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说课答辩问题,教师说课答辩问题及答案

教师说课答辩问题,教师说课答辩问题及答案

1 .教育技术和新课程标准如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答)根据教育技术和新课程标准,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涉及教育理念、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材等方面的改革,教学方式需要进行哪些改革呢?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口述、板书、演示”为主要特征,传统的学习方式以“耳朵听、手记、做题”为主要特征。 随着教育技术和新课改的实施,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启发、引导、点击”为特征的启发引导方式,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而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自主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向以“自主、合作、研究”为特征的主动建构方式,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接收器、知识的记忆装置,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过程的主人。

2 .什么是教学设计? 答:教学设计是为教师架起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是将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桥梁学科。 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将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原理转化为堆积如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来制定具体计划的过程。 综上所述,把握教学设计应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系统的方法,即从学习需要出发,系统全面地观察分析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运用系统而不是孤立地处理教学中的各个具体问题; 以教学理论、科学理论为指导,必须对每个教学环节做出具体规划。

3 .概括说明教师导向、学生导向“教与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环节、特点。 答:“教与教并重”的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由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设计主要有: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顺序; 学习者特点分析——因材施教确定教学起点; 教学策略选择与活动设计学习情景设计教学媒体选择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中进行形成性评价,根据评价反馈调整内容和策略。 环节已涵盖建构主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等策略设计; 会话和会话包括创设剧本和提供资源的要求。

4 .简述建构主义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特点。 答)建构主义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设计一般包括创设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知识建构的情境)。 信息资源提供——提供现有学习主题相关信息资源,促进学生自主性建设自主学习策略设计——自主学习策略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性建设的内在因素,其作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自主性建设的目标; 组织合作学习——合作交流、思想冲突、取长补短,深化学生意义构建在构建自主发现、组织指导自主探究——知识意义的基础上,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发现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如何分析教育目标? A )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所学的内容和主题,即关于基本概念、方法或过程的知识内容,并对教学活动开展后应实现的目标进行总体说明。 这包括学生通过课程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这些创新性学习和达到潜在的结果,提高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在分析教育目标时,明确学习行为的主体; 必须用行为动词和动宾结构短语表达教学目标说明实现该目标的条件对目标相关行为状况应有一定的判别标准。 制定教育目标时,应:确定对象; 具体阐明; 具有层次性。

6 .简述教学设计方案中的8个环节。 包括()项,其次是一、概要、二、教学目标分析、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五、教学资源、六、教学过程、七、教学评估、八、帮助与总结。

7 .如何进行学员特征分析? A )说明学生为实现三维教育目标而进行的学习准备,即学习的出发点。 另外,结合特定的教育情况,说明学生的学习特征、风格。 另一方面,说明教师是如何分析学生学习的。 例如,日常观察,了解,通过调查问卷和测试。 说明关注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智力因素相关特征主要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 与非智力因素相关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

8 .如何进行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 答: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策略多种多样,与获得认知学习结果相关的方法策略有:讲授法、启发式法、先行组织者策略、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操练法、实验法……与获得动作技能相关的方法策略有操练-反馈法……情感态度相关方法策略有:直接强化法、间接强化法……建构主义相关方法策略为:支架式奥苏贝尔,促进有意义学习产生和维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合适的引导材料引导当前所学的新内容这种引导材料容易建立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从而固定和吸收新的学习内容。 这样的诱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实际上,“可用性”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变量中的第一个变量,也就是说,在学习者的原始认知结构中存在可用于固定和吸收新观念的观念。 根据传统观念与新观念之间的三种关系,先行组织者可分为上层组织者、下层组织者、平行组织者三种。

每种方法策略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场合,要根据当前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来选择。 另外,实现某个教育目标的要求,不是用单一的方法论就能实现的,而往往必须用多种方法论的组合来运用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通常,“多种策略的组合运用”称为教学模式。 可见,教学模式虽然属于方法策略范畴,但与一般方法策略并不相同。 一般的方法策略是指单一方法、单一策略,教学模式是指两种或多种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

9 .什么是学习情况? a )学习情境是指作用于一切学习主体,在学生中引起一定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 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尽量创设真实完整的教学情境。 根据标准的不同,学习情况有不同的分类。 根据情景出现的内容可分为故事情境、问题情境、资源情境等;根据情境的真实性可分为真实情境、虚拟现实情境、虚拟现实情境等;根据情境支持的学习可分为主动探究情境、合作学习情境等创设必须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

10 .简述创设学习环境应注意的问题。 答:不同学科对创设情境的要求不同,情境设计应注意学科特点。 一些学科内容结构严谨,要求学习者创设资源丰富的学习情境,以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发现和积极探索,其中应包括许多不同情境的实例和相关资料; 有些学科的内容并不严密,这时可以创设接近实际情况的学习情境,在该环境下模拟实际情况,从而激发学习者参与互动学习的积极性,在互动过程中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构建把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情境创设的关系。 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不同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方式,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情况下对目标内容的教学效果也不同。 在创建情景时,要了解情景及其关系,例如提供学习资源的学习情景适用于知识学习,渲染气氛的情景适用于角色扮演,学习情景的模拟适用于体验式问题解决教学。 创设学习情境应符合学习者的特点。 学习是一种个性行为,创设情境时应充分考虑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态度,考虑学习者的年龄和生理发展特点,以促进学习者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习环境是促使学习者自觉建构知识意义的外部条件,是“外因”。 无论是哪种学习环境,都要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最终完成语义构建服务。 学习任务和实际学习情况要融合,不能分离,不能勉强合成。 学习情况应能以自然的方式表达学习任务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不要滥用媒体的情况。 应该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在剧本的创设上有潜在的优势,但媒体剧本无法取代所有的现实剧本。

