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概自考知识点,马概考试重点

马概自考知识点,马概考试重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1、客观条件: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内部矛盾尖锐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伟大任务

4、时代的需要本身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也蕴涵着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

2、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自然科学前提:以三大发现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果

4、思想理论来源、

5、资本主义矛盾尖锐

6、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 黑格尔辩证法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1、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 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规律和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有重大影响。

2、理论来源: 1、德国古典哲学2、黑格尔辩证法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3、英国古典经济学4、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四、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五、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颠覆资本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

六、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 1、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2、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3、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4、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七、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世界,掌握改造世界的工具。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4 .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

八、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主的理论基础,居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章

1 .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阐释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p35

1、唯物主义形态: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c、现代唯物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 1、物质是本来的,是第一性,意识是派生的,是第二性

2、哲学认识论问题分为: a、不可知论b、不可知论

2 .唯心主义形态: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2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否承认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4 .什么是一元论、二元论,在世界统一问题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有什么不同? p36

1 .一元论: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本来的哲学观点。 -承认世界统一

二元论:认为世界上有两个独立的本原的哲学观点——否定世界统一

2 .在统一问题上,一元论有两种。 1 )唯心主义一元论-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统一于精神2 )唯物主义一元论-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5 .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1、机械性:用机械、力学解释一切2、不彻底性:不把唯物主义贯彻历史3、形而上学性:不把事物理解为运动发展4直观性:缺乏实践、

1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六.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p40

物质:不依赖意识,能反映在意识中的客观真实

含义: 1、指出物质不依赖意识的客观真实,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

2、指出物质被识别,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7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a、物质离不开运动。 B运动离不开物质。

8 .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指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运动观的错误p41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物质与运动密不可分1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物质都在运动中

2 )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3 )形而上学与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割裂物质与运动,形而上学主张无物质运动,唯心主义主张无物质运动。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a、动中有静。 b、安静地工作。

9 .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含义及其关系: P41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相对静止:一; 一个东西对另一个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二; 事物的质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就是说事物的物质相对稳定。

2、二者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运动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有绝对运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0 .世界上的东西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1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12 .时间是物质的持久性、顺序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泛延展性和延展性

13 .时间特征:一维度,如时间不可倒流。 不要错过机会。 再也不来了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

a、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 b、时空离不开物质的运动。

试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论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吗?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在无限延伸的时间、无限延伸的空间中,固有的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世界的事物尽管复杂,却是以物质为基础统一的。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 第一,物质为本,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 第二,物质是活动的,必须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自律僵化不变;第三,运动是有规律的,必须重视规律,认识和利用规律,不能违背规律。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搞好社会主义建设。

实际工作中的一切主观主义都是错误的; 教条主义者只能从书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是错误的,应该反对; 经验主义者只从个人狭隘的经验出发,不从实际经验出发也是错误的,必须反对。

14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15 .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客观性2、自主主动性3、社会历史性

16 .实践的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考试

17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点:物质世界是普遍的联系和永恒的发展

18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a、联系构成发展,b、发展体现着联系

19 .唯物辩证法:事物有联系,有区别。 形而上学:有区别却没有联系。 相对主义:有没有联系没有区别

20 .发展的本质:新的东西战胜旧的东西。

21 .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23 .论述:与唯物辩证法的对立与分歧。 说明坚持唯物主义。 反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P54

一、对立,表现在:一、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变化和静止不变的观点

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与否定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二、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24、对立统一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 .矛盾同一性与矛盾斗争性的关系:

a、两者相互区别:两者是矛盾的两个相反的基本属性。

b、两者相互关联: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就离不开同一性,离不开同一性的纯粹斗争性。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变质为量:变质为强,变质为果,变质为量开路

2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答、量变质: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否定的规律明确了事物的发展趋势和道路

3 .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A、肯定中含有否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是否定。

B、否定中含有肯定,一定意义上的否定是肯定的。

25 .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P56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政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关键

3、矛盾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不认同对立统一规律,认同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

