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知识点归纳,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重点讲解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知识点归纳,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重点讲解

成人高考本《政治》科目重点概念一:物质与意识2022年全国成人高考时间定于2022年10月15日和16日,报考本水平考生需参加政治、外语、专业基础科目三门必考科目。 考前辅导平台提醒考生提前复习,科学备战。 此外,考前补习平台将逐步整理公布各级、各科复习重点,供考生参考,以便考生更有效地复习。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1、三种唯物主义物质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纳为一种或几种实物,如金、木、水、火、土。 (中国古代五行说; “故天地精神,万物天地”)缺陷:朴素性、推测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原子。 把原子想象成由宇宙大厦堆积而成的宇宙砖。 缺陷: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不彻底性。 辩证主义:认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恩格斯)物、物质只是各种事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个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表示客观实际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真的是人通过感觉感知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被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拍摄、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a .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世界是客观的、现实的、物质的,世界本来就是物质。 物质不依赖于意识; 意识依附物质批判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b .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不可知论认为认识不到物质,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认识物质,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 c .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区分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 d .从实践中理解物质,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二)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 .物质和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一切变化和过程。 物质和运动有不可分割性。 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割,一方面表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并不远离运动的物质。 这是因为,任何物质都包含内在矛盾,矛盾必然引起运动; 物质因运动而存在。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这是因为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 物质的运动形式多样,它们相互区别,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设想无物质运动,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2 .运动与静止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 静止是指事物的位置和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的状态。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别事物,理解物质的多样性;静止是运动的尺度和环节,不承认静止,运动无法测量,运动也无法理解。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一定时间、一定范围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但运动无时不在,是永恒的。 否定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否定相对静止的存在是相对主义、诡辩论。 这一切都从不同的方面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统一运动与静止、变革与稳定辩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做到稳中有变,通过变革实现稳定。

3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其特征是一维的,即时间的不可逆性和不可逆性。 空间是运动物质的广泛延展性,其特征是三维性的,即可以从长、宽、高三个方面来衡量。 时间和空间有不可分割性。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不可分割性。 表现: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物质运动总是要经过很长时间不同的时间,占据一定的空间或位置。 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 时间和空间以物质运动为内容,它们的性质、计量依赖于物质的运动,由物质运动决定。 时间和空间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无限性和有限性。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特性随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非欧洲几何学和广义相对论揭示了不同形态物质的时空特性不同,进一步证明了时空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性及其相对性、绝对性。 必须反对否定时间、空间客观性的唯心主义时空观和形而上学的“绝对时空”观。 含义: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好好利用时间,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  

4、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是事物自身固有本质的必然稳定联系,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具有客观性,它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 规律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亡。 只要条件具备,它就一定会起作用。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 规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规律有必然性。 规律具有深刻的性质。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它们是相互前提的。 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亡,所以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同时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认识世界的时候,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通过现象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 改造世界,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需要改变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从而限制和防止规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

二.意识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1 .意识的产生: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 列宁说: “假设所有物质本质上都具有接近感觉的特性、反映的特性是合乎逻辑的。 物质反映形式发展的阶段如下

非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即机械、物理、化学反应。 其特征是改变自己的存在状态,或者变成其他的东西; 非生命物质还没有产生必要,所以这种反映不是能动的。  

生物的反映形式,即生物的刺激敏感性。 由于其特点是实现自我更新以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对生物已经产生了需求,这种反映表现出趋利避害等不同程度的主动性。

动物的反映形式,即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在动物的反映形式中,各种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以及感知、表象、记忆和情感等层出不穷,高等动物具备了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具备了动物心理,产生了意识的萌芽。

产生人的意识。 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其本质是思维,以抽象概念即理性形式为主要特征,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在人类意识的原始产生中,社会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劳动提出了意识产生的客观需要。 人类不仅要适应自然,还需要制造和利用工具来改造自然。 因此,人类不仅要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还要有抽象思维的能力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劳动推动了直立行走,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物质的壶。 语言的产生,使大脑用语言概括感性,形成抽象的思维活动,产生意识

(3)劳动和语言的发展,使人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和生理基础。  

2 .意识本质:意识是人脑的功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想象

)1)意识是人脑的功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它是高度复杂严密分工的物质功能体系,是最高级精密发达的物质形态,使抽象思维成为可能。 人类的意识活动是以人脑的生理活动为物质基础的人脑内部一旦发生病变,就会影响或失去意识活动。 意识是人脑的功能。 意识产生的过程是人的脑神经细胞在物理化学反映和生理过程的基础上,传递生物电输入、储存、加工、输出、处理信息的过程。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想象。 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有由此产生的客观根源或“原型”。 马克思说。 “观念上的东西,不过是移入人的头脑,在人的头脑中被改造的物质上的东西。 意识的内容都来自客观世界,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否认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就会引起唯心主义,产生。 意识是主观的。 首先,意识形式是主观的,它属于人的主观世界。 列宁说: “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自身的主观影像。 意识不是它所反映的客观对象本身。 庸俗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或汁液,其错误在于否定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和影像。 其次,对于同一个对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反映。 再次,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近似的、能动的,有时是虚假的、幻想的、歪曲的反映,其主观性更为突出。  