11 .说明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a )如果课程设计运用不当,不仅无法发挥作用,教师也会有负担。 科学运用该技术,应注意以下问题。 明确课程设计的出发点。 课程设计的出发点是促进教学,因此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围绕解决教学问题开展设计活动,不能为设计而设计,必须为制定教学设计方案而设计。 立足正确的教学设计观。 在课程设计中,一方面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强调方法等的应用,不能以媒体观为指导,而是从方法论范畴来思考教学设计,围绕教学资源开展教学设计活动。 重视教学设计的规范性。 教学设计要综合考虑各因素的作用,发挥整体效果。 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有特定的作用,都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不能忽视各环节的设计,必须认真对待各环节,使之真正能为教学问题的解决服务。 另外,制定课程设计方案时也要注意描述的规范性,不是似是而非,有时也会出现错误。 注重教学设计的情境性。 由于教学设计实践是面向具体教学问题的,教学设计必然受到教师教学风格、学生特点、具体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设计时必须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环境、学生有较强的解释力,不能采用空泛的设计方法和描述方式。 强调教学设计的一致性。 教学设计的一致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要相互依存、密切联系,要注意整个教学设计方案的一致性,不要孤立进行各个环节的设计。 二是教育活动是教育战略的具体体现,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都要与所选择的教育战略相一致,不能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体现教学设计的创造性。 教学设计是一项创造性活动,在重视教学设计规范化的同时充分发挥创造性,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坚持运用的模式,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设计过程作为教学设计参考。

12 .简述教育媒体的概念、特性和分类。 答:教育资源是指能够支持教育活动的各种人才和物质条件。 其范围很广,包括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 我们将非人力资源中教材下属的教育信息资源中包含的网络资源、电子出版物等称为教材下属的教育教学软件中包含的幻灯片投影教材、音频教材、多媒体课件、学科专业网站等称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实质上是狭义的教学资源。 教育媒体概念:媒体是承载、加工、传播信息的媒体或工具,当某媒体用于教育目的时,称为教育媒体。 教育媒体的特性)教育媒体除了一般媒体的共同特性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特性。 A表现性:又称表现力,是指媒介表达事物空间、时间、运动特征的能力。 空间特征是指事物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时间特征,是指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持续时间、出现频率、速度等; 运动特性是指事物的运动形式、空间位移、形状变换等。 B再现性(也称为再现力,是指教育媒体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再现积累的信息内容的能力。 接触型(也称为接触面,是指教育媒体同时向学生传达信息的范围的大小。 d参与性:指教育媒体发挥作用时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 模型、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亲手操作的可能性,使学生可以随时中断使用进行提问、思考、讨论等其他学习活动,成为行为参与机会较多的电影、电视、广播、多媒体计算机统制型:指教育媒体容易接受用户操作的程度。 教育媒体的分类:按标准不同,教育媒体可分为多种类型。 根据人类感官的影响,教育媒体可分为非投射视觉媒体、投射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综合媒体五大类。 非投影媒体又称传统教育媒体,包括印刷材料、图画、插图材料、模型、实物等。 视觉媒体包括合适的教学软件,如幻灯机、投影仪等。 听觉媒体包括合适的教学软件,如录音机、收音机、光盘机和激光播放器。 视听媒体包括相应的教学软件,如放映机、电视、录音机、录像机等。 整合媒体包括相应的教学软件,如多媒体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

13 .教育媒体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教学过程是复杂而动态的,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起到的作用也不一样。 即使是同一媒体,根据使用方法的不同,对应该实现的教育目标的作用也可能不同。 更何况,各种教育媒体的特性各不相同,各种媒体各有利弊,不存在与任何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或教育策略相适应的最佳“教育策略”。 当然,对于一个具体的教育目标来说,存在一种媒介,可以使教育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媒介。 媒体在教育中的作用总结如下。 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创造情况,引起动机的例子验证,概念的确立; 提供演示,正确操作; 表示过程,形成表象; 演绎原理、启发性思维; 难以怀疑,引起思辨; 展示事例,享受开阔视野的审美,陶冶情操; 加强总结、复习; 其他。 在上述教育媒介作用的表现中,前半部分采用的是表达媒介使用目标,后半部分采用的是表达媒介在教育中所能发挥作用的并列句型。

14 .说明教育媒体的运用方式和运用的最佳时机。 答:如何利用信息媒体:质疑-演示-质疑-演示-讨论; 说明-演示-摘要; 说明-演示-示例; 演示-提问-说明演示-讨论-总结; 一边演示一边说明; 一边演示一边讨论的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学习的定制。

运用教育媒体的最佳时机是学生心理状态从有意注意向无意注意变化的时候。 学生心理状态由抑制转为兴奋时; 学生心理状态由平静转为活跃时; 学生心理状态由兴奋转为理性时学生心理状态进入“近期发展区”,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时激励和激发学生未知欲望时; 鼓励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时; 满足学生成功的欲望时。

15 .运用教育媒体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答:随着教育技术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应用于教学,教育媒体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新技术、新媒体。 但是运用不当,不仅只能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而且会给广大教师增加很多负担。 科学运用该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明确教育媒体的使用目的。 教学媒体的使用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围绕解决教学问题来选择和运用媒体,而不能拿来使用。 立足正确的媒体观:选择和运用媒体时,以实现教育目标为首要需要; 重视教育媒体运用的规范性体现教育媒体运用的创造性。

16 .选择教育媒体的依据是什么? 原则是什么? 答(选择教育媒体的理论基础是戴尔的“经验之塔”。 选择的依据是教育目标。 知识点各有具体的教育目标为了实现不同的教育目标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传递教育信息。 根据教学内容。 根据各学科性质的不同,使用的教育媒体也不同; 同一学科内各章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的使用也有不同要求。 根据教育对象。 不同年龄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同,所以在选择教育媒体时要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 根据教学条件。 教育能否选择媒体,要看当时地区的具体条件,如资源状况、经济能力、师生技能、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等。

教育媒体选择原则是最优决策原则。 美国转播学者施拉姆提出的确定媒体选择概率的公式是媒体选择最优决策的依据,是媒体选择概率=媒体效应付出代价的有效信息原则。 从戴尔的“经验之塔”中可以看出,各种教育媒体提供的学习经验水平不同。 有的是具体经验,有的是替代性经验、间接性经验,有的是抽象经验。 因此,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选择和体现不同的教学媒体。 或者,不同的教学媒体适合表达不同的教学内容。 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渐形成,它不仅与年龄有关,还与他们知识、经验、思维的发展程度有关。 因此,只有当选择的教学媒体所反映的信息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教育内容有一定程度的重叠时,教学媒体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优化组合原则。 各种教育媒体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没有适合所有教育情况的“超级媒体”。 各种教育媒体的有机结合,避免短命,优势互补,取得整体优化的教育效果。 但媒体组合不仅要以形式上的相加为出发点,而且要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为出发点。

17 .选择教育媒体的步骤是什么? 方法是什么? a )选择教育媒体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在确定教育目标和知识点的基础上,首先确定媒体的使用目标。 选择介质类型; 选择介质的内容。 媒体内容是指将教育信息转换为学习者的感觉并给予有效刺激的符号。 媒体内容的选择可以通过编辑、修改、新产品三种方法进行。

