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研究》知识点总结归纳,《红楼梦研究》知识点总结图

《红楼梦研究》知识点总结归纳,《红楼梦研究》知识点总结图

【作者/董元奔】

读书就是把书看得很淡。 读一遍书“瘦”得3分,读两遍“瘦”得7分,读三遍就“水落石出”。 《红楼梦研究》是约30万字的中文文学专业本科段教材。 这是我给学生写的总复习讲义。 30万字的内容浓缩成这样的8千字,对于已经研读过3次教材的学习者来说,这份材料是“水落石出”的“石头”,可以巩固知识体系,更有效地复习。

第一章绪论

《红楼梦》的研究价值:它是中国审美文化的结晶,融合了传统文学的精华,开启了中国

文学新时代? “封建社会百科全书”,是一部浓缩的二十四史。 它融汇了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精华,从儒、法思想出发,背叛了它,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精神。

第二章《红楼梦》时代

1、《红楼梦》的大背景是“康雍干”时期,具体写于乾隆时期。

2、政治背景限制了官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少数民族统治大汉民族采用保守政权形式,导致官僚阶层整体堕落皇权过度集中引起帝位之争和党派之争文字狱频繁,思想禁锢严重。

3、经济背景: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繁荣和不公使分配加大贫富。 4、时代思想)王阳明心学思潮引发思想解放运动,肯定人性自由和物质欲望明末清初三大儒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经历明清之际的社会斗争,反思中国传统思想,提出经世之用的观点曹雪芹既倡导又批判个性解放。

5、文艺景观:进入文化全面总结时期故纸出现埋头读书的文人文学创作取得更大成就,《红楼梦》是最后的辉煌。 文艺思想活跃。

第三章《红楼梦》作者

1、新红学派胡适考证《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有什么证据? (曹雪芹同时代人袁牧《随园诗话》云:《曹练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部》。 干隆侍从明义《题红楼梦小引》云:《曹子雪芹所作《红楼梦》 .》最有利的证据是永忠《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曹雪芹三绝句》,诗中写有《红楼梦》的情节,与雪芹“既可恨又面熟80回书《石头记》脂砚斋评点文字中多次出现曹雪芹是该书作者的写照。

2、曹雪芹,名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居士,填满正白旗“涂片”,曾由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伯父曹颉、父亲曹颛先后负责江宁织造,发源于高祖曹振彦

3、曹雪芹一生分为三个阶段。 雍正元年至五年住在南京。 1728-1740年抄家后迁居北京市。 1741-1763年迁居北京西山,著有《红楼梦》,约1754年完成80次手稿。

4、《红楼梦》后40回作者高丽,字兰墅,号红楼外史。 其续集的优点是悲剧结局基本完成,表现在主要人物的相继死亡、摄影家、奴隶的逃跑反抗、宝玉出家。 其续集的弊端,不少与曹氏原意相悖,如《回家复初,兰桂齐芳》,都是宝玉中王熙凤哭回娘家的下场。

第四章《红楼梦》的版本

1、脂评本(特点)抄本,80次,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附脂砚斋注释。 “脂”即脂砚斋,是包括脂砚斋、畸形笏叟等十人的集体笔名。 脂评本有12种笔记。 其中,甲戌本脂评价最多; 蒙古王府有600多支夹批,没有其他脂肪。 庚辰本有朱墨二色批语; 科学院藏书,120次,《红楼梦》的持续问题值得研究。 12种笔记中,属于正本抄本的有甲戌本、乙卯本、庚辰本、列宁格勒藏本。

2、程刻本(特点)刻本,120次,书名《红楼梦》,脂砚斋无注释。 由程伟元、高丽印刷,有程甲本、程乙本、程丙本三种笔记。 此外,王希廉、张新之、姚燮都有剧本的评书,王希廉的评书影响很大。

3、脂本与程本的关系:脂本在先,程本在后程本流程广泛,影响较大。

第五章《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1、《红楼梦》的主题众说纷纭,认为主题通过宝、黛爱情悲剧和贾宝玉人生悲剧展现了贾府后继不足和贾府衰落的状况,揭示了封建社会灭亡的必然性。

