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统计学》第三章内容,《人力资源统计学》第三章第一节

《人力资源统计学》第三章内容,《人力资源统计学》第三章第一节

第三章时间安排与利用统计

1.(p47多选,简答)时间安排的制约因素;1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2)生产关系约束。 (3)社会生活习惯。 )4)传统风俗。 )5)道德信仰。

2.) p47多选)时间安排的基本分类

3.) p48单选)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报酬的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其计量单位一般为工作日和工时。

4.(p48单选)非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不申报社会工本费的时间。 5 ) p49简答)劳动时间配置与利用统计分析的意义

)1)通过统计分析劳动时间的配置和利用,可以知道我国企业的劳动时间配置状况是否合理。

)2)观察企业工作时间利用程度和效果是否符合标准。

)3)发现劳动时间配置和利用中的浪费现象,找出其原因。

)4)发现和总结安排和利用劳动时间的宝贵经验,更好地利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社会发展。

6.(p49简答)非劳动安置时间和利用统计分析的意义。(1)非劳动时间越长,表明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 )2)自由支配时间越长,表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

)3)分析必须支付的时间安排和利用情况,提出减少非工作时间必须支付的社会措施。 )4)分析自由支配时间的配置和利用情况,促进员工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 (5)合理安排必须支付和自由支配的时间,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7 ) p49多选)时间安排和使用统计目标

(1)研究企业劳动者工作时间的配置和利用情况,提出减少时间损耗的各项措施,促进企业更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工作时间。

)2)研究劳动者各种非劳动时间的安排和利用情况,反映劳动者社会生活质量,促进劳动者全面自由发展。

8.) p49多选,简答(时间安排和利用统计任务

(1)为企业编制各种计划、核查执行情况、加强成本核算提供基础资料。 )2)为企业合理设置相关组织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参考资料。 )3)为企业合理分配劳动成果提供工作量依据。

(4)通过研究非工作时间的变化,为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提供依据。

(5)研究一些特殊群体的时间安排和利用情况,为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料。

9.) p51单选)工作时间的计算以工业企业生产工人的工作时间为基础。 10.(p51-54单选、计算)工时构成

(一)指日历时间一定期限内可能拥有的所有劳动时间。

日历工作日=报告期间日历工作日x报告期间的平均人数。

)2)制度公休时间是指报告期间国家(或企业)制度规定职工休息的节日、假日的总时间。

制度公休工作日主报告期平均人数x制度公休工作日数。

(三)制度工作时间)是指国家(企业)制度规定的应当上班的工作时间。

制度工作日-日历工作日数-制度公休工作日数。

)4)上班时间指在规定制度工作时间内实际上班的时间,一般指报告期内制度工作日实际累计上班人数。

工作日=制度工作日-缺勤工作日。

)5)旷工时间指企业职工按制度应当当班上班参加工作,但由于职工自身原因(产假、事假、探亲假、工伤假及旷工等),不能及时当班上班参加工作的时间。

缺勤天数=报告期平均人数缺勤天数

(六)非生产时间。指企业职工执行国家或者社会义务或者指定企业从事其他社会活动而无法从事本企业劳动的时间。

非生产工作日=报告期内所有全日从事非生产活动的人数之和

(七)停工时间分为停工利用时间和停工损失时间。 停工损失时间是指在上班时间内由于某种原因(停电、停水、停气、等待材料、图纸或设计变更、机械设备事故等)无法从事生产而浪费的时间。 停工时间是指员工停工后,被安排从事本职工作以外的工作或其他非生产性劳动的时间。 休息日=报告期内所有员工工作日的休息日之和

(8)制度内的实际工作时间是企业职工在制度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从事生产或工作活动的时间,是工作时间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制度内的实际工作日=制度工作日-缺勤次日-停工日-非生产工作日停止t被利用工作日

制度内的实际工作日=工作日-停业工作日-非生产工作日停业用于工作日

制度内的实际工作时间=制度工作时间- (缺勤时间、停工时间、非生产时间)、停工时间、使用时间

)9)所有实际工作时间。 是指企业职工在报告期内实际从事生产活动的时间。

所有实际工作天数=制度中的实际工作天数加班工作天数

11 ) p55工作选)工作时间利用的计算分析方法: 1问题券调查。 [2]工作日写字。 13 )工时采样。

12 ) p55单选)劳动写实是指在劳动现场按时间消耗顺序实地观察职工劳动班次时间使用情况并逐项记录的一种方法,也称为工作时间日记。 工作日映射分为自工作日映射和专业人员工作日映射。