26 .论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两者的辨证关系P56

矛盾同一性与矛盾斗争性的关系:

C、两者相互区别:两者是矛盾的两个相反的基本属性。

d、两者相关: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就离不开同一性,离不开同一性的纯粹斗争性。

矛盾与统一的双重关系决定了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他包含两层含义。

1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2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相互渗透、包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的地位不同,矛盾的统一性是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2 )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其条件性。 3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离的。

27 .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意义,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义P60

1 .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

2 .外因——指事物的外部矛盾。

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1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和依据。 B .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作用。 c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唯物辩证法从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出发,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获得外援相结合的正确性。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指事物外部矛盾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对外开放、获得外援为辅的哲学原理。 内因是依据,必须坚持独立自主; 外因是条件,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对外援助为辅;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必须把独立自主和获得外援结合起来,才能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内因和外因关系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是错误的。 “外因论”只谈外因。 不使用内因,是实际工作中盲目引进的错误; 只讲内因,不谈外因,在实际工作中是盲目的、排外的错误,都应该反对。

28、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体现共性。 2、共性统一拍摄个性,共性离不开个性。

29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30 .简单程度的含义及其P65

1、度:指事物质与量的统一。 度是事物保持自身质量的量的限度。

2、把握度的意义:1)在认识上,只有把握度,注意质的量的限度,才能准认识事物的质量。

2 )实践上)把握度,才能提出了解时间活动的正确指南,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31 .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对立统一

1 .对立

2、原因与结果统一a、相互依存b、在一定条件下转化c、相互作用

32 .一果多因:许多原因都有影响。 带来一个结果。 P73

33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将两者割裂开来,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或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形而上学决定论:一切必然,否定偶然。 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一切纯粹是偶然的,否定必然

34 .解释本质与现象辨证关系的原理,并认识这一原理有助于指导我们认识事物

1、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一、本质和现象相互区别,相互对立

)1)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在事物外部,可以被人的感觉直接感知。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隐藏在事物内部,无法感知。 只有通过理性思考才能把握。

2 )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

3 )现象易变,易逝,本质相对稳定,相对平静

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1 )本质不能脱离现象。 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来表现出来。 不作为现象表现出来的纯粹本质是不存在的。

2 )现象本质不能脱离任何事物的本质。 任何现象都是从一定的方面表现本质的,真实直接从正面表现本质,幻想则从反面歪曲本质,不存在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现象。 本质和现象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其本质在于现象存在的依据,现象的发生和变化

2、把握本质与现象辨证关系的重要意义

1 )本质和现象有区别、对立,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 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来揭示的本质

2 )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 要深入分析大量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

35 .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意义(规律) )指客观事物自身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特点: a、客观性b、普遍性

36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表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P80

1 )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2 )本质:指人脑的功能,人脑是意识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像,是人脑在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3 )作用)意识对物质的作用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来实现,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具有必要的物质手段

37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答、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b、认识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两者缺一不可

38、考验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论述社会主义建设中科学态度与革命热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P84

试论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规律是客观事物自身固有的本质、必然、稳定的东西;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辩证关系的相关原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统一科学态度和革命精神的哲学依据。 一方面讲科学是尊重客观规律,讲革命热情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把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割裂的观点是错误的。 只讲革命热情,不尊重客观规律,是实际工作中的左倾盲动主义、静坐等态度,都要反对。

40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41论述:试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论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P84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反映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意识是指高度发达的物质人脑的功能、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唯物主义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相关原理:是社会主义建设中正确处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者关系的哲学依据。 一方面,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一定的精神文明; 另一方面,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方向和保证,没有一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成果将更加流失。 总之,两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只有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才能搞好社会主义建设,反之,社会主义走向斜路。

42 )唯心主义)否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43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章

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个观点是实践观点。 认识在劳动实践中产生。

2 .实践与认识的含义和关系

1 .实践—–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2 .认识—–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a,实践认识。 b、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

