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简述财政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
财政是经济范畴,是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把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到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中去,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发展的目标。
特点:公共性和阶级性强制性和非直接偿还性收入和支出对称性
二、考验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排他性和非排他性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三、财政有什么功能? 如何实现这些功能?
1、资源配置: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经济职能的基础上,确定社会公共需求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实现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提高资源结构效率。 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推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速。 提高财政资源配置自身效率。
2、收入分配: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 规范工资制度。 加强税收调节。 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助学金等,使各社会成员能够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第二章
四.考验纯粹公共物品只有政府才能提供的理由。
1、公共物品的享受一般不可分割,不能量化。 2、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策。 3、政府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他能够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的难题。
五、什么是公共价格? 有什么方法?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也就是说,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确定的就是公共价格。
方法:平均定价法二部定价法负荷定价法
六、试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成本—-也称为收入分析法,用于分析比较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和总利润,多用于公共支出决策过程。 它通过对多种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据社会效益与边际社会成本的对比,选择最优支出方案。
第三章
八、考验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1、经济性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中长期发展战略和现行经济政策
2、政治因素:财政是否稳定、政体结构与行政效率、政府干预政策
3、社会因素: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助
4、
九、转移性支出和购买性支出分别有什么含义? 那些会对生产、就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转移性支出直接体现在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中,包括购买日常政务活动所需商品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支出,体现了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转移性支出表现为直接资金的无偿、单向转移,体现了政府非市场性的再分配活动。
影响: 1、购买性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和就业,转移性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 2、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应当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因此,因购买性支出而出现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强烈的利益约束。 3、微观主体与政府购买性支出联系,应当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十.考验《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
随着人均收入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会相应提高。 他的结论基于经验分析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引起了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大他将导致政府支出增加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第四章
十一.什么是社会保险制度? 目前,为什么必须由政府部门实施呢?
是指按照法律规定的一定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原因: 1、弥补市场机制失灵。 2、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3、由于民间保险和商业保险的种种限制,不能完全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十二.考验行政管理、国防和教科文组织事业支出的经济和社会性质。
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是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投资支出是购买性支出。 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是国家执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保证,一国政府不仅要为公民提供国家防卫和社会稳定,而且要通过法律、行政和社会管理处理和协调公民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护正常的社会关系和商务关系,通过外交活动维护正常的国际关系。
教科文组织支出都是财政支出的重要支出项目,也是经常性支出和采购性支出。
十三、考验财政在社会保险事业发展中的职责和投入范围。
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社会保险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也有同样的规定。 各级财政部门的职责主要是在国家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资金的体制下,对社会保险事业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社会保险事业。
范围: 1、对各基金的经费支持。 2、由中央财政拨款设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3、补助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支付不足。
第五章
十四、考验政府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特征; 1、政府处于宏观调控的主体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的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政府投资既不微薄也不盈利,但建设项目可以大大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2、政府财力雄厚,可以投资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3、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特殊地位,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可以从事一般投资。 另外,应该把自己的投资集中在“外部利益”大的公共设施、能源、通信、交通、农业、大江大河的管理和污染治理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
范围; 社会公益领域、公共服务领域和基础性投资领域
十五、考验政府投资决策标准。
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 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应当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最大的项目。 2、资本—-劳动比率最大。 政府投资应选择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 3、创造就业标准。 政府必须选择能够调动单位投资额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
十六、考验基础设施投资属性和提供方式。
属性; 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 基础设施为整个生产过程提供“共同生产条件”。
提供方法; 1、政府自筹建设、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 2、民间出资,定期收取费用补偿成本,适当获利,或由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取费用补偿成本。 3、政府和民间共同投资。 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营。 5、BOT投资方式。
十七、考验财政必须介于“三农”的理由。
1、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是政府履行弥补“市场失灵”的职能,提供那些市场无法满足的“外部效应”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对“三农”的投入也是如此。 2、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自身难以产生满足自身发展的积累。 3、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从长远看,工农业、城乡协调发展是建立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机制的必由之路。
十八、简述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1、是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 2、针对性强,范围有严格限制。 3、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4、管理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一管理和经营。 5、投融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
第六章
十九、什么是财政补贴? 世贸组织是如何对其进行分类的?
是指国家为实现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向企业和个人提供的补偿。
分类; 禁止性补贴可以诉诸补贴,不能诉诸补贴
二十、考验财政补贴经济影响机制
1、可以改变需求结构。 2、可以改变供给结构。 3、外部效应内在化。
二十一、什么是税式支出? 一般有什么样的形式?
是指国家在特殊法律条款中规定的、特定类型的活动或者对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形成的纳税损失或者放弃的收入。
形式; 1、免征税收,在一定期限内不对纳税人部分所得项目或收入来源征税,或者不将其部分活动纳入征税范围等。 2、退税允许企业按照一定比例或全部从应纳税收入中扣除符合规定的专项支出。 3、税收抵免允许纳税人从符合某些奖励规定的支出中,按一定比例从其缴纳税额中扣除。 4、优惠税率,对符合规定的企业科室一般采用较低的税率。 5、延期纳税,允许纳税人对符合规定的税收延迟或者分期缴纳。 6、损益相抵,允许企业按一年亏损,冲减以后年度盈余,减少以后年度应纳税款。 7 )加快折旧,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初期提取更多折旧。 8退税,是指国家按照规定向纳税人退还的税款。
第七章
二十二、我国现行的财政收入分类方法有几种? 如何认识狭义财政收入和广义财政收入?