2、《红楼梦》以宁国、荣国府贾家为描写中心,烘托史王岱三家,反映十八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社会生活,写贾府百年五代人,水、代、文、玉、草五代,重点写了20年后,前80年

3、《红楼梦》的故事逐步拉开帷幕,光芒回归,死不硬,烟消云散。 贾宝玉在这四个阶段年龄分别为8岁、9-12岁、13-15岁、16-19岁,第二、三阶段人物活动地点分别为荣宁二府和大观园。

4、序幕的作用:通过甄士隐、贾雨村荣枯的经历揭示小说主题通过甄士隐、贾雨村的引领,介绍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通过甄士隐、贾雨村将天上的爱情故事搬到了这个世界。 支持艺术虚构:“隐瞒真事”“说村话”。

5、甄士隐是从荣到枯的透彻感悟,暗示着宝玉的结局; 贾雨村是一个追逐名利的无耻官僚形象,隐含着封建末世人心陈旧、走向衰落的事实。 他们是全书的线索人物。

6、分析甄士隐、贾雨村的带动作用,贾雨村被撤换后踏上旅途,通过贾和林父子关系,引出林如海和林黛玉,冷子兴引出贾宝玉。 黛玉进贾府,贾府关键人物登场。

7、《好了歌》的作用:跛足道人《好了歌》和甄士隐《好了歌注》是全书的主题歌,作者用朴素的辩证法分析了封建晚期的人际关系、社会现象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与兴衰,表现了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历史规律此外,歌曲在结构上揭示了小说情节发展的轮廓,有预言人物命运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色空观念。

8、《红楼梦》政治描写的特点: 《红楼梦》别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这些名称都是通过“隐瞒真实”来描写政治的用“古今第一淫人”掩盖贾宝玉对时代的背叛。 通过爱情描写反映一系列政治事件,特别是四大家族的内部斗争。 借爱情纠葛批评时政。

9、在闪回阶段,刘姥姥的出现是小说故事的真正开始。 刘姥姥进贾府有三个文学作用。 一是外人观察更客观,二是乡巴佬观察更谨慎,三是愚善人反官场势力。

10、第七集《焦骂府》塑造了一个嚣张跋扈的老男人形象,揭示了贾府错综复杂的关系终将破裂的主题,彰显了作者的阶级同情。

11、第九届“闹学堂”展现宝玉的“孝”和对职业经济的挑战。

12、回光复照阶段第一件大事“秦可卿之死”的作用:这是贾府盛衰的转折,一代又一代的秦可卿的葬礼大操作与后来贾敬、熙凤、贾母等人的葬礼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揭示了贾府迅速没落的主题。 丧葬过程标志着嘉府根本的错节社会关系。 今王熙凤等人的形象刻画,反映了封建晚期的世态人情。 请参阅。

13、回光返照阶段的第二件大事“元妃省亲”的作用:展现了元春丰富的感情世界表达了对元春自由生活、天伦之乐的向往包括对封建皇权的批判反映了作者对女性的同情。

14、元妃省亲、贾府做了哪些准备:建设省亲别院聘请教工采集女生设置蜡烛灯饰和各色窗帘

15、元妃省亲观剧,《长生殿》暗示元妃之死,《邯郸梦》暗示甄宝玉送玉,《离魂》暗示林黛玉之死,《一棒雪》暗示贾府衰落。

16、大观园中,宝玉住怡红院,黛玉住潇湘馆,宝钗住资芙院,迎春住缀锦阁,探春住秋爽斋,惜春住蓼风轩,李翔住稻香村。

17、在死不硬的阶段,主要写贾府经济寅吃卯粮的情况和政治三件大事。 宝玉挨打,临摹《红楼二尤》、大观园。

18、经济状况:通过对衣食住的描写,揭示衣食住的现状。 通过恩赏少、贾政工资低、地租收入少来揭示贾府的收入现状。 探春大户改革成效不彰,揭示贾府濒死现状。 用“红米”“人参”等琐事表现贾府的没落,揭示贾府的“精贫”倾向。