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

3、认识对实践能动作用4、正确认识指导实践取得成功,反之失败

3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 1、认识是实践之源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 .主体——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人(了解主体结构的个人、集体、整个人类)。 认识主体的属性包括自然性、社会历史性、能动性。

5 .客体——指进入主体认识范围的客观规律。 识别客体属性具有相当大的实在性、针对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6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最基本的关系) b、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

7 .感性认识——指认识的初始阶段,是主体对事物个性的反映,可分为感觉、感知、表象三种形式。

8 .理性认识——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主体对事物共性的反映,反映了事物的整体和本质。

9 .理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同的特点是主观性。 理性认识包括1、概念2、判断3和推理

10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a、感性认识是理性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发展和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成为理性认识)。 C、感性与理性的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的成分)。

11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1、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2、感性材料丰富全面,不松散

12 .认识的两个飞跃:一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第二个飞跃:理性认识实践

13 .认识的重复性原理。 用这个原理说明社会主义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识别的重复性由以下理由决定。 P110

一、从客体考察1 )事物是一个矛盾统一体。 矛盾之间的相互作用。 有很多特点和情况

2 )事物的矛盾有一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不是一开始就暴露的,而是经过过程逐渐暴露的

3 )一切都是具体的,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二、从主体考察:人的认识受主体的生理因素。 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主体的这些特征决策必须反复多次:经过实践认识,再认识实践。 可以得到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14 .完整的认识过程:实践-认识-实践

15 .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意义P114

意义客观性)1)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非人类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绝对性(1)真理是事物和规律的正确反映与客观世界一致、一致的认识,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 )真理是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才是绝对的

相对论:1)在广阔的范围内,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些部分的正确认识,需要扩展

2 )深度)任何真理对客观世界的某些部分都只能是一定程度的、一定程度的反映,有待深化

16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加以阐释。 必须坚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P116

一、真理是绝对的、相对的、绝对的、相对的。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依存的。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内涵、相互渗透。

3、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转变

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正确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 具有绝对的一面

3、马克思主义没有穷尽一切事物的规律,需要发展,具有相对的一面

总之,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坚持它,作为指导思想,同时它又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它,坚持和发展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

1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和坚持方法及意义。 P128

1、党的群众路线,都是为了群众,都要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到大庭广众之中去,就是认识实践的过程。 ”从大庭广众之中,“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表明大庭广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2、人心决定一切。 我们要永远不离开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在一起。 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仍然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仍然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前提出发,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指导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中华振兴的伟大历史任务。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实事求是

20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都是从实际出发

21 .认识的目的都在于运用

22 .真理的功能包括指导实践、再认识、教育和激励

第三章

1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存在是指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在内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2 .运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说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P132

1、答、地理环境是人们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地理环境主要通过影响生产发展而直接、间接制约发展。 当人们依赖地理环境时,地理环境必然会影响社会的发展。

b、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人口状况可以加速或减缓社会的发展。

2、环境与人口问题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人口多、资源少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战略是: )保护环境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合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3 .简述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影响P133

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起着制约和影响社会的作用。

主要影响是: 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没有物质生产就没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2、人口状况可以加快或减缓社会发展。 只有与物质和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4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5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从社会主体范围看氛围个体意识和集体意识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和服务于特定的经济基础,是阶级社会中巨头一定的无意识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变化。 社会意识受反映者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来进行)。

6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P136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由社会存在所决定,同时具有自身能动性和独特发展规律的他者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2 )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非均衡3 )社会意识的发展有其历史继承

4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5 )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反作用或能动性,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6 .生产力含义和生产关系系统要素P137

1、生产力——指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2、现代生产力系统因素(1)独立实体因素;劳动者、资料、劳动对象;2 )业务执行性综合因素;分工合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3 )渗透性因素;4 )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7 .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生产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8 .生产关系范畴: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9 .生产相关内容: 1、生产资料一切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3、产品的分配方式

10 .生产资料的一切形式都影响生产关系的表现:

1、生产资料的一切形式是生产劳动进行的前提2、生产资料的一切形式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3 .生产资料的一切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4 .生产资料的一切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1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时对生产力起阻碍作用。

