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经典,为经典美学注入新思考作文

美学 经典,为经典美学注入新思考作文

作为一种依托现代科技手段,整合视听、想象等人的多维功能,具有广泛性和广泛影响力的审美形式,影视实际上拓展了传统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的美学范围。 贺朴、马明杰新作《影视美学通论》系统阐释了电影美学理论,刻意触及电影艺术对传统美学理论的贡献,加深了人们对现代电影文化现象的认识,引人注目。

古希腊柏拉图和近代哲学家黑格尔对“艺术模仿自然”的说法有不同的看法。 柏拉图指出,绘画艺术是“影子的影子”,远离真理。 黑格尔说,艺术的模仿只是把现实的外形提供给某种感觉,而不是现实生活,是生活的欺骗,艺术应该满足更高的心灵宗旨。 作为艺术美学的共识,这一说法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力。

20世纪,法国电影理论家巴尔赞提出,电影实现了“真实、完整地再现世界神话”,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为观众提供了全维现实、想象,展现了世界纯真的原貌。 德国学者克拉科夫称电影为“素材美学”,认为电影表现了人与其来源的客观世界的亲和性,具备了文化拯救功能,开辟了模仿论美学的新视野。 他们的理论超越了对传统美学模仿说的批判,《影视美学通论》站在巴赞和克拉科尔的立场上,审视了传统艺术美学的局限性,在基础理论的阐释和反思中获得了乐趣。

电影艺术构建了新的“现实”吗? 在于理论的魅力或者否定。 从前巴赞和克拉科夫都是真心实意地把电影看成现实的全面反映,颂扬电影给人与现实的契合,后来否定了电影第二符号学理论对电影艺术现实的客观反映。 例如,法国学者博德利把电影看成是通过一系列“电影机器”刻意建构现实,人与影像文本之间存在着想象的关系,电影作品是人为创造的白日梦,导演、演员、观众从这个梦中体验的主要是法国学者妈妈影视文本在现实的构建中离不开影视机器、影视意愿等一系列环境或道具要素的共谋,它们在主体与影像之间建立了一种“意向性”的关系,使影视作品成为观众心理结构的倒影式摹仿。

这涉及到具有普遍性的艺术美学问题。 也就是说,从现实建构的视角审视建筑、绘画、音乐、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分析它们在主体与对象之间所建构的各具特色的取向关系,把握它们对现实所进行的“现象学还原”,可以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也同样是建筑者精神的“倒影式摹写”,它们往往不仅仅局限于潜意识欲望的层面,而是包含着更广义上的个人际遇和社会文化理念。

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艺术的独特性和价值。

艺术的价值在于表现了新的感情经历。 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这种情感经历是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天才创造实现的。 在城邦和贵族的资助下,艺术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物质和名利的对外依赖,在快乐游戏中从事艺术创造,体现了黑格尔所谓的艺术理想。 但是,市民社会兴起后,艺术和艺术家受到资本和利益的束缚,创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影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工业”进行了生产和制作。 在这种情况下,电影流水线的生产和人类情感经验的独特性如何取得平衡呢? 或者乐观地说,影视艺术在挑战传统美学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一些新的方向,获得了一些新的形式,这也是一个有趣的理论问题。

影视美学虽然不是什么新话题,但这本书在叙述中始终融入美学原理、文化理论的思考,体现了影视艺术与美学理论的对话,展现出广阔的理论视野,密切关注影视实践与文化发展的现实,对门类艺术美学进行了梳理总结对正确欣赏影视作品之美,理解其意义,顺应现代影视文化新现象,保证影视艺术健康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高贺胜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