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知识点的梳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研究途径
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流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经济学的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与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体现
规范具体客体,指明目标,制定程序,对包括人和政党在内的组织具有约束力。
政策指导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和人民的行为
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指导。
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约束力。
5、公共政策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本身是适应时代所表现出的特征。
公共政策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政府职能转变而不断丰富。
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样性
政策问题的复杂性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客体:指政策产生的作用对象,包括政策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产生的社会成员两个方面。 政策最基本的特点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和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受到这些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调整或规范,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界定: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界定:社会正常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预期状况之间的差距。 偏差和差距造成社会紧张状态,涉及比较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确定的主要依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一个政策决策往往在多个方案中选择,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
其次,体制习惯势力的大小和优势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第三章
1、政府政策主体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司法机关。
2、非正式政策主体包括利益团体、公民、大众传播媒介
3、行政机关在政策规划中发挥主导作用。
4、公共选择理论如何分析立法机关的行为?
该理论分析了西方代议民主制下立法或政治家行为的特点和模式,指出政治家或立法者在政策过程中以“经济人”的姿态出现,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种最大化利益在选举中当选或连任。 所以政治家的行为是为了在选举中获得更多的选票和支持率。 为了得到回归选民的支持,必须承诺制定和执行造福选民的政策,或者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5、公共选择理论如何分析利益团体的行为?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利益团体的行为动机和原则也是按照“经济人”假设行事,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公共政策的制定,实际上是社会价值和资源的调整和再分配。 政策不是对一个人,而是对社会全体成员,或者对某一类人、某一群体的全体人统一规则
定义:指所有投票者都赞成并一致同意某一投票方案的规则。 现实中,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形成决议时,中、美、俄、英、法五国同意是基本条件之一等,很难看到全体一致的规则例子。
特点一票否决
“帕累托最优”
坏处决策成本太高
鼓励“策略行为”
有谈判和弃权两种形式
过半数的规则
定义:对于一个投票方案,需要投票者二分之一以上的赞同者通过的规则。
特点决策效率高
“少数服从多数”
缺陷“多数剥削少数”
决策结果并不一定可靠
投票悖论
第五章
1、自愿工具:家庭和社区、自愿组织、市场
强制工具:法规、公共企业、直接提供
混合工具:信息和咨询、补贴、产权拍卖、征税、用户费用
2、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
政策目标
工具特性
工具应用背景
选择以前的工具
意识形态
第六章
1、政策议程是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政策议程实际上是由政治组织特别是党政机关确定政策问题的优先顺序。 政策议程的形成过程也就是问题有望得到解决的过程。
2、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公共政策的形式是立法。
3、“摸着石头过河”属于渐进政策模式
4、建立政策议程模式——动员模式
政策议程的动员模式主要描述了政治领导人自己提出政策问题并将其列入政策议程的过程。
5、立法机关制定的政策工具有这样两个基本特征。
——它们是经过法定程序制定的,因为是一般的大政方针,所以具有权威性;
强制性——它们必须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坚决落实。
6、行政机关不仅是政策执行的主要机关,而且有权根据基本国策制定具体政策法规。 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具体性——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大部分是党和国家权力机关政策的具体化它们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政策的基本精神;
对于补充性——党和国家权力机关政策未涉及的领域,行政机关有权制定一些补充性政策规定以防止政策空白。
7、方案规划定义: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 它包括问题定义、目标确立、方案设计、结果预测、方案选择五个环节。
8、政策合法化的定义: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据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发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9、中国政策制定模式的特点:在中国,社会结构分化程度较低,社会利益的表达和综合不是由各种社会结构承担的,而是政治系统内部的权力精英通过分析、研究、调查将他们认定的社会利益输入公共政策。 因此,我国政策制定过程呈现出“内部输入”的特点。 “内部输入”特征的具体表现为实事求是、从大庭广众之中来、没有调查权就没有发言权。