1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原理及其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03 .就试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一、一、生产力是指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三个要素。

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经济关系。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配形式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如下:

1、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是自发过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就会影响生产力。

意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造的哲学依据。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对社会主义生产力有促进作用,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存在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必须加以改革。 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改革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绝对相适应的,否定改革的必要性是错误的; 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绝对不能适应的,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想法也是错误的。

1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当上层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时,对经济基础起促进作用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时,就会影响经济基础的发展。

14 .社会形态划分(都是马克思提出的)1)五种社会形态划分,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

15.5种社会形态的划分:按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

16 .五种依次交替的社会形态: 1、原始社会2、奴隶社会3、封建社会4、资本主义社会5、共产主义社会

17 .马克思根据以社会为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存性社会、物的依存性社会、个人面前的发展阶段

18 .技术社会形态排序: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19 .为什么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社会形态的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客观、物质、辨证的过程。 有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规律。

1、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的时候,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谁也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会引起社会后果。 自己想不到。 人的意志不转移。

3、把社会关系归结到生产关系生产水平上来,就是认为边蚀力量是生产关系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决定,这是历史发展中的唯物主义因果决定论,或者说是历史决定论

20、为什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P154

1、这两个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中,贯穿于每个社会的始终

2、这两个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社会的整体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着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21 .社会阶级分化的根本原因: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私有制。

22 .阶级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3 .阶级首先是经济范畴

24 .阶级斗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5 .革命的第一基本标志: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中转向革命进步解决手中,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是三种形式的经济、政治、思想斗争。

26 .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阶级是指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生产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社会集团,一个集团可以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7 .社会改革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61

1、含义: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一部分或环节不相适应,为可持续发展或自我完善该社会制度而对社会体制进行改进和创新

2、作用:1)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顺序的存在,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2 )在社会主义社会之前,社会改革要为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做好量变和质变的准备

3 )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改变

28 .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区别。

都是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

第一,社会革命是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社会形态的根本质变社会改革是对同一社会制度的社会体制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是同一社会制度总体量变化过程中的部分质的变化。

第二,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旨在推翻反动统治阶级国家政权的社会改革是由统治阶级或者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进行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第三,社会革命多采用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等形式的社会改革一般不需要采取这种形式。

29 .说明我国目前进行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各方面进步。

2 .我国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它是一种非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加以解决。 改革既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也没有改变社会的根本性质,更没有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消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优势更加成分地得到发挥。

30 .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这个问题上存在分歧

31 .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物质精神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定力

32 .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作用:加速或减缓历史的发展。

33 .文化是人和社会的具体存在方式。 具有创造性、自由性、互换性三个特征。 文化的社会功能有信息功能、说谎、培养和塑造人的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和认识功能。

34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35 .群众观点是物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包括人名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对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36一切为群众服务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方针,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

37 .推进党的分支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四章

1 .商品经济的出发点是商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出发点是商品

2 .商品有: 1、交换劳动产品2、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一定的比例交换。 因为他们在生产上花费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活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最本质的要素是商品。

2 .什么是商品经济,它存在和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p18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1、商品经济以直接交换为目的生产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经济。

2、商品经济存在和产生的基本经济条件: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

2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为不同所有者

3 .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或两个属性

4 .为什么商品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关系P184

1、商品价值概念:“凝聚在商品上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2、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在商品交换中,只有普通人劳动才能形成价值。 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是不同的所有物

者、交换双方各有自己的物质利益,交换产品时需计算生产时所耗费的劳动量,进行等价交换。

3、抽象劳动,除了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外,是一般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5 .创造使用价值是通过具体劳动-

6 .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创造新价值:抽象劳动: –

7 .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着的劳动。 即,是活着的抽象劳动

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的劳动。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被称为商品的社会价值,取决于生产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8 .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 1、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商品的价格

2、与生产该产品部门的劳动率成反比3 .复杂劳动换算成简单劳动的计量

9 .单位商品价值量: 1、与商品所含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2、与生产该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根据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货币的本质是作为一般等价物固定的商品。

