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青年拔尖人才,青年高层次人才

国家青年拔尖人才,青年高层次人才

被法学“文理兼备”的魅力所吸引,计葵明进入商法、经济法学科,进入华政院经济法学院。伏案十几年,站在讲台上,也成长为文理兼备的教授。

文科里有豪情,也有“漫谈”。“志、智、信、仁、勇、严。”这是他心中的座右铭。对待学生,他从不拘束,强调平等、自由、轻松、愉悦,为人师友。正因为如此,他也逐渐成为了华政学子眼中的经济法学院的“活名片”。

还有就是科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他的学术研究接地气,与社会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多次被实务界采用,被立法或决策采纳。

尊重理性,尊重文学。

高中学理科的计葵明,既有严谨认真的理工科思维,又向往文科特有的发散思维。

“我当初选择学法律是因为崇尚正义的精神。”计葵明说。考上复旦大学后,哲学系名师王德峰教授在一次讲座中引用了著名哲学家伽德梅尔的一句格言,更是触动了他的灵魂。“人们希望从人文社会科学中获得的是能够指导他们在世界上生活或为他们的行为提供参考的实用知识。它不仅关注真,也关注善与美。……人文社科的知识要告诉人们如何让生活更合理,更美好。社会科学的真理是人性的体现和升华,是人类自古以来就作为人生目标而努力追求的那种真理。”

这种感悟与他对人文社科的天然向往不谋而合,坚定了他研究法学这一兼具理性与逻辑之美的学科的心思。

2004年,计葵明本科毕业的时候,市场改革风起云涌。《公司法》103010等经济法的修改,国企改制,牵动着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心。目光敏锐、乐于挑战的他顺势而为,进入商法、经济法学科,开启了他人生的另一道风景。

去学习,去实践去认识。

深厚的法学背景、良好的学术氛围、强大的人才团队3354是华政深深吸引计葵明的地方。

我刚进中国政治的时候,光是经济法专业的老师就有近50人。在综合性大学里很难看到这么大规模细分的教师团队。团队的科研,师傅师傅的哄,对充满研究欲望的计葵明很有吸引力。

参加工作后,计葵明感受到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和代代相传的拳拳之心。他提到了时任华政副校长的顾公运教授、时任经济法学院院长的吴红教授、现任经济法学院院长的钱玉林教授等一批著名的法学家。他们带领青年教师发现前沿课题,牵头成立研究团队,引导大家讨论如何学习。

“在学科带头人的精心指导和孵化下,我得到了很多前辈的帮助。”

研究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计葵明一直处于两难境地。在他升任副教授后的近三年里,遇到了科研的“枯竭期”。“那段时间,做什么样的学习,怎么做,一直萦绕着我。”他一度处于焦虑状态。

一个偶然的机会,计葵明受当地金融监管部门委托,开始研究金融市场基础建设。正是这两年的“接地气”,他除了完成委托报告,还撰写了发表在权威法学杂志上的论文《证券法》。本文关于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法律地位的观点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深刻肯定,对金融基础设施监管部门具有重要意义

独立设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关于自律规则优先适用之司法技术的论述,被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摘编成专题要报,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决策采纳。

这给季奎明带来了极大鼓舞,他自此更加坚定“学问要从实践中来”的想法。“学问不是平地而起,不是在书桌前拍脑袋就能做出来的,它需要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真正的问题。在这之后,还会有一个‘坐冷板凳’的过程,要静下心来想一想具体的解决方案与学术表达。”

秉持着该理念,他后来在核心期刊《中国法学》上发表的《商主体资格形成机制的革新》一文也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成果,对国务院《商主体登记管理条例》的制定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为师 ・ 立德树人

自2009年进入华政任教,从没有经验的“小白”进阶为华政学子眼中经济法学院的“活名片”,季奎明开设的《经济法》《公司法》《市场规制法》等专业课及《企业与法律》《法学论文写作的规范与技巧》等通识课均是学生选课时的“香饽饽”,甚至计划中的小班实训课因为“供不应求”而改为大班讲授,近两百人的教室时常座无虚席。

培育学生,季奎明最看重三点能力:自信心,问题意识和表达能力。

自信是首要的。在季奎明的课堂上,学生若想提问互动,从不需要站起来或举起手。“我希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敢于、甚至乐于和我、和其他同学交流。”