19、宝玉挨打原因:金钗去世是远因,雨村来访是近因,忠顺王派人去找琪琪是导火索,贾环指控的是催化剂打人,说明统治阶级认识到人才无继的现象和人才的重要性下手的目的

20、如何理解林黛玉在宝玉被打后的慰问话语? 黛玉在探视时抽泣了半天,说:“你以后完全变了吧! ”。 这一方面表现出黛玉对宝玉的痛心,一方面表现出黛玉对贾政“改造成功”的担忧,黛玉的心情矛盾。

21、《红楼二尤》的情节意义:揭露贾府统治者腐朽、低俗、卑鄙的灵魂王熙凤迫害尤二姐,彰显贾府主人凶残尤三姐之死对封建礼教仍有很大杀伤力,说明反封建斗争十分艰巨。

22、抄拾大观园:抄拾缘于绣春囊,由王熙凤指挥抄拾,王善保家、周瑞家具体操作,第一次抄拾是晴雯,强烈反对抄拾的是探春,抄拾的最后一站是迎春。 抄拾大观园揭示了贾府内部矛盾的尖锐激化。

23、第七十八届,贾宝玉《芙蓉女儿诔》,悼晴雯。 这是全书中最长的诗词歌赋。

24、烟火熄灭阶段嘉府衰落的标志:败家、抄家、出家。

25、贾府失势原因:经济崩溃主人无才史、薛、林三家盟友崩溃元春这个后台崩溃。

26、宝玉叛逆性格特征:“富贵闲人”和“混世魔王”的绰号是宝玉叛逆性格的概括。 反对封建礼教,反对职业经济,反对封建婚姻制度。

27、宝玉婚恋思想上的局限:意淫泛爱移情。

28、《红楼梦》爱情描写的作用:歌颂叛逆的爱情,表现反封建的主题;用爱情描写封建家庭的衰落情况;通过性生活反应统治阶级子弟的精神空虚。

第六章《红楼梦》人物论

1,《红楼梦》如何掌握人物关系网? 《红楼梦》写了四百四十八个人物,呈现出两个鲜明的特征。 两股相反的人流,一股趋向“人性”,一股甘于“奴性”从“震源”向外展开的悲剧人物圈,其分布标准是“人生价值”的毁灭程度,人物应该遵循两个原则。 历史的螺旋葬礼与更生,即“抓住‘情无情’向‘情’的转变把握人物体系。 也就是说宝玉是有情人的转变。

2、《红楼梦》人物系列的特点(逆向作用的两股人流)两个小中之大,即宝玉、黛玉、晴雯等向往“人性”的人和贾母、贾政等甘于“奴性”的人很少,居于中间阶级界限模糊,主仆中各有向往“人性”的,也有甘于“宽待”的。 相互制约,每个人同时被人性和奴性所牵引。 悲剧人物圈的构成:宝黛、晴雯等人生追求最高,居悲剧圈“震央”; 探春等“女权主义者”只有一般的正义性,处于第二层; 熙凤、宝钗、袭人时而人性,时而奴性,居第三层; 其他人物以奴性为主,位于第四层。

3、“好”与“了”之意:“好是”:功名妻子富贵子孙等好景气不长久的“好是”:这一切结束后,便进入一个完全开悟的好精神世界。

4、宝玉形象的新颖性:宝玉的个性要素中积淀着人类的普遍性,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宝玉的“个性”总是与他别样的“个性”纠缠在一起,是个性与个性的统一。 宝玉个性中汲取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元素,又为中国文化人格注入了新的内容。

5、宝玉性格的“童心”性:“女儿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宝玉保护他的“童心”免受女人清白的侵害。 宝玉通过反对封建礼法,维护世俗社会中美好的人性来表达自己的“童心”。 宝玉喜爱和拯救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是他“童心”的表现。