1、从财政收入形势划分的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中收回本金收入债务收入。
2、按收入管理方式分类: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
狭义的财政收入一般只包括税收收入和一般预算非税收入预算内收入,广义的财政收入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定义的财政收入,也就是全口径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全部非税收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
二十三、尝试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思路。
1、正确理解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前提。 2、实行“以支定收”和“以支定收”并重的方针。 3、预算内财政收入是全部口径财政收入中不容置疑的部分。 4、继续坚持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税收政策。 5、严格控制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长,继续税费改革,坚决打击乱收费。 6、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有效手段是随时监测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和增长边际趋势指标。
二十四、如何评价“土地财政”问题?
市县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以土地所有者身份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取得的收入,主要是以招标、拍卖、挂牌、协议方式转让土地取得的收入,从改变土地使用条件的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的收入、划拨土地时近年来,土地出让收入增长较快,有“土地财政”之称。 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是土地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不能私下买卖,政府是国有土地的代表者和经营者,有偿转让使用权。 将收入上缴国库,作为财政天经地义。 其收入较快主要有两个原因; 1、土地供应规模加大;2、以“招投标”形式提供的商业用地和商品房用地比重加大,商品房价格偏高。
第八章
二十五、什么是税收? 简述税收的“三性”。
国家实现其职能,依据法定标准无偿获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通过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特定分配关系。
三性; 1、强制征税由国家政治权力,通常发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抗。 2、无偿性,国家征税后,税款属于国家所有,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3、固定性、征税已经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统一的比例或金额,只能按照规定的标准征税。
二十六、简述税收的分类。
1、根据应纳税性质,所得税商品应税财产应税
2、是否通过税收转嫁:直接税间接税
3、根据征税标准,从量税、从价税
4、根据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实行价内税、价外税
5、根据税收制度规定,中央税地方税
二十七、简述税收的效率原则。
征税必须考虑效率的要求。 这里的效率包括两个要求。 一是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即较少的征收费用、方便的征收方法等。 二是税收对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税收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就是说必须尽可能发挥税收的经济调节功能
1、促进经济发展原则。 指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既要保证财政收入到位,又要有利于经济发展,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 )最小化费用,切实简化原则,在征收既定税收收入的前提下,尽量最小化双方的应税费用。
二十八、简述税收公平原则。
税收以公平为主,公平合理是税收的基本原则和税制建设的目标。
1 )受益原则是指社会成员应当按照从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中享有的利益纳税或者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应当按照各公司成员享有的份额承担。
2 )能力原则是指按照各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标准征收,不考虑公共物品享受度。
二十九、什么是税负转嫁? 有什么方法?
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售价或降低购买价格的方式,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提供者的经济现象。
方式: 1、前转方式,也称顺转,是指纳税人通过提高售价将税负转嫁给购房者。 2、反转方式,又称反转,是指纳税人不能实现反转时,通过压低采购价格转嫁税负的方式。 3、其他转嫁方式、串换、转走等
三十、简析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
1、商品征税易转嫁,所得税难转嫁。 2、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征税容易转嫁,反而难以转嫁。 3、征税范围广的商品容易转嫁,反之则很难。 4、对垄断性商品征税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征税的税难以转嫁。 5、从价税负易转嫁,从价税负难转嫁。
三十一、税收制度包括哪些要素? 各要素的意思如何?
1、纳税人、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税法规定的负有直接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税率、税率是应纳税额与应纳税额的比率,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尺度。 表示征税的深度。 3、纳税环节、纳税环节是应税在运动中纳税的环节。 4、应税、税法规定应税标的物。
第十章
三十二、什么是税制?
是国家以法律和法令形式规定的各种征税方法的总和。
三十三、简述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指导思想; 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收制度,合理分配,理顺分配关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收体系。
基本原则; 1、加强税收宏观调控。 2、体现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 3、发挥税收对个人收入和区域发展的调节作用,保持个人收入分配合理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4、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经济结构合理调整,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5、简化、规范税收制度。 6、保持原有税负总水平,不增加企业总体税负,不减少国家财政收入,但局部波动不可避免。 7、严格控制优惠减免。
主要内容; 1、推进规范以增值税为核心。 2、对内资企业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 3、统一个人所得税,取消原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人雇主所得税。 4、调整、拆迁、征收其他税种。
第十一章
试论三十四商品征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
特征; 1征税很普遍。 2、商品和非商品的流动额作为计税依据。 3、执行比例税率。 4、征收简单。
功能; 1、税源充足。 2、征税方便。 3、控制消费。 4、增加储蓄和投资。 5、有利于经济发展。
三十五、考验所得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
特点: 1、税负相对公平。 2、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 3、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权益。 4、征税是有弹性的。
功能; 1、是国家筹集资金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社会公平分配和经济稳定的杠杆。 2、是有效的分配手段。 3、有利于经济稳定,“内在稳定器”。
三十六、考验资源课税和财产课税的一般特征。
1、征税比较公平。 2、具有促进社会节约的功能。 3、征税不普遍,弹性差。
三十七、分析一下中国增值税为什么要从生产型转向消费型?
