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免疫学ppt,动物免疫学PPT

动物免疫学ppt,动物免疫学PPT

动物免疫学

引言1 .免疫是动物机体通过识别自身和非自身,清除非自身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学反应。

2 .免疫学是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生物科学。

3 )免疫基本特性)识别自我和非自我、特异性、免疫记忆

4 .免疫系统基本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测

第一章抗原

1 .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性淋巴细胞,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2 .抗原性:抗原的特性是指抗原分子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特性。

3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抗原分子的特性异源性: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抗原易与一定理化性状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分子构象接近的物理性状二、宿主生物系受体动物基因型、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三、免疫方法免疫抗原剂量、接种途径、接种次数及免疫佐剂

4 .抗原特异性即特异性或靶向性是指抗原具有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反应的能力。

5 .抗原表位: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或抗原决定基,由于抗原决定簇通常位于抗原表面,也称为抗原表位。

6 .表位类型单特异性和多特异性表位功能表位和隐性表位构象表位和顺序表位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

7 .根据抗原分类、抗原性质完全抗原、半抗原

、根据抗原添加与传递的关系外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

、来自抗原的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

根据对胸腺的依赖性,是否需要t细胞的协助

胸腺依赖性抗原、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基于化学性质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核酸抗原等

、其他天然抗原、人工抗原

8 .完全抗原是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反应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是一种仅具有反应原性,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也称不完全抗原。

9 .载体现象:将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小分子半抗原与大分子物质结合后,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与相应抗体结合。 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简称载体现象。

10 .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才免疫动物,可以测定半抗原的抗体,但对于次生免疫,半抗原结合的载体只有与第一次免疫的载体相同时才能再反应。 这种现象称为矢量效应。

11 .对胸腺的依赖性分类

胸腺依赖性抗原大部分在刺激b细胞分化和抗体产生的过程中需要抗原增压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配合。 叫做胸腺依赖性抗原。 例如异种组织细胞、微生物等。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不需要t细胞的辅助和依赖度低的抗原,被称为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12抗原:两种不同抗原之间可以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称为共同抗原

交叉反应: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16 .佐剂:一种物质先于抗原或在与抗原混合的同时注入动物体内,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起辅助作用。 这些物质统称免疫佐剂,简称佐剂。

17 .佐剂的免疫生物学作用

1、增加抗原表面积,辅助抗原暴露等,提高抗原免疫原性。

2、提高机体对抗原刺激的反应性。

3、免疫应答类型由IgM产生改变为IgG产生(不同细胞因子刺激)。

4、形成抗原库。

5、促进局部炎症反应,提高吞噬细胞活性,形成局部肉芽肿。

第二章免疫球蛋白和抗体

1、抗体)一种免疫球蛋白,由动物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后,B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产生,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

2免疫球蛋白。 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有IgG、IgM、IgA、IgE、IgD种免疫球蛋白。

3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种类及各种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功能

1. IgG :血清含量最高的再免疫应答主要抗体调理、ADCC、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胎盘2. IgM :分子量最大的首次免疫应答早期出现的抗体激活补体作用最强的天然抗体是IgM 3. IgA :血清型IgA和分泌型IgA为呼吸道、消化道膜型是BCR的重要组成部分,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5. IgE :血清含量最少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结合,参与型超敏抗寄生虫免疫

4 .抗体生物学活性: 1、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2、抗体与补体结合3、与细胞Fc受体结合的生物效应调理作用、介导ADCC、I型超敏反应4、选择性传递抗体的调理作用:抗体增强吞噬细胞的作用

5 .抗体调理作用:抗体增强吞噬细胞吞噬作用。 体外实验表明,中性粒细胞混悬液中加入免疫血清会增强对相应细菌的吞噬作用,这一现象称为抗体调理作用。

ADCC:K细胞表面有lgG的Fc受体,靶细胞与相应的lgG抗体结合后,k细胞与靶细胞结合的lgG的Fc片段结合,被活化,释放溶解细胞因子,使靶细胞裂解。 这种作用称为抗体依赖性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3种抗原决定簇:同种型决定簇,同种异型决定簇,独特型决定簇

6、单克隆抗体及其制备的基本步骤。 McAb是由一个b细胞分化增殖的子细胞克隆、对单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或识别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同源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B细胞制备骨髓瘤细胞制备饲养细胞的准备选择培养基(5)细胞融合检测抗体杂交瘤细胞的克隆与冻存单克隆抗体的生产

7 .多伦抗体及其制备的基本步骤。 PcAb采用传统免疫方法,将抗原物质经不同途径注入动物体内,经过多次免疫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所得抗血清为多克隆抗体。

