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自己与原生家庭和解,与原生家庭和解作者

认识你自己与原生家庭和解,与原生家庭和解作者

长大后,我们会潜移默化地把父母的所有信念传递给我们。

父母有意无意说的话,对待别人的方式,各种看得见看不见的行为,情绪,看法,对我们的态度,最后都被收集起来,织成一张网。

在这个网络中,我们形成了感知世界和自己的最初模式。

这个最初的模型创造了一个自我的背景,或者说我们生活的背景:

父母如何对待这个世界,他们如何对待我们,我们就会觉得世界是这样的,我们自己也是这样的。

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一次又一次影响我们的决定,其实都来自于这个自我背景,最终形成了我们人生的轨迹。

没见过《原生家庭》爱情的孩子,往往只会走这两条路。

一种是永远活在缺席中,用余生努力挽回缺席的爱情。一旦有人付出爱,就很容易全身而退,不管前方是火是光;

而他们不相信自己,抓不住飞走的梦想,被拖入自卑的沼泽。

另一种是看清真相,接受现实。他们反而活了下来,不再受环境的束缚。他们自我激发向上进取的精神,所以能活出超越原生环境的格局和价值观,越走越远。

如果可以,你会是前者吗?还是后者?

很多父母都处于躁郁症状态。

一种是孩子很严厉,不听话被视为严重错误,父母权威很重,所谓的界限太窄。

另一种是放任主义,给了孩子完全的自由但也纵容了很多负面的东西。所谓无底线。

底线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很重要,这里不想详细讨论。我特别想说的是父母思想对孩子的制约。

一个从小没有受过判断力训练的人,成年后直接被要求具备这种能力。这就像多年前网络上流行的一个笑话:

中国孩子上大学前绝对禁止谈恋爱,一出大学就被逼结婚。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如果父母在孩子长大后给他们设置了太多的限制,他们很可能很难大步前进。

“代沟”是怎么产生的?

是因为父母往往固执己见,不肯听孩子的话。

久而久之,孩子觉得无法和父母沟通。

听话的父母并不意味着完全服从孩子。

而是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放下权威,与孩子平等交流。

因为这是让孩子有安全感的方式。

我们经历了太多限制的生活。我们成年后,虽然所有的选择都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但还是很难摆脱对自己的限制。因为那种枷锁已经成为了我们今生无法摆脱的枷锁,甚至成为了我们做事的习惯。

我们觉得父母的归因是错误的,这让我们感到窒息。

当我们试图改变我们的父母

事实上,我们正在对父母做同样的事情:

“如果我父母能听我的话,我的生活会很幸福。\’

“如果我的父母能督促我多学习,我就不会无法完成作业。”

如果我妈能多夸夸我,我成年后就不会这么没安全感了。\’

在上面提到的这种互动中,其实双方都不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

父母要对他们生活中的失望和痛苦负责。

生活中的失望和痛苦是你的责任。

a-track=\\\”44\\\”>许多父母会把孩子看作自己的一部分,把孩子的责任当成自己的责任。

他们可能会说:“看见你这样,我不能不管你。”

而你也是:

如果觉得“因为有糟糕的父母,我才这么不快乐”,这实际上是把自己的情绪当成了父母的责任,希望父母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这种想法的背后其实是:

“因为我对自己的现状很不满意,所以我要责怪我的父母”。

我们身上最好的和最坏的品质,最优越和最卑微之处,都来自于父母。

我们受过更好的教育,见过更广阔的天地,我们的观点更符合当下这个时代的主流。

现实是,我们的父母,并不属于这个时代。

我们必须要用更强大的能量,去理解他们所作所为的出发点,才能得以真正跨越他们的局限。

我们总会在觉得疲惫的时候说,“算了,就这样吧”,这意味着我们已经不想再做出努力,去纠正或弥补一件事情。

“算了”是一种解脱,是一种放过,但放过的不是父母,而是我们自己。

当你在寻求与原生家庭和解时,你还是将目光凝聚在过往的不幸,这份不幸提醒着你不被爱的事实。

过往并非生命的核心,当下和未来才是值得你为之努力的。

如果我们在期待完美的父母,我们就会对父母充满恨。如果我们看到了真实的父母,我们就会对父母充满了慈悲。

很多人都知道不该怨恨父母,但就是放不下。

因为他们没有思考过,怨恨父母到底有什么好处。

最大的好处就是:

通过怨恨父母,就不用自己为现状背锅了。

责怪原生家庭,就是希望原生家庭来为自己生活的苦背锅。

我们不愿意为自己的处境负责,就会羡慕那些不用为自己处境负责的人。

幻想他人来为我们负责,是我们逃避责任最常用的伎俩。

混得不好,应该是时代和大环境来负责。

在单位里没被提升,应该是 “公平” 来负责。

考试没考好,应该由“外部环境”来负责。

听话的孩子,从小到大有意无意不断修剪自己的枝叶、藏起自己的不乖,

表面上活出一个很听话很省心地“假我”。

最后,“假我”变得很强大,真我却渐渐消失。

他们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痛苦,未来也会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

太听话的孩子,迟早会变成巨婴。

“巨婴”是什么?

从字面意思不难理解,就是有了成年人的年纪和身体,但心智还停留在婴儿阶段,呈现“幼态持续”状。

心理学家用“成年初显期” 这个说法来形容年轻人停留在青春期、延迟成年的现象。

是不是被原生家庭伤害过,就只能无限地“恶性循环”下去呢?

我们每一个人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在某种程度上是自己父母的复制。

我们不改变,我们的孩子也将重蹈我们的覆辙,一天天一代代周而复始。

母子关系主要影响孩子的情绪和情感表达方式。儿时的安全感让孩子长大后,更懂得也更能够接受伴侣的爱,同时知道如何爱对方。妈妈的冷漠,会让他对异性产生排斥,成年后则出现"不敢爱、不会爱"的现象。

而父爱则在一定程度决定着孩子扮演的社会角色。在父子关系健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成人后大多有较强的伦理道德感,有广阔的胸怀和责任心。反之,在父爱缺失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则可能产生反社会倾向。

父母有“毒”,那是因为他们也缺乏爱的教育。

亲情是天生的,但爱需要学习。

原生家庭造成了我们的现在。

原生家庭只是给了我们一个起点,一个初始值。

你能在这个起点上,走得多快,走得多远,走哪条路,则是你需要负责的。

但是如果幻想着父母改变来为我负责,我就还是被他们宠爱、保护的小宝宝。

通过怨恨,我还把自己当孩子。

通过怨恨,我们完成了拒绝长大。

长大,是一种丧失。

长大意味着,我们要自己去面对现状。

父母给的爱

不用试探

也不必试探

如果可以

他们是最想你留下的人

但是,他们明白你终将离去

他们只陪你一程

却念你一生

那一双人

爱你如生命

成长的过程,就是慢慢和原生家庭,和解的过程。

成年后的我们,正面的面对原生家庭的伤,是一种勇气也是一次修行。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有一位作家曾写道:

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

不必追。

为人父母,我们难免担心孩子还小,不能好好照顾自己。

总忽视了:成长过程中,渴望独立和自我完善本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和渴求。

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说:

“这世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指向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为人父母无论多么爱孩子,都没有能力和时间陪他走完人生的下半场。

真正爱孩子,是给他以独立的人格和力量,让他能接管自己的生活。

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爱,是懂得体面退出的爱,父母对孩子最真切的关怀,除了手牵手,还有放开手。

请别忘记,唯有让孩子生出独立的翅膀,才是对他最恒久的爱和祝福。

作者简介:贤弘老师

心理咨询师、塔罗牌占卜师、行星能量颂钵疗愈师,自由码字人,培训师。

陋室倾听人冷暖,情卷情舒皆是缘。

红尘来去散无痕,烹煮文字疗人心。

我遇见你,然后遇见我自己,命运如刀,让我和你,一起领教。——实用心理学

相关推荐

专科和大专有什么区别吗,大学生专科和本科有什么区别

对于许多家长来说,都希望孩子能够考上本科,毕竟觉得本科的含金量要比专科的含金量更高。...

专升本可以考几次,可以转专业吗?为了少走弯路,这些问题都要搞清楚。

专升本可以考几次,专升本可不可以换专业?专升本和高考本科毕业证有什么区别?现在一次性...

非全日制研究生有没有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位证书有区别吗?

现在社会上公司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即便是已经入职了的人,也想着要不要继续提升自己以...

建筑行业中含金量较高的几个证书,建筑业含金量最高的证书

建筑业分门别类,工种繁多,从业证书也五花八门,身处建筑业的你们,今年有为之奋斗的目标...

逝者|季羡林的得意门生段青,她走后,很多“天书”可能不为人知。

梵文、佉卢文、于阗文、据史德文、粟特文……这些对于普通人来讲神秘晦涩,甚至从未听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