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中国近代史考研真题,南京大学672中国现代史考研真题

南京大学中国近代史考研真题,南京大学672中国现代史考研真题

2018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 .禹贡

《尚书》中的一篇。 记述传说中夏禹时期我国的地理、水利、贡赋状况。 虽然作者不详,但被认为是战国时代的著作。 阐述了兖州、兖州、青、徐、扬、荆州、豫州、梁、雍州交界地区、山川治理经过、土质贫瘠的土地、物产资源概况,以及距王城远近确定的甸、候、绥、要、荒五服制度。 《禹贡》对我国地理学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2 .连横

战国时期纵横家宣传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其代表人物有公孙衍、张仪、苏秦等。 “合纵”即“群雄以弱攻一强”,“合纵”即“事一强攻众弱”,其区别在于各国对东、西两大强国齐或秦的不同关系各国南北相连,共同对付秦、齐一体,是一条竖线。 各国与秦、齐任一方勾结南北他国,是横加干涉的。 秦、齐在适当的时候也会通过加入服从集团来对付对方。 纵横的本质是战国时期各大国为拉拢国家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以达到兼并和扩张土地的目的。 纵横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 .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是新王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战略决战,这场大战的主战场位于昆阳一线,故有昆阳之战之称。 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少胜多战例之一,是决定新汉两军命运和未来中原王朝几百年国运、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 昆阳之战中,偏将军刘秀之战闻名天下。 昆阳之战不仅是刘秀击败王莽的关键战役,也为刘秀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 明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这样称赞昆阳之战的刘秀。 “一战摧毁大敌,顿使何宇平”。

4 .刘渊

刘渊、文字海、新兴人物、匈奴、匈奴首领冒顿单于之后,南匈奴单于的夫罗之孙、左贤王刘豹之子、母呼延,十六国时期前赵政权开国皇帝,在位304年-310年。 刘渊继承父亲死后部下,八王之乱时,诸王互相攻打,刘渊乘朝廷内乱自立于并州,称汉王,建立汉国,308年称帝,改元永凤。 310年刘渊病逝,在位6年,谥号为光文皇帝,庙号为高祖。

5 .王与马同天下

东晋一朝出现皇权与士族共天下的特殊政治局面。 西晋灭亡,北方士大夫纷纷南迁,构成江左五朝士族门阀的基本阵容。 琅邪王导/王敦,同样是江左政权的军政支柱。 琅邪王导、颍川庾亮、侨郡桓温、陈郡谢安等门阀家族,已与皇帝有“共天下”的政治权力。 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柱建立的。 东晋创立时,得到了北方士族代表人物王导等人的支持。 王导帮助司马睿赢得了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支持。 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绩最大,故以王导为丞相,王导族兄王敦为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掌权,故有“与王为马,共天下”之说。

6 .吐鲁番文书

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古代文献。 收藏在新疆博物馆。 文书属于东晋十六国至元代时期,主要为汉文,其次为古粟特文、突厥、回鹘、吐蕃文等。 出土地点主要是阿斯塔纳、喀拉拉、卓晋唐墓地。 内容涉及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多可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史料价值极高,是中国古文物珍品。

7 .九边军镇

九边又称九镇、明朝九边,是中国明朝弘治年间在北部边境沿长城防线相继设立的9个军事重镇。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指绵延万里的北部边防线先后设立辽东镇、蓼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9个边防重镇,历史上曾有“九边重镇” 九边重镇是明朝与蒙古残余势力防御作战的重要战线。

8 .古今图书集成

清代官修类书。 原名《古今图书汇编》,康熙时陈梦雷原编,雍正时蒋廷锡等奉谕校勘重组。 这本书收集了先秦至明末清初的古代文献资料,内容包括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科举、文化艺术、鸟虫草木、农桑渔牧、医药偏方等,图表6000余张,被誉为《康熙百科全书》。 清雍正六年武英殿以铜活字印刷64部,成为第一版。

9 .粮食长制

明代在各州县设立的粮食长负责征收租税的制度。 洪武四年创立。 根据该法律,各州县根据粮食征收额分为几个粮食地区,粮食地区设有粮食长度,粮食长度从粮食地区内容纳最多粮食的大户中选出。 实行粮食长制的目的是消灭官员贪污,方便民居就地交纳,保证税收。 永乐以后,粮长改为轮充、朋充后,百姓要充任,粮长一职成了简单沉重的封建徭役。