抗原制备动物免疫检测血清抗体滴度血清分离与保存多抗纯化和标记

第三章免疫系统

1免疫系统:重要

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鸟类法氏囊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粘膜、免疫系统鸟类哈德逊腺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 NK )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抗原呈递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朗格汉斯细胞b细胞

其他免疫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

免疫分子细胞膜上分子: t细胞抗原受体b细胞抗原受体( AGM ) )。

白细胞分化抗原主要组织相容性分子的其他分子

体液中分子: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

2 .概述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及其主要免疫学功能。

一.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产生和成熟的地方

中枢免疫器官,又称初级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地方。

骨髓功能:体内重要的造血器官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地方

胸腺免疫功能t细胞成熟的地方产生胸腺素

法氏囊是鸟类特有的淋巴器官,B细胞分化成熟的地方作为外周淋巴器官,可以直接捕获抗原和合成抗体。 在哺乳类中,法氏囊的功能被骨髓取代。

二.外周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分布和免疫应答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又称继发或继发免疫器官,是成熟的t细胞和b细胞存活、增殖,对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主要包括脾脏、淋巴结和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中存在的淋巴小结等。

脾脏免疫学功能免疫细胞定居的地方血液滤过作用淋巴细胞作用免疫应答滞留的重要地方会产生吞噬细胞增强激素:

其他外周免疫器官

3 .免疫细胞:所有直接或间接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统称免疫细胞。

( a免疫活性细胞)淋巴细胞中,包括受抗原物质刺激分化增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 例如t、b淋巴细胞。 B细胞、NK细胞。 C免疫辅助细胞: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需要单核吞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协助,进行抗原捕获、加工、处理。 这些细胞称为免疫辅助细胞。 D其他免疫细胞:主要包括各种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他们往往参与有免疫应答的特定环节。

4.TCR:T细胞表面具有识别结合特异性抗原的分子结构,称为t细胞抗原受体

BCR:B细胞表面具有识别特异性抗原并与之结合的分子结构,称为b细胞抗原受体

5.T细胞主要表面标记t细胞抗原受体红细胞受体CD3CD4和CD8有丝分裂原受体

B细胞的主要表面标记B细胞抗原受体Fc受体补体受体包括有丝分裂原受体的其他表面分子,如B7、CD40、IL-2R等

6.T细胞和b细胞的比较

特性

b细胞

t细胞

发育部位

骨髓、法氏囊、PP

胸腺

分布

淋巴结皮质、脾白髓淋巴结汇总与生发中心

淋巴结副皮质,脾淋巴鞘

循环

抗原受体

卡介苗

需要TCR、CD3、CD4和CD8的帮助

重要的表面抗原

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CD2、CD3、CD4或CD8

抗原识别

游离外源抗原

处理与MHC分子结合的抗原

忍耐诱导

困难

很简单

效应细胞

浆细胞、记忆b细胞

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

分泌产物

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

丝绸裂原

美国商陆,LPS

PHA、ConA、美国商陆

7.K细胞和NK细胞

裸细胞:某些淋巴细胞无t细胞表面标志(如CD3 )和b细胞表面标志(如mIg ),称为裸细胞。 1、杀伤细胞2、天然杀伤细胞简称NK细胞,是无需抗体干预、抗原刺激或致敏即可杀伤靶细胞的淋巴细胞群。

主要生物学功能: (1)非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 )2)抵抗多种微生物感染; )3)排斥骨髓细胞移植)4)免疫调节作用:

8 .辅助细胞类型和功能T、b细胞是免疫应答的主要负责人,但这一反应的完成需要辅助细胞参与。 简称为a细胞。 由于a细胞是免疫应答中将抗原转导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免疫细胞,故又称抗原递呈细胞APC。

(一)单核巨噬细胞;(二)树突状细胞;(三)含b细胞

一)单核巨噬细胞的免疫学功能

免疫防御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免疫监测功能抗原提呈功能免疫调节功能其他功能MPS细胞广泛参与炎症、止血、组织修复、再生等过程。 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能表达高水平的MHC类分子,传递抗原的能力强于巨噬细胞和b细胞。

(三) B细胞活化的B细胞具有较强的抗原递呈能力,能够将某些抗原决定簇转导给TH细胞产生免疫应答。

9其他免疫细胞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中性粒细胞是血液的主要吞噬细胞,具有高度的移动性和吞噬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常见于寄生虫感染和I型超敏反应,能杀伤虫体,吞噬抗原抗体复合体,同时释放酶类。 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参与I型超敏反应,引起过敏反应。

第四章细胞因子

1 .细胞因子( cytokine,CK )是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物功能的小分子蛋白质的总称。

