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初中语文40%大换血,其中文言文的重要性,你真的了解吗?

「必看」初中语文40%大换血,其中文言文的重要性,你真的了解吗?

学校马上就要开学了哦! 小编整理了部编初中语文各年级的课本,让同学们和家长们提前了解课程安排,提前预习。 快下载吧!

《初中语文7-9年级上册》

编辑电子教科书

/ 学习技巧 / 满分作文 / 写作技法 / 作文素材 /

文言白话

谈——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王宁

有人提倡“儿童读经”,鼓励高考用文言文写作; 另外,也有人主张初中只看白话文,让学生“远离文言”。 乍一看,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和主张,但其实在对白话与文言文关系的认识上,前者把文言文和白话等同起来,后者把文言文和白话分离对立,两种观点都是不正确的,对基础教育是有害无益的。

1 .文言文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在汉语的历史上,出现了一种叫做文言文的书面语言。 那本来是先秦口语的书面化。 也就是说,先秦时期,人们说的是这种语言,是写的书面文献。 例如,记载大家熟悉的春秋各国历史的《左传》,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话的《论语》,诸子百家的哲学著作《老子》《庄子》0755

人类口头语言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人们思维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经过几百年、几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汉语口头语言无论在语法上、词汇上还是语音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已经不再用先秦语言表达思想和交际了汉东迁周平王几百年了,一般人很难阅读先秦文献,需要专家加注释。 唐代始于公元618年,当时的人已经很难阅读汉族写在先秦典籍上的注释,而且要请专家两次注释。 可以看出时代不同的语言差距有多么大。 唐宋时期,中国已有以白话文记载的俗文学,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口语情景。 这样的口语已经与现代汉语比较接近,与先秦文献语言的差距已经相当大了。 根据语言发展的正常情况,文言文——与先秦口语一致的先秦文献书面语,已是过去的历史现象。

但在漫长的古代社会,许多统治者规定先秦文献语言为正统的书面语言,无论人们口头上实际说的是什么语言,在政治领域和正统教育中,所有的笔头属文,都必须维护先秦文献语言的语法和词汇。 这一方面当然是因为他们要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就必须使知识分子具备阅读古籍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有方言分歧的国家,文言文对普遍交流起着有利的作用

后世的文人不仅会读文言文,文章也会用文言文。 起初这只是提高典籍阅读能力的一种手段,后来科举的提倡,唐代复古运动的加强,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教育史上非常特殊的现象——,并运用口语交谈。 写文章,仿先秦文献语言,语与句脱节。

语言脱节,对社会交往来说是一种畸形现象,但这种现象并非没有积极意义。 从文言文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文言文有两大特征。

第一,由于远离口语,所以具有超方言性。 任何方言区的人都不能把自己的方言词汇和方言语法带入这样的文言文; 文言是目治的书面语,汉字不是拼音文字。 那么,方言的差异并不影响文言中的思想交流。

第二,它超越时代,具有历史的综合性。 古往今来,长期使用脱离现代生活的历史语言,必须着力模仿,而根据古代正统文学和文章学的评论标准,模仿得越精彩,语言修养越高。 这样,文言文虽然不能不增加反映后代生活的新词,产生与先秦略有不同的新句式,但总体面貌并没有太大变化。 研究文言发展史,就很难划分历史阶段,探索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2 .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这两个特点,决定了文言文的大缺点和意大利。 从语言的社会功能来说,由于失去了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价值,只能被少数士大夫和受过正统教育的知识分子所掌握,很多大众并不认为它是交流思想的工具。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更广阔的交流领域里,文言文已经是“死语言”。 但由于其超越时代、超越方言的特性,拥有两千多年记载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主要工具资格,它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共存。

20世纪初,代表封建顽固势力的北洋军阀高举“复古”旗帜,倡导尊孔读经,强迫人民接受“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 这引起了有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极大愤慨,一场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这就是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文学,倡导新文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 新旧文学之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用白话文代替文言的“文学革命”。 这是一波不可阻挡的浪潮,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僵化封建思想对青年的束缚、戕害,也免除了青年用脱离口语的历史语言写作的弊端。 20世纪初,文言几乎退出了社会写作领域。 此后的几十年,偶尔有人可以写文章发表,也有人用文字写个人的信和日记,但整个社会实现了文字的统一,不需要用文字写。 废除文言文章是一场艰苦的斗争。 如果我们今天用高考这种有影响力的手段鼓励青年写文言文,无疑是一种倒退。

但是,把封建思想和文言等同起来,是带有片面性的。 用文言这一书面语写的作品,统称文言,论其思想内容和历史价值良莠不齐,既有民主性的精华,也有封建的糟粕。 有些可以作为今天继承的参考,有些阻碍进步,有些必须批评。 总之,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是语言形式,而不是思想内容。 文言与封建思想不等同。 文言的价值要看其思想内容是精华还是糟粕而定。 一般人只知道新文化运动主张废除文言文的激烈语言。 我不知道当时,同样有爱国热情的文化名人中有一部分反对“全盘西化”,呼吁重视本国历史。 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许多发言中提取这样的意见。 文言文和用来表达它们的文言文,已经成为过去的知识、历史的现象,失去了普遍应用的价值,但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国来说,它们所具有的认识价值是绝对不容忽视的。