)3)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意识反映人脑的功能和特性,因此可以进行思维模拟。 思维仿真又称人工智能,包括结构仿真和功能仿真,目前只能进行调入、接收、积累、分析、控制、信息输出等功能仿真。 人工智能可以替代部分人脑劳动,在某些特定方面甚至可以超越人脑的功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那和人类的思维有本质的不同。 人工智能是人工制造的机械物理电子装置,是一个机械和物理的过程,它没有自己的“思维”,只是人脑功能部分的近似模拟。 那个“思考”过程是机械化的,是人事先设计和制造的,只会无视没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社会后果,执行命令。

人类的思维以人脑为物质的承担者,它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具有人类自身特有的精神活动——主动性创造性和随机灵活性;它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 因此,无论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电脑永远是人脑的延伸工具,是人的物化意识,只是人脑功能部分的近似模拟和人类智慧的“反光”,不会完全取代人类的思维,相反,它支配着人类

3 .意识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毛泽东指出,思想等是主观的,行动和行动是主观的、客观的,都是人的特殊能动性。 这种能动性,我们称之为“自觉能动性”。 这是人类区别于物品的特征。  

(1)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了解世界的能动性。 它能根据实践需要能动地选择和反映对象,能动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在必要时,能动地评价客观事物。 在此基础上,超越事物的现状,能动地追溯过去,预见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  

意识能动性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重要。 列宁说: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人的意识可以为实践活动制定未来世界的蓝图,指导实践,创造条件,发挥潜力,利用规律,成为现实,使实践活动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达到世界改造的目的。

意识的主动作用还表现在人体生理活动的调控和调节上。 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情感等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可以引起或抵制人体生理和精神上的患者。  

)2)该原理的意义:

理论意义(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必须厘清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原则界限。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和强调意识能动性是以坚持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为前提的。 即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的依附关系的同时,认同意识的巨大能动性,坚持两者的辩证统一。 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能动性,否定意识对物质依赖关系的形而上学主义,只承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意识能动性。 那些都是单方面的,所以是错误的。 总之,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的统一。

列宁指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意义,只有在承认第一性和第二性是什么这一认识论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意义。 超出了这个范围,这种对立确实是相对的。 因为,意识来源于物质,是物质的反映,意识有主动作用,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实践意义:发挥意识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前提和基础,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把发挥意识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紧密结合起来,使两者在实践基础上相互促进。

(二)世界统一和多样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世界统一性的问题,回答了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是否有统一的基础和本质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存在区别和对立,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和一切旧哲学存在原则的区别。 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是折中主义的观点。  

1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

(一)世界是多样和统一的。 即,整个世界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世界是在时空中运动和发展的物质世界。 世界上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事物和现象都是以物质为基础,根源于物质,归根到底是物质的产物、形式、属性、功能或表现。

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 世界复杂千差万别,呈现出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4)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有物质上的统一性。

简而言之,世界是物质世界,列宁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什么都没有。”

2 .这一原理的重要意义

(1)这个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透彻的科学唯物主义一元论。  

)这个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的利器。 这证明否定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了世界”的幻想与荒谬,唯心主义的一元论是关于世界精神统一的根本错误。  

(3)这一原理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缺陷。 它坚持世界物质多样性的统一,全面论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在物质观上的直观性、机械性、不彻底性,明确了旧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原则界限。

)4)该原理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它都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 坚持从一切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成人高考专业课《政治》课重点概念二:辩证法1 .辩证法要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情况是什么样的问题

2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点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3 .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要求从整体的角度来认识事务。  

4 .否定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5 .认为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6 .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则

7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8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或状态

9 .否定的否定规律明确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10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11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2 .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是由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

13 .矛盾斗争的基本形式是对抗和非对抗

14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5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起支配作用和主导作用的方面16 .在矛盾体系中起支配作用和主导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17 .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18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

19 .量是指事物。 数量的增减和地点的变更

20 .质和量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量在度的范围内变化,质的变化是超越度范围的变化

21 .在实际工作中,要有节制,注意不要过头、过不去。 关键是掌握事情的程度。  

22 .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事物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23 .辩证否定是对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否定的本质是“扬弃”,“扬弃”既是克服又是保留

24 .割裂量和质的变化统一会导致激变论和低俗进化论的错误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会导致唯识和经验论的错误

25 .因果关系暗示的是前后相继现象之间引起的关系和导致的关系

26 .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内容活跃、易变化,形式比较稳定

27 .本质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

28 .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是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29 .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