与商品信用销售相联系的货币功能是支付工具。

10 .货币最基本的功能P189

1、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大功能。 其中最基本的功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货币价值尺度功能:指货币用来测量和计算所有商品价值大小的社会尺度

3、货币流通手段功能:指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

11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12 .基于私有制的商品经济基本矛盾P190

1、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就是民间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民间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表现:1)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符合社会需要,不能全部销售的,他的劳动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民间劳动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2 )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只能部分卖出,或者他生产的商品个体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只能将其部分个体劳动转为社会劳动,剩余部分不被社会认同,不能转为社会劳动。

3、民间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就是因为这个矛盾决定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取决于商品生产者的民间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或者民间劳动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劳动,从而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地位

13 .商品经济基本规律:价值规律

14 .论述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价值规律本身的作用。 是商品又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

这一必然性越是贯彻和实现,价值规律越是发挥作用,表明商品经济发展顺利

2、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发展作用:

1 )调节资源配置2 )促进社会发展3 )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分化

15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16 .货币与资本的关系:只有增殖自身价值的货币才是资本

16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再生产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

17 .如何理解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及其包含的历史和道德因素P198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再生产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在于:1)维护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2 )是劳动者生育后代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继续提供劳动力

3 )用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支出的费用,培养与资本主义再生产相适应的劳动力

2、所包含的历史和道德因素:雇佣劳动者所需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必须受到一定历史条件下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国风俗习惯的制约。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所需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增加,质量和结构发生变化,劳动力价值的物质内容也随之增加。

18 .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他的本质是什么? P199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1)有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2 )是生产剩余价值即增殖过程,是劳动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1)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2 )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3、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家将雇佣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从而实现劳动力产生的所有价格都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这就是价值增殖的秘密。

19 .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国家制度—–分为国体和政体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实现其阶级专政所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以及各种有关制度的总和。 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

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其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根据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主要有立宪君主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形式。

立宪君主制有议会制和二元君主制两种。

民主共和制是一种由选举产生的政权机构和国家元首掌握权利、具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 比较完善、成熟,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政体形式。

民主共和制分为议会共和和总统共和制。

法国半总统共和制,瑞典实行委员会制。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主要有三种类型的一党、两党和多党。

资本主义议会制度的主要职权是立法权、财政权和监督权。

20 .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第五章

1 .货币资本是: 1、以货币存在的资本2、产业资本循环的首要功能

3、用于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备剩余价值的资本、

2 .产业资本包括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

产业资本循环的购买阶段。 是货币资本形态向生产资本形态的转变

产业资本循环的销售阶段。 是商品资本形态向货币资本形态的转变

3 .简要地说,产业资本在循环中采取的不同职能形式执行的职能

在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功能形式,分别执行三种不同的功能

1、货币资本的功能: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做准备

2、生产资本的功能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含有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商品

3、商品资本功能:通过商品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中

4 .产业资本循环的购买阶段和销售阶段是货币资本的流通过程

5 .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是生产资本各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

总转速包括:“1、固定资本所占比重2、流动资本所占比重3、固定资本构成部分转速4、流动资本转速。

资本周转的时间是指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6 .社会总资本: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个别资本总和

从价值形态看,社会总产品包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8 .考察社会资本的核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产生

9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民间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10 .生产成本:可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消耗1、该可变资本的价值2、可变资本价值补偿

11 .资本主义生产成本为1,生产成本是商品销售价值的最低限度;2、价值中的C V部分3、商品生产中的实际消耗

的成本。 资本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是自然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休息时间、非工作时间

12 .实现社会总产品1、产品各部分物质交换2、社会总产品得到价值补偿

13 .社会总产品补偿1、货架补偿2、物质补偿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经历的阶段一般是危机、经济衰退、复苏和暴涨。 危机阶段的特点:商品销售困难而被破坏,企业开工不足而破产,货币信用制度被破坏,工人大量失业。

