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贬值意味着什么,什么是学历贬值

学历贬值意味着什么,什么是学历贬值

说起高考志愿,不能回避高考这个词。因为目前社会赋予高考的意义已经不再局限于它原本的选拔和分层属性。首先要对高考有一个全局的、客观的、正确的认识。

今天我们就从人口和高考相关的数据来谈谈刘博士对高考意义的理解。

今天的舆论大致分为两派:

活跃学校:

依然是传统的科举思潮,说通过高考,考上名牌大学,尽管竞争激烈,但依然是普通阶级子弟改变人生的唯一而公平的上升通道。

负面舆论:

就学历而言,读书没用。那“本科遍地都是,专科跟【狗头】一样多”和“小镇作家”呢?考试很厉害怎么办?步入社会不就是“群居动物”和“人形干电池”吗?诸如此类,带有自嘲、讽刺、犀利的言论。

其实在刘博士看来,这两种言论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解读视角,并无对错之分。但负面舆论明显改变了观念。

那么真相是什么呢?

应该如何客观看待这些主流舆论观点?

如何理性看待,高考对于自我个体和人生的意义?

想要全面了解高考最真实的一面,还是要用数据说话,要看数据背后的历史背景、历史沿革和现实社会原因。

承载着全民期盼的【高考】。

0008招生计划适龄人口招生,综合看“高考”各种数据。我们先来看两个数据图表。第一个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招生总人数和高校招生总人数的趋势图。

第二个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历年出生人数的数据。

如果把这两张图分开来看,分开来看,我们得到的结论和能反映的问题一定是很肤浅的。

为什么这么说?注意,第一个图中涉及的两组重要数据是历年高考招生总人数,以及实际招生总人数。如果只看历年招生总人数/招生总人数=录取率,这个录取率能代表全社会同龄总人口的高等教育吗?显然不是。并不能真实反映每年录取的这些学生与未来各年龄段人群的竞争程度。所以一定要结合每年全社会高考总人数来分析历年高校招生情况。

让我们把这两个图结合起来,得到第三个趋势图。

粗略看三个折线图,很明显,如果以年份为横轴,绿线代表的招生人数/报考人数的波动规律并不显著。但是蓝色虚线所代表的入学人数/学龄人口总数的规律是非常明显的。

先直接下结论: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现象今天依然存在,只是这座“独木桥”升级了。随着河水上涨,桥变得更高了。

上大学在20世纪更是难上加难,那个时候“大学生”=优秀而稀缺的人才。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来看绝对录取率,也就是招生/报考人数。1977年9月恢复高考的前四年,确实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本科和专科实际录取率只有5%左右。

当然这是有其历史背景的,10年动乱,考生积压多年,当时的高等教育招生能力远不如现在,所以当时想考上大学,甚至专科都非常困难。

目前,“985高校”的录取率约为2%,“21

ack=\\\”40\\\”>还需要了解的是,那个年代高考的适龄人口基数是非常大的,1963年到1975年出生的人口都是在2000到3000万,而这波60、70后就是1980年之后十多年的高考主力。而在图中也可以看到,红色折线所代表的【高考报名人数/高考适龄人口】的比例持续在20%的低位。

再结合上面的绝对录取数据,也就是每年50到100万的录取名额,这样算下来,从80年至今的40年里,四个十年阶段的适龄人口,能考上大学比例,我们给几个绝对数据对比看看,从1980年的100个人里出不了一个大学生,到1991年的50来人出一个,即使到扩招之前的1998年也是10个多人出一个。

因此我们说,1977年至1998年这个阶段的高考适龄人口,无论是上高中的比例,参加高考的比例,还是上大学的绝对人数,在那个年代都是非常稀少的。所以,那个时候,能上学,识几个字,扫扫盲就不容易了。

虽然我国86年就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但由于国力等原因,很多都是小学,中学就辍学了。能考个大专都是很厉害的,最流行的就是医专,师专,甚至优秀的学生都去考它们,因为毕业就有铁饭碗。所以那个年龄阶段的毕业生,后来成为优秀医生,优秀的老师也很多,原因还是在于优质的学生生源。

03 丨1999年的高校扩招,迅速普及了高等教育,同时也让“大学生”不再稀缺

直到1999年,这一年不仅仅是跨世纪之年,对于中国教育领域来说,更是具有相当重要且特殊的意义。

因为这一年,中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至于为什么扩招,这里涉及的因素比较多了,政治问题,人口问题,经济问题都有。

这里主要强调下经济问题,大家知道,那个时候国家为了加大全球化经济的融入,已经确定加入WTO。发展经济,参与世界竞争,尤其是产业竞争、科技竞争,需要人才。

为了迎接新世纪发展的人才需要,教育部的动作很迅速,当即决定当年就扩招,一夜就实现了高等教育在数量上的跨越式发展。而且伴随着扩招的配套,就在2000年,在这新世纪的第一年,高校又一次执行了大规模的整合调整。自此开始,高考的录取人数一路高歌,基本在五年内就翻了一倍多。

