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作家文学相比较而言民间文学的特征有,民间文艺与文人作家的文学创作相比较

与作家文学相比较而言民间文学的特征有,民间文艺与文人作家的文学创作相比较

民间文学是根植于人民大众生活土壤的文学。 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研究民间文学必然论二者的异同。 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两者的创作过程不同。

文学可以由一个作者,在很短的期限内完成。 现在的一些畅销书作者,如日成万言,可以说是高产作家。 民间文学创作中决不会有这种事。 一部民间文学作品的产生需要集体酝酿,广大人民群众经过不断加工,逐渐形成。 因此,民间文学作品的作者几乎不可能追寻到谁。 可以说,民间文学是全体人民创作的产物,可以代表广大民众的审美方式和审美需要。 作家文学是个人创作物,带有明显的个性,作者也掌握着自己作品的著作权。

第二,民间文学的流传比作家文学具有更强的地域性。

一般来说,民间文学作品“有比较集中固定的流传地区,有流传中心。 ”。 藏族的神话传说总是以藏族聚居区为中心的东北二人转又以东三省为中心。 其传播总是越接近中心传播越广,越远离众所周知的中心传播越少,无人知晓。 就像锦州笔架山一带的渔民听说过笔架山的由来一样,出了锦州,听的人寥寥无几。 相比之下,作家文学的流传范围要大得多,地域限制小。

第三,传承方式和传承结果不同。

许多古书历经千年,在无数的书写传承中难免出现虚假,但在今人看来,依然历历在目。 这就是纸媒传承的好处。 但民间文学作品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在不同的叙述者口中不断变化,增删情节,创新内容。 南宋时期,《水浒》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故事的第一个情节是梁山好汉战死、被杀而自尽。 人们对这个结局不满意,于是诞生了许多梁山好汉幸存者再次聚义的传说。 例如: 《阮小二抗金兵》、京剧《庆顶珠》。 就像牛郎织女的传说一样,最早见于《诗经大东》,牛郎和织女有着怎样的爱情关系不得而知。 在《古诗十九首》,他们已经成为恋人。 曹植《洛神赋》自注,已为“牛郎为夫,织女为妇”。 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传说变迁的轨迹。

文学主要以纸质媒体承载文字内容,而民间文学的传承主要依靠口传心记,世代相传。 我国农村有许多民间故事家,他们没有文化,不识字,但能口述许多民间歌谣、故事和传说。 就像蒙古族的故事讲述家的金荣一样,她的故事是“传承的主线是外公——外婆3354金荣”。 这种传承方式的可靠性显然比纸质媒体差得多,所以传承的结果也大不相同。

第四,主要参与者与语体颜色不同。

这两点的区别互为因果。 民间文学产生于人民,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这必然决定了使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大量使用口语和方言。 如承德县《盼歌》 :

“期待八路来我乡,刮胡子遭殃。 二八路来到我庄,期待着打倒恶霸,铲除肥狼。 希望来到八路解放,分房分粮。 ”() )

作家文学多使用书面语,因此与民间文学相比更难接受理解。 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有大量的典故,措辞模糊,很难在文化水平不高的民间广泛传播。 当然,作家文学中也有少数是使用口语和方言创作的文章。 像“山药蛋”派的作品一样,这些其实是仿照民间文学的体裁制作的,在此作为特例。

第五,民间文学人物的模糊性和统一性。

民间文学中存在许多无名人物,他们被冠以老大、老二、儿女、地主、长工、媳妇等的代称,以“从前有人”的形式来说明主人公。 讲故事时,通常不谈人物的具体年龄、家境、居住地等方面,所以读者在脑海里只能表现出感性的模糊主人公轮廓。 另外,民间文学中人物的性格通常是单一的,不好则坏,不善则恶,不诚实则狡猾,不慷慨则吝啬。 同样身份的人物的性格行为也有同样的倾向。 有贪婪吝啬的地主、勤劳厚道的长工、美丽善良的仙女、知恩图报的妖精等等。 相比之下,作家文学往往以人物性格的多面性见长。 例如,在《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各不相同,形象鲜明。

第六,民间文学具有相对模式化的文本结构,但作家文学以内容和形式的新颖见长。

民间文学往往表现传统的思想内容,惩恶扬善,其结局总是好人胜利,坏人受罚的艺术形式,如歌谣有许多固定的样式,五言七语为基础的句式; 故事中有“以前有人”、“以前”等固定的陈词滥调。 中国的悲剧传说常常以主人公变成石头、变成山、变成树等结束。 而作家文学形式新颖优秀,形式的模式化只能制约和僵化作家文学的发展。

在分析了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这么多差异之后,也应该看到民间文学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为作家文学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 民间文学也深受作家文学的影响,从作家文学中汲取营养,两者的存在与发展其实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注:

《传说故事形成初探》,作者江林。

《她奉献的是珍珠——蒙古族故事讲述家金荣的报告》,作者琴音。

第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河北卷承德市歌谣分卷》 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