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讲义 百度网盘,货币银行学讲义暨大

货币银行学讲义 百度网盘,货币银行学讲义暨大

货币银行学讲义

第一节什么是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是研究货币、信贷、银行活动一般规律的科学,探讨了金融经济运行的一般形式、规范、原则、操作程序。

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既具有宏观性、综合性、战略性和微观性、个别性、适用性。 它既是政治经济学的具体和深化,也是金融经济自身运行规则、规律及经营管理方法的概括和升华。

创造发明学说认为货币是由国家或先哲创造的。

被认为容易交换的货币是为了解决直接物物交换的困难而产生的。

保存财富被认为是货币是为了保存财富而产生的。

先王制币认为圣王先贤是为了解决民间交换困难而制作的。

司马迁的货币起源学说认为货币是沟通产品交换的手段。

逻辑线索:商品及其价值二重性与货币的联系

历史线索:货币是价值形态和商品生产、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第二节为什么要学习货币银行学

1、发展市场经济所需资本依靠金融供给。

2、市场经济的资本再分配通过金融市场完成。

3、金融业的发展制约着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

4、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也要运用金融政策。

5、国际经济和文化交流也离不开金融业。

第三节货币银行学习什么知识?

1、货币和货币制度

2、货币供求均衡

货币3、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4、货币政策

1、信用和信贷工具

信用2、利息和利息率

货币银行学1、金融体系概述

金融系统2、商业银行

3、中央银行

4、其他金融工具

金融市场—-金融市场

国际金融—-国际金融

金融发展2、金融风险与非金融风险管理

3 .金融和经济发展

第四节如何学习货币银行学?

一.学习货币银行方法

1、端正学习态度,学以致用。

2、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

3、充分吸取古今中外管理学理论精华,吸取精华,弃糟粕。

4、处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管理理论时,不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也不会谄媚外国,全盘西化。

5、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章

第一节货币的产生和发展

一.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

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1、商品是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2、商品含有许多矛盾。 使用价值和价值、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个体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个体劳动和社会劳动。

3、解决上述矛盾的方法是更换。 通过交换,一种商品的价值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该商品具有价值的表现形式,简称价值形式。

货币是以商品价值的形式发展起来的

1、简单的价值形式:语义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利弊。

一只绵羊=两把石斧

2、扩张的价值形式:指利弊。

=2石斧

=茶叶10斤或

一只绵羊=一袋小麦或

=5斤烟叶或

=金2克或

=其他商品

3、一般价值形式:指利弊。

2石斧

或茶叶10斤

或一袋小麦=一只绵羊

五斤烟叶

或金2克

或其他商品

4、货币形式:指利弊。

2石斧

或茶叶10斤

或1袋小麦=2克黄金

五斤烟叶

或一只绵羊

或其他商品

二.实物货币转为电子货币

1、实物货币:自然物或劳动产品充当货币。 例如盐、毛皮、农具、贝类等。

2、金属货币:贱金属货币贵金属铜金、银称量货币铸币。

金属称量货币:以金属块流通,交易时称其质量,报价英镑、泰铢等成色。 铸币:由国家证明,具有规定重量和成色,铸造成一定形状的金属块。 如秦始皇时期的“半两”铜钱、清代银铸等。

3、可兑现信用货币:由于缺乏贵金属货币材料,基于货币流通手段产生了可兑现银行券。 是金银的价值编号,表示金币的流通。

4、未兑现信用货币:货币发行不以黄金为基础,以国家信用为基础

以为基础。 这是国家强制发行流通的纸质商品

货币不能像北宋的“交子”、美国的“绿背”那样兑现

钞票”。

5、储备货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货币范围不断扩大,不仅是铸币

包括现金和可转移的活期存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准货币”,货币由有形转向无

形状。

6、电子货币:随着电子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子货币”

系统转移”正在走向信用卡、电子转账等“电子化”

兑换等。

第二节货币的本质和功能

一、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是一种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1、货币是商品,具有共同的特点

2、货币不是普通商品,是特殊商品,是一般等价物,具有表达一切商品价值、与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

3、货币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4、人民币是一种价值符号,虽然没有价值,但它表示一定量的价值流通,是一般的等价物。

5、人们的金钱观和“货币拜见”、“拜金主义”。

二.货币功能

1、价值尺度:意义价格观念货币、价格标准。

2、流通手段:指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的现实货币,也可以是没有价值的货币。

3、储存手段:金属货币制度下储存手段的功能意味着蓄水池的作用保证现实货币才能发挥储存手段的功能。

4、支付手段:指现实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在现实经济中的表现。

5、世界货币:意义现实货币不能是本国货币。

货币在表达和衡量所有其他商品价值时,执行价值尺度功能。

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的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就有价值。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由商品价值决定。 货币单位是以货币表示的价值计量单位,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功能所需的技术规定。