2 .细胞因子类型及其各自功能

白细胞介素是由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和其他非免疫细胞产生,介导白细胞与其他细胞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主要作用: 1、促进T和b细胞增殖和分化2、增强NK细胞及单核细胞杀伤活性3、刺激造血,参与炎症反应4、诱导抗体产生5、促进血小板生成

二)干扰素病毒感染细胞为产生抗病毒感染、干扰病毒复制的因子,命名为干扰素,是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 主要生物学活性1 )抗病毒和抗肿瘤2 )免疫调节:

三)肿瘤坏死因子主要功能为低浓度诱导炎症反应、杀伤肿瘤细胞的高浓度—内分泌效应

四)集落刺激因子是一组促进造血细胞特别是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的因子。 因其能刺激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阶段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在半固态培养基中形成细胞聚集而得名。

生长因子是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

趋化性细胞因子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趋化和活化。

3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a均为低分子量的分泌型蛋白; B短暂的自限性分泌是在细胞受到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的活化过程中合成的,分泌的C细胞因子产生具有多源性和多向性; D表现为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效应。

第五章免疫应答

1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在脊椎动物某些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调控免疫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紧密连锁基因组。

2 .免疫应答是指动物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识别抗原分子,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免疫连锁反应,并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发生部位:外周免疫器官和淋巴组织是免疫应答发生的部位,脾脏和淋巴结是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3.MHC主要功能: 1、引起移植排斥反应2、参与抗原加工和转导3、参与t细胞限制性识别4、参与t细胞在胸腺的发育

4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1、致敏阶段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过程,即抗原分子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

2、反应阶段免疫细胞活化和分化的过程,即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产生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

3、效应阶段在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效应,清除抗原。

5 )抗原递呈细胞)是摄取抗原进行处理,将抗原信息传递给淋巴细胞使淋巴细胞活化的细胞。

6 .外源抗原加工与传递:一、外源抗原内化; 二、内体和抗原肽片段的形成1、抗原物质内化形成吞噬体2、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吞噬溶酶体3、外源性抗原在内体酸性环境中被多种水解酶水解成抗原肽片段; 三.抗原肽片段院MHC型分子复合物的形成与转导

7 .抗体的免疫学功能: 1、中和作用2、免疫溶解作用3、免疫调理作用:一些毒力较强的细菌,结合相应的抗体,容易受到吞噬细胞吞噬4、局部粘膜免疫作用5、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作用6、对病原微生物生长的抑制作用7、免疫损伤作用

8 .体液免疫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是通过B细胞识别、激活抗原,最后增殖为浆细胞分泌抗体实现的。

9 .首次应答:某抗原首次进入体内产生抗体的过程。

对动物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体内产生抗体的过程进行响应。

差异:

特性

初次应答

再次应答

抗原呈递

非b细胞

b细胞

抗原浓度

太贵了

很低

抗体产生潜伏期

510天

2-5天

峰值浓度

很低

太贵了

维持时间

很短

很长

Ig类别

主要是IgM

IgG IgA

亲和力

很低

太贵了

不依赖抗体

很多

很少

第六章补体系统

1 .补体是正常脊椎动物和人血清中存在的一组不耐热、具酶活性的蛋白质,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溶血作用。

2 .补体系统是指参与补体激活的固有成分、调控补体激活的各种失活因子和抑制因子,以及分布在多种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统称补体系统。

3 .补体系统的激活是指补体各组分在受激活物质作用后,在转移酶的作用下由失活酶转化为酶活性的过程。

4 .补体的组成和命名,第141页

5 .补体激活途径主要有经典途径MBL途径的替代途径

6 .描述三种补体激活途径的基本过程

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抗原—抗体复合物( IC )与C1q结合启动激活的途径最初为人们所认识,故称为经典途径,也称为第一途径,或C1激活途径。

识别阶段,也就是C1识别IC激活形成C1酯酶的阶段。 也就是说,抗原与抗体结合后,抗体铰链区构型改变,Fc片段上补体结合位点暴露,补体C1结合该位点被激活的过程称为补体激活的开始或识别。

阶段性活化的C1s依次酶解C4、C2形成C3转移酶,C3转移酶进一步酶解C3形成C5转移酶的过程。

攻膜阶段的C5转移酶开始激活补体系统终末成分( C5、C6、C7、C8、C9 ),形成具有细胞溶解效应的膜攻击复制品( MAC ),导致靶细胞溶解。

补体激活的MBL途径: MBL先与细菌甘露糖残基结合,再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形成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 MASP具有与活化的C1q相同的生物学活性,水解C4和C2分子,继而形成C3转移酶,后续反应过程与经典途径相同。

