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甘肃的谜语,宣威谜语你知道多少?有好多谜语让人猜不着的谜语

关于甘肃的谜语,宣威谜语你知道多少?有好多谜语让人猜不着的谜语

宣威老谜研究

王人天

宣威人口128万,耕地面积达105万亩,是云南第一大县级市,地大物博,孕育着丰富多彩的文化。 谜语就是其中之一。

它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少年儿童尤其受青睐。 过去,谜语也被称为馒头语、隐语。 它将知识性、文学性和娱乐性相结合,活泼有趣,不仅能提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能得到智力的训练和美的享受,是劳动人民用高度智慧创造的特殊形式的口头文学,通过勤劳智慧的人民的口传传承来传播

近年来,我收集采录了许多民间谜语、歌谣,除了一些童谣、谚语发表在《宣威报》 《玉美人》之外,尚未形成档案。 最近,我觉得很多反映旧生活、旧东西、宣威地方特点的谜语,都有其特殊的价值。 在《民间文学概论》中,“谜语”和一切民间文学形式一样,都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反映旧生活现象的谜语逐渐消失,反映封建落后意识的谜语被淘汰,反映新现象的谜语不断产生这话说得很好,不断反映新事物新现象的谜语有价值,而反映旧事物旧生活现象的谜语更有特殊价值,对研究当地不同发展时期的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很有借鉴意义。

谜语的内容包罗万象,广泛地反映了旧时代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许多与旧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习俗信仰有关的事物和现象进行了具体、生动、现实的描写。 这种描写在其他文学作品中是看不到的。 故事和歌咏中虽然出现了主人公的衣食住行,但并没有描写人们如何用石磨磨面、碾米、用枷击打豆子等。 谜语里这些东西生动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这对历史科学来说不是很有用的材料吗? 再过几年,可能就找不到这些资料了。

谈谈具体的事例吧。

一、宣威原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大县,盛产玉米、大豆、芋头、麦子,产生了相应的生产生活工具,在谜语中将这些工具描绘得淋漓尽致。

爬上岩石,

下石岩、

白胡子老人出来了。

这是以前用来磨面的石磨,由上磨、下磨、摇臂、台座等组成。 在上、下磨工作面用鑪子做石槽。 工作中,下磨在固定状态下,人力拉动摇臂带动上磨旋转,在石槽的摩擦和上磨的压力下,将包谷和豆子磨成粉末。 谜语以充满生活情趣、引人入胜的方式,运用文学拟人化手法,将小麦粉磨得粉碎,简单形象地传达给人们。 现在在比较偏僻的山区有石磨。

黄河沟,

沟里的水不流动,

我拉肚子,说我饿了

掌舵说饭还没熟。

前两句是指盘子里的碾米率,后三句是表示牛和马拉着石磙子在檐沟里碾米的样子。 据说牛感到饿了,米还没有碾过。 这样的滚筒现在已经没有了。

爸爸个子高,妈妈个子矮,

父亲拧着妈妈摇了摇。

连枷共有两根木棍,一根稍粗短。 一根稍细且长。 中间用绳子系着,人们拿着短摆。 因此,长棍会动起来,用力使豆棒和荞麦面等作物掉落,将谷物从棒子上取下。 这个谜语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连枷的工作方式,语言幽默,引人发笑,达到了很高的语言艺术水平。

二、特定的生活场景。

在宣威农村,过去基本上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 男人耕田,女人捡地。 男性做重活,女性做轻体力劳动。 于是分工产生了差异,产生了记述这种事件场景的谜语。

一个人睡,

原来是筱林生,

被踩了脚,

头上有个女人。

在南方乡下的碓里,它像人一样横着睡,是用木头做的。 工作的时候,男人们用碓尾不停地踩着。 揭碓的人多为女性。 这个谜语记述了过去一家用碓捣米的情景,更着重记述了女性经常剥碓的情景。 其他的“锅周围”、“背柴”等也是这种类型。