储藏手段是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人们作为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的功能。

货币产生以来,货币的储存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当货币作为价值独立运动的形式单向移动时,执行支付工具的功能。

在流通中,货币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功能交替发挥作用。

在现代商品经济中,支付手段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同时也可能超越国内流通领域,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对执行世界货币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马克思关于世界货币的论述是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进行的。 世界货币功能具体表现为国际市场上的支付手段、购买手段和财富转移手段。

三.货币对经济的影响

1、货币面纱论:重视货币流通手段的作用,认为货币只是交易的媒介。

2、金融深化论:货币化与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呈正向关系。

3、现代货币数量论:货币政策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工具。

第三节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及其内容

1、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它是国家有关货币的法令、条例等的综合组成。

2、货币制度的组成部分

货币界定货币货币:是货币制度的基础,不同的货币构成不同的货币制度。

货币单位的确定:包括货币单位的名称和所含货币金属的重量的确定。

本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流程:本币又称主币,是国家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是一国的基本货币,在金属货币制度下,名义价值=实际价值,可以自由铸造、自由流通、无限法律补偿; 辅币是无价值货币,用较便宜的金属铸造,名义价值大于实际价值,限制铸造、有限法补偿。

(一)规定货币材料,即确定哪些商品可以作为货币材料。

(二)规定货币单位,即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值”。

(三)规定主要货币和辅币:主要货币是一国流通中的基本货币,辅币是小面额货币,不超过主要货币单位。

(四)自由铸造、限铸,即金属货币流通下货币铸造权的规定。

(五)法律规定有限补偿和无限补偿,即货币具有多大的支付能力。

(六)准备制度。

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为本币的货币制度,历史悠久。

金银复本位制是金银两种铸币同时法定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金本位制是指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等以黄金为功能货币的货币制度。

(一)金币本位制:金币可以自由铸造; 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币,黄金可以自由出口到边境。 金币本位制: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金币本位制的稳定因素被破坏了。

(二)金块本位制和金汇本位制是不完善、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

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是无金属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对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依法进行货币补偿。

我国的货币制度是人民币制度。 人民币制度是一种未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由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实行管理控制。

4、建立储备制度:黄金制度下的储备制度,也称为黄金储备或黄金储备,它是一国货币稳定的基础。 黄金准备的用途有三个:

扩大或缩小国内金属货币流通准备金

支付存款或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

国际支付的准备金。

二.金属本位货币制度

1、银本位制:是较早的货币制度之一。 其内容如下。

规定银为货币金属,银币具有无限的法律补偿能力;

规定银铸币的重量、显色、形状及货币单位;

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融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银币。

银本位制崩溃的原因:金贵银便宜,而且银行不方便大宗交易。

2、金银复本位制:黄金铸币和白银铸币同时作为本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可分为三种类型。

平行本位制:金铸币和银铸币都是按照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流通,国家不规定两种货币的交换比例,有市场自发的决定。 弊端:有两种标价,价格不断波动,使交易陷入混乱。

双本位制:金铸币和银铸币按政府规定的法定比率流通,弊端:黑市价、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跛行本位制:黄金铸币和白银铸币同时成为本币,有法定的固定比例,但政府规定金币可以自由铸造,但不能银币,银币退化为金币的价值符号。 是从金银复本位制过渡到金本位制的货币制度。

3、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为功能货币的货币材料的货币制度。 金本位制有三种类型:

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也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 其特征如下。

金币可自由铸造、自由熔化,有无限法律补偿能力,其他金属铸币限制铸造;

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币

黄金可以自由输入输出

货币存量均为黄金,以黄金进行国际结算。

金币本位制的两大自发调节机制:

主动调节货币流通量,稳定物价

主动调节外汇汇率,稳定汇率。

金块本位制:又称生活金本位制,国内不铸造、流通金币,流通银行券; 黄金集中存放在政府的银行券在一点数量以上,在一定用途内可以兑换成与发行银行等量的黄金。 在英国规定400盎司为下限。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 实行这一制度的国家,货币单位仍有规定含量,但没有黄金流通,而是把黄金集中储存在实行金本位制的另一个国家。 国内流通银行券、银行券不能换黄金,但可以换外汇。 这是一种从属的货币制度。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金汇兑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不完全的金本位制。 没有黄金流通,也不能自由兑换成黄金,是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三.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1、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是流通纸币的货币制度。 纸币是国家强制发行流通、不兑换金银的纸质货币符号。

