习。

奥苏贝尔接受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①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主要说明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系统知识,主要是有意义学习而不是机械学习。学生在学校中的有意义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但他更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②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客观条件是指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的影响;主观条件是指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③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有: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组织学习的策略——先行组织者。

①接受学习不同于发现学习。发现学习过程比接受学习过程多一个发现即解决问题的阶段,因此,前者比后者复杂。②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在智力发展认知功能中的作用也不同。大量的材料是通过接受学习获得的,而各种问题则是通过发现学习解决的。③这两种学习的功能也有交叉重叠现象,通过接受学习获得的知识可以用来解决问题,而发现学习也有扩大知识和检查知识理解得如何的作用。但在儿童的发展中,接受学习比发现学习出现稍晚。接受学习的出现意味着儿童达到了较高水平的认知成熟程度。

10有人建议,在教育实践中,“要多使用奖励,而尽量少用惩罚”。请简要阐述你对这种建议的看法。

我认为奖比罚好,原因如下:

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一般来说,要尽可能地少用惩罚,在必要的时候才使用。一个经常惩罚孩子的家长或教师,本身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惩罚的目的可能没有达到,反而使孩子学会了粗暴的不顾别人自尊的处事方式。惩罚的运用应该积极,即在学生做出某种行为之后,立即给予惩罚。惩罚紧跟在错误行为之后,与错误的行为之间建立联结。在惩罚时,最好选择一样替代反应进行强化,即指出正确的行为方式,在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后给予强化。

但是奖励也不是越多越好,教师在使用奖励的时候应该注意,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奖励时,应注意避免外部奖励对内部兴趣的破坏。在很多情况下,维持行为的强化物是活动本身带来的快乐,这时再给予外部的奖励,就会使学生活动的目的逐渐变为获得外部奖励。因此,当学生已经自行从事某种活动时,教师应谨慎考虑奖励是否必要,避免给予不必要的奖励。奖励虽然是塑造行为的有效手段,但是奖励的运用必须得当,否则便会强化不良行为。例如,小孩的许多无理取闹的行为实际上是学习的结果,因为他们通过哭闹能得到诸如玩具、冷饮等强化物。

11请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试述如何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创造性又叫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和特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成为影响学生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创设有利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即给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的心理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例如,可以提供条件使学生有机会选择不同的课程来学习,给学生呈现应用创造性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等。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例如,在学业测试中,可以增添少部分无固定答案的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发挥其创造性。评估学生的考试成绩时,也应考虑其创造性的高低。

12试述如何正确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措施有:

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②设置合适的目标;

③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④表达明确的期望;

⑤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⑥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⑦有效地运用表扬;

⑧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⑵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措施有:

①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②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③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④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⑤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⑥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13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①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

②问题的难度要适当;

③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

④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对问题归类的习惯;

⑤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指导学生善于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⑥训练学生陈述自己的假设及其步骤,鼓励自我评价和反思;

⑦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⑧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⑨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14试论述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归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把人经历过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又把上述六项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韦纳的归因理论在教育上具有重要意义:

①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我归因可预测其此后的学习动机。学生自我归因虽未必正确,但却是重要的。因为归因促使学生在从了解自己到认识别人的过程中,建立起明确的自我概念,促进自身的成长。而如果学生有不正确的归因,则更表明他们需要教师的辅导与帮助。

②长期消极的归因不利于学生的人格成长,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反馈的作用,并在反馈中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正确归因,重塑自信。韦纳发现,在师生交互作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成败的归因,并非完全以其考试分数的高低为基础,而是受到教师对他的成绩表现所做反馈的影响。

③通过归因训练改变学生消极的自我认识,提高学习动机。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学生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的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予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予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

15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内驱力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在学生中是如何表现的?

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动机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①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认知内驱力是动机三个组成部分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这种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属于内部动机。

②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成就看作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属于外部动机。

③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它是一种外部的动机。

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他们努力学习获得学业,主要是为了实现家长的期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的强度有所减弱,而来自同伴、集体的赞许和认可逐渐替代了对长者的依附。在这期间,赢得同伴的赞许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则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

16调查显示,我国有70%以上的青少年不知如何实施“创造”,缺少运用技术“计划和行动”的能力,亲身体验过科学探究全过程的青少年数量并不多,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依然值得关注。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成为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谈谈学生创造性的基本结构及相应的培养措施。

①创造性的基本结构。创造性是由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复合体,包括创造性认知品质、创造性人格品质和创造性适应品质。

创造性的培养措施包括:

①培养创造性认知能力。培养创造性的知识基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②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③创设有利的社会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④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使教师理解并鼓励学生的创造,把培养创造性作为一种教学目标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教给教师必要的创造技法和思维策略,提高他们自身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要为教师提供比较明晰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关于创造性的操作定义、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程序、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技能。

17阿特金森认为,在面对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时,人们存在两种相反的选择倾向。阐述该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教育启示。

主要观点: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成就动机,它是指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即通过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自尊心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避免失败者则往往通过各种活动防止自尊心受伤害和产生心理烦恼,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的概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

教育启示:

①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

②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稍稍放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下指责其错误;

③由于力求成功者的动机比避免失败者的动机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因此,对学生还应增加他们力求成功的成分,使他们不以避免失败为满足,而以获取成功为快乐,这样才能真正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

18需要层次理论对学习动机的培养有何启发?

教师发现学生行为异常时,要了解学生的日常状况,看低级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个体要有一个有秩序、规范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这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是在生理的需要满足以后产生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虽然并不直接推动学习,却是保证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这两种需求得不到满足,不仅学习活动无法进行,而且会导致学生出现身心疾病。

归属与爱的需要是学生交往的动力,在学校环境中,师生交往、同伴交往既是学习的条件,也是学习的内容。教师和家长要尽可能地给学生以爱,要创造一个良好和善的学习环境;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要让学生在集体中受到欢迎和接纳,得到友情、友谊,而千万不能使学生遭到拒绝或排斥。

尊重需要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学生具有好胜心、求成欲、自尊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心愿,因此,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一特点,要使学生有成功和获得赞许的机会,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要重视和珍惜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和每一次成功。

求知需要就是学习动机,审美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学习动机,它们推动人去求真、求善、求美。

自我实现的需要推动人发挥自己的潜能,是学校教育应该重点加以培养的。培养自我实现的人在学习上至关重要,同时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

19试述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的差异。

研究者认为,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由新手到熟手向专家型教师发展的过程。专家型教师是有教学专长的教师。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有如下差异:

课时计划的差异

①在课时计划的内容上,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只是突出了课程的主要步骤和教学内容,并未涉及一些细节。相反,新教师却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课时计划的一些细节上。同时,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修改与演练所需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正式计划的时间之外,自然地在一天中的某个时候发生。而新教师要在临上课之前针对课时计划做一下演练。在两个平行班教同样的课时,新教师往往利用课间来修改课时计划。

②在教学的细节方面,专家型教师认为,教学的细节方面是由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行为决定的。他们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得一些有关教学细节的问题。而新教师的课时计划往往依赖于课程的目标,仅限于课堂中的一些活动或一些已知的课程知识,而不能够把课堂教学计划与课堂情境中的学生行为联系起来。

③在制订课程计划时,专家型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先前知识来安排教学进度。他们认为实施计划是要靠自己去发挥的。因此,他们的课时计划就有很大的灵活性。而新教师仅仅按照课时计划去做,并想办法去完成它,却不会随着课堂情境的变化来修正他们的计划。

④在备课时,专家型教师表现出一定的预见性。他们会在头脑中形成包括教学目标在内的课堂教学表象和心理表征,并且能预测执行计划时的情况。而新教师则认为自己不能预测计划执行时的情况,因为他们往往更多地想到自己做什么,而不知道学生将要做些什么。

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①在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上,专家型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而新手型教师的课堂规则较为含糊,难以坚持执行。

②在维持学生注意上,专家型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新手型教师则相对缺乏。

③在教材内容的呈现上,专家型教师注重回顾先前的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手型教师则不能。

④在课堂练习方面,专家型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教师仅仅把它当作必经的步骤。

⑤在家庭作业的检查上,专家型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而新教师往往缺乏相应的规范。

⑥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专家型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运用;新手型教师则或缺乏或不会运用教学策略。

课后评价差异:

在课后评价时,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关注的焦点不同。新手型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型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而专家型教师则更多地谈论学生对新教材的理解情况和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

其他差异:

①在师生关系方面,专家型教师能热情、平等地对待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具有强烈的成就体验;

②在人格魅力方面,专家型教师具有注重实际和自信心强的人格特点,能更好地控制和调节情绪,理智地处理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并在课后进行评估和反思;

③在职业道德方面,专家型教师对职业的情感投入程度高,职业义务感和责任感强。

20 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需要从教师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入手。

⑴从教师的自身方面来说:

①要形成科学的教育观,这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验证并发展这些知识;

②向他人学习,如观摩优秀教师教学、学习其他教师的好的经验等,增强教师的自信心;

③教师要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⑵从教师所处的外部环境来说:

①在社会上,必须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②在学校内,必须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则并严格加以执行,以及努力创立进修、培训等有利于教师发展和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条件;

③良好的校风建设、提高福利待遇等措施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产生积极的影响。

21 试述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②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①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②有助于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③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

④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22 思维品质的特性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⑴思维品质的特性是:

①思维具有广阔性与深刻性;

②思维具有独立性与批判性;

③思维具有灵活性与敏捷性;

④思维具有逻辑性和严谨性。

⑵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②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③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④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23 什么是有意注意?怎样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⑴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⑵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的措施有:

①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②培养间接兴趣;

③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

④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24 如何依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

①合理安排教学;

②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

③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

④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⑤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把它系统化;

⑥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其记忆能力。

25 结合教学实际说明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

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有:

⑴复习时机要得当。

①及时复习;

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③间隔复习;

④循环复习。

⑵复习方法要合理。

①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②复习方法多样化;

③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④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⑶复习次数要适宜。要掌握复习的量。

①复习内容的数量要适当;

②提倡适当的过度学习。

⑷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⑸注意用脑卫生。

26 试述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的产生条件。

再造想象的产生条件:

①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②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

③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④创造想象的产生条件:

⑤强烈的创造愿望;

⑥丰富的表象储备;

⑦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⑧原型启发;

⑨积极的思维活动;

⑩灵感的作用。此外,创造性思维能力、高水平的表象改造能力、丰富的情绪生活、正确的理想和世界观也是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27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①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

③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④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

⑤开设具体的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技法。

⑥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28 如何运用注意规律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①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②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③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④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29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①要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就要防止注意的分散;

②要扩大注意的广度,需要学生积累本学科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素养;

③注意的分配在教学中有实践意义,要训练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

④注意的转移同人的先天的神经活动类型有关,但也可以通过对外在因素的控制和后天训练加以改善和提高。

30 联系实际试述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教学是引导学生获得科学概念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②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③提供概念范例,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适当运用比较;

④突出有关特征,控制好无关特征的数量和强度,正确而充分地利用“变式”;

⑤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明确提示概念的本质特征;

⑥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31 试述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⑴区别:

①从需要的角度来看,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②从发生的角度来看,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③从表现形式来看,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较为深沉。

⑵联系:

①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情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是在大量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通过情绪表达出来的。

②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32 谈谈如何开展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抗挫折力?

⑴在进行挫折教育时重点可放在两方面:

一是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二是教会学生积极适应挫折的方法和技术。

⑵提高学生挫折承受力的方法有:

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②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抱负水平;

③适度感受挫折,锻炼挫折承受力。

⑶教会学生积极适应挫折的方法和技术。常见的积极适应方式有:

理智的压抑、升华、补偿、幽默、合理宣泄、认知改组等。

33 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4 请论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斯洛是美国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的需要层次理论是最富有影响力的需要理论。早期,他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把需要分成了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他又补充了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即需要由五个层次扩充为七个层次。

生理需要是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等的需要。它是人的所有需要中最基本、最原始,也是最强有力的需要,是其他一切需要产生的基础。

安全需要是指希求受到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也称社交需要,是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

尊重需要是在生理、安全、归属与爱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两个方面。

求知需要,又称认知与理解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

审美需要是指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在上述几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所谓“自我实现”,即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一种创造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马斯洛对以上七种需要进行了进一步的区分:位于需要层次底部的四种需要被称为缺失需要,它们是个体生存所必需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是,这些需要一旦满足,由此产生的动机就会趋于消失。后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它们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35 有些人认为教给学生知识自然就培养了学生的技能和能力,你认为科学吗?请简要说明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

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能力与知识、技能具有不同的概括水平。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对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

在一个人身上,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它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增多而不断丰富;而能力的发展则有一定的限度。

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多了,能力并不一定就高。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36 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谈谈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的策略。

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

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相关推荐

自考的学历可以考证吗,自考都能考什么证书

有很多小伙伴会问,自考学历可以考教师资格证吗?可以考公务员吗?专科可以考哪些证?相信...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是什么学历,什么是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专科起点本科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经教育部审定核准举办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广播电视大学、职工高等学校、...

自考准考证打印截止时间,4月份自考什么时候打印准考证

2022年4月自考报名已经陆续开始了,大家要注意关注哦!此外,小编整理了已公布准考证...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费多少,收费标准,哈尔滨工程大学专业学费

211?985?海军共建?双一流?没错!这些标签全都属于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全国...

长春工业大学国际贸易专业,长春国际商务学院招生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咱们已经讲过了吉林师范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了,这次长春大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