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元奔
【说明】
中国古代文论是汉语文学专业的本科段课程。 这个知识点的总结是董元奔老师为自考学生写的总复习讲义。 五十二万字的教材内容浓缩到八千多字,对于已经研究过三次教材的学习者来说,可以达到更多的复习效果。 本资料拟分“先秦至魏晋”、“唐朝至近代”两部分,“先秦至魏晋”部分已率先在每日快报首发,“唐朝至近代”部分在本平台首发。
董先生在网络平台上提取了《红楼梦研究》、《西方文论》、《现代汉语》等课程的知识点。 他的中文文学专业其他约30种课程知识点的总结将陆续整理和发放。 课程有:古文选、古文史、现文选、现文史、现文选、外文选、文学概论、创作、现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美学、文化概论、语法研究、名著赏析、唐诗研究、宋词研究、古小说研究、鲁迅研究、矛盾研究、古文研究
唐老师对读者朋友们说。 “我不用原始标签,所以你不用付费阅读或称赞。 如果本文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转发,搜索头条号作者的其他类似篇。
第四章——唐
唐代至元代是我国正统诗文创作的鼎盛时期,诗文理论开始分离。 文学批评主要在两个轨道上发展。 一是继续深化传统重教化的理论,二是以艺术为中心探讨内部规律。 唐代的主要文艺理论作品如下。
1、《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是唐初期诗文创新运动的代表人物陈子昂诗歌理论纲领。 本文中,陈子昂肯定了风雅的《诗经》传统和汉魏风骨,重点提出了“兴寄”和“风骨”。 “兴寄”是托物兴起,是托物言志,“风骨”是健康内容与生动有力的语言相统一。 陈子昂的理论与创作实践相一致,梁以来“文章弊端”、“彩丽竞繁”的不良诗风起到了遏制作用。
2、杜甫曾写过诗论作品《戏为六绝句》。 这是最先出现的论诗的绝句。 陈子昂的文学理论否定了当时诗人对六朝所有诗歌的片面否定,杜甫提出“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邻”。 杜甫要求诗人向风雅传统和现代人学习,提出“裁剪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者为汝师”。
3、中唐诗僧袍然的《诗式》为诗论专著,其主要观点如下。
确认诗的崇高地位,认为是“诗者伝妙的华实,六经的精英”。
提出边界问题,要求“诗情缘发”,他说的境界就是后代所谓的境界; 但是,通过取得国境,必须进一步指出“双重意义已经在上面,都在句子之外”,“情在言外”。 而且,如何取得国境,被认为要靠上帝的思考。
4、韩愈对古文的要求以文为载道。 从内容上看,韩愈主张“抱怨就响”。 形式上,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要求“但陈言之务去”,强调以气为先。
5、白居易是唐中期新乐府运动领袖,《与元九书》是其新乐府运动诗论纲领,主要内容是:文章干预现实生活,“补时政,泄民情”,“文章合时而写,歌诗同作” 以传统的“风雅比兴”和“美刺”作为衡量文学历史现象的最高标准。
6、王昌龄强调“立意”,寻求心与物之间的契合。 所谓“以心击之,洞贯其境”。
7、司空图是晚唐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其文论代表作有《二十四诗品》和《与李生论诗书》。 司空图的诗论主要有:
韵味说: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要求诗“近而不浮,远而不竭”,前者强调诗意象的真实,后者强调诗意象的深邃,两者相结合实现“思与境协”; 他在《二十四诗品》又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言外之意,与他的另一种说法“不成一字,风流倜傥”如出一辙。
从玄学探讨诗歌的审美特征和创作规律。
提倡淡化美,同时提倡壮美。
第五章——宋金
1、宋代诗文理论的独特表达:文学中渗透着政治统一的思想; 重哲理,入诗,重“理趣”; 文论重功利,话艺源远流长。
2、梅尧臣在《读邵不疑学士诗卷》中认为“平淡”是诗艺境界的最高,“平淡”意为言外之意,经得起人的解释,荡涤脂粉,给人一种“老树开花”的美感。
3、王安石在《上人书》中谈了句与辞的关系,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他要求重视内容,句子以实用为主。
4、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用书法作比喻诗。 主张有为,要求“言出必行”。 在“求物之妙”和“明白心”的同时,还要求用“口若悬河”的艺术手段来表现。 我说“辞达”。 人们普遍认为,李白与杜甫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艺术风格相互渗透,可以“寄身澹泊”,即求神于形外求神,从传神出发,向艺术表达真实自然。