2、放弃金本位制,实行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的必然性。 黄金生产增量不足的社会财富巨大浪费; 钱在各国分布不均。

3、不实现信用货币制度特征:

国家允许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并且具有无限的法律补偿能力。

货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构成。

货币主要通过银行的信用渠道投入。

货币供应量受该国经济发展的制约,货币管理成为政府的日常工作。

货币供应量不受贵金属量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弹性。

4、人民币是信用货币,通过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投入的人民币发行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债务,人民币所有者是债权人。 人民币发行应当遵循集中统一发行原则、经济发行原则、计划发行原则三原则。

四.货币制度和国家主权

1、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不是国家主权的创造物,但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产生后,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权,把货币制度作为国家主权的一环,禁止其他个人和组织干预货币制度。

2、商业银行储备货币的产生,侵蚀了国家货币发行的垄断权,电子货币和网络银行的出现,削弱了国家货币发行的垄断权,国家也不再强调货币的国家主权特征,向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放权,货币制度与国家主权的关系进一步分离。

3、中国的货币制度体现了“一国两制”、“一国多货”的特点。

第二章信用和信用工具

第一节信用及其发生

一.信用的产生

1、信用是指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借贷是指商品和货币的所有人,将商品和货币临时转让,并按照约定的时间,到期由商品和货币的借款人按数归还,并附带一定额度的利息的行为。

2、信用是价值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向转移。

3、信用在不同的社会体现着不同的生产关系。

4、信用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贫富差距和剩余产品的出现是信用产生的条件。 实物贷款和货币贷款是贷款活动的两种形式。

二.信用发展

1、高利贷信用

高利贷信用是以获得高利息为特征的借贷活动,是生息资本的古老形式,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广泛发展,成为支配性的信用形态。

高利贷的借款人是小生产者、奴隶主和地主高利贷是商人、宗教机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统治者。

高利贷特点:利息率高、非生产性、保守性。

高利贷的作用:促进导致生产力衰退的自然经济解体和商品经济发展。

高利贷是阻碍生产发展,引发对高利贷的斗争,形成新的生产方式的推动力。

2、资本主义信用

资本主义信用表现为出借资本的运动。 贷款资本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而临时借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是生息资本的一种形式。

资本是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资本循环和周转中,一方面出现了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 另一方面,出现了资本的暂时需求,信用中介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资本主义借贷资本。

贷款资本的特征:

借贷资本是作为商品的资本。

贷款资本为所有权资本。

贷款资本有特殊的运动形式。

借贷资本最具有拜物教性质。

资本主义借贷资本反映了资本家、职能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3、社会主义信用

社会主义信用也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社会主义信用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信用,它反映了借贷之间根本利益一致的关系。 因此,社会主义信用是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服务的信用形式。

第二节信用形式

一.商业信用

1、商业信用含义

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直接与商品交易相联系的信用。 一是提供商品商业信用;一是提供货币商业信用。 基于商业信用产生了商业票据。 商业信用是整个信用形式的基础。

2、商业信用特点

通过商业信用借贷的资本是处于产业资本循环过程最后阶段的商品资本。

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企业。

商业信贷供需在产业周期各阶段与产业资本状态一致。

3、商业信用边际

商业信用的规模和数量有一定的限制。

商业信用有严格的方向性。

信用力是有限度的。

二.银行信贷

1、银行信贷含义

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和各种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向企业提供的信用。 主要形式有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等。

2、银行信贷特点

银行信贷以货币形式提供,克服了商业信贷数量和规模的局限性。

银行信贷可以将货币资本提升到需要的部门和企业,克服了商业信贷方向的限制。

银行的信用稳定性和信誉度高,克服了商业信用信用能力的局限性。

在产业周期的各个阶段,银行信贷动态与产业资本动态不一致。

三.国家信用

1、国家信用含义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作为债务人利用债券筹集资金的形式,包括国内信用和国外信用。