如何选择教育媒体,教育媒体类型的选择是遵循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进行选择。 选择教育媒体内容是在确定媒体类型的基础上参考媒体资料,以确认是否存在相关内容的媒体。

18 .教育设计的成果是什么? a )教学设计时运用已知的教学规则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其成果经过验证,是一个能够实现预期功能的教学系统。 教学设计可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不同层面教学设计的成果表现不同。 宏观层面的教学设计主要针对大型复杂的教学系统,如个性化学习系统和一所学校或一个新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开发等,其教学设计成果包括学习系统、网络课程、课程与教材、教学资源、题库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主要针对具体课堂内的某单元、某课程的设计,其教学设计成果大多针对课堂教学、单元教学设计方案、媒体教学资料、学习资源、活动模板等。 课程设计的成果多体现在微观层面的课程计划和媒体教材中,而且只有课程计划与媒体教材有机结合,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发挥效果,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目前的课程设计中,两者已经成为教学设计成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评价是对包括两个部分的课程设计成果进行评价。

19 .教育设计成果评价的原则是什么? 答(完整性和规范性)完成的课程设计成果应至少包括两部分:规范的教学设计方案、媒体素材列表、多媒体资源。 一个规范的教学设计方案要体现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所有必要环节都要写清楚,且前后一致,是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叠加。 教学目标论述:确定教学目标不仅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反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目标,而且体现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差异; 目标描述明确、具体、不空洞,不仅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而且易于在教学中进行形成性评价。 学习者特征分析(从认知特征、起点水平和情感态度准备情况、信息技术等方面详细、明确地列举学习者特征。 教学策略选择与活动设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以一种方法为主,多种方法相结合,优化组合; 教学策略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也能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能成功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设计与策略一致,符合学习者特点,教学活动形式与内容统一,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适当使用信息技术的活动要求表达清楚。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符合多种媒体优势,信息技术运用有效; 资源可以促进教育和学习,发挥必要的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思路清晰,结构合理; 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新知识运用的教学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突出,突破难点; 具有层次性,能体现学生的发展历程。 教学评价与反馈设计:有明确评价内容和标准的合理习题练习,练习内容、次数合理,层次性强,既实行双基要求,又注重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性评价, 对提供评价工具的不同评价结果提供及时反馈,并根据以正向反馈为主的不同评价信息,有针对性地提出纠正教育行为的方法。 总结和帮助:有完整的课后总结,可以预估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帮助和支持,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学习主题,总结侧重潜能的需求。 完整的媒体素材列表和多媒体资源应仅提供与教育相关的媒体素材列表,包括投影、幻灯片、挂图、模型、计算机软件等。

B可行性:评估一项教学设计成果的优劣,还应考虑时间、环境、师生条件等方面的可操作性是否较强。 时间因素)将此成果运用于教学中,需要多少时间,如教师教学时间、学生学习时间等。 教师课时应当包括学生完成教师作业的时间、课时占学生课外课时量的时间等。 环境因素:对教育环境和技术要求不高,可复制性强。 教师因素)方案简单、可行,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特点及其预备技能。 学生因素)针对学生情况,对学生的预备知识、技能及学习方法等要求合理。

C创新性: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能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培养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有效应用。

D媒体资源支持(我国教育技术界提出了音像教材编写原则,这些原则不仅是传统教材评估,也是当前各类多媒体教学资源评估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教育性)向学生传授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服务科学性:准确反映学科基础知识或先进水平。 技术性)传递的教育信息达到了一定的技术质量。 艺术性: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经济性:以小代价获得大利润。

20 .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估方法是什么? 答:形成性评价是教育设计者获取数据,通过这些数据修正教育,提高教育效率的过程。 形成性别评价的关键是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改进教学设计。 形成性评估从分析阶段开始,持续到选择和设计阶段,如果计划还有试用阶段,则持续到实施过程的前期。 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通常包括自我评议、专家评议、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实地试验、进行中评价6个阶段。 理想地,所有这些方法都是依次实现的,但当然,在设计实践中,可能并不实践所有形成性评估方法。 自我评估:一些涉及设计师、开发人员或团队的成员在将程序呈现给专家或使用者进行评估之前对其进行评估。 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内部评议”,一般在外部评价之前进行。 专家评审)主要指聘请多项内容的专家、教学设计专家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教学设计各要素的选择或设计提供信息,并在方案实施前对其中的各草案要素进行评审。 一对一评价(一对一评价有时也称为对课程设计成果的诊断性评价阶段。 在这个阶段,设计者通常需要与三个或更多有代表性的学习者一起工作,并从单个学习者那里收集数据来修改教材。 它旨在找出并纠正教学中存在的明显错误,从学习者那里获得对教学内容的最初使用数据和反馈。 这是设计师首次从学习者的角度,重新审视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做出的决策,验证设计师和开发者的预感是否正确,对受众是否有误解。 小组评估:小组评估阶段多由8至20名典型受众代表组成学习小组,利用教材自行学习,通过对他们的测试收集所需数据。 团队评估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确定一对一评估后所做的变更是否有效; 另一个是判断教育中存在哪些问题,能否适用于实际目标群。 实地试验)实地试验是教学设计结果实施前形成性评价的最后阶段,执行者在与教学材料最终使用环境尽可能相似的学习环境中进行评价。 实地测试的目的是确定小组评估后所做的更改是否有效,并验证教育方案是否可以在默认使用环境下使用。 进行中评价:进行中评价是指教育实施后,教育对应用学习者的学习、工作、知识解决问题的效果进行的评价。 前五个阶段主要是解决教育课程的实施问题,包括如何实现教育目标、更有效地实施教育等,不涉及知识和技能的其他应用环境,甚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无论是知识、技能还是方法,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和方法,而是最终在需要这些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环境中创造性地运用。 因此,教育设计者不能忽视这一点。 在适当可行的时候,应评估学生的应用情况,以确定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能否维持,是否可以在其他应用环境中使用。

