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研发问题,新冠疫苗的研发

新冠疫苗研发问题,新冠疫苗的研发

第161期

记者|王涵、唐可巍、周嘉珺、张兆青

美工|王涵

美编|王涵

编辑|王涵

编者按: 2020年1月,武汉爆发新冠肺炎疫情。 4月8日武汉解除封锁,但疫情仍在全球蔓延。 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统计,解封当日北京时间16时,全球累计确诊人数达1432,577人,死亡人数突破8万人,世界各国纷纷参与疫苗研发,寻求疫情“解药”。 据《Nature Review Drug Discover》刊文介绍,截至4月8日,全球共有115个新冠肺炎候选疫苗研究项目,其中78个项目研发状态活跃,73个项目处于临床前期,5个项目进入期临床阶段。

截至2020年4月8日新型冠状病毒疫苗项目数据统计数据源自然综述杂志

疫苗离我们有多远? 媒体在向公众报道各国新冠疫苗的研发过程时,是否足够客观、严格? 加速开发的新冠疫苗的安全性能得到保障吗? 基于这种担忧,核真录对疫情爆发两个月来中国媒体“新冠疫苗研发”相关报道进行了同题评估,并随访了疫苗研发的最新动态。

四大评价维度1 )发送源数)评价签名原稿中各原稿的平均引用发送源数和单一发送源原稿所占的比例。

2 .来源id :评估每个稿件采用的来源。

这次主要集中在以下类别。

政府官员、官方发布会和官方通报

疫情专家,政府医疗卫生科研机构成员

商业医疗企业人员、企业举报

大学医药研究小组专家、期刊论文

3 )信息知晓度)稿件是否提供疫苗类型、疫苗研发团队及研发阶段的信息,标题是否存在夸大研发流程的问题。

4 .报道警告性:稿件是否包含指出疫苗开发的实际困难和潜在风险等的警告性信息?

媒体选择与抽样本次媒体评价中,核真录为《人民日报》、《澎湃新闻》、《新京报》、《财新》和《科技日报》六个国内媒体评估范围为2020年1月21日至2020年3月21日两个月内,各大媒体报道的所有“新冠肺炎疫苗研制”自签名图文稿件。

各媒体的自签名原稿数

*自签名:稿件中有该媒体记者的签名

根据样本,1月21日至3月21日期间,六家媒体共发表稿件148篇,其中自签名稿件121篇,《南方周末》 22篇,《澎湃新闻》 43篇,《新京报》 20篇,《人民日报》 20篇考虑到《财新》 14件的《科技日报》的报道数量过少,不足以进行后续分析,以下评价为《南方周末》、《南方周末》、《澎湃新闻》、《新京报》、《人民日报》

01信源数信源种类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媒体报道的客观性和严谨性。

各媒体自签名稿件的平均信源数

*平均引用源数=自签名帖子源总数/自签名帖子数

所有自签名稿件中,共有314个来源被引用,平均每篇引用2.64个。 图表显示,5个媒体的平均引用源数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财新》的平均引用源数排名第一,为《科技日报》次。 最少的是《人民日报》,每篇文章的引用源数为2.05个。

02信源身份各媒体从签名稿中引用信源身份统计

在19份自签名稿件中,86份引用了政府的官方通报类来源,是各类来源中引用度最高的。 除《科技日报》外,四个媒体半数以上引用了这样的来源,《澎湃新闻》的引用率最高,达到100%,其次是《新京报》,占75%。

五家媒体不足三成的稿件引用了大学学者的说法作为来源。 其中,《人民日报》的引用率最高,为40%; 其次是《科技日报》,占29%; 《人民日报》的引用率最低,为21%。

总的来看,五大媒体来源种类繁多,以政府官员、公共医疗专家发言为主。 除上表所列常见来源类型外,部分报道还有国际医学组织、新冠疫苗受试者等其他来源。

03信息知晓度121份自签名稿件中,63份提到疫苗种类,101份提到疫苗开发组织,99份报告了疫苗开发阶段。

媒体疫苗发展信息报道情况

其中,明确提及疫苗种类的报道以《财新》最多,共计21件。 在近五成提及疫苗种类的报道中,报道对象为mRNA疫苗,开发该疫苗的组织主要是中国微生物、美国莫德纳公司、德国BioNTech公司。 此外,灭活病毒疫苗、重组腺病毒疫苗均引起媒体关注,开发推广快于其他疫苗。