国家信用的债务人是国家或者政府,债权人是购买债券的企业和居民或者对外提供融资的国家等。

2、国家信用的作用

是调节政府收支不平衡的手段。

是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

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四.消费信贷

1、消费信贷含义

消费信用是指企业和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以消费为目的的信用。

2、消费信贷形式

分期付款信用。 购买消费品的人,首次按照规定的比例支付一定的现金,其馀的款项必须分期偿还。

不是分期付款。 债务人统一支付的信用,一般由银行向债务人贷款。 融资银行应当与企业协商,接受贷款者应当购买指定制造商的指定商品。

信用卡。 顾客信用购买的凭证,持卡人可以用信用卡在特约店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 此外,还可以向发卡银行或其代理商支付小额现金。 特约商户向发卡机构收费,发卡机构定期与持卡人进行计算。

3、消费信贷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消费信贷的发展扩大了需求,刺激了经济发展。

消费信贷的发展给经济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五.股票信用

1、股票信用含义

股票信用是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2、股份制成为信用形式的原因

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资本所有者以利息和红利作为转让资本使用权的代价。

股票有很强的变现能力。

股份有限公司的存在是以信用关系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

3、股权信用的组织形式——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兴办的企业或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分为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两合公司。

六.合作信用

1、合作信用含义

合作信用是信用领域中合作经济的形式,最初是资产阶级反对高利贷的手段之一。

2、合作信用的组织形式——信用合作社

3、合作信用原则

自愿结合、自我服务、民主管理、权力平等、广泛合作、按贡献分配。

七.租赁信贷

1、租赁信用含义

租赁信用是指通过出租设备和工具来收取租金的信用形式。 物品租赁期间,物品所有权仍归出租人所有,承租人有使用权。 一般说来,租金高于同期银行的利率。 租赁期满,承租人可以返还租用的设备,也可以作价购买。

2、租赁信用形式

融资租赁。 又称财务租赁,由承租人选择所需的机械设备,由租赁公司出资购买,租给承租人使用。

经营租赁。 也叫服务租赁,就像不完全支付的短期租赁一样,出租人需要提供特殊的维修和保险等服务,租金很高。

维修租赁。 融资租赁的一种形式,租金包括维护、保养和保险等费用。 房租很贵。

杠杆作用。 又称平衡租赁,出租人自筹资金20%至40%,剩余部分资金以租赁设备收取的租金为担保向银行贷款。 是投资和信贷相结合的租赁形式。

八.国际信贷

1、国际信用含义

国际信用又称国际信用,是指国际间的借贷行为。

2、国际信用形式

国际商业信用。 是指出口商通过延期付款向进口方提供的信用。 它一般通过国际银行信贷来实现。 材料加工和补偿贸易也属于国际商业信用。

国际银行信贷。 是进口国和出口国双方银行向进出口商提供的信用,以出口信用的方式出现,分为卖方信用和买方信用。

政府间信用。 是国与国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由政府和财政部出面借贷。 特点:利率低、期限长、条件优惠,具有援助性质,一般附有限制条款。

国际金融机构信贷。 全球或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向成员国提供的信贷。 特点:期限长、利率低、条件优惠,但审核严格,一般用于信用国家的经济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信用工具

一.信贷工具的特点和分类

1、信用工具的含义

信用工具又称金融工具,是书面发行流通,保证债权人或者投资者权利的凭证,是资本的载体,是重要的金融资产,也是金融市场交易的对象。

2、信用工具特点

归还性。 债权人或者投资者可以按时收回债权金额。

流动性。 债权人或投资者可以改变信用工具回收投资。

收益性。 债权人或投资者可以通过信用工具获得定期或不定期的利润。

风险。 债权人或者投资者应当对其持有的信用工具承担一定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

3、信用工具分类

根据信用工具发行人的地位进行分类,分为直接信用工具和间接信用工具。

根据信用工具融资期限的长短,可分为长期信用工具和短期信用工具。

根据是否持有所投资生产的所有权,分为债务证书和所有权证书。

根据发行信用工具的地理范围,可分为地方性信用工具、全国性信用工具和世界性信用工具。

二.支票

1、支票含义

支票是活期存款的存款人支配银行从其账户向票面指定人或持票人以一定金额支付的无条件支付命令书。

2、支票分类

根据是否记载收款人姓名,分为记名支票和无记名支票。

根据支付方法不同,分为现金支票、转账支票、保证支票。

3、支票性质

被存支票的人从银行提取现金时,它是普通的信用凭证,被存支票的人用来支付给第三方时,它已经被信用货币化。 支票的流通节约了现金的流通。

三.商业票据

1、商业票据含义

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的工具,是记载商业信用债权或债务的凭证。

2、商业票据特点

商业票据是基于商业信用而产生的。

商业票据的票面上一定要注明特征的内容。

商业票据具有不可争辩性。

商业票据具有流动性。

3、商业票据分类

期票,又称本票,是债务人在一定期限内无条件向债权人支付的债务凭证。 期票的当事人只有出票人和收款人。

票据是债权人向债务人发行的、命令持票人或者第三方支付一定金额的无条件支付命令书。 汇票应当在承兑后生效,承兑汇票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

