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2017年10月自考真题,自考中国文化概论2019年10月真题

中国文化概论2017年10月自考真题,自考中国文化概论2019年10月真题

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321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分,每题1分,共30分。

1 .秦汉时期,为防范匈奴进犯,在一些边疆广泛栽培

a .杨树b .柳树

c .榆树d .松

2 .敬顺昊天的宗教现实作用是

a .尧舜禅让b .和合五教

C .绝地天通d .敬赠百姓时

3.311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

八王之乱b .董卓之乱

c .永嘉之乱d .安史之乱

4. 《神灭论》的作者是

a .萧子显b .陶弘景

C .慧琳d .范缇

5.1291年抵达泉州的意大利方济各会会员叫什么名字

a .利玛窦b .奥尔德里克

c .马可波罗d .门德尔科诺

6 .元朝请来汉族读书人

a .书生b .学士学位

c .儒士d .儒生

7 .徐光启的名作是

A. 《本草纲目》 B. 《天工开物》

C. 《农政全书》 D. 《授时通考》

8 .清代的税制改革

a .募捐法b .初税亩

c .租庸调法d .摊贩亩

9 .干嘉学派的创始人是

a .黄宗羲b .顾炎武

c .王夫之d .雎景臣

10 .不属于旅游文化三个组成部分的是

a .交通设施习俗传承b .运输工具习俗传承

c .交通旅游行业习俗传承d .流动定居习俗传承

11 .不属于家庭共同体的地缘合作是

a .生产互助b .生活互助

c .民主自治d .进香朝拜

l2.\”闰月\”的概念是

a .日历b .泰国日历

c .藏历d .阴阳合历

13 .造纸技术传入公元8世纪

a .东南亚国家b .中东和阿拉伯国家

c .欧洲d .美洲

14 .不属于传统社会礼和俗关系的是

a .礼要适当,俗b .因俗制礼

c .齐之用礼d .化民成俗

不属于15.《周礼》的吉礼祭祀,

a .天神祭祀b .皇族祭祀

c .地祗祭祀d .人鬼祭祀

16 .冠礼年龄一般

A.16岁B.17岁

C.18岁D.19岁

17 .孔子研究的“六经”之所以成为“五经”,是由于《乐》的失传,表现为文化特征中的文化失落

a .事件b .事件类

c .产物d .载体

18 .中国可以归属的语言之一是

a .阿尔泰语系b .高加索语系

c .乌拉尔语系d .达罗毗荼语系

19 .我国多民族语言文字政策的基本点是

a .权利的保障b .语文平等

c .改革文字d .双语教学

20 .属于汉字造字方法的是

a .词根b .指事

c .前缀d .后缀

21 .汉语中未被称为“域外方言”的是

a .泰语b .越南语

c .朝鲜语d .日语

22 .将前一个语言片段的末尾词作为后一个语言片段的开头词所形成的修辞格是

a .对偶b .顶真

c .回文d .造字

23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文汉字对中国文学的形式特征

a .形态匀称b .平仄抑扬

c .节奏配合d .声调清晰

24 .以下哪一项不是对联常用的手法

a .顶真b .双关

c .谐音d .去掉字

25 .中国受佛教影响而产生的文学样式是哪一种?

a .唱导b .转读

c .宝卷d .梵呗

26 .在日本出版的23900多卷佛学巨典

A. 《大藏经》 B. 《大正经》

C. 《大正藏》 D. 《大藏正》

27 .两汉的文官制度

a .世卿世禄制b .军功爵制

c .检举征发制d .九品中正制

28 .“孔子的弟子,是天地间最纯粹的自然神论学徒”。 这句话的作者是

a .伏尔泰b .莱布尼茨

沃尔夫d .休姆

29 .不属于20世纪中国文化三大思潮的

a .中体西用论b .全面西化论

c .东方文化论d .儒学复兴论

30 .最初提出全面西化的是

a .梁启超b .胡适

C .吴稚晖d .陈序经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0分,每题2分,共20分。

31 .在以下方面,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a .观察渔业b .晕月和风

c .建安风骨d .元曲

e .巫术

32 .中国古代的“九州”包括:

a .冀州b .兖州

c .徐州d .沧州

e .雍州

33 .“五帝”谱系如下

a .皇帝b .炎帝

c .尧d .舜

e .禹

34 .百家争鸣中刑名家的代表人物是

a .邓析b .邹衍

c .惠施d .古听

e .公孙龙

35 .汉朝官员选拔的最重要三科是

a .孝廉b .茂才

c .明经d .治剧

e .善良方正

36 .魏晋南北朝佛家的教义包括

a .玄学b .禅学

c .般若学d .涅槃学

e .明学

37 .中国生产经济的文化特点如下:

a .“禹、稗、百姓、有天下”的农业起源b .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

c .以劳补农、以商求富的农民心理d .精打细算、知足常乐的农业传统

e .“只要准备好,天就不会生病”的农业规律

38 .中国传统商贸活动的模式主要包括:

a .市b .商

c.Xud .集

e .会

39 .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主要是

a .房地b .居住时间

c .居住方式d .居住建筑结构

e .居住建筑仪式

40 .服装的人文文化标志包括:

a .信仰标志b .分层标志

c .礼仪标识d .政治标识

e .职业标记

三、简答:这道大题共6个小题,每道小题5分,共30分。

41 .简述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答案:

(1)皇帝总揽天下大权。 君主是全国最高权威和绝对权力的所有者,君主超越一切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全面统治着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等国家权力。 ( 1分) )

)2)拥有庞大的官僚机构。 ( 1分)中央官吏系统和郡制度。 ( 1分) )

)3)严密的人身控制。 (一)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和双语制度。 ( 1分) )

42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

答案:

(1)崇拜上帝。 迷信有广泛的神力。 ( 1分) )

)2)幽灵崇拜。 我相信人死后灵魂不会消失。 迷信的灵魂有超人的能力。 在幻想的幽灵世界里附加人的生活和社会关系。 ( 1分) )

)3)祖先崇拜。 祭祀与有功的远祖血缘关系密切的近代祖先。 ( 1分) )

)4)先兆迷信与占卜。 前兆迷信是用神意或神秘的力量解释前兆现象与未来事物的联系。 ( 1分) )

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一是保护统治者,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二是麻醉和驯服被统治者。 ( 1分) )

43 .简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答案:

)1)仁爱孝悌( 1分) ) ) ) ) )。

)2)重义轻利( 1分) )。

(3)谦和礼节: 1分

)4)诚实信任( 1分)。

此外还有智勇、自强、好学、勤俭、简朴等。 ( 1分) )

44 .简述古人对学与思维关系的看法。

答案:

)学思结合是指把学习和思维两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既重视学又重视思想。 ( 1分)孔子最早提出:“学而不思则图,思而不学则殆。” ( 2分) )。

()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问和思想。 他认为,学问与思想的结合,是“学问就是阅读,阅读、思考、思考、阅读,自然而然就有了目的”学习成功的保证。 只有仔细阅读、仔细思考,心与理才能融为一体,永不忘记。 ( 1分) )

)3)王夫的论述更为深刻,“致知之道二”日学、日思。 而不再依赖过人的智慧,唯一的先觉是有效的,思维不囿于古人的陈迹,任吾警悟之灵。 两者不偏不倚,必相资成功。 ”与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 1分) )

45 .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人文性。

答案:

中国古代建筑中蕴藏着深刻的思想观念。 最突出的是讲秩序,讲等级。 ( 1分)有“优先顺序明确、秩序井然”的排序观。 有明确的偏正、内外不同,象征使用者地位的尊卑。 ( 1分)像故宫的分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一样,外朝以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太和殿为中心,前院面积达2.5公顷,是宫城中最大的广场,衬托出其中心的崇高地位。 内廷以皇皇后居住的干宫、清二宫为中心,皇妃、皇子居住的房屋像仞星拱月般环环相扣,体现了严格的封建等级观念。 ( 1分) )

