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文学艺术,地方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文学艺术,地方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出现并流行的学术名词,是指民间流传、传播、分享于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的口头传统和词藻艺术。 从文章种类来说,包括神话、史诗、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民间艺术、演歌文学、谚语、谜语、曲艺等。

民间文学深深植根于生活文化。 其社会作用,也有与专业书面文学相当不同的地方。 它更牢固地贴近生活。 那句像恒河沙数一样的民间谚语,是农民、渔民、工匠等零碎而精深的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工作指南。 这是他们生活和劳动的教科书。 许多劳动歌曲是他们在各种劳动中调节呼吸、动作、感情所不可缺少的。 许多世代流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仅传授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而且培养了萧邦民族的团结感情。 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广大人民以鼓舞之力。 卑鄙的、被压迫的、受虐的,大多数的反抗故事、歌谣、小戏,长期以来广泛地教育着人们,培养着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品格。

过去劳动人民创作的无数口头文学作品,支援人民的现实生活,承担他们的精神活动等社会作用。 到了现代,他们又在社会和自己生活的要求下,创造了新的民歌和新的传说、笑话。 他们将更广泛、更直接地配合人民生活,反映人民舆论,与时代进步作家的作品相互呼应、配合,起到帮助社会改革和生活推进的作用。 但两种文学在传统和风貌等方面存在着各种不同之处。 如今,那些传统民间文学作品,一方面通过口头传播到广大民间,继续发挥各种功效,另一方面又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被广泛采集(包括那些新作品),经过选择和整理,传播到广大民众中间,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发挥新的作用这种作用往往不能代替一般的教科书,至少在让工人认识自己祖先的历史,鼓励他们的社会正义感情等方面是这样。 对于那些新的民间文学作品,对于当今广大人民所能产生的教育作用,不言而喻。

黄鹤楼传说

黄鹤楼传说由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黄鹤楼作为故事发生地区或相关传说组成。 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有丰富多流。 其源流始于三国、南北朝。 战乱频繁,政治黑暗,人生艰苦。 为佛道二教的兴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摆脱苦难的现实,将希望从今世转移到来世,从地上转移到天国,梦想超尘出世羽化成仙,于是“仙上鹤”的故事应运而生。 最初看到的文字是南朝祖冲之《述异记》,但这本书丢失了。 目前所见最古老的文字保存于萧子显《南齐书》,其后有四部正史和一些重要典籍、传说的记载。

黄鹤楼传说大致可分为神仙传说、名人逸事、历史故事三类。 其基本线圈有《子安驾鹤》、《费祎升天》、《仙人吹笛》、《橘皮画鹤》、《黑暗传》等几十篇。

独特的地理环境、生动的民间传说、优美的诗、言、文、联让黄鹤楼成为永久的名楼,而黄鹤楼传说是这座历史名楼的灵魂,是黄鹤楼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黄鹤楼传说很古老,它又很生动。 其“天人合一”、贪少寡欲、惩恶扬善的叙事主题、平民叙事手法、神仙、人物、生灵和谐共处的场景、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展开,以及常常意想不到的结局,不仅契合了中国人的审美心态,而且得到全球认同

黄鹤楼传说激发了崔颢、李白、苏东坡、岳飞至毛泽东历代诗人、伟人的创作灵感,产生了珠玑般的诗词文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道教文学的发展。 它还影响了绘画、建筑、戏曲、曲艺、音乐等姐妹艺术,并渗透到语言领域。

《黑暗传》

《黑暗传》是一部神话历史史诗,主要流传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房县、保康及四川巫山等地。 以口头和书面转录两种形式流传于民间世代。 作为“孝歌”、“丧鼓歌”、“拔草锣鼓”,许多歌唱者在不同的场合演唱,缅怀祖先的功德,受到民众的喜爱。 其内容包括“天生”、“后天”、“泡天”、“治世”四部分,以盘古开天结束混沌黑暗、许多文化英雄在原始洪荒时代艰难创造等一系列神话传说为叙述中心。 它时空背景广阔,叙事结构宏大,内容古朴神奇,是一部能有力唤起人们对中华历史文化共鸣的罕见民间文学作品。