4、商业票据流通与转让

背书转让。 商业票据可以在一定限度内背书转让。 通过把票据转让给别人来背书的人称为背书人,接受票据的人称为背书人。 记者也被称为“第二债务人”。

打折。 贴现是持票人向银行提交未到期票据,银行扣除贴现日至到期日的利息后支付给现金的行为。

四.债券

1、债券含义

债券是债权债务凭证是债券所有者有权向债券发行人定期取得一定利息收入并到期回收本金的融资工具。 债券不到期就可以出售。

2、债券分类。

公债:政府负责偿还以弥补财政赤字的中长期债务凭证。

与国债(国债)、公债没有本质差别,期限不到一年,是短期债券。

地方债:因地方政府财政需求而由地方政府发行并负责偿还的债券。

按发行主体分类

公司债券:作为企业为筹资发行的长期债务凭证的企业发行债券有明确的目的

由于信用不如国债,利率高的各国对企业发行公司债券有严格的限制。

金融债券: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是银行外来资金的一部分。

短期债券: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下的债券。

按偿还期限分列的中期债券:融资期限在1年以上10年以下的债券。

债券长期债券:融资期限在10年以上的债券。

担保债券:又称担保债券,是以某担保为担保发行的债券。

按担保与否分开

信用债券:以发行人信用发行的、无任何担保的债券。 发行人必须有很高的信用信息。

固定利率债券:在债券到期之前,利率保持不变,利息在此利率计算中支付。

按利率计算是否为固定份额

浮动利率债券:发行债券的利率应当定期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经常调整。

息券债券(带有各期息券的债券,注明利息的支付时间和金额,又称“剪息券”。

按利息支付方法分开

贴现债券:以贴现发行的债券,利息为票面和市价的差额。

五.股票

1、股票含义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向股东证明出资资本额、发行取得股利权利的书面凭证,是在资本市场上借贷以实现长期投资的工具。

2、股票相关概念

股东:股份的所有者,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际所有者。 股东无权撤回实交资本,但可以出售股票。

股份有限公司。

3、股票分类。

普通股是指其所有者的股利收益随着股份有限公司利润的变动而变动。

有以下权利:

1、参与经营权:选举权、被选举权、发言权、表决权。

普通股2、盈余和剩余财产分配权。

3、优先认股权。

按性质分类

股票优先股是指股东有优先于普通股股东的红利和优先于普通股的资产

求偿权的股票。 具有以下特征。

偏好股票1、股利收益提前确定。

2、普通股前获得股利,提前获得剩余资产请求权。

3、不得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没有认识到股权。 不要分享企业的高利。

4、分为累积性和非累积性。

记名股票:将股东姓名记入股票及股东名册,记名股票转让应当提交公司办理过户

手续。

无记名分

无记名股票:不记载购买者姓名,可以任意转让。

六.金融衍生产品

1、金融衍生产品的含义

金融衍生产品是指从原生金融资产衍生出来的金融工具。 以合同的形式出现,其价值取决于母语金融机构的变动。

2、金融衍生产品的主要形态

金融期货是指交易双方因处于固定场所而以公开招标方式成交后,约定在未来某一天以确定的价格买卖标准数量金融商品的合同,包括利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和货币期货。

金融期权:一种合同,允许期权所有者有权在某个未来日期或之前以商定的价格买卖金融工具。 分为买权和卖权。 期权是权利而不是义务,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平等的。

交换协议:是交易双方协商一定时间后交换支付的合同。 主要有货币交换和利率交换。

远期利率协定:交易双方在未来某一时刻对某一特定期限的存款支付利率的合同。

第四节信用对经济的影响

一.信贷和生产

1、信用促进了利润的平均化。

2、信用的存在可以节约流通费用。

3、信用促进了股份制的快速发展,扩大了生产规模。

二.信贷和消费

1、调节消费。

2、减缓消费。

3、刺激消费。

三.信贷和经济调整

金融体系的形成和多种信用工具的出现,为国家利用信用调节国民经济活动创造了条件。

国家利用信贷调节经济活动的主要方面是通过收紧或放松银根,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全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供求。