这种具有礼制性质的建筑制度在先秦形成,宫室制度是当时宗法礼制在建筑上的物化。 ( 1分) )

不仅体现在布局上,还体现在建筑规模和室内外装饰、装修上。 ( 1分) )

46 .简述对中国古文字崇拜的认识。

答案:

文字初创时期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与权力产生了一定的联系,涂上了神秘而有尊严的色彩,文字崇拜应运而生。 ( 1分) )

关于中国古人汉字起源的一些传说反映了古人汉字起源的神话,反映了汉族的文字崇拜心理。

《河图洛书说》是文字神赐说的典型代表。 汉字被认为是向人类输送龙马、灵龟、凤凰等灵物的东西,反映了古人对汉字神圣不可侵犯的敬畏之情。 ( 1分) )

仓颉造字说是圣人造字说的典型代表。 仓颉被夸张为“四目”也反映了其地位的崇高。 ( 1分) )

商代用刻有文字的甲骨占卜,文字是与天人关系的神圣灵物。 ( 1分) )

中国民间有“惜字纸”的传统,纸上有字就有神秘的力量。 人们把具有吉祥含义的文字作为吉祥的象征。 如:“福”、“寿”是对吉祥文字及其内涵的崇拜心理。 ( 1分) )

四、论述问题:这道大题共两个小题,每道小题10分,共20分。

47 .当今应该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传统思维模式?

答案:

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最具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类比思维和辩证思维。 ( 2分) )。

)讲整体,讲悟性,基于经验的直观思考。

)2)对“天、地、人、万物”之间的外部特征和内在属性进行类比的类比思考。 (2)人与物的“看法”。 诗的创作之比、兴。 从类比类推,《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末始终相关。 ( 1分) )

)3)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辩证思考。 ( 2分) )。

总结评价。 ( 3分) )。

48 .分析“中和之美”审美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答案:

中和之美是儒家中庸思想影响的审美原则。

中和之美要求艺术表现的内容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反映的思想感情不能超越儒家传统道德规范,“任情而止礼”。 ( 1分) )

中和之美突出体现在中国古代的音乐思想中。 ( 1分)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的吴季扎以14个列句称赞《颂》乐之精彩,每组两个对立面和谐统一、中正和谐、和平有节。

《左传•昭公二十年》年晏婴赞先王有“济五味,和无音”“清浊大小,短长徐疾,哀乐刚柔,速高,出入周疏,以相济也”之说。 君子闻之,心平气和,心平气和。 ”音乐与道德相结合,乐和心平气和,心平气和。 ( 1分) )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述中,“中声”、“中音”、“中和”、“和平”、“和”等概念意义相通,用于音乐、道德修养、政治教化,反映了当时音乐、道德、政教合一的社会观念。 ( 1分) )

后来荀子的《乐论),《礼记》中的《乐记》、汉代的董仲舒、扬雄、唐代的白居易等继承了这一思想。 ( 1分) )

孔子对《诗》的评价也以“中和之美”为审美原则。 评价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谈其和。” 和则正确,正则美。 “《诗》三百,一盲而言,日:思无邪”是天真无无,《礼记•中庸》把“无无”说成“中”。 体现儒家对中和的美的追求。 ( 1分) )

中和之美的审美原则体现在历代文学创作中。 屈原和《离骚》表达了自己坎坷、尽忠诽谤的满腔悲愤,但最后压抑了强烈的感情,把悲愤变成了“上下求索”的原动力。 白居易的《琵琶行》控诉了自己被降级后遭遇的社会。 黑暗和世态炎凉,最后把自己的悲伤和怨恨变成遇见知音的喜悦。 这些都是中和之美原则的具体实践。 ( 1分) )

总结论述。 ( 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