相比之下,高考报考人数,也是逐年激增,到2007年就突破了1000万大关,此后虽有波动,但基本是稳定在1000万上下。

这个数据也是很好理解的,一是85后的同龄人口基数比较大,也得益于那个阶段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所以使得2003年之后,高考人数只用5年就从600万到了1000万。

当然,近十年的考生,虽然人口基数由于严格的计划生育,远不比80后,但义务教育已完全施行,所以大部分适龄人口,除了中考分流之外的,基本都参加了高考。再加上不可忽视的复读生数量,这也是高考人数一直维持在千万级别的原因。

特别是从90后开始,随着国力的提升,各项基础教育条件的提升,虽然出生人口逐年下降,但参考人数仍保持逐年上升。

到去年2021年高考,这波00后,从数据上看,参加高考的人数,占适龄人口的比例已达到70%,招生人数占适龄人数的比例也达65%之多。这样看,现在基本就是3个人出2个大学生。

04 丨时代不同,“大学生”的含金量不可同日而语,保持自身的竞争力才是核心

但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情况与上世纪80年代的情形完全不同。随着高等院校招生名额的大幅度提高,高校与高校之间,也是有着层次的差别。

至于如何进入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进行深造,那就需要经过高考的严格筛选了,筛选很细致。

依据考生的高考分数和志愿填报,高考将全国数以千万计的考生选拔送入不同层次的院校就读。从“清北”,到“C9”,到“985”、“211”,一本,公办二本,民办本科,专科,这就是社会主流眼中的高考分层。

就拿刚才举的医学和师范两个来说,除了顶级的几所医学类,或是师范类大学外,其余的生源都很一般。顶尖的优质生源大多数都去名牌“985”去学计算机、金融等一些热门专业去了。

所以从以上数据分析的结论就是,按绝对招生人数/适龄人口的比例看,当下的“211”录取率,基本与上世纪80年代的大专旗鼓相当;当下的一本录取率,都比上世纪90年代专科高一倍。

我们知道,近几年的硕士研究生的录取人数已高达百万人,占适龄人口总数的6%之多。就算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快,人才需求多,但对比于过去,同龄人口中大几十个,甚至百里挑一的大专生,而现在的4个人中一个本科生,16个同龄人中1个研究生,大家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所谓的大学毕业就失业,甚至网络流传几万研究生送外卖;也不难明白,为什么职场竞争中会严格的看学历,甚至看本科是不是“双一流”了。

因此我们说,当下的高考,仍然可以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这个“独木桥”已经提高到“双一流”,才能与过去大学生毕业后的竞争力相比。从这个意义上看,普通大学的本科和专科学历肯定是贬值了,贬值的速度比钞票还快。这好像又成了消极舆论的观点了?

但需要说明的是,学历贬值并不意味着“读书无用”。

在上世纪80年代上大学的考生都是同龄人中“百里挑一”的潜在人才。而在当下,同学们得考上“985”才勉强配得上“百里挑一”的标签。

网上的消极舆论,直接拿现在的本科学历对比八十年代的本科学历,那含金量,能一样吗?

总结 丨修炼内功,提升能力,方是正道

总结来说,我国高等教育在普及近20年的努力下,取得了全民学历大幅提升的辉煌成绩,这是新中国教育事业的伟大进步。

当然,在这种背景下,对于个人,显得不那么友好。因为不能躺平,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只有跳得更高,才能取得未来更大的竞争优势。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国家发展到现在,要科技创新,要产业升级,需要的一定是高水平的人才,而不再是几十年前的粗放型发展时的人力需求了。

而这,对于个人来讲也是时代的机会,努力学习,修炼内功,提升能力,不要盲目的跟从网络洪流。

读书一定可以改变自己,成就自己,只是,这个书得真正的读进去,得读出效果来,得学到真东西,而做到这一点,需要付出些汗水。

相关推荐

幼师证自考报考条件,幼师证自考需要什么条件

国家现行两种教师资格证制度,自主考试地区考生需通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两门笔试学科和面...

自考本科考试计划,自学高考计划

  随着考试时间慢慢临近,备考复习也越来越紧张,江苏自考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20...

符合一些条件的大学生,毕业后可能直接成为公务员,不需要参加国考。

其实,大学生的就业并不是很难,难就难在要找一个自己喜欢又适合自己的工作,毕业很多的学...

没有人不知道怎么抓鲢鱼和鳙鱼,是吗?这套钓法就是连杆的秘密。赶紧查一下。

夏季到来,不少鱼儿也都开始活跃起来了,这时候就不要再去拉小鲫鱼玩了,这时候的鲢鳙已经...

除了“三比一”之外,还有哪些要求?重庆中心城区“小升初”招生政策来了。

重庆市2022年义务教育招生即将启动,近日,渝中区、大渡口区、南岸区、沙坪坝区等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