13.) p56多选计算工作时间使用静态指标

(1)出勒率。 出勤率=上班工时/制度工时x100%

)2)上班时间利用率。 上班时间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上班时间x100%

)3)制度运行时间利用率。 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制度工作时间x100%(4)加班加点比例。 加班比例=加班时1全部实际劳动时x100%(5)加班强度。 加班强度=加班时间/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x100.(p56多选)工作时间利用的基本分析指标

)1)出席率。 )2)上班时间利用率。 (三)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

15 ) p60多选(工作时间利用的损益分析

(1)月制度工作时间损失程度。 计算公式为:月制度工作时间的损失程度=缺勤时间、停止时间、非生产时间/制度工作时间x100%。

)2)月人均工作时间损失程度。 计算公式为:人均损失时间=制度工作时间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月平均人数。 月人均工作时间损失程度=人均损失时间/制度工作时间x100%(3)工作时间损失造成的经济损失。 计算公式为:产量损失=损失工作日*每日劳动生产率产量损失=损失工时x小时劳动生产率3收益损失=损失工作日x日收益率或收益损失

)4)因工作时间损失导致劳动力成本超支分析。 计算公式为:人工费超出额=损失工作日数x人均人工费支出人工费超出额=损失工时x小时人工费支出

3加班加点工资=加班工作日*日平均工资*倍数图加班加点工资=加班小时平均工资*倍数

16.(p62-63简答)工作时间平衡表的作用。

通过劳动时间平衡表,可以反映劳动时间利用和未利用的整体结构,为进一步进行统计分析和调查研究提供线索。 利用工作时间平衡表,可以更加全面、系统地分析工作时间的利用情况。 综合各时期的劳动时间平衡表,可以发现影响劳动时间未充分利用的长期稳定的因素,以及不同时期影响劳动时间利用的因素的变化。 通过比较同期本企业和同类其他企业的劳动时间平衡表,可以发现本企业在劳动时间利用中存在的弱点和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17.(p63多选)非工作时间的基本分类

(1)必须支付的时间)个人生活所需的时间。 家务劳动时间。 )2)自由度过的时间)从事社会活动的时间。 闲暇时间。

18 ) p63单选)个人生活所需时间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正常生理需要而必须支付的时间,也是保证人体力和智力恢复、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时间。 主要包括睡眠、饮食、个人保健、休息等时间。

19.) p63单选)家务劳动时间是指人们为满足家庭生活需要所花费的时间,主要包括做饭、购物、洗衣服、打扫卫生、照顾家人等时间。

20.(p64简答)非工作时间分配统计的目的

(1)了解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合理引导非工作时间的安排和利用。 )2)解决家务劳动负担过重的问题。 )3)增加空闲时间的安排。

(4)为经济和文化建设提供各种信息。

21.) p64-66单选、多选、简答)非工作时间分配的统计指标和内容)1)上下班时间。

)2)个人生活所需时间。 包括睡眠时间、吃饭时间、个人卫生时间、个人医疗时间等。

)3)家务劳动时间。 包括购买商品时间、做饭时间、缝制时间、照顾家人时间、清扫、修理房子时间。 )4)从事社会活动的时间。 社会公益活动时间、社会交流时间。

)5)闲暇时间。 包括闲暇学习时间。 休息和娱乐活动的时间。 网络体育训练时间。

参观、观光、旅游等活动时间。 教育孩子的时间。 参加宗教活动的时间。 其他自由支配时间。

22 ) p67多选)研究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时间安排与利用的常用方法)1)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与生产工人时间构成的差异

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与生产工人在时间构成上存在非生产时间的差异。 企业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不存在非生产时间。

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与生产工人在时间构成上存在利用停工的差异。 )2)研究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时间利用的方法相关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

静态比较是指在同一时间对不同对象或同一对象的不同范围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

动态比较是对同一对象不同时期的某些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的方法,一般在报告期和基础期进行比较分析。

23.) p69-70多选(管理与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时间利用统计分析)1)管理与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时间利用度指标与分析岗位工作时间利用率。 非工作时间利用率。 岗位劳动负荷率。

)2)管理与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时间损失统计指标与分析

业务失配造成的时间损失和损失率。 因工作时间利用不足造成的工时损失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