当今时代是文化交流的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盲目尊崇所谓“国粹”、拒绝吸收国外先进文化也不是明智之举。 但是,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丰富自己并不等于放弃自己的文化。 一方面,我们只能吸收对自己民族和全人类有益的海外文化,也就是世界进步文化;另一方面,这些进步文化也必须加以更新和改造,使之与本国文化融为一体,使之无论内容和形式,都符合本民族的特点。 可能有人会说,这些是少数专家的行为,没有必要在基础教育中提倡。 这个看法也是单方面的。 历史证明,本国人民只有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素质,才能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文化; 相反,在没有文化素养的地区,人们实际上是落后腐朽,很容易拾起国外早就被淘汰的文化渣滓,冲击和破坏自己的文化纯净。 而提高民族文化素质,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本民族的历史,熟悉本民族优秀的文学,热爱本民族优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了解本民族文化与海外文化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从而培养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一个民族的文化要传播,就必须从下一代,也就是青少年开始教育,使其传播自觉化、科学化。 所以,只有专家的研究,在实际普及之前,是无法产生实际效果的。 受过初等和中等教育的人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会遇到有关自己民族历史的问题。 如果没有初中接受的文言文基本训练,就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提高其素养。 这种教育也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就其思想内容而言,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的表现形式,既有美文也有拙笔。 古代著作,写于前代一定的历史时期,具有当时特有的历史背景,囿于作者的特殊性格和特殊环境,要品出其优劣,需要一个细致的研究、分析、挖掘、理解的过程。 许多著名的诗文典籍,经过历代的评论、介绍,但限于各种评论家自身的认识,也限于评论家进行评论的历史背景,这些评论多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未必尽如人意。 在基础教育阶段,孩子们还不具备这样的识别能力,一定要经过整理和识别,选出优秀的作品给他们读。 这就是我们大力提倡文言文阅读,不赞成笼统地举《读经》的原因。

3 .学习文言文是学习汉语的一部分

既然在青少年时期就要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那么学习文言文这一历史书写就更为必要了。 通过学习文言文来掌握文言文这一语言工具,并且通过掌握文言文来阅读文言文是相辅相成的。 关于这一点,没有必要再讨论了。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学习文言文也是我们深入学习中文的需要,也是学习中文的一部分。 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它们之间有许多共同成分。 现代汉语的句法,大部分来自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的一些特殊短语和句法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存在,但在语法上还存在。 例如,在古汉语中名词可以作为状语,现代汉语中不再有这种造词法,但双音合成词的结构中也存在这种形式。 以下是这种形式的正式双音词或熟语。

笔谈、舌战、珠算、囤积、见闻、见证

桃红色、天蓝色、杏黄、银白、漆黑、苹果绿

冰释、龟裂、烟消云散、土崩瓦解、鬼哭狼嚎

稍有古代汉语常识的人会理解上述词语的结构特征。 把“烟消云散”解释为“烟云散”,“鬼哭狼嚎”解释为“哭鬼哭狼吠”,不理解为主谓结构。 此外,现代汉语中有以下短语。

热饭、松绑、松松裤带、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饱了私囊……

“热”、“松”、“红”、“绿”、“饱”是典型的形容词,根据它们的重叠式和后来出现的时态助词“了”,我们认为它们已经具有动词性。 学习古代汉语的人一眼就能知道这是形容词运用对动词的遗存。

词汇显示,古代汉语单音词的词义大多在现代汉语中不再单独使用,似乎消失了,但仍保留在词素中。 例如:

“志”在现代汉语中只有“志”“意志”的意思,而在古代汉语中与“记”“识”同源相通,有“记忆”“记录”“符号”的意思。 这个意思后来写成“志”,把汉字简化后简称为“志”。 倒不如说是古字。 知道了这个古义,才能知道“标识”、“方志”、“县志”、“日志”、“杂志”等双音词的确切含义。

“失”在现代汉语中有“舍弃”的意思,但现代汉语中还有一个由“失”构成的双音词,如“失声”、“失态”、“失手”、“失神”等。 掌握了古汉语的词义,就知道这里使用了“失”的本义。

口语在取代文言文成为一般书面语后,也往往直接从文言文中吸收词语,有的直接使用原义,有的则引用发展。 例如:

“比比都”、“比比”鳞次栉比。 “无出其右”,“出”为“超越”,“右”为“优越”,源于古人还在右边。 “妙趣横生”、“横”的本义是撞门的横杆,寓意“逆向”、“不顺”、“不齐”、“散架”、“方向不定”。 这里的“横”表示许多情况,与“河水横流”中的“横”同义,表示流向极其四方的许多情况。 “如实”的“是”是形容词,表示“正确”。 这些是常用的熟语和熟语。 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古语并不少见。 一句古话一旦被影响深远的文艺著作、政治报告采用,“惹是生非”、“实事求是”、“忍什么都不允许”、“有的放矢”、“抖轻畏重”、“奴颜媚骨”……然而,人们却对它情有独钟在这些词素的意义上,古义并没有消失,只是在单音词中不能使用了。 因此,理解现代汉语的词汇,有古代汉语知识和没有古代汉语知识有很大的区别。

文言与白话的这种紧密联系,决定了没有古代汉语的知识,就无法深入理解现代汉语。 是否具备文言文知识,也直接影响现代汉语解释的准确性。 白话和文言是相通的,又有区别。 由于相通,不懂历史语言必然有影响学习现代语言深度的差异,所以两者的学习是不可相互替代的。 文言文和白话有传承关系,白话当然有文言文的成分,但文言文和白话是汉语不同阶段的语言,学现代汉语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懂文言文的。 更何况,文言文不仅有助于现代汉语的学习,还有其自身的社会认同价值,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文言文,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刻不容缓。 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任何偏差。

来源|七彩国语初中语文论坛,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黄国学

原文刊登在《墨子》上

《韩非子》

编辑电子教科书

扫码下载

-END-

点击喜欢的【看】,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希望你能把它传播出去,传播正面的信息,让世界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