14 .资本周转的速度与时间次数有关

16 .生产资本按价值周转方式分为: 1、固定资本2、流动资本

17 .一般而言,利润率——小于残值率的资本主义利润率反映预付可变资本的增值程度。

18 .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P241

1、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间竞争的结果。

2、各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有不同的利润率。

3、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 各部门资本家必然会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间竞争。

4、资本转移使各部门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价格波动,利润上下波动,使部门利润率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

5、平均利润是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一定数量预付资本平均获得的利润,平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在质和量上都发生了变化。

19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时:隐藏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

20 .论述为什么生产价值要转化为生产价格,那就是价值转化形式P244

1、生产价格是根据价格形成的,

2、从全社会看,平均利润总额和残值总额相等,商品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相等

3、生产价格波动归根到底是由价值波动引起的

21 .将价值转换为生产价格的资本家可以获得: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

22 .当个别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时,就会出现超额利润

23 .超额利润这反映了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本主义关系。

24 .商业资本是指: 1、流通领域资本2、商品资本独立化形态3、G—W—G的运动方式4、销售服务5、参与利润均衡的资本; 商业资本的作用是通过商品销售,实现其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25 .资本主义社会商业资本执行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功能”

26 .商业资本的作用P247

1、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经济效益的提高2、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流通资本的节约

3、商业资本活动可以加快

产业资本的周转 4、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

27.剩余价值的形式:1、产品利润2、商业利润 3、利息4、银行利润5、地租

28.商业利润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9.商业利润:就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

30.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31.什么是利息,它的本质和来源

1、利息就是只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借贷给资本家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2、本质:职能资本家通过使用借到的货币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利润。利息就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所以利息就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3、其来源归根结底是生产部门是雇佣工人是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利息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32.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时,利息率与平均利润率在:同一方向上发生变化。

33.银行资本利润率:1、银行利润与自有资本的比率

2、通过竞争和资本资本在不同部门实现转移3、相当于平均利润、银行资本包括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

34.银行资本家获得的利润是:雇员在剩余时间内创造的剩余价值。

35.银行利润?1、平均利润2、贷款和利息的差额3、剥削剩余价值4、剥削剩余时间

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周转速递的快慢,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36.银行资本家向银行投资,在于获得利润,相当与平均利润

37.股票体现着股份资本的所有权 ,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与股息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润率成反比。

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一般包括权利机构,监督机构,经营管理机构。股份公司是以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为前提的。

38.资本主义农业中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1、级差地租2、绝对地租3、平均利润4、超额利润

39. 级差地租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40.什么是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

1、形成级差地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2、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3、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资本主义农业中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41.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有:1、土地的肥沃程度2、土地的地理位置

42.绝对地租是:农产品价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土地所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的。

租种劣等土地需要缴纳的地租是绝对地租。农业资本家租种劣等土地不缴纳极差地租,需缴绝对地租。

43.土地私有制的垄断是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

资本主义地租体现的是农业资本家,农业雇用个人,大土地所有者阶级之间的关系。

44.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和地租量成正比变化,和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第六章

1.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2.垄断组织形式有:1、卡特尔2、辛迪加3、托拉斯4、康采恩

3.20世纪后半叶,垄断组织的公司的新形式是:混合联合公司。

4.金融寡头在经济统治上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5.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而然走向垄断。

6.垄断竞争同自由竞争的不同:

1、竞争的目的不同 2、手段新的变化 3、竞争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 4竞争的范围不同、

7、垄断利润的来源?它是如何实现的 P273

1、 来源:1)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2)垄断资本获得非垄断企业的利润3)海外利润,4)再分配收入等,垄断资本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归根结底来自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2、 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只等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 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8.垄断高价:指垄断资本在出售自己产品时,规定超过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

9. 垄断低价:指垄断资本购买生产资料时,规定低于其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

10.垄断价格不会增加价值总量

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 P275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仍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和结果。