有什么东西在到处跑

即使抱起也忘不掉,

大人见面后喊“漂亮”,

孩子看到了匆忙的奔跑。

本来狗就多,像现在这么少,而且不用铁链拴着,就在满村的村子里闲逛。 一九八九年,狂犬病爆发,为了防止狗危害人类,发生了大规模的猎犬活动,现在养的狗都被铁链锁在家里,物价暴涨,高达几百元一只,饭菜比人还好。 原来的狗没有这样的对待。 人们大多靠粪便、野兽和牲畜的尸体、残羹剩饭为生,如今,由于狗的稀缺和地位的增值,这样的场景已经很难见到了。 那时,妇女们抱着孩子们在门外撒尿,狗舔孩子的屁股,孩子们吓得大声哭泣,这个谜语历历在目地出现在后人身上。

三、手工业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比较新奇有趣的谜语。

清楚地使用双手。

简单的一句话就勾勒出了葫芦匠的工作形态。 你看,那清亮的衣柜在衣柜师傅手里灵活地摆弄着,就像两条戏耍的青龙。 而且,葫芦匠用这条“青龙”织的用具更为罕见。 例如:

乌龟穿过洞门。

在农村的甬里,现在已经极为少见了。 装在里面的甑屉是用几根稍大的簪子做成筋,用细簪子编成,放在甬里煮饭。 形状像龟壳,放在圆甬里,那不是一扇门吗? 到了偏僻的山村还能看到这个甑子。

木工也有很多有趣的谜题。 例如:

怪物、怪物、

贪吃东西。

这生动的表现勾勒了挖掘工作的特点。

牛角小镇、

纤细的绳子进入了小镇的门,

翻过来洗个澡,

到处都会留下绳子的痕迹。

我们牛羊成群,木匠用牛角做墨斗。 木匠们用墨斗工作时的特点,大家都很熟悉,所以省略说明。 总之,手工业之谜有很多,很难列举一切。

四.炊事用具。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炊事用具已经很少见,是旧时代贫困山区生活的特点。

一只黑色的乌鸦,

嘴里含着红蛤蟆。

指嘎嘎、宣威方言、肉。 谜语里说的是生火劈柴用的火钳,非常形象。

兄弟三人,

系上一条裤腰带。

过去,农村开放的火塘中,常摆放三条腿,作为帐篷。 形状用三只脚围成一个圈。 这个谜语用拟人手法写出了三条腿的特征形状。

圆圆的城堡,

进了千家万户

当你往房间里吹气时,

孩子肚子沉沉的。

甑,现在不太常见。 形状像桶一样掉到底部,放在甑的抽屉里,放在铁锅里,可以蒸饭。

五.即将消失的用具之谜。

长毛的不是野兽

在晴朗的正午下雨,

没事的时候高高停下,

晚上睡觉不透水。

因为以前没有雨衣,所以可以从棕树上剥下棕树的叶子,缝上褐色的衣服防雨,上山放牛羊,用它放芋头等做午饭,也可以不引起风湿病就铺着睡觉。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雨伞雨衣的普及,棕色大衣几乎绝迹。

两张夹着一个间隙

晚上有人得到了,

如果你喊腰疼,

喊大腿痛。

在养马的家里,大家每天晚上都很熟悉铡刀的工作。 这个谜语想象的是铡草的形状和铡刃的形状,以及工作人员工作时的心情。 一个人上面拿着把柄把草推开,一个人在下面喂草。 上面的人腰弯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腰会变酸,下面的人大腿会变酸。 当然,这个谜语是由于出生时代的关系,人们还处于贫穷愚蠢的状态,带有性神秘的色彩。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再用铡刀割草,多采用粉碎机粉碎,因此铡刀逐渐减少。