10 .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创作于宋钦宗靖康二年,是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追述。 记载多为宋徽宗崇宁至宣和年间北宋都城开封的情景,描写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平民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城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古籍。

三.简答题

简述《七略》的编辑及影响

西汉刘勰编纂的。 刘勰继承父亲刘向遗业,整理国家藏书,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编纂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 名为《七略》。 略编凡例,综述各类图书源流。 其余六部著作各种图书,共分三十八种。 六艺略九种,著录儒家经典、汉族解经作品及其他相关书籍; 诸子只有十种,包括著录先秦诸子和汉族哲学、政治、经济、法律著作的诗赋略五种,著录楚辞和汉族诗赋等文学作品; 军书只有四种,著有军事学著作; 术略六种,著录天文历及星相占卜书籍; 方略四类,著录医学及有关房中、神仙的书籍。 每本书投注作者、卷数。 《七略》保存着文化史的宝贵资料,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对后世目录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海上丝绸之路简述

形成。 汉朝时,丝绸主要从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廊,横穿新疆境内的陆上“丝绸之路”运往亚洲各国。 但陆上交通存在地理环境恶劣、旅游量远、运输量少等不利条件,唐后期土耳其等占中亚,西藏占河西陇右,占领元蒙古西征,破坏了中亚经济、文化等因素,使陆路丝绸之路衰落

发展。 主要航线有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种。 东海航线。 沿朝鲜半岛从日本或日本南岛出发,直接横贯东海至长江口一带的扬州、滁州、苏州、明州。 南海航线。 从广州出发,经南海、印度洋、波斯湾前往印度、锡兰、安息等国家。 这两条航线把中国和朝鲜、日本、东南亚、南亚和西亚连接起来,大量的丝绸、瓷器随着生产技术传到了这些国家。 宋代以后,随着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高,海外贸易有了更大的发展,丝绸向海外传播的数量和范围不断扩大,中国的商船可以从波斯湾经过今阿曼佐法到达亚丁乃至东非沿岸。 到明代郑和七次率船队航行,随船携带大量丝绸、瓷器、金银等宝物与亚非国家交换。 其船队规模之大,航海距离之远,在中外航海史上屈指可数。 同时,中国沿海的民间商人也突破海禁,渡海到东南亚各地做生意,显示了海上贸易的兴盛。 新航线开通后,海上航行的西班牙船队开辟了经菲律宾马尼拉通往拉丁美洲的航线,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源源不断地运往美国,成为当地人民喜爱的商品。

有意义。 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丝绸之路、养蚕丝织品、制瓷技术和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发明传播到世界各地,不仅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促进了世界各地的珍宝珍品和红薯、玉米、花生、烟草、西红柿等农作物和宗教

四.论述问题

1 .试论汉武帝财政的改革

改革金钱制度,将铸造权归还中央。

元鼎四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币,将钱币权力收归中央,由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弁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并为三官设立专用铸币机构。 货币重五铢,有“五铢”字,故又称五花钱。 五花钱作为法定货币通行全国。

盐铁归还官办,推行平准化政策。

汉初盐铁业自由经营。 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汉武帝采纳了大商人孔只和东郭咸阳的建议,开始实行盐铁的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立了行政机构进行具体管理。

元封元年,汉武帝采纳大农令桑弘羊的建议,在全国实行均势平输政策。 均质法主要是针对各郡国送贡品进京难、农民劳役负担重、贡品在运输中破损变质等问题而提出的。 各郡国的设置都是输官,让工官做车辆,加强运力,各郡国需要支付的贡品,除特优者仍须直接运京城外,一般贡品按当地市场价,折抵当地丰富廉价的特产,交给均运官,由这样解决了上述困难,国家财政收入也增加了。 平心而言,它是封建国家利用现有的大量物资和经济实力,逢高就卖,逢低就收购,稳定市场物价的经济活动。 为了执行这项法律,大农令被大司农充实调整,在其之下设立了平准令丞,专门管理此事。 平准法的推行,调整了供求,防止了富商囤积获利。

精打细算,发布告编令。

为了打击有钱人和高利贷者的经济实力,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汉武帝分别在元狩四年和元鼎三年颁布了计算令。 对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和车船所有者征收财产税。 对隐瞒不报、谎报者,鼓励知情者检举揭发,揭发属实的,全部财产被没收,处罚戍边一年,对被没收财产的一半给予检举人奖。 同时,禁止商人占有土地,违者没收。 中央通过这项政策增加了收入。