5、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作诗要求出新,说“夺胎换骨”。 夺胎是“窥其意而形容之”,而换骨是“因其意而造新词”。
6、李清照的《词论》对苏轼的“诗为词”学说提出“词别一家”,要求分离诗词创作方法,不允许诗侵犯词领域,强化了词的文体意识。
7、陆游晚年创作《论诗诗》首歌曲,他认为《诗人三味》的获得在于作家的现实生活体验。 正所谓“汝果欲学诗,时间在诗之外”。
8、宋人严羽的《沧浪诗话》分为诗辩、诗体、诗法、诗评和诗证五部分,认为“南朝人还辞而理,本朝人还理而兴”,其诗论特点是以禅喻诗、以禅喻诗妙悟说。 “诗如禅,禅之道在妙悟,诗之道也在妙悟”。 “悟”有“第一义的悟”和“彻底的悟”双重含义,双重目的是妙悟。 严羽认为汉魏盛唐诗人达到了妙悟,批评苏轼、黄庭坚的诗缺乏妙悟。 另外,“兴趣”或“领悟”也属于妙悟。 别开玩笑了。 “诗有别的材料,不要合上书。 诗别有风味,也可以是非关”,强调诗在题材和宗旨上有特殊性。 不能只靠读书和讲课写诗,而要“吟诵性情”。 诗论。 主张通过学习诗来提高审美“智力”。
9、金代诗人元好问写作《论诗绝句三十首》,其诗论观点为:贵自得,反仿; 主张自然天成; 主张格调高尚和陈子昂推荐的汉魏风骨; 主张刚健豪放; 主张诚实。
第六章元明
1、宋元时期,张炎著《词源》,提出评论的标准是意趣高远、雅正、放空,姜夔被认为是“放空”的模范作家。
2、其他: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序》是戏曲理论作品,高度肯定戏曲文学和戏曲作家。 方回提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说
3、明初,李东阳反对台湾阁僚,开启了前后七子的复古潮。 王世贞《艺苑卮言》真情流露,重在自然神创造诗境; 谢榛提出了“景是诗的媒介,情是诗的胚胎”的见解。 唐宋派讲究“本色”,要求坦率表达内心。
4、李贽主张尊重人的欲望,他用“忠义”二字称赞水浒英雄。 李贽“童心”说:
“童心”即婴儿之心从未受到理学污染,李贽被誉为“天下之至文”之源。
5、公安三袁直接受“童心”学说的影响提出了“性灵说”。 求真,主张个性解放,“真人”吐露真情。 反对因袭。 主的“趣”,即“得自然者深,知学者浅”的童子童趣。 宏道主张“奇”。 宏道《雪涛阁集序》“信辩”是指寻求真相并吐露。
6、徐渭《南词序录》是古代专论南戏的唯一著作。 以沈璞为代表的吴江派
沉重的音律轻盈而有才气,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是沉重的轻音律。 王泻德《曲律》强调本色之美。 叶昼《水浒传评点》称李逵为“真忠义”。
第七章清
1、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主的思想家是清代进步诗坛的奠基人。 王夫之的诗论更具代表性,聚焦于对情境关系的理解和“兴集体恨”的新认识。 王夫之诗论:只有表现出深层的真实,“情景为名,实不可离”,“景以情相连,情以景生”才能创造情景交融的理想境界。 重视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认为“惹众怨”都是真心的,只有四者融合才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2、叶燮《原诗》的基本诗学问题:探讨诗歌发展的源流本末、盛衰问题,认为盛衰相依。 论诗反映了什么,如何反映,主张以诗人的才、胆、知、力写客观世界的事、情、理。 表现“天地万物之情”,“要合情合理、实事求是、酌情”。 没有才能、胆量、知识、力量的人成不了一家。
3、王世桢《神韵说》:韵为风神,神韵为自然,神不倚,追求“兴会神到”的“清远”艺术境界,注重诗歌的语言含蓄和诗歌的排忧解忧功能。
4、沈德潜“格调说”:注重体格、章法、声调,思想内容决定格调。
5、袁枚《性灵说》(诗写性情,诗中重“着我”、“神悟”,认为是对国风的坦率抒怀,主张“有性情而后真”。 既要真实又要强调灵感。
6、翁方纲《情理说》:肌理是义理与情理的统一,主张经籍考证实学在诗歌创作上留下更深的功勋,以古人的诗法为基础,实现“法中有我”。
7、中国小说理论中,评点《水浒传》金圣叹成果最高,“乱自上作”,农民起义是被迫进行的。 《水浒》写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提出“格物”学说,就是要弄清事物的原理。 《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8、李渔的曲论见于《闲情偶记》的《词曲部》和《演习部》。 主张:强调戏曲的教化功能。 注重结构而不是音律,通过“立主脑”在主要人物周围安排情节,为了避免因“针线活”而前后一致留下破绽,组织戏剧。 语言要讲词采,标榜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