6、宝玉性格的立体性(叠印)情欲、正义、能力、美德、恶习等不同的“宝玉”重叠。 交集)以上各种“宝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逆反:这些对立的“宝玉”相互斗争走向升华。 弱小天才)宝玉既有天才的光辉,也有弱小者的郁愤和无奈,这与宝玉深沉、复杂的感情和“情痴”有关。

7、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主导面是反封建精神和高尚的人格意识。 其他方面如敏感多疑,伤心落泪。 结合主要性格,被叛逆的精神所惯养,带有清高的贵族气息。 诗的素养又使其叛逆性呈现出诗性的热情和神韵。

8、宝黛性格对比:主导性格基本相同——叛逆性。 宝玉在“混血”中叛逆,黛玉在弱风中叛逆。 宝玉以骂养恨,黛玉以泪养恨。 宝玉同归于尽,黛玉同归于尽。 总之,宝玉是浪漫主义,黛玉是现实主义。

9、黛玉性格的变迁轨迹:宝玉“赠绢”决定爱情,产生黛玉的反抗条件。 黛玉的“忆绢”不宜婚配。 这使她对贾府主人产生了幽怨、猜疑和愤慨。 “绢烧”标志着黛玉的彻底反叛。

10、薛宝钗的性格特点:功利性。 她很有商人的特点,追求人际交往,广施恩惠笼络人心。 玩世不恭、虚伪。 通晓社会规则,善于趋利避害。 冷酷的理性。 很少表露自己的感情,即使宝玉被打,她的感情也会暴露一点,很快就能接受。 二重性。 世间的“人”与恋爱少女精神; 冷漠的理性和炽热的青春追求;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智”与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大智愚蠢。

11、王熙凤的性格特点:经世经济国家才能。 从“协宁国府”开始,到处都展现出她的出众才能。 语言天才。 没见过的人先听声,不认识什么大字,却能吟诵《一夜之北风景》的诗句,其精神风韵总是从语言中体现出来。 生存智慧。 “凤辛子”不正之风、强悍,对上对下,奉公稳定自己的地位。 矛盾性。 凤姐是金陵十二钗之一,美丽聪明,缺德自私,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 意义)凤姐是一把双刃剑,既照亮男性世界的腐朽,又为女性的清净注入低俗的霉菌。 同时,她的悲剧显示了时代的濒死和希望。

第七章《红楼梦》艺术论

1、《红楼梦》为诗体小说:曹雪芹在诗人的冲动下创作小说,注重“以情写情”的个性情感表达。 作品极具象征性,体现在“君临”的所有意象“红楼”和许多其他诗歌意象中。 诗的高雅与小说的庸俗融合成为《红楼梦》的“诗魂”。

2、《红楼梦》是曹雪芹对人生与世界的哲学思考。 曹雪芹由女娲补天撰写,是一部哲学神话结构全书,充满形而上意义。 全书充满佛道思想的气息,体现了作者寻找精神家园的“心路历程”。 《葬花词》是一首不能在世俗生活中筑巢人生香窝的挽歌,《芙蓉女儿诔》是曹雪芹对晴雯人生的悲剧礼赞,这两首诗从“葬花”到“管花”,是曹雪芹在对精神家园的哲学追求中从失望到希望

3、《红楼梦》的历史意识:用历史时空错乱的手法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索。 四大家族衰亡史象征封建社会的衰亡史。 大悲剧表现作者对历史的宏观反思。

4、《葬花词》 :“愿佚在这一天生下双翼,与花一同飞到天边”、“天边,何处有香丘”。

5、《红楼梦》矛盾线索:宝黛与封建卫士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主仆矛盾与封建卫士内部矛盾是次要矛盾。 矛盾的支线连接主线,主线引起风波。 主线的发展体现了人物的性格,主线是移动主线来展开故事。