这些法令的实施,限制和打击了富商、豪强、贵族的经济势力,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暂时缓解了战争和奢侈浪费带来的困难。

2 .试论唐朝以后税收制度的变迁及原因

原因:唐中后期,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大量逃亡,唐政系丁身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唐政府相继推出了许多新的税收项目,使税收制度越来越混乱。 为了整顿租税制度的这种混乱,保障中央政府获得足够的税收以适应安史之乱后的新形势,唐德宗建中元年( 780 ),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朝对国家税收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 (在继承以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基础上

唐朝首次实行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规定,丁男每年向国家交纳2石小米,称为租赁。 交付绢2丈、棉3两或布2丈5尺、麻3斤,称为调。 每丁每年服徳役二十日,不服务的,每日输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为庸,亦称“败庸替役”。 “有田有租,有房有调,有身有庸”,官僚贵族有免租庸调的特权。

从唐德宗的时候开始实施两税法。 德宗建中元年,宰相杨炎提出的两税法,实质上是用户税和地税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 其主要内容是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计入收入,政府首先预算支出以确定应纳税总额。 实际上779年政府各项税收所得的钱、谷数,作为户税、地税的总额分配给各州各州多年来收入最多的一年的收入数作为两税总额分配给各地。 全国没有统一定额。 家庭税根据家庭等的高低来征收钱,家庭等高者多出钱,低者少出钱。 划分家庭等,取决于财产的多寡。 户税在征收时大部分钱折算成丝织品,征收钱的只有小部分。 地税按亩征收谷物。 纳税的土地,以公历14年的垦田数为基础。 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征收。 夏税6月缴纳,秋税11月缴纳。 由于夏秋两征,新税制被称为两税法。 对灭活的商人进行30分之一的征税,使其与定居者的负担均等。 税法实施了约800年,中途稍有变更。 北宋时期从户税分化为商税和间架税。 户税逐渐变成地方税,变成了只保留夏秋两征形式、一半收钱、一半收谷的两税。

两税法是适应当时情况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制度。 它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许多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户,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相适应。 两税法主要按丁口征税,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 这是中国封建经济新发展在税收制度上的反应,是封建税收制度的重要改革,是税收制度的重大进步。

2018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 .禹贡

《尚书》中的一篇。 记述传说中夏禹时期我国的地理、水利、贡赋状况。 虽然作者不详,但被认为是战国时代的著作。 阐述了兖州、兖州、青、徐、扬、荆州、豫州、梁、雍州交界地区、山川治理经过、土质贫瘠的土地、物产资源概况,以及距王城远近确定的甸、候、绥、要、荒五服制度。 《禹贡》对我国地理学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2 .连横

战国时期纵横家宣传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其代表人物有公孙衍、张仪、苏秦等。 “合纵”即“群雄以弱攻一强”,“合纵”即“事一强攻众弱”,其区别在于各国对东、西两大强国齐或秦的不同关系各国南北相连,共同对付秦、齐一体,是一条竖线。 各国与秦、齐任一方勾结南北他国,是横加干涉的。 秦、齐在适当的时候也会通过加入服从集团来对付对方。 纵横的本质是战国时期各大国为拉拢国家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以达到兼并和扩张土地的目的。 纵横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 .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是新王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战略决战,这场大战的主战场位于昆阳一线,故有昆阳之战之称。 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少胜多战例之一,是决定新汉两军命运和未来中原王朝几百年国运、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 昆阳之战中,偏将军刘秀之战闻名天下。 昆阳之战不仅是刘秀击败王莽的关键战役,也为刘秀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 明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这样称赞昆阳之战的刘秀。 “一战摧毁大敌,顿使何宇平”。

4 .刘渊

刘渊、文字海、新兴人物、匈奴、匈奴首领冒顿单于之后,南匈奴单于的夫罗之孙、左贤王刘豹之子、母呼延,十六国时期前赵政权开国皇帝,在位304年-310年。 刘渊继承父亲死后部下,八王之乱时,诸王互相攻打,刘渊乘朝廷内乱自立于并州,称汉王,建立汉国,308年称帝,改元永凤。 310年刘渊病逝,在位6年,谥号为光文皇帝,庙号为高祖。

