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振宜 全唐诗,全唐诗季振宜写本

季振宜 全唐诗,全唐诗季振宜写本

季振宜,江苏泰兴人,清代著名藏书家、文学家,他的藏书及其编撰的《季沧苇藏书目》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另外,他在10年间编纂了《全唐诗》首诗,收录了1895位诗人的42931首诗,共编纂了717卷160册。 此后,以此为底本的学校补卷经康熙皇帝御定为《全唐诗》,煌煌地流传着。

季振宜的《全唐诗》有三个版本,简称稿本、誊本(或誊本稿本)、重印本。 稿件现位于台湾“中央图书馆”,1976年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影印出版; 誊本由国家图书馆善总部收藏的手稿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由海南出版社复印出版。

目前,关于这三个版本的介绍文章不少,说法不一,错误也不少。 笔者是季振宜的同乡,九世祖张丕扬是季振宜的女婿,张丕扬夫人是季振宜父亲季尧庸的嫡系孙女。 张丕扬收藏了《全唐诗》的誊本,并由他呈送康熙皇帝。

季振宜整理唐诗始于康熙三年( 1664年),至康熙十二年( 1673年),历时十年。 根据材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更充分地利用了本人持有的珍本秘籍。 据《季沧苇藏书目》记载,其所藏宋版唐诗总集、别集,150余种,如宋刻《万宝诗山》、明抄《诗渊》,均为珍贵的大型类编诗集; 编辑开始后,《于尚书之族孙遵王》得到了钱谦益原来的《集成唐人一代诗》的未完成稿件。 另外,中盛唐部分充分利用了明末吴琬《唐诗纪》的成果。 经过十年的校队广事补遗,终于编纂了这本书。

编辑结束后,季振宜说:“命书佣工补记正本,拂枣,广为流传。 ”。 这本书的佣工净书正本,即誊本,附有季振宜本人的手牌。 手牌的内容是送学校、写样品、上版。 也就是说,誊本出来后,季振宜打算用他雄厚的财力完成这段文化史的丰功伟绩。 但是,此时,季振宜突然去世了。 他去世的时间绝不是常见资料所写的书成书后的第二年——康熙十三年,而是书成书那一年3354康熙十二年。 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初一,季振宜又为他编著的《全唐诗》作序,详细介绍了他编著《全唐诗》的情况。 发生了意外,当月季振宜突然去世。 季振宜去世时正值壮年,四十四岁,去世前一点征兆也没有。 《通州志》 《泰兴县志》记载康熙十二年重修泰兴学宫椁星门。 当时,父亲季尧庸还活着,老人最珍惜的两个儿子季开生,季振宜在自己面前成了弃儿,白发人送黑发人,老人很伤心,不久同年骑鹤西去了。 这些都在资料中明确记载着。

季振宜去世前,凝聚了他10年的心血,“有三种颜色的校雠文字”的稿子送给了苏州所有的书画收藏者。 顾崧、字维岳,号《憩闫主人》,与季振宜友情甚厚。 顾崧得到这本珍贵的稿件后,于康熙十四年九月除夕在这本目录后写了《书〈唐诗目录〉后》一文。 ”老师热情地罗列各家之集和唐宋选人本,上至武德,下至五代,人以己为集,冠之,传之,条明次,俱与收藏宋本、秘籍校雫,与错书用人一起修书唐诗,蜀有所准备。 老师的功绩也不伟大! 好在这篇稿子先捐了外地人,得把外地人藏起来。 ”

顾崧《书〈唐诗目录〉后》之后,有一首《长洲周麟》题辞,讲的是季、区两人共同的志趣和交情。 “维哥闲居无他趣,优游图书彝鼎间,寄其性格意趣。 半日游,与泰兴季氏最背道而驰。 侍奉御寄进馆后,向文章倾诉知己之情,为读者的眼泪披上衣领。 ”

顾崧是苏州书画收藏大师,不少珍本秘籍都曾被转卖,但由于他本人没有准确的收藏目录,故此稿自顾崧之后再没人提及。 由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影印的这《全唐诗稿本》本,季振宜自序首页有《蒋祖诵》、《类孙秘籍》、《晓沧藏书》三印。 “浚孙”为蒋祖讴字,近代吴兴藏书家蒋孟频长子。 蒋汝藻因得到宋刻的严密诗集《草窗韵语》,藏书室命名为“密韵楼”,此书收藏于密韵楼。

据该书影印本卷首刘兆佑《御定全唐诗与钱谦益、季振宜递辑唐诗稿本关系探微》介绍,稿本初书简名为《季沧苇选百袍本《全唐诗》,海内孤本,全百十九册,赞侯珍秘,保世题》,但季振宜自序后题知识然后打上“保世”的印记。 章保世,江苏吴县人,二十岁任上海《申报》 《时事新报》主笔,北洋政府财政部货币司司长,首都著名收藏家。 章保世看《全唐诗》的原稿是在1929年秋天。