四.信用和危机

信用不是引起整个社会经济危机的原因,但信用可以加强或缓解经济危机。

第三章利息和利息率

第一节利息的本质

一.利息的产生和定义

1、利息定义

利息是货币所有者通过出借货币或货币资本从货币使用者那里获得的报酬,是贷款资本的增加额或使用贷款资本的代价。

2、利息本质

利息是剩余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利息反映了不同社会的生产关系。

利息是货币资本的价格。

二、关于利息本质理论的不同观点

1、利息报酬论

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金融和洛克提出,认为利息是贷款人借出货币给自己带来不便或承担风险而获得的报酬。

2、资本生产力论

一位庸俗的经济学家曦主张,资本也像自然力一样具有生产功能,所以借款人必须借入资本从事生产,并将其部分价值用于支付资本生产力的报酬。

3、节欲论

希尼尔声称,利息是资本转让者“节欲”的报酬。

4、弹性偏好论

根据凯恩斯提倡的,利息是“在一个特征时期内,人们放弃货币周转灵活性的报酬。

三.利息计算方法

1、单利利息

单利利息是指在计算利息额时,不论期限长短,只按本金计算利息,所产生的利息不再加入本金重新计算利息。 优点:手续简单,便于计算借款成本,有利于减轻借款人的利息负担。 计算公式如下。

I=PRD

2、复利利息

计息,是指在计息时,将一定期限内产生的利息加本金计算利息,逐期滚动利息,俗称“滚息”。 优点:有利于增强资金使用的时间观念,发挥利息杠杠作用,提高社会资金使用效益。 计算公式如下。

I=P〔n -1〕

第二节利息率

一.利息率的定义

1、利率定义

利率是指利息额与预付贷款资本价值之比。 这是衡量贷款资本增值程度的数量指标。

2、利息率计算公式

R=g/g100%

3、利息率表示方法

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

4、利息率相关性质

利率是既定的明确量。 0RP ( ) RP ) )。

二.利息率分类

1、市场利率和官方利率

市场利率是指贷款货币市场上贷款双方通过竞争形成的利率。 包括贷款双方直接融资时商定的利率和在金融市场买卖各种有价证券时的利率。 市场利率是贷款资本供求状况的指示器。

官方利率是指一国政府通过中央银行确定的各种利率,银行工会确定的各会员银行必须执行的利率也是官方利率。

公定金利率变化表明政府货币政策意向,对市场利率有重要影响; 市场利率的变化非常敏锐地反映了贷款资本的供求状况,是国家制定官方利率的重要依据。

2、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

存款利率是指客户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存款所获得的利息与存款金额的比率。

二.利息率分类

贷款利率是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所收取的利息与贷款本金的比率。

存款差距是影响金融部门经营状况的主要因素。

3、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

短期利率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利率。

长期利率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利率。

短期利率一般低于长期利率。

4、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是利率不随贷款资本供求情况而变动,在整个贷款期限内固定的利率,适用于短期借款。

浮动利率又称浮动利率,是利率随市场利率变化而定期调整的利率,适用于中长期贷款。

二.利息率分类

5、差别利率和优惠利率

差别利率是指不同种类的贷款和借款人采用不同的利率,根据期限、行业、项目、地区等进行。

优惠利率是差别利率的一种,是指国家支持的贷款种类和对借款对象实行优惠的低息贷款。

6、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是指用名义货币表示的利率。

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 也就是说:

Re=Rb-RP

三.利率体系和结构

1、利率体系含义

利率体系是指存在于一个经济运行体中由各种利率组成的有机整体,主要包括利率结构、利率传导机制和利率监管体系。

2、利率结构

我国的利率结构包括中央银行利率、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利率,他们的关系如下

中央银行率

商业银行利率

市场利率

3、利率传导机制

中央银行再贴现率

商业银行利率

市场利率

买卖有价证券

货币供应量

市场利率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市场利率(中介目标)

其他利率

4、利率监管系统

我国利率监管体系反映在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利率管理暂行规定》中: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负责制定全国利率政策和管理全国利率; 各分行负责辖区内利率政策的贯彻、组织实施及监督检查; 各级经营性金融机构负责国家利率政策的执行。

四.利率管理体制和利率市场化

1、利率管理体制

利率管理体制是一国政府管理利率的政策、方针、制度的总称。

西方国家一般实行利率自由化,采取间接的利率管理体制。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取直接的利率管理体制。

2、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国家放弃直接的利率管理,建立以市场利率为基础、能够灵活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具有灵活有效传导机制的间接利率体系变革过程。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实现金融体制和信贷资金经营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 我国利率市场化采取渐进方针,遵循“先造外汇再本币、先贷款再存款”的原则。