5 .王与马同天下

东晋一朝出现皇权与士族共天下的特殊政治局面。 西晋灭亡,北方士大夫纷纷南迁,构成江左五朝士族门阀的基本阵容。 琅邪王导/王敦,同样是江左政权的军政支柱。 琅邪王导、颍川庾亮、侨郡桓温、陈郡谢安等门阀家族,已与皇帝有“共天下”的政治权力。 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柱建立的。 东晋创立时,得到了北方士族代表人物王导等人的支持。 王导帮助司马睿赢得了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支持。 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绩最大,故以王导为丞相,王导族兄王敦为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掌权,故有“与王为马,共天下”之说。

6 .吐鲁番文书

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古代文献。 收藏在新疆博物馆。 文书属于东晋十六国至元代时期,主要为汉文,其次为古粟特文、突厥、回鹘、吐蕃文等。 出土地点主要是阿斯塔纳、喀拉拉、卓晋唐墓地。 内容涉及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多可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史料价值极高,是中国古文物珍品。

7 .九边军镇

九边又称九镇、明朝九边,是中国明朝弘治年间在北部边境沿长城防线相继设立的9个军事重镇。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指绵延万里的北部边防线先后设立辽东镇、蓼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9个边防重镇,历史上曾有“九边重镇” 九边重镇是明朝与蒙古残余势力防御作战的重要战线。

8 .古今图书集成

清代官修类书。 原名《古今图书汇编》,康熙时陈梦雷原编,雍正时蒋廷锡等奉谕校勘重组。 这本书收集了先秦至明末清初的古代文献资料,内容包括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科举、文化艺术、鸟虫草木、农桑渔牧、医药偏方等,图表6000余张,被誉为《康熙百科全书》。 清雍正六年武英殿以铜活字印刷64部,成为第一版。

9 .粮食长制

明代在各州县设立的粮食长负责征收租税的制度。 洪武四年创立。 根据该法律,各州县根据粮食征收额分为几个粮食地区,粮食地区设有粮食长度,粮食长度从粮食地区内容纳最多粮食的大户中选出。 实行粮食长制的目的是消灭官员贪污,方便民居就地交纳,保证税收。 永乐以后,粮长改为轮充、朋充后,百姓要充任,粮长一职成了简单沉重的封建徭役。

10 .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创作于宋钦宗靖康二年,是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追述。 记载多为宋徽宗崇宁至宣和年间北宋都城开封的情景,描写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平民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城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古籍。

三.简答题

简述《七略》的编辑及影响

西汉刘勰编纂的。 刘勰继承父亲刘向遗业,整理国家藏书,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编纂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 名为《七略》。 略编凡例,综述各类图书源流。 其余六部著作各种图书,共分三十八种。 六艺略九种,著录儒家经典、汉族解经作品及其他相关书籍; 诸子只有十种,包括著录先秦诸子和汉族哲学、政治、经济、法律著作的诗赋略五种,著录楚辞和汉族诗赋等文学作品; 军书只有四种,著有军事学著作; 术略六种,著录天文历及星相占卜书籍; 方略四类,著录医学及有关房中、神仙的书籍。 每本书投注作者、卷数。 《七略》保存着文化史的宝贵资料,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对后世目录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海上丝绸之路简述

形成。 汉朝时,丝绸主要从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廊,横穿新疆境内的陆上“丝绸之路”运往亚洲各国。 但陆上交通存在地理环境恶劣、旅游量远、运输量少等不利条件,唐后期土耳其等占中亚,西藏占河西陇右,占领元蒙古西征,破坏了中亚经济、文化等因素,使陆路丝绸之路衰落

发展。 主要航线有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种。 东海航线。 沿朝鲜半岛从日本或日本南岛出发,直接横贯东海至长江口一带的扬州、滁州、苏州、明州。 南海航线。 从广州出发,经南海、印度洋、波斯湾前往印度、锡兰、安息等国家。 这两条航线把中国和朝鲜、日本、东南亚、南亚和西亚连接起来,大量的丝绸、瓷器随着生产技术传到了这些国家。 宋代以后,随着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高,海外贸易有了更大的发展,丝绸向海外传播的数量和范围不断扩大,中国的商船可以从波斯湾经过今阿曼佐法到达亚丁乃至东非沿岸。 到明代郑和七次率船队航行,随船携带大量丝绸、瓷器、金银等宝物与亚非国家交换。 其船队规模之大,航海距离之远,在中外航海史上屈指可数。 同时,中国沿海的民间商人也突破海禁,渡海到东南亚各地做生意,显示了海上贸易的兴盛。 新航线开通后,海上航行的西班牙船队开辟了经菲律宾马尼拉通往拉丁美洲的航线,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源源不断地运往美国,成为当地人民喜爱的商品。