到了一九四零年前后,郑振铎在刘体智那里看到了这本书。 刘体智,庐江人,刻书室名“善斋”,于民国二十四年影印《小校经阁金文拓本》十八卷。 经过反复协商,终于为台湾的“中央图书馆”购买,现在收藏着台湾该馆。

清书流传至今,谬误最多,常见的说法是:“经顾崧之手,将这部清书稿转卖徐干学。 康熙二十五年四月,清圣祖玄烨诏书访问经史子集后,徐干学就拜读了他向顾崧购买的这位季氏《全唐诗》”。 很多人认为,季振宜去世后,季家迅速没落,他的藏书很快凋谢。 其实不然。 从大量的资料和地方文献来看,直到康熙末年,即季振宜去世四十多年后,季家嘉树园仍然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如康熙五十年至康熙五十六年泰兴县宋生,他的《怡云集》有季氏后裔和泰兴文人为王令树从山西道监察御史王令树《映日堂集》就可以看出,康熙末季家的生活依然很奢侈。 到了干隆之间,季家慢慢地沉默了。 加之藏书印刷至明清两代,极为兴盛,藏书必有印记,已成为书林之流的习俗。 顾崧、徐干学,更是如此。 季振宜的誊本流传到顾崧、徐干学后,上面须有顾崧“憩闲堂”、徐干学“传是楼”的收藏印章,但并无事实。 这足以证明这份誊本没有经过区、徐两人的手。

那么,季振宜去世后,这本誊本传到了谁手里呢?

现在,从这本季振宜《命书佣兵净录》的《全唐诗》誊本的收藏印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流程。

清末民初吴县藏书家邓邦述有较详细的记载。 邓邦述,字孝先,晚号群碧翁,藏书室因获黄粱烈《群玉碧云》集而著名的群碧楼。 上元人,出生年月不详,民国28年逝世。 前世是金陵望族,少娶常州赵氏,须读天书,志存善举。 登记后,广泛地收集了事情,但辄心不疲。 然后从国外回来,把宋元的旧刻和精钞书都收了,两万多卷装书。 邓邦述收藏过这本誊本,他的《群碧楼书目初编》卷六是《唐诗》七百十七卷,季沧苇稿本,国朝季振宜编,即《全唐诗》底本。 前有沧苇序,后有二百九十一卷和三百四十卷沧苇墨笔跋语。 沧诸印、汪士钟藏印》邓编另书目《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卷六也有著录,《唐诗》七百十七卷,一百六十册,清季振宜编辑。 钞票。 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宏、徐树本、车鼎晋、汪继、查嗣栗、俞梅奉谕学校。 有《晚翠堂》、《扬州季南宫秘藏记》、《树园图书》、《扬州季沧苇氏秘藏记》、《大江之北》、《杏花春雨江南》诸印。 《嘉定钟岩张氏图书》、《张锡爵》、《钟岩》、《闻凉馆》、《爵印》、《中岩父》诸印,又有《汪士钟读书》、《汪东山读书书记》两印。 ”

《扬州季沧苇氏珍藏记》藏印旁的《扬州季南宫珍藏记》和《树园图书》两枚藏印,证明这本誊本是季振宜去世后,先送到季振宜的六弟季八士手中的。 季八士、字南宫、厦贡,曾任县令,季八士铉创作了《扬州季南宫秘藏印》。 后来传到张丕扬手里。 张丕扬是泰兴望族张氏三凤堂的后裔,这一家族是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后裔,仅明清两代就颁发过1名冠军、12名进士,其父张茂枝是康熙十五年进士,他自己是贡生,官中舍人,传世《木田诗钞》卷张丕扬的宅院季尧庸故作“树园”,是泰兴历史上最有名的花园之一。 张丕扬把这本书收藏在树木园,并加上《树木园图书》的收藏印章。 后来,他把这本书赠送给康熙。

这本誊本进入内府后,圣祖玄烨于康熙四十四年三月十九日,即第五次南巡期间,将修书的主持交给江宁织曹寅,发行内府收藏的这本季振宜的《汇编全唐诗》本,作为校刊的底本。 同年5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 参加校刊编辑的有江南在籍的翰林官彭定求等10人。 到了第二年10月,全书被奏上来。

曹寅主持的扬州诗局,利用这本书编撰《御定全唐诗》后,没有将其送到内府,而是流失到民间。 因此,邓邦述说:“大抵刊时即使不写原件赠送,这本书也会马上返还。” 关于这本书,邓邦述读得很仔细,他说:“看书面和中间朱笔墨签名,都是当天出自编校诸臣之手。”