补体激活的替代途径:该途径是在抗体缺乏的情况下补体系统不经过C1、C4、C2途径而被激活的过程。

8 .三种补体激活途径的异同

经典激活途径

备用激活路径

MBL激活途径

活化物质

抗原抗体复合体

肽聚糖、脂多糖、聚集IgA或IgG4

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

起始分子

C1q

C3

C2、C4

参加的补体

C1、C4、C2、C3、C5-C9

C3、C5-C9、b因子、d因子

C2-C9,MASP

必要的离子

Ca2、Mg2

Mg2

Ca2

C3转移酶

C4b2b

C3bBb

C4b2b

C5转移酶

C4b2b3b

C3bnBb

C4b2b3b

生物学作用

参与特异性免疫的效应阶段,在感染后期起作用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阶段,感染早期作用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阶段,感染早期作用

相同点:三种补体激活途径具有共同的终末途径——攻膜阶段

9补体激活后生物学效应免疫粘附作用调理作用免疫调节作用4 )参与炎症反应清除免疫复合物抗感染免疫分型

第七章抗感染免疫

1 .获得性免疫的分类特点和区别238页

2 .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主要区别

区别要点

人工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得到原因

抗原刺激机体自动产生抗体

向生物体注射抗体以获得免疫

出现时间

太慢了

快点

维持时间

半年~几年

2~3周

实际用途

预防

治疗或紧急预防

第八章变态反应

1变态反应是机体首次应答某一抗原后,再次受到同一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又称超敏反应; 俗称过敏反应。

2、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统称为过敏原或过敏原。

3 .过敏反应类型:第型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类型:指亲细胞抗体IgE介导的过敏反应。 第型变态反应——细胞溶解反应:引起细胞溶解反应的抗体主要为IgG和IgM,与吸附在细胞上的相应抗原或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原或半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时,可通过激活补体系统引起细胞分裂破坏。 第型过敏——免疫复合物反应第四型过敏——迟发型过敏反应

4 .过敏反应各型特点:型过敏反应特点: 1、发生快,消退也快; 2、特异性IgE介导产生,补体不参与; 3、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4、能引起机体功能紊乱,不会造成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 5、既可发生于局部,也可发生于全身。

型变态反应特点1、抗体主要为IgG、IgM,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2、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致病,3、靶细胞主要为血细胞和某些组织细胞4,发作快,可引起靶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

型变态反应特点1、IgG、IgM类抗体介导2、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或组织间隙3、补体及血小板、肥大细胞、嗜碱性、中性粒细胞等参与4、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型过敏特点: 1、反应发生缓慢,消退也缓慢; 2、无抗体和补体参与; 3、炎性细胞因子可参与病原; 4、病变特点为单一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5 .试用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一)致敏阶段过敏原进入机体后,诱导特异性b细胞产生IgE抗体,其Fc区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的Fc受体结合,使机体对该过敏原的致敏状态(表面结合特异性IgE的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致敏)。

当阶段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致敏靶细胞表面两个或多个相邻IgE抗体的结合,使膜表面Fc受体发生交联,靶细胞活化和脱颗粒,释放出大量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5 -羟色胺、前列腺素等。

效应阶段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 以上介质作用于不同组织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压下降、腺体分泌增加、呼吸道和消化道平滑肌痉挛等一系列反应,临床上表现为呼吸困难、腹泻、腹痛及全身性休克。

6.

按类型

参加成分

发病机制

临床常见病

是IGE(IgG4)

IgE粘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 R,过敏原与细胞表面的IgE结合,靶细胞脱颗粒,释放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器

药物性过敏性休克、血需求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性过敏等

IgG IgM补体巨噬细胞NK细胞

补体、巨噬细胞、NK细胞协同作用溶解靶细胞

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等

IgG IgM IgA补体中性粒细胞

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底膜上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释放溶菌酶,引起炎症反应

5 -羟色胺病、免疫复合型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t细胞

致敏的t细胞再次与抗原相遇直接杀伤细胞,产生各种淋巴因子引起炎症

传染性接触性皮炎

第十一章常用免疫学技术

免疫学技术:是利用抗原特异性反应原理建立的各种检测和分析技术,以及建立这些技术的各种制备方法。

包括以下内容:

1 )免疫制备技术)是指用于制备免疫检测相关制剂的各种技术。

2 .免疫血清学技术:用于抗原或抗体检测的体外免疫反应技术

3 .细胞免疫学技术:用于研究生物细胞免疫功能和状态的技术。

免疫血清学技术:抗原与相应的抗相遇特异性结合,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会出现某些反应,如聚集或沉淀,可藉由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 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故又称血清学反应、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试验中和反应免疫标记技术

细胞免疫技术:一、外周血单核细胞分离二、免疫细胞计数三、免疫细胞功能测定四、细胞因子功能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