30 .可能性是指预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

31 .抽象的可能性是,现实中缺乏在目前条件下无法充分实现的东西

32 .事物的本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33 .典型俗语体现的哲学道理

)1)形而上学)古天下也今天下见木不见林;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2)主观唯心主义:万物皆备于我; 存在是被感知到的; 宇宙是吾心吾心是宇宙; 物是感觉的复合; 天下不经意的东西;

)3)客观唯心主义)把天、神、理念、绝对精神、道、理等客观精神视为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例如,理生万物,自我安静。

)4)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大的可以小,没有高的可以低。 没有长的就不是短的;

(五)开展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试点,传播经验。 借鉴…经验,典型示范呼吁; 不照抄,强行,解剖麻雀,从大庭广众中来,到大庭广众中去; 等等。

()质的互变规律)不积硅,不积千里,不积小流,不积江海,阶段、步骤、结构调整、渐进、防微杜、适度、火候、节制、尺度等,奢侈之始,危之始。

(7)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的原理: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根据特色、……特点,根据对象、定制、独特、当地当时的实际等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认识真理的道路

)9)外部条件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10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帘灭;

( 11 )时间的不可逆性:机不可失

成人高考专业课《政治》课重点概念三: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辩证:一个特征、三个规律、五个范畴) )。

1、总特点:联系、发展

(1)事物普遍相连:六重关系可以找到世界上的任何人;(2)事物永远发展的发展=新的事物(好的事物产生,旧的事物消亡)新中国成立)问题;(方法论)

两三条定律

基本规律1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

)1)矛盾=对立和统一两者(夫妻) (两点论) )。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内因决定外因)。

)3)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总是存在矛盾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重点论)分析具体问题,防止“一刀切”,要抓住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事物的主要矛盾)方法论)

基本规律2 :质量互变规律

(1)度)量与质变化的临界点)

(2)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准备; 质变是必然结果,引起新质变,要注重积累,更要注重善于抓住机遇,做事要善于把握“分寸”,注重适度原则(方法论)

基本定律三:否定的否定定律

)1)辩证否定=自我否定(内部矛盾); 发展环节; 联系环节; 实质上是“放弃”

)事物的发展=(肯定-否定-否定)在三个阶段,两个否定形成一个循环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与曲折的统一(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

三五对范畴(分清什么是什么,两者一定是辩证关系) ) )。

(1)现象和本质

)2)形式和内容

)3)原因和后果

)4)必然性和偶然性

)5)可能性和现实性

成人高考专业课程《政治》课重点概念四:认识论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最重要的基本观点是实践观点

2 .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中一切社会客观物质活动。

3 .认识论上两个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4 .认识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5 .认识对象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对象

6 .在认识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反映与反映的关系

7 .认识的本质是能动地反映

8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熟人“源”与“流”的关系

9 .实践最基本的形式,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

10 .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社会实践

11 .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的,是一切唯物主义者

12 .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 因为理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本质,而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

13 )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感觉、感知、表象; 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14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15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

16 .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类似的“唯理论的错误”

17 .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第二次飞跃是从认识到实践

18 .事物发展的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真象是正面表现本质,而假象是歪曲表现本质

19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

20 .真理的基本特征是客观性

21 .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必须承认真理具有客观性

22 .真理一元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对象。 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23 .真理多元论错误的本质是否定真理的客观性

24 .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重要的是,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25 )客观真理是指在正确的认识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26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两个不同属性。

27 .绝对真理是指客观性

28 .相对真理的含义是指真理具有具体性和条件性

29 .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历史的统一

30 .在真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必须承认真理是绝对的,是相对的

3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32 .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就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成人高考专业课程《政治》课重点概念5 :社会存在发展基础和基本格局1、唯物史观

(一)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看法。 (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4个根据)2)唯心史观=英雄史观)、精英主义)、社会意识、社会存在)3)唯物史观=人民史观/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独创) ) ) ) )

2、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1)地理环境;2 )人口;3 )生产方式)生产力(人与自然);生产关系)人与人)决策应用;3、人类社会基本结构;1 )经济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在所有制生产中的地位;产品分配关系;2 )政治结构请参阅。 反映。 请参阅。 )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成人高考专业课《政治》课必须背诵考点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里的客观是指不使人的意志转移。

4 .在实际工作中,要有节制,注意不要过头、过不去。 关键是掌握事情的程度。

5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6 .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中一切社会客观物质活动。

7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两个不同属性。  

8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工作最基本的第一,就是生产实践活动。

9 .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0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的存在。

11 .自由王国是指共产主义社会。

12 .标志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性著作有: 《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3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和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 .“二次革命论”是谁提出的:陈独秀。

15.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 .全国第一个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

17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标志着国民党一大

18.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方是江西瑞金

19 .中国共产党第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20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相关推荐

院校内部审计制度建立流程表,院校内部审计制度建立流程图片

近年来,高校内审机构对于如何加强内部工程项目的审计管理,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建立了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