所有这些,都为后人研究当时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依据。

六、反映各种社会文化习俗的谜语数量更加丰富。

平时不认识人,

只要站在河房亭里,

一到清明节,

门上铺满了地毯。

按旧习俗,清明节家插柳枝避邪。 这个谜语是利用节气风俗伸出柳枝,研究南方风俗的好资料。

有嘴也喘不过气来

脚不着地,

白天站在房间里,

晚上赶出去。

一到春节,家家有铺门的习惯。 随着无神论思想的普及,不再恭敬门神,显然带有讽刺意味。

秦叔宝、胡敬德、

站在旁边认不出来。

这个谜语里也同样出现了嘲笑的情绪,他们俩站在同一个门神的同时,却互相竖起眉毛,瞪着眼睛。

坐在青山的半壁岩上,

鲁班把它叫到下界,

戴在花龙花凤的头上,

孙子在怀念。

宣威山区的墓碑雕得非常精美,碑帽上多有龙凤图案,碑刻有墓主和建碑后人的名字。 这个谜语就是石匠如何取来石头,刻上墓碑上的花纹字。 实物与谜语相结合,是研究民间美术和墓葬习俗的好材料。

七、随着无神论的普及,迷信的东西正在消失,描述它们的谜语也在消失。 但谜语并不是迷信,而是祖国文化的遗产,可以被收集起来供后人研究当时的习俗。

老人、

一见香就乐

看着饭闻味道

每天不走,

把灰尘掉在墙上。

这个谜语在谴责迷信和封建思想的同时,也出现了天地的供奉习俗。 教育人们相信科学而不是相信迷信。

一个个城镇,

两只耳朵都长出来了,

如果中途冒烟,

感动天地神。

上面两个句子呈香炉形,圆圆的,两边有耳朵,形似鼎。 以下两个句子说它的作用。 实物形式与作用并行,保留了历史仪器研究资料。

用黑色的大碗,

早喊晚叫。

关于磬,《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说:“佛教的打击乐器呈钤状,由铜制成。” 这一谜语简明地道,展现了磬的形状和敲击佛教礼节的时间,为后世的礼乐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八、不同的时代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谜语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在语言上留下了时代和环境的痕迹。

过去,山区的养牛人们过着孤独、无聊、以牛为主的生活。 为了让生活充满情趣,在放牛的空闲里编个谜语供竞争。

里樋、

外笼槽,

笕缸里塞满了毛。

笕槽是山区引水的工具,有木头做的和竹子做的。 养牛人们把它比作牛耳朵的形状,很形象。 现在,笕槽几乎灭绝,用皮管钢管代替笕槽引水。

冰棒很硬,

硬冰棒、

冰棒挂在笼子里。

冰棒不是现在人工制作的冰棒,而是冬天从天而降的树枝、悬崖、屋顶上形成的冰棒。 这在养牛人眼里很普遍,用常见的东西猜谜,就有了他们特有的语言。 而在这些谜题中,许多谜题都是我们今天所拥有的。 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产生了一些新的语言之谜。 那么,那些古老神秘的面孔就让人耳目一新,变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门山有刷盘子的习惯,

放开牛娃娃太可怕了,坐不下来。

门山有碓,

不敢放开牛娃娃睡觉。

门山有葱,

十位老师不算数。

门山有家人,

敲锣打鼓,

我想看一下,

爸爸妈妈会刺人。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在这些谜题的开始有“对面的山”这个词。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词呢? 那是时代和环境的痕迹,是以前山区贫困落后的记忆。 同时代、同环境的山歌口头文学中,也有很多地方出现了这个词。 例如:

门山上有花

你好像哑口无言。

你什么时候开口的?

一直唱歌直到成家。

因此,“对门山”一词在许多口头文学中具有一定的范围性,但受限于那种生活时代,将来的日子很少出现。 这样,就需要保存这些谜语。 它为我们研究当时的语言和生活环境提供宝贵的资料。

以上二十七例,反映了旧时代与人民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习俗信仰相关的一些具体事物的特点,笔者认为对学术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这些东西,随着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发展正在消失,或者正在消失。 在社会转型中,新旧事物的新陈代谢是一件好事,我们不应该吝惜旧东西的消亡,但历史科学需要研究过去一切的社会生活,探讨新旧事物发展的规律。 保存这些谜语,就可以从谜语的性状、特点,窥探出人们观赏它们时的态度和感情,了解当时社会文明发展的水平,从而具有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