21 .如何理解“讲课”? 答:说课是一种教学研究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手段。 它要求教师以教学理论、教学大纲、教材为依据,针对某一课题的自身特点,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在课前由导师、同行或口头表达该课题教学的具体思路、设计及其理论依据。 讲义和上课有同与异,同是某个课题的教材,不同之处在于目的不同。 课程的目的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进而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即让学生掌握; 讲课的目的是向听者介绍讲课的构想,使听者理解。 内容不同。 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教什么知识,怎么教; 在讲义中,不仅要明确上述的主要内容,还必须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做。 对象不同。 授课对象为学生,讲课对象为指导者、同行、专家、评委。 方法不同。 课堂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读、说、讨论、练习等形式完成的讲课以教师自己的解说为主。

22 .怎样才能\”讲课\”? A规范讲解的内容主要有:说教材和目标。 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内容的位置、前后内容的衔接,明确教学大纲要求、教学目标,确定本次课程的重点、难点。 说出学习者的特点。 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介绍学习者的特点。 谈教育思想。 基础阐述课程指导思想、主要教学思路。 讲教学过程。 针对本次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结合教师自身的优势,阐述了课程教学的结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媒体应用等。 说评价。 谈课堂教学中应该用什么方法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B讲应遵循的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讲授是教与研相结合的活动,内容是教学思路和理论依据,教育者要分清教学设计和设计依据,把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认识,时间在理论指导下,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科学原则。 科学原则是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课堂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课堂教学质量高的基础。 讲课应分析教材准确、准确、透彻,教学目的确定,教学法设计合理。 创新原则。 讲义是深层次的教育研究。 典型的讲解课对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讲师在讲解中要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要注意发现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这样做好自己的业务可行性原则。 讲解是将教案变为“教学活动”的课前实践演练,是对教学方案是否具有实用价值的验证。 备课是为了上课,所以上课的构思必须切实可行,才有实用价值。 课程设计是否可行,关键在于是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无论是教学目的的确定,还是教学计划的设计,只有从学生的智力水平、学生的心理、心理特点出发,才有实现的可能。

23 .什么是优秀的“讲解”? A )优秀的演讲具有以下重要特征:突出教育理念。 从课程的内涵看,教育理念是整个课程的灵魂。 没有教育理念,讲课就没有分量。 诠释教育思想。 从说课的表现形式来看,它不是教案的重复,而是课堂预测和预习,而是在上述两点兼顾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课堂教师在对教学任务和学情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下,运用教学过程组织和策略的教学思想方法,更注重教学理论的阐释。 体现教学能力。 从课堂教学过程看,课堂教学使教师的教学研究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教师由教书匠向教育者转变。 因为教学思想的解构,可以使教师明确教育教学观,展示教学设计,反思教学设计的预测和现象,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升华教师的教学领域。 体现教育境界。 教学具有创造性,体现在说课人对教学的正确独到的见解、对教学环节的独到安排、对教学策略的独到理解和独到的运用技巧。 展示演讲才能。 从讲课技能来看,具有演讲的特点。 集中表现符合说话人真心话的协调性和同行演说的技巧,使听话人理解说话人所进行的授课的内容、目的、策略、手段极其有效,理解说话人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带来的效果。 好的课程有说服力和魅力。

24.Excel的基础知识是什么? A ) Excel电子表格是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电子表格软件,实现日常生活、工作中表格的数据处理。 Excel的主要功能是表的制作、数据的输入、数据处理、文字处理、图表处理、报表的打印等,还具有数据处理、宏命令、决策支持分析等功能。 Excel的图形用户界面是标准的Windows窗口格式,具有控制菜单、最大化、最小化按钮、标题栏、菜单栏等内容。 这些和Word操作界面一样,图中记载的部分是Excel特有的部分。 工作表区域和单元格:工作表区域是放置表内容的地方。 单元格是工作表区域的基本元素,也是最小的独立单位,可以存储不同类型的数据。 单元格地址是通过列号和行号的组合来命名的。 例如,第5列第5行的单元地址的位E5。 选定的单元格显示为粗实线,称为当前单元格。 当前单元格的右下角有一个称为填充图案的小黑点。 “名称”框:显示或定义“当前单元格名称”或“单元格组名称”。 通过在“名称”框中输入名称,可以选择对应的单元格或单元格组。

25 .教育实施效果评价维度包括几个方面? 分别是什么? A )对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可以从教学结构转换、学生学习方式与效果、教师教学方式与效果三个维度进行。 a教育结构的转变。 在“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中,教师通过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习活动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较大的自主权,同时其学习不会出现质的偏离,并在适当的时候接受专家和伙伴的指导。 学生处于开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B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 应该明确课程评价的出发点。 从学生出发吗? 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学生积极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具体包括:积极的学习方式; 积极的情感投入,获得成就感广泛的认知范围深度认知体验创新思维的培养有效利用学科知识问题解决技能的培训。 C教师的教法与效果。 角色转换。 在评价教师课程时,应该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定位观念,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关注学生信息收集/加工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关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关注学生交际合作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关注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的执行与协调。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有较强的将教学设计阶段的思路、方案落实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能力; 另外,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灵感,灵活调整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和手段。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也是整合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习资源和工具。 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多种工具出现在课堂上,应根据教学内容、学习者、教学目标等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同时体现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支持。 教育组织。 教师控制能力必须足够,协调教师教育与学生学、资源与教材、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媒体、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个性等各种复杂关系。

26 .教育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a )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教学阶段。 教学设计是教学实施的前提和保障,为教学实施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指导思想,明确了教学方向,制定了实现目标的可操作策略和资源。 教学实施是教学设计的执行与评价。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重视教学目标。 教学的实施应遵循教学设计过程中提出的教学目标,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教学策略,实施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灵活调整课堂教学环节。 教学的实施是教学设计成果的创造性应用,要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安排,不能因循守旧,一成不变。 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行深入探索。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思维闪光点进行深入探索,推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注不同学生群体的发展。 尊重学习者差异,为各级学习者提供发展平台。 创造性地设置任务。 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已经根据教学的需要设置了任务的情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创造性地调整构思的任务。 可以改变任务的表达方式,细化任务,提出难度更大的任务。

27 .什么是合作学习? 什么是分组战略? 答:合作学习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 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 在我们研究的初期,合作学习在我国没有普及并发挥其作用。 只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始,开始重视合作学习的应用。 那么什么是合作学习呢? “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地利用课堂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合作学习有小组活动比赛、教学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计算机辅助合作学习法、动脑筋方法、思维—配对—分享法等多种方式。 从合作学习的定义可以看出,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的组织前提,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2-6名学生组成,可以采用“小组内异质、小组间同质”的策略,在构成上,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能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为全班各组之间开展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 合作学习小组要正常运转,合作富有成效,必须做好以下三件事。 选择有力的领导人。 选派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 这是影响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起个响亮的名字。 各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协商,为小组积极提高,有新意、响亮有力,有利于在小组内分享共同愿景。 凝聚人心,形成团队精神。 编写相应的代码。 按照一定标准分组后,在组内按照学生学业成绩和能力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编号。 全班同学都有代码,确保各组学业水平相同级别的学生代码相同。 这样,便于组长分工——组内的成员用一定的号码发言、交流、讨论、以一定的方式合作,同时通过教师抽取——指定同级学生代表组发言,给予及时评价,使每个人