在季奎明心里,师与生的关系不是单纯的教与学,而是平等的交流和充分的尊重。他鼓励学生积极查阅电子工具、各类材料,大胆展示和表达,营造出开放、轻松、自由的讨论氛围。“我不希望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有压迫感。当他有意见要表达的时候,随时可以表达,每个人的观点都会得到尊重。”

不仅如此,课外的季奎明,也努力成为学生的“忘年交”。他欢迎专业知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也喜欢和学生聊聊生活乐趣、人生心得,甚至排忧解难。“我是老师、更是长辈,希望在得到学生认可的基础上,与他们成为‘忘年交’。”——平等自由、轻松愉悦、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是他心中的最高向往。

这份向往,是一位老师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信。

而建立了自信,第二步,就是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透过现象去挖掘本质问题所在”。季奎明观察发现,很多学生写作论文时只停留在组织前人的素材和观点上,但真正的研究并非如此。

“我在课堂上会讲一些通说,但更多是将其引出的问题抛给大家思考,让大家更感兴趣。”他很欣慰地看到学生在参加挑战杯、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中提出很有亮点的问题,“这说明问题意识的培育的确有作用!”

三是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这是专业素养的培训,也是对学生未来职业技能的预先锻炼。”季奎明认为,无论学生将来走向何种社会岗位,能够在短时间内做出精炼、准确、大胆的表达,都是极为重要的技能。

但在这三点之前,季奎明提出了基础的品质要求:“我特别想强调的是,要保持初心,尊重朴素的社会正义观,道德品质上的正直、勇敢、廉洁,对一个优秀的法科生来说是首要的素质。”

他特别提到了一位学生——为华政拿下首个全国“挑战杯”科创大赛特等奖的2015级研究生王念东。在其团队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季奎明感受到了他们全情投入、无关功利的心态,这种品质最终帮助他们收获了荣誉。“或许一定的功利性可以带来显性的绩效,但对学术研究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对自身价值观的守护更为宝贵!”

守望 ・ 脚踏实地

2020年末,季奎明荣获了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成绩,他的第一感受是惊喜。

惊喜过后是谦虚。在当今教育评价“破五唯”的推动下,科研成果的转化与社会效应越来越被看重。

季奎明说,自己的研究焦点相对集中,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商法基础理论,包括商主体相关的基础理论;二是金融法治,涉及到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前沿问题。这些转化效应良好的研究成果正是让他脱颖而出的个人特色。

“这份荣誉对我而言是一种鼓舞,是对自己坚守的学术价值观的肯定。与其追求数量,不如聚焦在最‘接地气’、最感兴趣的领域中,沉下心来‘坐冷板凳’,把课题做深、做透,努力让研究成果形成好的社会影响力、推动力。把研究当作一项事业来看待,做一个坚守者。”

下一步,执以扎实做学问的信念,季奎明希望在商法、经济法的基础理论领域做出更多成果。“一个学科存在的基础与其当下的发展水平,离不开学科自身的基础理论体系,而这种基础理论不仅要在本学科内达成共识,还要能够和其他学科形成对等的互通交流。目前,商法、经济法在这方面仍是薄弱的。”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句出自《孙子兵法》,季奎明想用来与华政学子共勉。他引用了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院士的阐释:“智以择向,言以必信,仁以服众,勇以夺魁,严以律己。”

一如他所践行的——热爱事业,脚踏实地,严谨治学,树人立德。

采访 | 张蕴川

撰稿 | 胡烨方 刘琴

审稿 | 钟怡晖

编辑 | 姚夏洁

责任编辑 | 叶子芩

相关推荐

女生适合考的证书,女生有什么证书可考

如今,随着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考证慢慢占据了我们的生活,尤其是那些站在人生选择分叉...

山东中医药大学成人高考招生简章,山东中医药大学成人高考专业

  山东成人高考医学类专业报名的条件比非医学类专业的报名条件稍微高一点,今天小编就来...

山西大学2022年招生简章,山西2021大学报名时间

许多人因为学历低,不得不放弃很多好的工作机会、晋升机会,低学历,会限制一个人的工作机...

我给你的爱写在,今天给我你的爱

今天是母亲节,你有多久没有向妈妈表达爱意了?上大学后手机聊天是我们和妈妈,最常用的沟...

2021自考上半年考试时间,自考政策2021会变吗

各省2021年10月份的自考报名时间陆续公布,如果你参加了10月的自考,那么同学们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