6、辐射的叙事方法)辐射是以生活现象的某一点为出发点对生活展开的相互关系的描写,主要特征有:辐射的每一缕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凝聚着人物的性格。 每条线按需交叉,形成新的“兴奋点”。 主次分明,辐射中心思想更耀眼。 节外生枝。 在“线”上写下有表现价值的新枝蔓。 例如,各路人马探视宝玉。

7、流动叙事方法)流动是指在解释生活现象时,通过考察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承接关系,得出生活变迁的一致性在叙事过程中的原生态表现,其特点是采用“渔船逐水”法逐一巡弋以获得对生活的完整印象。 巧设“圈子”,顺利前进。 “后浪”推动“前浪”向纵深发展。 用情感的“流动”推动生活具象的“流动”。

8、“焦大”和“傻姐姐”是典型的“融化”的两个次要人物。 “融化”就是用分散的笔法把次要人物的“性格”溶解在生活的“水网”中,使之生动起来。

9、《红楼梦》还将次要人物放在特定场景中以“凝聚”的叙事方法获得生命。

10、《红楼梦》的悲剧观:好人不完美,坏人不完美。 悲剧中要毁灭的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在曹雪芹看来,“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是冲破封建束缚,争取平等、自由。

11、如何理解曹雪芹眼中的“人”? 人是有价值与无价值不断消逝的矛盾结合体,薛宝钗“最怕看杂书来转移性情”,这是作者的观念。 宝、黛、晴雯“有价值的东西”越来越多,“没有价值的东西”越来越少。 凤姐儿、花袭人等则相反。

12、《红楼梦》是如何通过展现历史事实实现对传统悲剧的突破的? 曹雪芹突破了传统作品的伦理层面,用阶级“价值观”颠倒了被封建统治者推翻的“真”与“伪”,准确把握了悲剧艺术的核心。 破除“团圆主义”,追求“洁白的大地真漂亮”的结局,给许多人设置了悲剧命运。 在残酷的现实中表现出不同层次“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避免用普通的办法。 以审美视角看历史,以哲学视角终结历史。

13、几乎一无所有的悲剧:曹雪芹在暧昧的日常生活中引申出罕见的含义,在几乎一无所有的“小悲剧”中折射出社会的“大悲剧”。 日常生活包括社会上常见的人和事,贵族家的饮食和日常生活。 小悲剧也出现在大起大落的毁灭中,只有平时的秘密折磨。

第八章《红楼梦》的地位和影响

1、《红楼梦》清代:嘉庆年间,京都竹枝词有关于《红楼梦》的歌谣。 最早查禁《红楼梦》的是嘉庆年间的玉麟。 陈其元《庸闲斋笔记》提到了检察员,书商曾更名为《金玉缘》等。

2、《红楼梦》在近代,黄遵宪认为《红楼梦》是“与日月相争的第一部好小说”。 梁启超认为改良小说应从《训诂淫书》《红楼梦》说起。 侠人认为《红楼梦》可以说是“政治小说、伦理小说、社会小说、哲学小说、道德小说”。 《红楼梦》在20世纪初成为专门的学问。

3、《红楼梦》现代:王国维引入西方理论,《红楼梦》研究。

4、《红楼梦》国外:日本大高岩日本“红楼梦主”伊藤漳石平向世界介绍《红楼梦》。 《红楼梦》于嘉庆末年传入朝鲜,崔溶高度评价《红楼梦》。 1832年,帕维尔库尔德斯坦切夫将脂评本《红楼梦》带到俄罗斯,即《列藏本》。 法国《通用百科全书》认为《红楼梦》是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5、《红楼梦》的思想影响(政治意义)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临摹封建末世的衰落相,发出“盛世悲音”,曾推动民国的反清。 情感意义(宝黛爱情悲剧震撼人心,其谈情与唯美性对当时及之后的婚姻原则和情感道德规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6、据乐钧《耳食录》记载,一女子《红楼梦》后,“废寝忘食,读好……病了”

7、《红楼梦》的艺术影响:在小说创作中,一部续集大量出现,两部模仿作品不断涌现。 例如魏秀仁《花月痕》、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张春帆《九尾龟》、俞达《青楼梦》。 此外,还有朝鲜语《玉楼梦》和《九云记》。 戏曲被改编成数百种。