28 .请谈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A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主要问题)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国际教育界也承认只有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信息技术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 少数教师至今仍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视为一种时尚,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尚不清楚,只是大势所趋,要么是大家在应用信息技术,要么是上级在呼吁信息技术的应用,所以不予应用许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现代化教学的工具、手段或更有效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 这种观点显然不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 许多教师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和课件就可以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这种看法不仅表明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不了解,而且对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和方法也只有一半,完全没有掌握。 归纳起来,这些误区涉及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标不明——为什么要整合。 不明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整合是什么?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如何进行有效整合没有把握?

B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而不仅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和助学工具,这种环境可以创设真实情境、启发思维、获取信息、资源共享、多互动、自主探究、 可以支持合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实现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学和学习方式,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结构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从而真正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培养如此多的创新人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达到的总目标。 为了便于把握和实现这个总体目标,我可以在这个总体目标下划分几个具体目标。 要运用创造性思维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应通过信息时代新的教与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其内涵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与能力、信息道德等三方面内容其核心是信息知识与能力,即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 所利用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各学科教学过程,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教与学方式3354给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结构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特别是将教师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构建新的教育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育结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个基本属性。 三个基本属性不是并行的。 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内容,其具体目标是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其最终目标是变革传统教学结构3354支配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学结构,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D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和方法:以下五条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

要紧紧围绕创建“新教育格局”整合;

注意运用“教与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方法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重视各学科教学资源的建设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的收集与开发,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

应注意结合各学科特点,构建便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29 .请谈谈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错误。 答: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念在部分地区被广大教师接受,强调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 但在大多数学校的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误区。

A对技术应用的误区

误区一:技术拒斥观。 一些人认为,目前我国教育的现行体制和经济现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应该从保护学生、保证教育进度的角度来采用。

误区二:光靠技术主义,过度依赖技术支持。 很多人认为不用多媒体课件、网络等的课不是一门好课。 有些人认为使用的技术越先进越好。

误区三:重精品型课件,轻型实用型课件。 目前,许多学校都存在这种现象。 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准备精品课件并参加评选活动,但活动结束后就不再使用,课堂上使用的实用课件开发不够。 误区四:关注教材,过多展示多媒体,忽视教学过程。 许多教师认为要将信息技术集成到学科教学中,可视性必须非常完善。 色彩鲜艳、鲜艳,它往往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观察,不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 此外,教师还认为多媒体课件是万能的,在课堂上要自始至终使用课件,割裂师生之间的直接联系,忽视教学过程。

b教育方法与教育思想上的误区

误区一: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演示现象、知识传授,忽视揭示过程、培养能力。 在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应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注重对精心合理设计教学设计方案的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培养培养学生能更客观地站在分析,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出相应判断的思维方式。

误区二:错误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中心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一些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说话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作用过度弱化,过度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优势得不到发挥,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小组学习是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方式,但多停留在形式上,存在小组任务目标不明确、小组成员分工不清晰、缺乏良好的沟通和观点交锋等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

忽视学习能力弱的学生。 在信息化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常用的教学策略,但教师往往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差”的学生。 结果,学习参与度低的学生脱离课堂,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误区三: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教师应当定位为教育情境的创立者、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使用学习工具的支持者、合作学习的组织者、语义构建的促进者。 特别是中小学生认知水平低、自制力有限,在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为重要。 如果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C在教育资源中的应用误区

合理设计和应用教育资源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必要前提,但部分教师对教育资源的应用存在错误认识。 例如,过于信任互联网资源,忽视其他教育资源; 为了使用网络而使用网络,无视教育的目标和效果; 过于重视“教”帮资源建设,忽视“学”帮资源建设; 重视物质资源,忽视人力资源。

D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误区

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错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误区一:校园网建设重形轻效。 校园网的建设和应用缺乏全面考虑,只重视造成资源浪费的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和APP建设,软件和资源的匮乏严重制约了硬件的有效使用。 另外,校园网的使用没有全体学校工作人员参加。 很多师生认为校园网只能用于教学管理和信息交流,相关教学管理人员应该承担责任,没有意识到校园网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作用,不知道如何利用网络为教育和本科服务,校园

误区二:建设资源比例严重失衡,忽视教师培训。 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是影响教育信息化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拥有一大批能够掌握先进教育科学理论并将其应用于现代信息技术接受教育的劳动者是搞好信息化教育的关键。 因此,师资培养是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关键。 但目前我国建设资源比例严重失衡,对教师培训力度不够。 重、硬、轻、软”已成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通病。

此外,部分地区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只注重技术水平的培训,认为掌握一般的信息技术能力就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其实这还不够,只有从教育科学理论上培训教师,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观念,同时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教学设计的方法等内容的培训,并与技术培训相结合,才能真正帮助教师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

误区三:以信息技术课程为核心。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买计算机、上信息技术课,只是纯粹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我们认为,应将信息技术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师生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即使要开专门的信息技术课,也应加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育各因素的融合,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

30什么是教学模式?什么是教学策略?各有怎样的特点?答: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

教学策略是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

教学模式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需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表现一定的教学活动序列及其方法策略。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该包括主题、目标、条件、程序和评价五个要素。这些要素各占有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的功能,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蕴涵,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指“计策谋略”,在较为普遍的意义上,策略涉及的是为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在某个教学模式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同时,一个教学策略可用于多种教学模式中。

31简单说明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关系。答: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都是教学规律、教学原理的具体化,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其主要区别在于教学模式依据一定的逻辑线索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教学策略尽管也以一整套的教学行为作为表征形式,但其本身则是灵活多变的,其结构性却显得不足,而且往往并不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而是指向单个或局部的教学行为。教学模式通常是指多种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而不是某种单一的策略,所以也可以称之为大方法。