有利于企业扩大投资,进行技术创新改造,促进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三十八、如何计算工资、工资收入应纳的个人所得税?
参照例题
第十三章
三十九、什么是国家预算? 有什么类别?
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安排,是国家筹集和运用财政资金的工具,是国家重要的立法文件。
类别:单式预算复式预算零度基点预算增量预算中长期预算项目预算行动预算绩效预算国民经济预算充分就业预算
四十、简述国家预算的主要原则。
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编制国家预算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1、公开性2、可靠性3、完整性4、统一性5、年度性
四十一.什么是政府采购制度?
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从国内外市场向政府和所属团体采购商品和劳务的制度。 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的特征。
第十四章
四十二、什么是预算管理体制? 主要内容是什么?
是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是国家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和实施预算监督的制度依据和法律依据。
主要内容: 1、确定预算管理主题和等级。 2、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3、预算管理权限和责任的划分。 4、预算调整制度和方法。
四十三、什么是税收制度划分? 简述分级税预算管理体制要点。
分税制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预算体制,其主要特点是规范化和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地方预算构成了名副其实的一级预算主题。
要点: 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寻求平衡。 2、在明确市场经济政府职能边界的基础上,划分各级政府职责范围。 3、收入类别划分税收制度。 4、预算调节制度,即转移支付制度。 5、各国的分级预算制度是适应本国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体制比较稳定,但集权与分权关系以及相应的调节方式总是可以调节的。
四十四、考验财政转移支付的功能。
1、填补纵向财政缺口。 2、填补横向财政缺口。 3、弥补区域公共物品管辖区之间的外部效应。 4、支持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第十五章
四十五、如何理解财政平衡?
财政平衡是指预算年度预算收支的量的对比关系。 财政平衡只是把收支对比的理想状态作为预算编制和执行所追求的目标和评价目标。
四十六、预算赤字和赤字财政分别有什么意义?
预算赤字意味着编制预算在收支方面有赤字,但并不意味着预算执行结果一定有赤字。
赤字财政是指国家有意识地运用赤字调节经济的政策,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有效需求的增加。
四十七、考验财政赤字与社会总量平衡的关系。
1、财政平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一部分,财政平衡只是其中的局部平衡,对财政本身研究财政平衡很难得出全面准确的结论。
2、就全社会平衡而言,财政平衡本身不是目标,只是平衡供求的一种手段。
3、消费、储蓄、投资及进出口属于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或属于市场行为,即通过市场实现,财政收支是政府行为,财政收支平衡是掌握在政府手中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
四十八、尝试财政赤字弥补方式。
债务融资:发行国债。
货币融资:财政部直接向央行借款或透支,财政部向公众出售国债,然后央行在公开市场购买国债。
第十六章
四十九、什么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简述两者各自的目标吗?
财政政策: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和相应措施。 目标: 1、经济适度增长。 2、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3、提供更多就业和再就业机会。 3、收入合理分配。 4、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货币政策; 指中央银行行为达到一定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宏观经济方针的措施总和。 目标: 1、币值稳定。 2、就业充分。 3、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五十、财政政策有哪些政策工具?
税收支出政府投资国债预算政策
五十一、中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手段是什么?
1、中央银行向各商业银行发放贷款。 2、存款准备金制度。 3、利率。 4、公开市场操作。 5、折扣政策。
五十二、为什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互相配合?
1、两者作用不同的财政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将聚集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进行再分配。
2、两者作用方向不同; 财政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是其决定作用。 在投资需求的形成中,固定资产投资由财政提供资金,流动资金投资由银行提供资金。
3、两者在扩大和缩小需求中的作用不同。 财政不能直接创造需求即“创造”货币的能力。
五十三、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不同政策组合。
1、“双松”政策。 2、“双紧”政策。 3、喘口气放松政策。
财政宽松是指通过减少税收、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总需求。 恰恰相反。
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来压缩货币供应量。 松树的反对
五十四、简述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这意味着财政政策本身具有内在的调节功能,可以根据经济波动情况,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自动发挥稳定作用。 用两个方面表现; 一是税收的自动稳定作用。 二是公共支出的自动稳定效应。
自考资料网:建议开通永久VIP超级会员更划算,除特殊资源外,全站所有资源永久免费下载
1. 本站所有网课课程资料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站长!
2. 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助力考生上岸!
3. 如果你想分享自己的经验或案例,可在后台编辑,经审核后发布在“自考资料网”,有下载币奖励哦!
4. 本站提供的课程资源,可能含有水印,介意者请勿下载!
5. 如有链接无法下载、失效或广告,请联系管理员处理(在线客服)!
6. 本站资源售价只是赞助,收取费用仅维持本站的日常运营所需!
7.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