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解与构建:与证据法学经典相遇

重解与构建:与证据法学经典相遇

吴洪淇

吴洪淇

三位具有海外影响力的证据法学者,大马士革、特文宁和艾伦。 与大马士革以外部观察者的视角看待英美证据法不同,特文宁从内部视角充分探讨了英美证据法的前世和整体理论框架。 爱伦的著作为深入理解证据法的制度细节及其基本运作原理提供了极好的读本,本人参与了中国刑事证据法学学科的建设。

在我对证据法了解不多的情况下,从接触时间来看,证据法域外学者的研究中受益最大的主要是三位学者。 第一位是比较法大师、耶鲁大学法学院的米尔让达马斯卡。 他关于诉讼法和证据法的理想比较研究已经在我国法学界广为人知。 第二位是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的维吾尔摩尔讲座教授,我访问西北大学法学院时的合作培养导师罗纳德艾伦教授,他直接指导我的博士论文写作。 他对证据法的分析路径和司法证明过程这一系列前沿问题的独创性,对我来说过于费解的研究常常挑战我的智力极限。 第三名,但同时最具影响力的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威廉特文宁教授,我曾参与过他的《证据理论三部曲》的翻译或翻译。 他们的作品大多已经被翻译成中文世界,成为我多年反复研究的对象。 在学术成长的各个方面都能遇到这些经典作品,成就了非常美丽的读书岁月。

对于英美证据法的初学者来说,大马士革是一个很好的向导

2006年开始学习证据法的时候,国内证据法学的主要作品还是比较学院化的教科书或者非常技术化的案例分析。 大马士革系列作品的译介代表了证据法研究的新学术取向。 作为比较程序法的著名学者,大马士革经典作品《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将不同类型的司法制度与国家权力结构和制度安排相结合,生动地表现了千差万别的事实认定方式背后的政治社会等复杂因素。 基于这本书,大马士革的《漂移的证据法》是以比较证据法为焦点的知识探险。 作为学术中年后第一批移民美国的大陆法系学者,非大马士革人的目光审视英美证据法,以大陆法系为背景展示了英美证据法的基本特征,为英美证据法的支撑基础奠定了三个程序性支柱。 这三个程序性支柱分别是单独的审判法庭、集中式诉讼程序和对抗式诉讼制度。 了解一点英美证据法研究的传统,就会发现对大马士革英美证据法的程序性解释,是从塞耶、维格摩尔、摩根等地就业开始的“英美证据法的程序性基础是什么”争论的后续。 大马士革不仅仅是“陪审员之子”和“对抗制的产物”之间的组队,而是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程序表象,从整体上揭示证据法多个程序方面的复杂面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英美证据法未来的基本走向因此,对英美证据法的初学者来说,大马士革是一个很好的指导。 他用生动的语调,从整体上重新审视英美证据法,并逐一介绍支撑英美证据法的程序性支柱。 这让无知的初学者在进入英美证据法这座大楼之前有了总体的宏观印象。

特文宁从内部的角度对英美证据法的整体理论框架进行了充分的探讨

当初学者进入英美证据法时,很容易迷失在英美证据法的复杂体系中。 另一方面,特色话语体系存在诸多理解障碍,证据的实质性、相关性、可采性、分量、传闻、品德、意见等系统化的学术话语容易使初学者陷入概念纠纷的泥潭。 另一方面,作为证据法核心部分的英美证据规则看起来像是由多个无关证据规则组成的零散组合。 传闻证据规则、意见证据规则、品德证据规则、最优证据规则等一系列规则如何整合,制定出一部被称为“证据法”的部门法,成为许多外来者理解英美证据法的一个谜。 英国证据理论大师威廉特文宁教授的出现拯救了这些在英美证据法丛林中迷失的外来者。 特文宁对证据法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本证据理论著作中。 其中,《证据理论:边沁与威格摩尔》一书是特文宁整理英美证据法理论传统的初步成果总结,是对边沁和维吾尔证据法思想体系的非常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反思证据》是特文宁证据理论的集大成者,代表了几十年来在证据理论领域辛勤努力的精华。 如果大马士革以外部观察者的视角来看待英美证据法的话,特文宁就从内部视角充分探讨了英美证据法的前世和整体理论框架。

《反思证据》全书以“反思证据”为主题,以反思为基本姿态,对证据、证明和事实认定所涉及的一系列最基本的问题进行了最根本的探讨和思考。 这些思考大致可分为: (1)英美证据法理论的传统梳理和总结。 通过梳理16世纪至20世纪英美证据法的主要学者证据法思想和怀疑论传统的正反两条主线,特文宁提炼出英美证据法合理主义传统的理论框架。 目前,该理论框架已经被两大法系证据法学者们广泛接受和应用,成为进一步研究证据法的基础性框架。 )2)英美证据法基本范畴的理论解释。 英美证据法的研究传统上一直关注证据法内部制度的详细讨论,但对其独特范畴的总体理论描述相对少见。 特文宁在书中对英美证据法的内在基本结构作了一些启发性的理论阐述,使英美法系的外人能更宏观准确地掌握英美证据法。 这在我们目前借鉴英美证据法的时代背景下尤为重要。 史诗在案件事实认定中的作用。 关于法律人的叙事如何展开,叙事在事实认定过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叙事与论证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等等,一直以来几乎被证据法学者所忽视的问题在本书中得到了认真的处理。 证据与证明的法学教育问题。 在传统的法学院教育中,证据的组织、分析、评价等事实认定问题被视为不讲课也不能讲课的常识性问题,其知识的讲课几乎都缺席。 特文宁在本书法学教育中高喊“认真对待事实”,并根据自己和别人的讲课经验提出了初步方案。 跨学科视野下证据问题研究的基本框架。 与许多传统的证据法学者相比,特文宁将证据问题放在更大的一般层面进行审视,并将证据问题作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一个主题。 为了实现多学科交叉研究,特文宁提出了“诉讼中的信息”的基本框架,而不是传统的“证据、证明和事实认定”框架。

艾伦的著作为更深入地理解证据法制度的细节提供了优秀的读本

在了解英美证据法的总体制度框架后,试图更深入地理解证据法的制度细节及其基本运作原理,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维吾尔摩尔讲座教授罗纳德艾伦等撰写的《证据法:文本、问题和案例》将为我们提供精彩的读本。 在美国众多的证据法教科书中,这本教科书以体系清晰、思想深刻而著称。 全书以关联性和可采性为灵魂主轴,以美国联邦统一证据规则为主体框架,通过一个个案例将英美证据法的技术理性和人文关怀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为了解英美证据法制度的详细内容和运行机制打开了一个窗口。

当然,艾伦教授对中国证据法的贡献绝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 作为中国教育部外籍长江学者和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艾伦先后20多次来华讲学,参与中国刑事证据法学学科建设。 艾伦教授来华举办的讲座精华编译于《艾伦教授论证据法》,成为了解英美证据法和中国证据法的重要文本。 爱伦雄辩地向我国学术界介绍了证据法在法治国家建设中的基础意义,提出正确的事实认定是实体法确立的权利义务的前提条件。 同时,出现了国际证据法界前沿的一系列讨论,包括关联性作为证据根本属性的含义、事实认定是经验推理的过程、司法证明过程的性质和最优解释推理等。 可以说艾伦教授是近20年来中国证据法学科建设的重要域外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