第七章
1、“执行运动”的倡导者和追随者们提出了各种执行理论。
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讨价还价的过程。
系统理论——将政策执行理解为政策行动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政策执行的基本手段
行政手段:依托行政组织权威,采用行政命令、指示、规定以及规章制度等行政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级别和行政区划实施政策的方法。
法律手段: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法规、司法、仲裁活动,尤指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协调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
经济手段
思想引导手段
3、“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主要表现:
“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轮流执行。
“曲解政策,为我所用”——有选择地执行。
“软托强硬抵制,拒绝执行”——象征性地执行。
“造土政策”——附加执行。
4、“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原因: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利益”的驱动。
中央利益和地方利益之间的矛盾。
政策本身的缺陷。
政策执行主体本位主义与地方利益的推进。
政策执行监督不力。
5、政策评估作为一种判断政策效果、效率、效果和价值的政治行为,是政策运行过程有机链的重要环节。
区分效果、效率、利益三者的差异:
效果:政策成果、结果和影响
效率:生产/投入
利润:有用的生产/投资
第八章
1、政策评估的标准
事实标准
政策投入与生产、成本与收益的比例关系
1成本消费——政策主体、目标群体与社会负面影响
2政策收益——主体、客体与环境
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和范围
解决问题的程度、满足需求的程度、满足需求的人数
政策对社会的影响度
综合测量
2、政策评估的类型
从评价组织活动的形式来看,政策评价可以分为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从评价机构的地位来看,政策评价可以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从政策评估处于政策过程的阶段来看,政策评估可以分为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
预评估:在政策执行前进行的可预测性评估。
执行评估:对执行中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估是具体分析政策实际执行的情况,以确定政策是否严格执行。
事后评估:政策实施完成后的政策效果评估旨在通过鉴定人们对确认问题所实施政策的解决程度和影响程度,找出政策效果的原因,优化政策运行机制,来加强和扩大政策效果。
第九章
1、政策监测分类
按策略监视级别分类
自我监视
阶段性监测
超标监测
根据政策监视的内容分类
目标监控
关键点监视
2、立法机关监测政策的具体表现
依法监督公共政策
听取和审议预算、决策、立项等,监测宣传政策的内容、规模和方向。
通过对政府的人事任免权、不信任投票来控制公共政策。
通过询问、询问等方式监测公共政策。
通过观察、检查和组成针对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监督政府各部门的政策及其执行情况。
3、我国政策监督机制弱化的原因:
党政不分。 突出了党纪监督,但把法律监督放在相对次要的地位。
由于缺乏政策监控的具体程序和实施细则,法律上的监控权力因无法进入操作层面而悬而未决。
政策监督主体获取的有限信息也制约和影响着监督的实际效果。
第十章
一、政策终结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政策终结是决策者在仔细评估政策或项目后,采取必要措施终止过时、多余、不必要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政治行为。
特点:
强制
交替性
柔软性
2、政策分解、政策紧缩与政策周期界定
政策分解:指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原则分解为几个部分,各个部分分别形成新政策。 在原有政策过于庞杂、目标繁多、影响其政策有效执行的情况下,往往采用分解的方法,将原有政策的内容按照主要目标分解为几个小政策。 这有助于执行者明确政策目标,提高执行效率。
政策减排是以渐进的方式结束政策,缓解政策结束带来的巨大冲击,逐步协调各方关系,减少损失。 主要表现为缩小政策资源投入、缩小实施范围、放宽对政策执行的监督等。 削减政策的另一种方法是废除政策中过时的部分,在原有政策中保留合理的部分。
政策分解:政策制定——执行3354评估3354监测3354结束3354几个阶段形成后的一个周期; 新政策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通常是旧政策的延续,对原有政策进行修正调整以适应新情况,从而形成政策新周期,实现新老政策交替周期。
第十一章
一、政策问题的性质
政策问题的动态性
政策问题的关联性
政策问题的主观性
2、政策预测的主要作用
预测向政策分析者或决策者提供必要的未来信息。 为了提高未来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性,必须深入研究用于获取这些未来信息的各种方法和手段;
描述可自由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的状态和数据;
确定备选方案的合理发展速度,估计并分析这种速度的全部收益
提出希望就能达成的各种可能性
提供决策参考标准,减少政策失误。
3、政策分析步骤
政策问题的定义
制定目标
程序检索
结果预测
评估方案
4、政策分析我们回答什么是价值分析
5、政策分析中合理流程模型的缺陷:
不存在社会上一致公认的价值,只有特殊群体和个人的价值,且许多价值相互冲突,这些冲突的价值难以比较和衡量;
决策者的环境,特别是权力和影响系统,往往使决策者无法观察和准确衡量各种社会价值,难以抓住决策者自身的动机和目标
决策者可能只期望满足进步的要求,而不扩大目标的实现。 他们一旦找到了可行的方案,就不想在必要时寻找最好的方法。
决策者受到个人能力、需求和资料的限制,妨碍理性决策
当前政策的堆积成本大大减少了决策者考虑其他政策方案的机会
现有的科学技术,特别是社会科学的预测能力,还不足以让决策者了解各项政策方案的结果。 因此,保护政策分析的理性模型,必须在理性模型和几乎正确的决策之间妥协。
自考资料网:建议开通永久VIP超级会员更划算,除特殊资源外,全站所有资源永久免费下载
1. 本站所有网课课程资料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站长!
2. 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助力考生上岸!
3. 如果你想分享自己的经验或案例,可在后台编辑,经审核后发布在“自考资料网”,有下载币奖励哦!
4. 本站提供的课程资源,可能含有水印,介意者请勿下载!
5. 如有链接无法下载、失效或广告,请联系管理员处理(在线客服)!
6. 本站资源售价只是赞助,收取费用仅维持本站的日常运营所需!
7.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