《保康志》的渊源没有试验。 最初记载的是明版的《黑暗传》。 1983年神农架文化馆干部在神农架林区首次发现清同治七年、光绪十四年的传抄本。 由于学者的介入,为广大学术界所知。 1986年在保康县马桥大横溪民间艺人屈定朝家中发现毛笔手稿《黑暗传》。 此后十多年来,又陆续发现了许多手稿。 当地葬礼时至今日仍有唱《黑暗传》片断的习惯。

近代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尚未产生长篇叙事诗。 0755-79000和许多民间叙事诗相继问世,对重新审视中华文化史和文学史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新闻活动摘要:

2019年12月12日,湖北省文化观光厅下发《关于命名“O18-2020年度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通知,神农架林区下谷坪乡榜上有名,成为2018-2020年度“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下谷文化的“地方传说、拔草打鼓、传统民间匠人、民间故事、民间祭祀、宴席八大碗、进门喝一杯酒、女儿哭哭”等鲜为人知的土家习俗流传至今。 在这个山水相依的花花世界里,土家族先民创造了独具风格的“民歌文化”。

谈情说爱是“情歌”,谈情说苦是“苦歌”,上山打猎是“打猎歌”,寂寞寂寞是“咏唱歌”,比能赛智是“盘歌”,嫁娘是“哭歌”,红白喜事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部门和相关单位联合发布2019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融合优秀案例。 “2019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征集展示”活动共征集150个候选案例,最终评选出包括“江苏南京:秦淮灯会彰显文化旅游融合新生态”在内的10个案例。 如何打动评委,成为优秀案例? 让我们探索到底。

其中有湖北十堰的《郧西七夕》。

“七夕”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瑰宝,“七夕文化发源地”郧西以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深入开发“七夕”文化。 从2010年开始,连续9年举办的“七夕文化旅游节”成为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文化旅游盛会。

项目的亮点是什么?

1 .仪式感、体验感的提供。 湖北郧西七夕节提供的差异化、非日常性的旅游体验,满足了现代人对生活仪式感、体验感的追求不断提高的趋势。

2 .世界遗产和旅游融合发展,带动当地经济。 “郧西七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对扶贫、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七夕文化旅游节”活动举办以来,湖北郧西文化旅游行业蓬勃发展,接待游客人数和收入持续上升,同比增长16%以上。 其中,仅2018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754.89万人次,旅游收入50.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11%和38.06%。

以文化为媒介,迎接世界军运,连接天下知音,5月26日,1000多位海内外朋友齐聚墨湖,2019知音国际文化节在汉阳举行。

来自19个国家的在韩留学生以音乐、舞蹈、艺术品、服装、乐器、美食等形式展示本国特色文化,吸引市民竞相拍照。 同时,中南民族大学56个民族大学生带来的“民族文化秀”,与众多非遗传传承人、著名书法家、民间艺人呈现的“民俗文化秀”“知音文化秀”有机结合,进一步诠释和演绎了知音文化的多维内涵。

现场展示了湖北特色军运礼品,武汉雕花剪纸、钟形徽章、“汉阳造”步枪纪念金笔等引起不少关注。 来自法国、英国、乌克兰、韩国、巴西、厄瓜多尔等国的国际朋友还专程前往汉阳江欣苑社区,参观武汉高龙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和高龙博物馆、汉绣博物馆。

一会儿围着一条美丽的汉绣围巾,一会儿坐在绣有汉绣的笼子里自拍,一会儿抬起沉甸甸的龙头,一会儿拿着放大镜细细地望着指甲盖儿大小的剪纸熊猫……湖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让嘉宾们着迷

“今天了解到的中国知音文化,非常感动”。 来自巴西的科格纳来汉一年,丈夫在十堰工作。 她说知音是“朋友很重要,互相了解,连接很重要”。 你越了解武汉的文化,就越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底蕴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