第三节影响利息率变化的因素决策及影响

一.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1、平均利润率是决定利息率的基本因素。

2、供需竞争对利率的影响。

3、社会再生产状况是影响利率的决定性因素。

4、物价对利率的影响。

5、国家经济政策对利率的影响。

6、国际利率水平对国内利率的影响。

二、影响我国利率的主要因素

1、企业承受能力。

2、市场资金供需情况。

3、物价波动。

4、银行利润。

5、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

三.西方利率决定理论的几点观点

1、储蓄投资利率论

马歇尔倡议认为,利率由储蓄和投资的平衡点决定。

三.西方利率决定理论的几点观点

2、货币供求利率论

凯恩斯提出的,认为货币需求和货币供应决定利率。

三.西方利率决定理论的几点观点

1、IS—LM利率论

希克斯提出的,汉森的发展,认为利率不仅是储蓄和投资的影响,还与收入有关。

第四节利率的作用

一.利息调节经济活动原理

1、通过调整利率可以调节货币所有者和货币使用者的经济利益,因此利率对经济活动有调节作用。

2、利率调整经济活动的重要条件是货币所有者和货币使用者必须讲经济效益。

二.利率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

1、利息率对筹集社会资金的作用。

2、利率具有调节信贷规模和结构的作用。

3、利息率有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作用。

4、利率对物价稳定的影响。

5、利率对货币流通的调节作用。

三.复利在经济中的应用

复利在经济中的应用之一是求出未来货币的现值。 现值是指未来货币的现值。 求出未来货币现值的过程叫做未来折扣。 实际上是复利的逆运算,计算公式如下。

PV=S/n

四.收入资本化和虚拟资本

1、收入资本化

收入资本化是指在利息作为独立范畴存在的条件下,每笔固定的、有规律的收入被视为一定资本的利息。 租金、地租、股息等。 利息独立化是收入资本化的基础。

2、虚拟资本

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中必然的资本存在形式。 货币所有者为了在不改变所有权的情况下转让其使用权并获得增值,必须表明所有权,并持有定期可获得收益的证明书。 该证书是虚拟资本。

五.利率与其他经济杠杆的协调

利率要有效地起到调节经济活动的作用,必须与价格、税率等经济杠杆相协调。

第四章金融体系

第一节金融体系概述

一.金融体系概念

1、金融体系含义

是指金融要素的配置及其动态观念系统。 它是一个国家运用行政法律形式和经济规律决定的金融体系结构以及构成该体系的各种类型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职能作用和相互关系。

2、金融体系类型

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多元金融体系。 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商业银行为主体,多个金融机构共存的金融体系。

一元金融系统。 一般将中央银行的职能和商业银行的职能集中在一个国家银行的金融体系中,在这个体系中另设专门的银行。

二.金融体系的产生和发展

金融体系的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密切相关。

在自然经济状态下,金融体系是一种业务单一、规模小的货币经营组织,俗称货币经营业。

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金融体系是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的金融体系。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金融体系是以大银行、大市场为主体,金融制度体系、组织体系、市场体系相融合的有机整体。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期,金融体系向金融国际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国际化的金融体系。

三.金融体系的基本内容

1、金融组织体系。

金融组织体系是现代金融活动的基本载体,金融组织体系可分为两种类型。

负债为“货币”的金融机构。 包括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债务不是“货币”的金融机构。 也称为非货币发行机构,包括储蓄机构、保险机构、其他金融机构和次级金融中介机构。

2、金融市场体系

金融市场体系是由基于特定规则形成的金融市场要素相互关联构成的有机整体,包括以下类型:

直接金融市场

按交易中介分开

间接金融市场

货币市场

按交易期限分开

资本市场

发行城市

按交易手续分开

流通市场

金融市场有形市场

按交易地分类

无形市场

国际金融市场

按交易地区划分全国金融市场

国内金融市场

现货市场区域金融市场

按交接时间分开

期货市场

按金融资产形态划分,有拆借、票据、证券、黄金、外汇、保险、存款单等市场。

以往的业务

证券业务

革新业务

财产保险海上保险

保险业务人身保险农业保险

责任保险保证保险

3、金融业务体系中央银行业务

银行业务

商业银行业务

金融信托业务

其他业务融资租赁业务

金融咨询业务

4、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体系是由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金融监管职能的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 一般包括金融监管机构、金融监管内容和金融监管办法。 其中金融监管机构是金融监管体系的主要方面。 在金融监管机构中,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当局居于核心地位。  