张锡爵,字担伯,纯间,号中岩,清江苏嘉定人,寄居吴江。 生于康熙三十一年左右,死于乾隆三十八年。 作诗。 萧有《吾友于斋诗钞》八卷。

汪士表( 1786-? 字阇源,长洲人。 为了观察使,官去了户部侍郎。 藏书、藏书室叫“文艺书舍”。 父亲汪文琛、字厚斋、苏州开“益美布号”,财大气粗,汪氏财力雄厚,广罗珍本之书,收藏丰富。

傅增湘《藏圆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一六《唐诗》条记载:“此书曰同年邓君邦重金所得,瞻秘特甚,余借校数十种,殊多佳胜。” 那么,邓邦述是从谁手里得到这本书的呢? 最大的可能性是莫绳孙。 莫绳孙是藏书家莫友芝次子,莫友芝字邺亭,精版目次之学,编著《郘亭知见传本书目》。 莫绳孙说:“父亲的藏书非常多,抗日战争初期,藏书都散失了。” 傅增湘号藏圆,曾“追记邺亭知见传书目”,记载应比较可靠。

这本誊本也是最后郑振铎在民国三十年前后为“中央图书馆”在邓邦述群碧楼购买的。 到了一九四八年前后,南京政府下令“中央图书馆”将藏品集中运往台湾。 其中,这本书与其他藏品一起运到香港,暂时放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冯平山图书馆将这本书与其他藏品一起运回内地,现收藏于国家图书馆善总部。

复写本由曹寅主持的扬州诗局收编后,重印送回内府,这就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的季振宜《全唐诗》。 这部手稿在晚清社会鲜为人知,直到民国二十六年( 1937年),俞大纲在故宫图书馆看到了这本书。 此次《故宫珍本丛刊》将其全文复制,供公众学者观看其全貌。 笔者在南京图书馆五楼翻阅过这家海南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季振宜《全唐诗》,上面确实没有季振宜的任何藏印,所以一定是复写本。

与目前公开发行的《全唐诗》和季振宜的版本不同,曹寅的扬州诗局编纂《全唐诗》时根据康熙指令,重点参考了明代胡震亨的《唐音统签》一书。 胡震亨( 1569—1645 ),字孝辕,号遁叟,浙江海盐人,官至兵部职方司员外郎。 《唐音统签》是一生主编的唐诗总集,全书一千三百卷,以十干为序,逐代编录唐代和五代诗作及词曲、歌谣、酒令、占辞等,最后附《癸签》,供唐诗研究资料汇编胡先生编纂这本书,收集资料极为广泛。 唐人佚篇的残句,都是经过编辑,注明出处的。 唐诗的本事和评论资料,即使在中间有了诗之后。 诗人小传考证尤详,采编遗文佚事,加小注。 这本书编好后,不能付印,清初由其子孙印了一部分,多以手抄本传世。 周勋经初步考证,《全唐诗》和季、胡二书调查,发现以季书为主,兼作胡书编成。 具体来说,最初盛唐部分以季书为底本,略加删节后校补,即成定本,中、晚唐部分季书较薄,编修诸臣参用胡书大加增补。 如殷尧藩诗,季书俱缺,照胡书补之; 胡曾、司空图诗、时令书损失甚多,据胡书所补充。 此外,季书所编辑以完成诗为主,胡先生广泛搜罗零章片断。 《全唐诗》各集后附的佚文,几乎都是根据胡书转载的。 在充分利用季胡二书的基础上,编修诸臣还进行了校订补遗工作。 《全唐诗》卷八八二以下补遗七卷,根据季、胡二人未用过的《唐百家诗选》、《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本、《古今岁时杂咏》等书和石刻资料编排。

值得注意的是,清廷并未承认季振宜在编辑出版《全唐诗》中的作用。 康熙在《御制全唐诗序》一书中说:“朕写兹发行内府所有唐诗,命诸语臣,合《唐音统签》诸篇,参互校队,搜缺,逐时代居第二。”而言之,季振宜“编圣训,以震亨书为稿本,益内府所藏《四库全书总目》,旁取残碑伐硖,补苴遗构,如稗史杂书记载”。 语言含混,隐讳不清。 “是编圣训”,这本《圣训》无疑是康熙的,但《全唐诗》是乾隆下令编纂的,从康熙四十四年的圣祖玄烨编《全唐诗集》,到乾隆三十八年的高宗弘历修《四库全书》,七十年皇帝二人为何本应注意季振的《全唐诗》官员,从编纂的层面来看,《四库全书》的作者是谁,为什么要刻意回避,为什么清廷的几个皇帝如此对待季振宜,以及季振宜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信息:群聊

欢迎来到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

点滴拍卖天天上新、3万多古籍、50万高清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