9、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 方苞最早提出“义法”,刘大“以行文道神为主辅弼”。 也就是说,刘的“气”是指词的气势,“神”是“气之精”,是作者性格的艺术表现。 姚鼐主张:义理、考证、文章三位一体。 重视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 把文学分为阳刚和阴柔两种风格。 强调刚柔相济。
10、受清初词坛影响最大的浙西学派朱彝尊和汪森推姜夔。 陈维崧是阳羡词派的创始人。 常州词派张惠注重“托宣”,即“意内说外”。
第八章近代
1、近代文论发展阶段:甲午战前以继承传统为主,开始发生变化。 刘熙载《艺概》为代表。 甲午战后以改良派梁启超和王国维为代表。
2、龚自珍提倡“以良史之忧天下”,提倡“尊情”即时代之忧。 他还认为,“诗与人是一体的,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貌不扬”,即抒情应表达心迹。
3、《艺概》 (包括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和经义概。 所谓“概”,就是“举此看大体人,举少看大体人”。 “诗乃天人之合”,以真为本。 辩证精神认为情景关系是“前情后景、或前情后情、或情景俱在”。 只有通过虚构“走样”,艺术形象才能“生而不济”。
4、梁启超“诗界革命”:旨在用欧洲精神改造中国诗歌传统,批判旧道德、旧制度。 要以爱国团结精神和近代科学民主思想为内容,语言要浅显通俗。 比如黄遵宪的《我手写我的心》。
5、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关系》中提出了“小说界革命”。 强调小说的社会作用,新民、新道德、新宗教、新政都可以进入“新小说”。 艺术要“浅显易懂,令人愉快有趣”,“身外之物,世界之外之世界”。 小说的魅力来自薰、浸、刺、提四种力量,薰与浸指指陶冶性,潜在如饮酒之“百日醉”,刺指感情指无法自制的刺激,读者指“化身入书”。
6、王国维的文学观和美学观深受康德、叔本华的影响,著《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提出境界说,认为“境界除了风景之外,喜怒哀乐也是人心的境界,所以描写真相的人可以说是有境界的”。 根据创作方法将境界分为造境和书境,根据物我关系将境界分为有我境界和无我境界,将境界的高度定为“隔”和“不隔”。
7、“造境”与“书境”:造境虚拟出界,书境描绘现实现实。 王国学说接触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初步认识了两者的联系。
8、“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即“物与物之见,故不知谁是我”,达到“物与物合一”的悠扬境界。 有我的境界,就是“我看东西,所以东西我都有我的颜色”,东西按照我的感情而动。
9、“隔”与“不隔”:“不隔”指语言自然,感情真实,反之则隔。
10、王国维的“诗人必须沉浸在宇宙的人生中,也必须融入其中”的学说,关注的是阚世和观世的结合。
11、分析“红杏枝春意骚”与“云破月开花投影”的界限。 《红杏枝春意骚》写“骚”字境界全出,《云破月开花投影》写“字境界全出。 ”王国维认为边界来自作者感受力和表现力的结合。 “红杏”、“花影”是实景,“我”只有产生情感才能发现春天的意义和生机。 因此境界是真实深层意义与真实生动画面的相容,是形与神、动与静的高度统一。
(作者简介)董元奔,字固辕,1971年生于苏北,传统文化学者、网络知名作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江苏知名导师,江苏某知名高等教育培训机构理事长。 长期主导和参与教育一线,被江苏省教育考试院评为机关杂志封面人物。 《中国教育报》、《中国考试》,两次世纪初参与江苏省教育厅《新华日报》和宿迁市政府《江苏教育年鉴》的部分稿件创作,学业主修古典文学,兼有古典哲学、历史学、比较文学等。
自考资料网:建议开通永久VIP超级会员更划算,除特殊资源外,全站所有资源永久免费下载
1. 本站所有网课课程资料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站长!
2. 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助力考生上岸!
3. 如果你想分享自己的经验或案例,可在后台编辑,经审核后发布在“自考资料网”,有下载币奖励哦!
4. 本站提供的课程资源,可能含有水印,介意者请勿下载!
5. 如有链接无法下载、失效或广告,请联系管理员处理(在线客服)!
6. 本站资源售价只是赞助,收取费用仅维持本站的日常运营所需!
7.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