有意义。 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丝绸之路、养蚕丝织品、制瓷技术和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发明传播到世界各地,不仅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促进了世界各地的珍宝珍品和红薯、玉米、花生、烟草、西红柿等农作物和宗教

四.论述问题

1 .试论汉武帝财政的改革

改革金钱制度,将铸造权归还中央。

元鼎四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币,将钱币权力收归中央,由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弁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并为三官设立专用铸币机构。 货币重五铢,有“五铢”字,故又称五花钱。 五花钱作为法定货币通行全国。

盐铁归还官办,推行平准化政策。

汉初盐铁业自由经营。 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汉武帝采纳了大商人孔只和东郭咸阳的建议,开始实行盐铁的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立了行政机构进行具体管理。

元封元年,汉武帝采纳大农令桑弘羊的建议,在全国实行均势平输政策。 均质法主要是针对各郡国送贡品进京难、农民劳役负担重、贡品在运输中破损变质等问题而提出的。 各郡国的设置都是输官,让工官做车辆,加强运力,各郡国需要支付的贡品,除特优者仍须直接运京城外,一般贡品按当地市场价,折抵当地丰富廉价的特产,交给均运官,由这样解决了上述困难,国家财政收入也增加了。 平心而言,它是封建国家利用现有的大量物资和经济实力,逢高就卖,逢低就收购,稳定市场物价的经济活动。 为了执行这项法律,大农令被大司农充实调整,在其之下设立了平准令丞,专门管理此事。 平准法的推行,调整了供求,防止了富商囤积获利。

精打细算,发布告编令。

为了打击有钱人和高利贷者的经济实力,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汉武帝分别在元狩四年和元鼎三年颁布了计算令。 对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和车船所有者征收财产税。 对隐瞒不报、谎报者,鼓励知情者检举揭发,揭发属实的,全部财产被没收,处罚戍边一年,对被没收财产的一半给予检举人奖。 同时,禁止商人占有土地,违者没收。 中央通过这项政策增加了收入。

这些法令的实施,限制和打击了富商、豪强、贵族的经济势力,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暂时缓解了战争和奢侈浪费带来的困难。

2 .试论唐朝以后税收制度的变迁及原因

原因:唐中后期,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大量逃亡,唐政系丁身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唐政府相继推出了许多新的税收项目,使税收制度越来越混乱。 为了整顿租税制度的这种混乱,保障中央政府获得足够的税收以适应安史之乱后的新形势,唐德宗建中元年( 780 ),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朝对国家税收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 (在继承以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基础上

唐朝首次实行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规定,丁男每年向国家交纳2石小米,称为租赁。 交付绢2丈、棉3两或布2丈5尺、麻3斤,称为调。 每丁每年服徳役二十日,不服务的,每日输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为庸,亦称“败庸替役”。 “有田有租,有房有调,有身有庸”,官僚贵族有免租庸调的特权。

从唐德宗的时候开始实施两税法。 德宗建中元年,宰相杨炎提出的两税法,实质上是用户税和地税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 其主要内容是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计入收入,政府首先预算支出以确定应纳税总额。 实际上779年政府各项税收所得的钱、谷数,作为户税、地税的总额分配给各州各州多年来收入最多的一年的收入数作为两税总额分配给各地。 全国没有统一定额。 家庭税根据家庭等的高低来征收钱,家庭等高者多出钱,低者少出钱。 划分家庭等,取决于财产的多寡。 户税在征收时大部分钱折算成丝织品,征收钱的只有小部分。 地税按亩征收谷物。 纳税的土地,以公历14年的垦田数为基础。 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征收。 夏税6月缴纳,秋税11月缴纳。 由于夏秋两征,新税制被称为两税法。 对灭活的商人进行30分之一的征税,使其与定居者的负担均等。 税法实施了约800年,中途稍有变更。 北宋时期从户税分化为商税和间架税。 户税逐渐变成地方税,变成了只保留夏秋两征形式、一半收钱、一半收谷的两税。

两税法是适应当时情况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制度。 它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许多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户,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相适应。 两税法主要按丁口征税,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 这是中国封建经济新发展在税收制度上的反应,是封建税收制度的重要改革,是税收制度的重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