32教学模式怎样分类?教学策略怎样分类?答:教学模式的分类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则会有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按照学习的目的和内容将教学模式分为信息加工模式、个性模式、社会交往模式和行为模式,如果根据不同学科的联系,可分为哲学模式、心理学模式、社会学模式、管理学模式、教育学模式等。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教学模式有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马塞拉斯和考克斯等人的社会调查教学模式、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加涅的信息加工教学模式、塔巴的归纳教学模式、奥苏贝尔的接收是教学模式、布鲁纳等人的发现式教学模式、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模式、约翰逊兄弟的合作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的分类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美国学者瑞格卢斯巴教学策略分为三种: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和教学资源管理策略。其中教学组织策略是指有关教学内容应该按何种方式组织、次序应如何排列以及具体教学活动应如何安排的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为实现教学内容由教师向学生的有效传递,应仔细考虑教学媒体的选用和教学的传递方式。传递策略就是有关教学媒体的选择、使用以及学生如何分组的策略。教学资源管理策略:在上面两种策略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如何对教学资源进行计划与分配的方法。

目前在各级各类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种类很多,但它们的根本目的是解决教与学中的具体问题,也就是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因此,如果从指导解决问题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思想出发,可以将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大致划分为三大类: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以及“学教并重”的教学模式与策略。其中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核医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各有优缺点,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则可相得益彰,“学教并重”的

教学模式与策略各有优缺点,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则可相得益彰,“学教并重”的教学模式与策略自然也就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和灵活运用。

33.信息技术环境下通用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有哪些?

  答:从解决问题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思想出发,可以将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划分为三大类: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以及“学教并重”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我们各选一种典型教学模式进行介绍。

  (1)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

  有意义接受学习市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教学模式。它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式学习,学生要通过教师所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的知识。但是,这种接收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新获得的知识必须与原有观念之间建立适当的、有意义的联系。有意义接受学习模式旨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对意义的理解、保持和应用,强调依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种模式通常包含四个教学环节。

  ①呈现先行组织者。即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之前先让学生学习有关的比新知识包摄性更广、更清晰、更稳定的引导性材料,作为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桥梁,同时使学生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②呈现新学习内容。即通过讲解、讨论、录像、作业等形式让学生接触新的学习材料或任务,学习材料的呈现必须逻辑清晰,让学生能很容易地把握各个概念、原理之间的关联性。另外,教师要注意集中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要是学生明确了解学习材料的组织方式,对整个学习过程有明确的方向感。

  ③知识的整合协调。即帮助学生把新信息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每个要点与整体知识结构的关系;向学生提问,以了解他们是否理解了学习内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使他们的理解能够超越所呈现的现成信息。

  ④应用。即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的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是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它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系统的知识,且在实施上经济、可行。但这种模式不利于对具体经验有较大依赖性的学习内容,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2)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由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提出,它的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发现学习时只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探究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它所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知识。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知识,而是为学生的发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这种教学模式同时强调学生发现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科认知结构的掌握。在教学中通常包括三个教学环节。

  ①问题情境。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提供有助于形成概括结论的实例,让学生对现象进行观察分析,逐渐缩小观察范围,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要点上。

  ②假设——检验。让学生提出假说,并加以验证,得出概括性结论。通过分析、比较,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和组合,以形成假说,而后通过思考讨论,以事实为依据对假说进行检验和修正,直至得到正确的结论,并对自己的发现过程进行反思和概括。

  ③整合与应用。将新发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纳入到认知结构的适当位置;运用新知识解决有关的问题,促进知识的巩固和灵活迁移。

  发现学习模式是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应用。但是,这种学习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效率较低,另外,它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且主要是用于理科的教学。

  (3)探究性教学模式

  探究性教学模式由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教授提出,它的理论基础是何克抗教授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理论。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则涉及思想感情与道德品质的培养。探究性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教学环节。

  ①创设情境。探究式模式的教学总是围绕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而展开。与研究性学习不同的是,这个知识点并非选自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也不是由学生自由选择而产生的,而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的进度来确定。一旦确定了这个教学出发点或者说学习对象后,教师就要通过问题、任务等多种形式,使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来创设于此学习对象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的学习。

  ②启发思考。学习对象确定后,为了使探究性学习切实取得成效,需要在探究之前向全班学生提出若干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并与当前学习对象密切相关的问题,以便全班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这一环节至关重要,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这是探究性学习能够取得效果乃至成败的关键。这类问题要由教师提出。

  ③自主探究。探究性教学模式因为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靠学生个人的自主探究加上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来完成,因此本环节成为探究性教学模式中的关键关节。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几者之间的关系。教师起到引导、支持的作用,学生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信息技术要成为学生探究的认知工具。在不同的学科,所使用的认知工具有所差异。人文学科往往可以通过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来达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这些资料能起到认知工具的作用,而在树立学科中则可以使用能起认知工具作用的软件,如仿真物理、化学实验室、中学物理做图工具等。

  ④协作交流。本环节是与前面的自主探究环节紧密相连的。学生只有在经过了认真的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后,才可能进入高质量的协作交流阶段。也就是说,协作交流一定要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之上,才有成为学生提供思路交流、观点碰撞、成果分享的平台。教师在此过程中要起到组织、协调、引导的作用。

  ⑤总结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可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迁移与提高。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较深入地达到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有利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即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在此过程中,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否能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同时还需要有教师方面的引导、帮助与支持。换句话说,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涉及两个方面——既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要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离开其中的任何一方,探究性学习都不可能有良好效果。可见,“主导——主体相结合”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教学策略较为常用的有三种,分别是主导策略、自主学习策略和合作学习策略。

  使用主导策略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除了担任传统意义中的教学组织者、实施者,起到知识的传递作用外,更要起到对学习的帮助作用和促进作用。通过确定教学起点、安排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材料、制作教学资源、控制教学实施等不同方面的合理设计,令学生更好地发挥学习主动性,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主导策略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九段教学策略、情境——陶冶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等均属主导策略。

  自主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着眼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学”。因此这类教学策略的具体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

  合作学习策略是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常用的合作学习策略有“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和“伙伴”五种。而实际教学中常将多种合作学习的策略混合运用。

34.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答: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阶梯,是积累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素养的有效方法。整合课教师可以在自我评价中、自他人评价中、在评价学生中进行教学反思;反思的形式有课后说课、教学后记、反思日记、行动研究、教学诊断、案例研究、观摩分析、再次备课等。

35.使用自主学习策略与合作学习策略应该注意什么?