1)一般垄断的产生,促进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社会化大生产本质上要求按照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全社会范围内组织、计划、协调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私人资本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在这样的条件下,必须由国家出面,利用政权的力量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维持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运行,于是就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存在和发展。

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大力发展的原因 P275

1、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2、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意投资建设

3、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意涉及的领域

4、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

5、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现进行某些宏观经济调控

6、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

2. 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14.资本主义的经济计划属于: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15.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16.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与手段:1、直接团结2、控制3、介入

17.资本主义国家对民间经济的间接调节与控制,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

18.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国家调节市场,时常引导企业‘

19试分析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主要手段 .P281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主要运用所谓的三大手段来调节和控制货币量

1、公开市场业务,即由中央银行在货币资本市场上公开出售或收购有价证券,从而减少或增加货币流通量

2、最低准备金率政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有法律规定的储备金制度,也就是商业银行要把一定比例的资金存入中央银行,以保证金融秩序的稳定。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或降低,会减少或增加流通量。

3、再贴现利率政策,商业银行可以把手中未到期有价证券拿到中央银行去再贴现,如果再贴现利率降低,商业银行就会拿出更多的有价证券去贴现,这样流通中的货币就会增加,,反之则反

20、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联系的重要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

21.资本输出的形式有多种,从资本形态上来看:1、借贷资本输出2、生产资本输出

从主体来看: 1、私人资本输出 2、国家资本输出

22.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和特征.:资本输出

23.资本输出的作用和后果:1、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获得大量海外高额利润和利息

2、 在控制输入过经济、政治及社会生活各方面。

3、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

4、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统治5、缓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矛盾的手段

24.除了跨国公司以外。当代垄断组织的另外一个主要形式:国际垄断同盟

2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输出的新特点:发达国家相互间投资大幅度增加

26.试述近二十年来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加快的原因,及在经济全球化中加强国际经济调节的必要性P291

1、1)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是主要原因是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在社会

经济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

2)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各国都有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迫切要求,因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度增加,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吸引外资发展本过经济,发达国家的过剩资本也需要一个出路,此外, 发达国家相互键的投资也在增加

2、国际经济调节的必要性:

1)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间的经济联系日趋复杂,需要协调和制约

2)没有有效的协调和制约,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大量垄断组织的竞争会早成经济动荡和生产力的破坏,甚至导致波及全球的危机,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要求对国际经济进行调节

27为什么会出现全球化的趋势,表现有那些? P291

1、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原因:1)新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2)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 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度增加。

2、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集体表现:

1)生产的全球化 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不断加强,并由按照部门实行专业化分工发展到按工艺

生产阶段实行专业化分工

贸易全球化 国际间的产业转移,现代高效率大批量生产、对他国产品需求的增加,新的更便捷、更

灵活的贸易方式以及国际协调对贸易限制的减少

资本的全球化: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意味着资本国际化开始出现,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

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以从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形成了资本全球化的趋势

第七章

1.最早的空想主义出现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初期发展阶段

早期空想主义的代表作英国莫尔的《乌托邦》意大利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2. 19世纪初期的欧洲三大社会主义者:1、法国 圣西门2、法国 傅立叶3、英国 欧文

3.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三大空想主义的思想

4.马克思主义理论组成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辩证唯物主义3、历史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暴力和非暴力。

5. 无产阶级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原因

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2、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3、无产阶级为绝大多数谋利益的运动

4、无产阶级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6.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三个阶段:

1、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2、战时共产主义时期3、新政策时期

7.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2、计划经济的建立和发展3、政治思想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8.中国成功的革命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9.简答 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的贡献

1、社会主义作为现实存在的社会制度在世界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

2、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世界的扩张

3、社会主义力量坚定的支持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和平与发的世界时代潮流

4、社会主义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10.论 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中,我们得到什么认识。P317

放弃了科学的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共产党的有效领导,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制度巨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11.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12.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保证:

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是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政治任务。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

13.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基础:工农联盟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产阶级社会。

14.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15.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特征:

1、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的公有制

2、根据社会需要对社会生产的计划管理和调节

3、劳动者生产的社会总产品经过一定扣除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4、商品经济消亡。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消失。

5、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消亡

16.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

1、解放生产力,2、发展生产力。3、消灭剥削4、消除两极分化5、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7.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P325

1、这些国家具备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革命建立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和这些国家发生社会主义于革命时的客观形势和条件,使得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取得革命成功

18.为什么说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P327

1、在这些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2、在这些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也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3、在这些国家是建设和发展是与资本主义并存的环境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曲折前进,面临着国际环境的严峻考验

4、 在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需要

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19.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P327

1、各国在革命时,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阶段不一样。决定了发展道路的特点不同

2、各国的历史、文化、国情不一样

3、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20.如何更好的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P329

1、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2、探索要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原理同实践结合

3、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

21.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原因

1、社会主义作为崭新力量的社会经济制度,其成长过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

2、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发展

3、世界政治势形错综复杂的发展变化,国际经济秩序和割据的变化演进

22.马克思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产物。政党的政治发展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23.马克思政党产生的条件:1、是工人运动的发展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传播

24. 工人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政党产生的阶级基础

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马恩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的第一国际的党组织。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是最早的在一个国家里建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898年,列宁把马主义同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21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骂了四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各的产物。

25.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由其历史地位决定的:P333

1、工人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的产物,与先进生产方式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有前途的阶级。

2、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中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他们与资产阶级直接对立,具有革命彻底性,只有他们能肩负起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建立社会主义新社会的任务。

3、工人阶级会在斗争中不断成熟,从自在的阶级走向自为的阶级。

26.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7.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

28.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29.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体现在:1、思想领导方面2、政治领导方面3、组织领导方面

30.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坚持党的领导

31.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改变任务和永恒话题。

第八章

1.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全部社会历史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

2.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3.新的社会制度具有优越性的集中表现:新社会比以往的社会更高的社会生产率

4.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建立,个人消费品相应实行:按需分配

5.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特征: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6.共产主义社会,人民的劳动具有:直接的社会性

7.马克思著作中说的消灭阶级是指:消灭剥削和被剥削阶级的差别与对立

8.社会阶级的消灭是:以生产高度发展的阶段为前提

9.恩格斯说 国家不是被“废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

10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表现在:

1、人们树立了高度自觉的劳动态度,遵守社会纪律、团结互助,诚实友爱。

2、人们摆脱了封建的、保守的思想观念的束缚。3、不拿报酬地为公共利益工作成为普遍现象

11.共产主义社会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1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1、摆脱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

2、人们完全摆脱了旧式分工

3、人们完全摆脱仅仅是谋生手段的劳动束缚。

4、人们完全摆脱了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

13.共产主义社会,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14.共产主义的两个阶段:1、社会主义2、共产主义

15.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共同基本特征:

1、实行公有制

2、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产品分配。按照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实现劳动人民利益的原则进行

4、消灭剥削制度,建立和谐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集体主义为意识的核心。

16.为什么人类社会历史必然发展到社会主义 P353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的

3、社会主义制度,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17.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点 P353

1、以往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的过渡和更迭。不是通过旧社会形态内部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原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调整和成熟中实现的

2、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同一种社会的来年各个成熟程度不同的阶段,它们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二者之间不存在对抗性矛盾,因而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只是从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到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表现为同一社会内部的过渡和变化。

20.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P354

1、共产主义事业是崇高理想与科学思想的统一

2、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

21.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P356

1、实现共产主义要在实践中长期探索

2、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的过程需要经历长期的实践过程

3、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共产主义需经更长的实践过程

4、共产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实现是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22.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面貌的预见和期望是:社会理想

23、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归宿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24、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和共同理想

2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

1、经济建设: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2、政治建设:就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文化建设:就是以马克思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社会建设:就是要以解决人民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26.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P362

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理想,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和统一

1、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

2、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

总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服务

27.资本主义社会为自身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准备了主客观条件,

包括物质条件-社会化大生产;社会条件-现代无产阶级;精神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