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在当前的文艺格局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文学蕴含着丰富的转型与创新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我们超越单纯的文本,以跨媒体的视角理解文学,推动文学向其他艺术门类全面开放。
只有更广泛、更深入地实现“跨界”和“破圈”,不断求新求变,新时代的文学才能保持引领风气的生命力,成为艺术创作和文化生产的基石。
电视剧《人世间》播出后,细心的观众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花絮:原著作者梁在剧中客串了一个角色。剧组以这种方式向编剧本人致敬。改编自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梁同名小说,《人世间》故事流畅,人物立体,情节丰富,情感动人。展现了当代中国的波澜壮阔的进步,描绘了平凡生活的不懈奋斗和人情冷暖。播出后创下了近年来电视剧收视率新高。
这种现象并非《人世间》独有。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剧都是由相应的文学作品改编而成,有的是《西游记》 《红楼梦》等古今经典,有的是金庸武侠小说、二月河历史小说等当代文学。近几年流行的《四世同堂》1030101《围城》等电视剧是对原著的二次改造。除了电视剧,类似的现象也存在于电影、话剧等领域,如刘小说改编的电影《亮剑》,王安忆作品改编的话剧《平凡的世界》。文学改编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创作源泉,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不断被改编成通俗戏剧、大片、音乐剧、电子游戏等。
数字时代,文学因其直观、便捷、受众广,似乎不再处于媒体的中心。然而,在所有的文学艺术门类中,文学始终扮演着“母亲”的角色。文学是“母体”,主要从文学与各艺术门类的关系来说。更形象地说,文学是文艺的“基础设施”,为文艺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它是文艺的“基础设施”,起着广泛的支撑作用。
文学作为文艺的“基础设施”,是由深层次原因决定的。首先,相对于其他媒介,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交流更直接地依赖于语言,语言的基础支撑着文学的基础。虽然电影中有镜头语言,舞台上有肢体语言,但我们在创作和欣赏中还是需要用文字来“翻译”镜头或舞蹈动作的内涵。我们也用音乐和色彩来交流,沉浸在一首名曲或一幅名画所营造的意境中。但这种“知道”的交流,往往要靠口口相传来解释。文学不是对世界的被动反映,而是以其生动性和创造性丰富我们的感情和表达。“夕阳落寞齐飞,秋水同天一色”,让眼前的风景历历在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我们的内心更加细腻”。这就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价值,支撑和丰富了我们对生活的感知。
各种艺术都有独特的形式传统,它们在相互借鉴。在几千年的文学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丰富的反映和表达生活的艺术手法,可以跨媒介移植,形成综合艺术的基础,比如很多影视作品就是因为在影像叙事中综合运用了各种文学手法而被认为是“文学的”。当代影视借鉴文学创作手法。张艺谋导演曾经说过,“我们研究中国当代电影,首先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不仅仅是在影视领域,在近几年流行的脱口秀节目中,文艺功底好的演员也经常在表演中运用文艺手法,获得不错的效果。
文学也是一种独特的想象艺术。与音乐、绘画等艺术相比,它的突出特点是文学想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它反映的社会生活范围更加广泛。时代对文学生活的反映不是机械的表达,而是借助文学想象力的力量,提炼现实,穿透现实,以小见大,以具体见整体,通过无数生动的现实细节反映时代的整体气象。讲好中国故事一直是文学的重要课题,不仅是“讲”,更是“讲好”,考验着文学为中国故事立心、塑造中国精神的能力。
通过跨界融合和破圈传播,发展和延伸文学价值。
对其他艺术门类开放,并不意味着文学要放弃自己的特色。相反,文学应该加强其相对于其他艺术的优势。无论什么时候,一代人的生活和情感,一个民族的奋斗和信仰,都离不开文学的记录和书写。数字时代,文学的力量和文学的美不能缺失。通过文学去了解世界的浩瀚和灵魂的精妙,这种需求不仅依然存在,而且依然强烈。
文学要在保持和强化自身艺术特色的基础上,通过跨界融合和破圈传播,不断发掘和延伸其文学价值。“跨界融合”主要是指文学的生产方式。“跨界融合”旨在打破文学的界限,探索新的文学样式,重视文学和其他文学形式的发展。比如,随着文学与影视的跨界融合,编剧已经不能满足于用通常的方式写故事,或者只是为影视编剧提供一些基本的故事素材和人物。而是要深入了解当代读者的情感特征和审美需求,找到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形式,在写作时考虑与各种艺术门类的衍生转化。作家列夫托尔斯泰(lev tolstoy)在80岁时曾感慨地说,“我们将不得不尽力去适应充满光影的屏幕和冰冷的机器。一种新的写作形式将不可避免。”目前,一些文学作品已经考虑到了影视文化的特点,一些年轻作家通过练习分镜头开始了写作尝试,并通过分镜头来结构化他们的故事。小说场景配合影视场景,读起来有一种生动的画面感。再比如,面对更熟悉电子交互艺术的年轻读者,文学如何克服传统线性叙事的封闭性?如何借鉴互动叙事手段,加强读者对文学世界的沉浸体验?这将促使文学界对艺术手法的创新进行深入思考。总之,文学与各种艺术门类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将文学创造力转化为文学和文化创造力。
“破圈传播”主要是指文学的传播方式。“破圈”的目的是打破文学圈的自我循环,重视文学作品在网络视听平台上的传播,探索新的文学业态。面对新技术
读者,文学的传播形态要应时而变。比如作家、评论家进驻网络视听平台,以音频主播、视频博主的方式和读者沟通。今年一些引人注目的文学作品首发式,从线下转到线上,从参与人数有限的研讨会转到更为开放的网上直播间,为作品带来新的传播可能。同样,伴随创意写作专业在大学校园里的兴起,文学创作与大学教育相互助益。作家、评论家通过创意写作工作坊、驻校作家、系列讲座、兼职授课等方式,传播文学观念,拉近了与年轻读者的距离。
文学承担基础性重任,同时不断衍生转化,开拓延伸自身价值,归根到底是为了服务人民。人民是文学事业的根基所在。作为“基础设施”的文学,不像交通、水利等生产生活设施那样直接可见,但它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无处不在。只有扎根人民,表现人民,新时代文学才能实现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只有更为广泛、更为深入地实现“跨界”与“破圈”,不断求新求变、奋发作为,新时代文学才能保持引领风气的活力,成为艺术创造和文化生产的基石。新时代新征程,文学将在与其他媒介、其他艺术形式的交融交汇、互联互通中,进一步拓宽道路、展现力量。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制图:赵偲汝
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文学在投身时代、书写人民的过程中表现出新特点新气象,为丰富文化生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拓展着新空间新可能。本栏目即日起推出“新时代文学新气象”系列文章,从中提炼有益启示,推动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编 者《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14日 20 版)
自考资料网:建议开通永久VIP超级会员更划算,除特殊资源外,全站所有资源永久免费下载
1. 本站所有网课课程资料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站长!
2. 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助力考生上岸!
3. 如果你想分享自己的经验或案例,可在后台编辑,经审核后发布在“自考资料网”,有下载币奖励哦!
4. 本站提供的课程资源,可能含有水印,介意者请勿下载!
5. 如有链接无法下载、失效或广告,请联系管理员处理(在线客服)!
6. 本站资源售价只是赞助,收取费用仅维持本站的日常运营所需!
7.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