  答:使用自主学习策略时,教师要关注自主学习的三个要素,即不管是用何种教学方法,在自主学习设计中均应认真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②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它们所学的知识;

  ③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以上三点,即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三个要素。

  使用合作学习策略时,通常有两种不同情况:一是学习的主题事先已知;二是学习主题事先未知。多数的合作学习是属于第一种情况,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会经常遇到地二种情况。例如中小学的语文课上,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让学生当堂进行看图作文或命题作文,然后在课堂的后半段利用多媒体教师网络进行全班性的评议交流就属于这种情况。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事先只确定了一个目标即通过集体的评议交流来促进全班的作文学习,而具体的评议内容即学习主题事先并不清楚。

  对于第一种情况,合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①围绕已确定的主题设计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

  ②设计能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

  ③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

  ④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对于第二种情况,由于事先并不知道主题,这时的合作学习环境设计没有固定的程式,主要依靠教师的随机应变和临场的掌握,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应认真、专注地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仔细注意每位学生的神态及反应,以便格局该省的反应及时对他提出问题或对他进行正确的引导;

  ②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并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

  ③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通过发言暴露出来的关于某个概念的模糊或不正确之处,并及时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予以指出;

  ④当讨论开始偏离教学内容或纠缠于枝节问题时,要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

  ⑤在讨论的末尾,应由教师对整个合作学习过程做出小结。

36.怎样评价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答:评价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可以从学习者的认知与情感目标达成情况、与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体切合度来判断,其中前者尤为重要。也就是说,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选择既要能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与教学实施,学生不仅要得到广泛的认知范围、深层次的认知深度,同时还要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有所收获,如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成就感,培养良好的道德观等。

  另外还要考虑所选用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是否符合当前的教学环境与教学媒体。教学不可能脱离现实情况而独立存在。只有最适合当前教学情境的模式,不存在最好的教学模式。因此从经济性、可操作性、时间、精力、人力、物力成本等角度综合考虑,选择出来最适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才是有效的、有意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37.项目符号、样式、目录和表格的高级操作有哪些?

  答:项目符号:多个并列等级的文本前面,可以使用编号来进行排列。当这些内容的顺序性不是很强的时候,也可以使用项目符号进行排列,更为简洁和美观。

  样式和格式:样式就是系统已经预设、用户也可以自行修改的文本格式。样式有段落和字符两种类型。段落样式可设定字体、边框、语言、段落、制表位、图文框和编号等七类格式。字符样式可设定字体、边框和语言等三类格式。样式和格式一旦确定,以后再编辑文档时,只要选出您需要的样式,系统就可以调出已保存的设置,如五号、宋体、黑色、居中等应用于选中的文本,不必重新设置,便于文本甚至整个文档的排版。

  目录:当一个叫暗中有多级的标题或者在一个文档中含有多个教案时,我们常常希望会有一个目录供我们查询。它不仅具有如传统目录的检索功能,还具有点击目录后可跳转到对应页面的超链接功能。我们可以使用Word或WPS文字中的“索引和目录”功能来实现。

  表格:使用表格,可以清楚地呈现步骤与思路,是电子教案中常见的一种呈现形式。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合并或拆分表格中的单元格,可以设置不同的边框和背景,可以将表格和文字相互转换。这些操作都会使我们的电子教案看起来更清楚、更规范,也利于我们修改或优化教学设计方案。

38.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A概念: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确立自己感兴趣的专题,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说明研究性学习是学校正常教育的一部分,不同于学生自发的、个体的研究活动;教师是学生研究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说明了研究性学习研究的内容和范围。“进行研究”说明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意味着探索与创造。研究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已知、突破已知、创新发现的过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说明了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的目标,即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并把学到的新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式。从广义上说,研究性学习可以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即学习方式层面的研究性学习。而上述定义属于狭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即课程形态层面的研究性学习。我们所指的研究性学习都是狭义的研究性学习。B分类: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类。从组织形式上看,研究性学习常有三种组织形式: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C特点: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研究性学习不同于其他学习方式的特点有:强调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强调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完成。强调学习内容的实践性—强调具有现实意义和使用价值。强调认识过程的完整性—感性理性认识。

39.研究性学习实施环节有哪些?

  答:研究性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国外一般把这种学习方式称为基于项目的学习,获基于网络的的专题研究。它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施方案、评价总结五个环节。

  作为一种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动员与培训阶段

  动员与培训是研究性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准备阶段。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新事物。教师需要在研究性学习开始前,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其了解课题选择的技巧、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相关的研究方法,并预习相关材料、做好准备。对于经常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学生来说,这一步可以省略。

  课题准备阶段

  ①提出和选定研究课题

  提出和选定研究课题是正式开展研究的第一步,课题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家庭背景从生活、社会和自然中自由提出,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选。还可以通过师生合作,对所选的问题的社会价值和研究的可能性进行判断论证,共同确定待研究的问题,这种方法在目前中小学应用比较广泛。

  ②成立课题组

  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的课题,自由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并通过自由选举产生小组长,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研究分工及与指导教师的联络。在组织课题组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每一个成员的兴趣,又要考虑成员在课题组内的分工负责的研究任务。

  ③制定小组实施方案

  小组通过讨论协商和初步的调研,提出本小组实施课题的计划和方案,该方案至少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做什么,即要制定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二是怎么做,即制定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三是做成什么样的结果,即制定课题成果的呈现方式。研究课题确立以后,要求每一个研究小组认真讨论,共同拟定整个研究活动的计划,形成具体完整地研究方案,并明确小组内各成员的分工。研究方案大致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组成员、本课题目前的研究现状、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本课题拟创新之处、具体的实施步骤、课题组成员的分工、经费预算、主要参考文献等。

  ④开题报告和评审

  小组实施方案确定后,需要一般为单位组织开题报告,有个研究小组选派一位代表向指导教师和全班同学陈述本小组的研究方案。指导教师和全班同学均可提出问题,小组内各成员均可参与回答提问。指导教师根据全班讨论的情况,对研究方案进行评审,或提出研究方案建议和修改意见。明显不合理、难以实施以及没有充分准备的选题不予通过,这些小组需要重新讨论、修改,准备第二次报告。

  课题实施阶段

  小组成员按照实施方案开始课题研究,制定实施阶段的学习目标,了解、收集课题所需的各项信息。

  ①了解当前课题所需信息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研究主题的背景,开阔研究视野,为自主实施探究做好准备。