提供疫苗开发阶段信息的报道数量最多,为《新京报》篇,有29篇稿件其次为《新京报》篇,有28篇稿件; 《人民日报》的文章最少,有10篇原稿。

核记录根据统计,整理了部分研发中的疫苗种类和相应的研发机构,并随访了最新研发进展。

各种疫苗的开发进展

*疫苗分型说明:第一类是此前尚未批准同种疫苗的新型疫苗,主要指核酸疫苗,可分为RNA疫苗和DNA疫苗。 该疫苗是将编码抗原蛋白质的RNA或DNA片段直接导入人体细胞内。 第二类是迄今为止广泛应用的传统类型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基因工程亚基疫苗、重组病毒载体疫苗等,许多研究新型冠状病毒疫苗都属于此类。 [1]在[1]中

疫苗研发阶段描述:病毒疫苗主要分为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临床后生产三个阶段。 临床前期需经过菌毒株的选择、技术研究、处方研究、质量研究及动物试验等步骤; 动物试验显示过程控制有效的,可申报开展临床试验,临床试验分为3个阶段,历时3-8年; 临床后,应当进行注册检查批准,获得上市资格。 从研发到开始使用。 整个过程需要8-20年。 [2]根据[1]或[2]

04报道警示性本次审计将警示性信息定义为根据事物现实状况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判断、推测事物发展趋势,并在一定范围内发布的警示信息,有助于判断报道中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否有保障[3]。

据统计,共有37篇稿件含有警示性信息,其中澎湃8篇、新京报12篇、人民日报5篇、财新7篇、科技日报5篇。 信息主要集中在疫苗开发期间、疫苗开发技术和疫苗生产三个方面的潜在问题。

警告消息的数量和占有率

评估结果显示,10篇稿件对开发疫苗需要时间表示担忧,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多有指摘。 多家媒体援引《新京报》杂志的报道称,“疫苗总是跟不上”。 许多专家学者在答复中也表示,疫苗的研制需要一系列过程,需要相当长时间的投资。 防大爆发创新联盟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哈切特、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等多位专家学者向媒体表示,新冠疫苗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至少一年后,“远水难救火”。

15篇稿件包含有关研发技术的预警性信息,主要由疫苗研发机构和专家团队提出。 该信息多为新型冠状病毒全新病毒,由于存在潜在变异等不确定因素,专家学者对病毒了解尚不充分。 另外,为了加快疫苗开发而采用的几种疫苗开发技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例如,据《财新》报道,美国NIAID和莫德纳公司采用的信使RNA疫苗技术可以绕过动物试验阶段,直接进入人体试验,虽然极其先进,但风险系数也相对较高。

八稿提到了疫苗批量生产方面的困难,商业医疗企业、政府工作人员纷纷表达了这方面的担忧。 南山3月18日参加广州市疫情发布会时表示,如果一个国家率先研制出新冠肺炎疫苗,如何大量生产也是个问题。 牛津大学詹纳研究所的阿德里安希尔教授也表示,疫苗的大量生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此外,在评价过程中发现,一些稿件标题存在夸大事实的问题。 正如3月14日澎湃新闻报道的《科学》一文,全篇没有介绍该团队在疫苗研发过程中取得了哪些突破,也没有说明研究的疫苗类型和目前的进展,但标题中写着“陈薇院士奇另外,还有《新京报》 2月25日发表的《陈薇院士团队在新冠疫苗研制方面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夸大了疫苗的潜在效果。

参考资料

[1]新华社《科技日报》http://zikao cs/mrdx/2020-04/09/c _ 138960335.htm

[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疫苗:阻遏病毒感染的终极武器》https://m.Weibo.cn/1335661387/4266769621367562

[3]刘刚《研发中的新冠病毒疫苗包括哪些类型》法律出版社ISBN:9787511895837

相关推荐

苏州木渎自考培训机构哪家好,苏州木渎自考培训机构地址

当今社会,高学历者拥有一纸文凭,就拥有了走进理想企业的敲门砖,因此社会上普遍存在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