第二节金融体系安排的总体原则

一.协调性原则

1、合作性原则的含义

金融系统的协调性是指金融系统各要素之间、金融系统与经济各要素、金融系统与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协调性。

2、协调性原则的必要性

金融体系协调性原则是由人、社会和经济所具有的系统特征决定的。

金融体系协调性原则是由人类社会的结构特征所决定的。

金融系统协调性原则是由人、社会、经济运行各要素、金融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依赖性特征所决定的。

二.客观性原则

1、金融要素的客观性。 是指构成金融要素的货币、资本、金融制度、金融商品等要素具有客观性。

2、金融运行环境的客观性。 指经济、政治、文化、宗教、法律等因素的存在表现为相对稳定的常态,具有客观性,不转移人们的意志。

三.绩效原则

金融体系的绩效性是指金融体系功能的发挥和效率的提高。 金融体系的绩效性是市场经济的本源要素是市场经济动力的核心金融体系的绩效评价是金融要素有效配置的客观要求

四.可持续发展原则

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决策者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实现金融要素配置的可持续性,避免出现金融决策负面效应“后置”和“功能预期实效”现象。

第三节金融体系评估

一.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理论

1、金融体系竞争力强取决于货币、资本在两个市场的运行情况。

2、具有竞争力的金融体系表现:

在资本市场上,市场机制特别是利率机制和汇率机制的有效运行; 多层次金融机构共存的有序竞争金融体系国际化和一体化程度较高。

在货币市场上,银行金融活动开放透明; 政府对金融活动的干预是适度有效的。

3、健全的金融体系将带来金融市场效率,促进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二.金融体系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1、资本成本竞争力

资本成本是指使用资本所需的成本,反映了金融系统运行效率的高低。

资本竞争力指标体系反映了金融体系对资本形成的支持程度,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大小。 资本成本竞争力指标体系有三个指标

短期实际利率。 扣除通货膨胀率后的年平均贴现率或银行利率。

企业资本成本的高低。 为企业筹资的成本是多少?

国家信用评级。 反映该国对外筹资能力强、资本成本大。

二.金融体系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2、资本市场的效率竞争力

这反映了资本市场上企业筹资的途径及其难度。 该指标体系由8个指标构成。

企业财务状况。 主要指企业的偿债能力和债权结构。

相信。 反映企业获得银行资本的容易性。

外国金融机构。 海外金融机构进入本国的容易度,也就是本国的对外开放度。

外国企业进入当地资本市场的限制。

本国公司进入外国资本市场的限制。

国际保理业务。 国际保理业务在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表明外贸部门的资本效益越高。

股市为企业提供资金。 反映企业直接融资的便利性。

风险投资公司。 反映企业获得风险资本的难易程度。

3、股市活力竞争力

股票市场筹资额。 反映了一级市场规模的大小,表明了直接吸收资本能力的强弱。

股票市场的人均交易额。 反映二级市场规模的大小,是股市活力的直接体现。

国内上市公

司数。反映股票市场对国内公司的支持程度。

股东的权利和义务。反映上市公司的规范程度。

内幕交易。反映股票市场的完善程度。

4、银行部门效率竞争力

银行部门效率是衡量在货币市场上银行部门的服务质量。包括下列指标:

中央银行政策。反映中央银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效率。

银行规模。用资产列世界前500家银行的数目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银行规模。

银行部门资产占GDP的比重,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发展的程度。

利差。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

对金融机构的法律监管。反映中央银行的监管质量。

对金融交易的信任。反映银行部门的的交易是否有可靠的保证。

金融机构透明度。反映银行部门是否能够提供他们活动的充分信息。

金融教育。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教育是否普及。

金融技术人才。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市场上金融人才的多少。

信用卡发卡量。

信用卡交易量。

第四节 金融体系的未来走势

一、建立以全能银行为基础的现代化金融体系。

世界各国的金融制度可以分为两种:全能银行制和专业银行制。全能银行制实行混业经营,专业银行制实行分业经营。

1999年,美国废除了CS法案,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准许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混合经营,这标志着全能银行制为基础的现代金融制度确立了。

二、中国的分业经营体制

中国从1993年开始,实行了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分业经营,证监会、保监会、银监局分业监管的金融体系。

分业经营体制在我国现代金融发展中遇到了下列的问题:

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银行纷纷开办

相关推荐

2020年自考下半年考试时间,2020年自学考试报考时间

根据不完全统计可知,2019年报考自考的人数暴增4成。这其中不仅体现出了人们对于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