第九章《红楼梦》研究概况

1、据李放《八旗画录》注,光绪初年文人戏称红学,清末朱昌鼎自称“少三曲”或“红学”。

2、“旧红学”是指“五四”以前的评分派、索隐派、题咏派。 评分派为代表的有王希廉《红楼梦评注》、姚燮《读红楼梦纲领》、张新之《妙复轩评石头记》。

3、最先评定《红楼梦》的是脂砚斋,脂评定的发现意义:揭示了《红楼梦》的创作情况。 明确了作者及其家世生死。 总结了《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征。 支持了《红楼梦》的素材源。

4、索隐派:代表性人物王梦阮和沈瓶庵《红楼梦索隐》是红学史上第一部自成体系的专著,其核心论点是《清世祖与董小宛论》。 蔡元培《石头记索隐》指出书中女性是汉族,男性客满; 邓狂言《红楼梦释真》认为《红楼梦》是明清兴亡史。 这三家被胡适称为晚清索隐三派。 此外,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和钱静方《红楼梦考》都认为《红楼梦》是明珠家务。 胡适《红楼梦考证》打击索隐派,但索隐派在海外复活,有杜世杰《红楼梦原理》、赵同《红楼猜梦》和李知其《红楼梦谜》。

5、“新红学”是“五四”以后胡适、俞平伯和顾劭刚于1921年相互通信形成的考证派。 考证派的其他成员有周汝昌、冯其庸、吴恩裕、吴世昌、刘世德、邓绍基、胡文彬等。 顾陈刚在俞平伯《红楼梦辨》序中首次提出“新红学”的概念。 考证派主要研究:作者生平、版本、脂学、后四十回《佚稿》、红学史。

6、胡适:考证派的开山鼻祖。 其《红楼梦考证》最早提出“自然主义”的“自我传说”,首先肯定作者是曹雪芹。 考试是未完成的作品。 将经学考证法用于《红楼梦》的研究。

7、俞平伯:考证派的完成者。 贡献是研究从作者转移到文本中。 在欣赏的基础上构建一系列评价原则。 研究红学史,指出红学由戏言经王国维批评派、蔡元培索隐派、胡适考证派成为学术研究门类。

8、周汝昌:考证派集大成者。 其《红楼梦新证》是曹雪芹家世生平最完整的。 吴恩裕、吴世昌、周汝昌为五六十年代考证派三人,吴恩裕持有《曹雪芹丛考》,吴世昌持有《红楼梦探源》。

9、批评派的红学研究:1904年,王国维发表《红楼梦评论》,叔本华理论提出《红楼梦》是“悲剧中的悲剧”,拉开了红学的序幕。 吴宓《红楼梦新谈》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提出了“现实世界-理想世界-艺术世界”结构论。 佩诺《红楼梦新评》认为《红楼梦》是社会小说。 4、陈独秀《红楼梦新叙》反对上述三人的意见。 5、陈觉玄《红楼梦试论》提出“四大家族”学说。

10、毛泽东提出“红楼梦读五遍”。

11、李希凡、青翊提出宝玉是新人形象,何其芳反对后引发了1956年的学术改造运动?

12、1961年,沈从文研究了《红楼梦》器物。

13、1963年一粟出版了《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中的《红楼梦卷》。

14、197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创刊《红楼梦学刊》。

15、1980年,朱一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作者,分为版本、评论、影响四篇。

16、刘梦溪《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顾平旦《红楼梦研究论文资料索引》。

17、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

18、胡文彬、周雷编《海外红学论集》、《台湾红学论文选》、《香港红学论文选》。

19、80年代:郭豫适《红楼梦研究小史稿》及续稿,韩进廉《红学史稿》,白盾《红楼梦研究史论》,朱淡文《红楼梦论源》,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

【编者按】董元奔,1971年生于江苏宿迁,高教自学考试华文文学专业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