  ②采集、处理、分析资料

  学生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去获得所需要的资料,一是通过出版物获得,而是通过调查访问获得。

  各小组在研究过程中,各成员及分工负责各自的任务,又相互配合,体现分工与合作的统一。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指导教师为研究小组内热各成员提供咨询与研究指导,并负责对整个研究过程的监控。由于这是一门完全以学生研究活动为中心的课程,自导教师的监控体现在依据各研究小组所制定的研究方案定期检查研究进展情况,掌握和了解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及时解决发生的偏差和问题,此外,指导教师还将检查各小组的阶段报告,以便根据情况指导学生调整研究计划。

  评价、总结与反思阶段

  ①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的形式多种多样,再研究报告中,应该包含有课题题目、研究报告摘要、正文、参考资料等。

  ②进行结题与答辩

  各研究小组在按计划完成课题研究之后,需要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前者详细叙述研究思路、研究过程与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后者则着重描述研究过程中所做的工作,以及参与课题研究的体会等。答辩由陈述、展示、提问、回答、评语五个部分组成。答辩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小型的学术讨论会,大家共同探讨该课题的价值、研究的成功之处、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研究所需要努力的方向等。

  对于较优秀的研究成果,提交学校,由学校组织答辩会。必要时,学校根据情况,组织县内外专家学者对其进行评估、鉴定,并给予一定奖励。学校还将优秀的研究成果送交有关部门,参加评比,或交有关报刊,予以正式公开发表。

  ③评定成绩、总结、反思

  评定课题研究成绩,评价包括指导教师的评价、小组长评价、组员相互评价等,各项评价最后综合在一起形成小组研究的成绩。课题实施后,还要总结和反思课题实施过程及结果。

40.教师如何对研究性学习进行指导?

  答: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班级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不同目标和主客观不同条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有重点的指导。

  选题指导

  选题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选题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后续活动的开展,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把好选题关。具体来说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指导学生拟定科学的研究步骤;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选择问题;预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确定研究课题;重视思维方法的指导;初步查阅课题文献资料的指导等方面。

  分配小组的指导

  分组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实施形式。教师在分组上要做好协调和指导工作,要改变“好生”和“差生”的传统观念,根据对学生的学习风格的了解,引导、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小组中来进行研究,小组长的产生尽量避免“任命”的方式,而要鼓励民主选举产生。同时要明确课题组成员的职责。

  实施方案和开题报告的指导

  实施方案和计划对研究的开展影响深远,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课题实施方案,并用开题报告的形式对实施方案和计划进行评审,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实施阶段的问题和对策

  在客体的实施阶段教师也肩负着重要任务,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研究态度等方面的原因,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及时发现并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寻找对策解决问题,为学生保质保量完成研究创造条件。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运营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监控课题进展,指导学生选择最佳的研究方法、快捷有效地获取有价值的课题信息,及时了解学生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另外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即使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结题阶段的指导策略

  结题阶段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大检阅,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报告,将他们的研究过程、成果和体会有条理地体现在研究报告和答辩中,另一方面,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尽可能给学生客观公平的评价。

41.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是什么?特点如何?

  答: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性学习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因此,评价需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其大致包括:①开题报告中课题的提出、评审、立项;②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情况;③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研究成果的表达,如结题报告课件制作、相关论文等。这些信息有静态的文字,也有动态的实践;有外在的形象描述,也有内在的体验感受;还包括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鼓励等。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①评价过程全程性。同传统的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次性定量评价不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发生的全过程。一方面要收集过程信息,作为评价的依据;另一方面,研究过程中贯穿了几次阶段性评价,收集数据更为全面。

  ②评价主体多元性。研究性学习突破了传统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导的局限,评价主体呈现多元化。评价这可以是教师或教师小组,可以是学生或学生小组,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与开展项目内容相关的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如果有的成果参加评奖或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则意味着专业工作者和媒体也扮演了评价的角色。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评价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共同参与的、积极的交互过程。

  ③评价内容丰富性。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从过分倚重学业成就转向注重综合素质,从只关注结果转向同时关注目标、条件和过程。评价的内容通常涉足以下方面。

  一是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它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是否认真努力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是否做好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工作,是否主动提出研究和工作设想、建议,能否与他人合作,采纳他人的意见等。

  而是研究学习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这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以及小组讨论记录、活动开展过程的记录等来反映,也可通过行为表现和学习的结果反映出来。

  三是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要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各个环节中掌握和运用有关方法、技能的水平进行评价,如查阅和筛选资料,对资料归类和统计分析,使用新技术,对研究结果的表达与交流等。

  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要考察学生在一项研究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要通过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五是学生的学习结果。研究学学习结果的形式多样,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教师需要灵活掌握评价标准。

  ④评价手段、方法多样性。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线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

42.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工具是什么?怎样使用?

  答:评价量表。所谓评价量表是以评价主体、评价过程和评价内容等不同的组合关系为维度,设计的一系列的针对评价对象的评价表格,每个表格中都包含了该评价维度的评价项。利用评价量表,将评价对象按照评价维度分门别类,将繁琐的评价过程,变为简单的填写评价表的过程,大大提高了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可操作性。同时利用评价量表,可以记录研究过程中的信息,易于过程性评价的实现。正由于这些原因,评价量表在一段时间的实践过程中,得到了良好的反馈,对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的可操作性、简化评价流程有着很显著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量表应针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特点来展开。

43.研究性学习评价结果如何表述?

  答:评价结果的表述:等级分+评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在实践中,通常采用“等级分+评语”的方法。这种做法是对研究性学习的每个阶段过程按照量化标准,根据评价量表,单独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会折合成一个分数,然后定义各个评价项在最终总成绩里面所占的权重,以各评价项的分数乘以权重,得到该课题小组的分数,最后将学生的得分折合成等级分。

44.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设计?

  答: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内涵决定了教师不能规定每位学生的研究选题,但是也不能盲目地任由学生去选择研究题目。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从学生们身边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设计基于一定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对于所选的主题既要注重其开放性,让学生们在研究的时候有所发挥,又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定学生们选题的范围。这样既能充分利用教师已有的经验,又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和积极性,把研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另外,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为了避免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也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们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设计一个研究主题,分小组对同一个问题进行研究。这样既能减少教师们的指导负担,也能让学生们在比较和竞争中真正体验到研究性学习的乐趣和实质。对于常见学科中的一些常见选题,学生可以参考感兴趣的来确定自己将要设计的研究主题,以便设计出来的主题符合自己的研究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