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提升劳动课的“生命力”,海淀劳动教育的创新探索

用科技提升劳动课的“生命力”,海淀劳动教育的创新探索

下雨天,道路的雨格子会被树叶和垃圾堵塞,排水不畅,有时会变成积水。 “前几天,我们用百叶窗的形式,利用物理和数学课上学到的知识,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这个大问题,发明了一种新的百叶窗式的可以自动开关的雨水格子。 ”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工具的改进与发明》课程的姜凤敏老师自豪地说,学生在劳动课上的发明成果不仅成功申请了专利,还与相关部门完成了技术转让。 “预计明年上半年,将在实际街道上完成示威铺路。 ”

2021年5月,海淀区被教育部评为96个全国中小学劳动教养实验区之一。 海淀区教委充分发挥劳教综合育人作用,着力建设以“科技”劳教为特色的科技引领型全国中小学劳教实验区。 越来越多的学校通过凝聚劳教课程理念,建设劳教课程体系,扩大劳教影响范围,让学生不断创新,用自己的劳动成果解决身边的问题,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劳教育人空间。 用科技提高劳动课“生命力”已成为海淀区越来越多中小学的共识。

“科技示范”充分劳动课教学

搭建简易北斗气象站、观测温湿度、监测水位……从……2021年开始,人大附中开设了《校园北斗气象站》课,百余名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科技的奇妙和乐趣。

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附属的纪朝宪老师解释说,学校劳动课的农业模块里,很多学生都在栽培中药,“当时因为疫情的影响不能去学校,但我特别关注植物的生长状况。 学生希望设计智能气象检测系统,远程监控各种气象数据,为农作物提供更精准的养护。 ”此外,我国开发的北斗导航系统可提供精确定位、导航、授时、短消息通信等服务。 “我们也想让学生设计北斗气象站,了解北斗导航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新时代的北斗精神。 ”

此外,纪朝宪还通过拓展性任务帮助学生构思,“例如,结合智慧农业实现气象数据观测的同时,还可以实现自动浇水、自动施肥等功能。 还可以基于北斗导航系统进行创新应用设计,让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掌握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

不仅仅是校园北斗气象站。 植物染色、道具改进与发明、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建模与3D打印技术、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电控技术……打开人大附中学生的课程表,可以看到不同“科技范围”的劳动课。

人大附属学生参与劳动实践。 学校供餐

据该校劳动教研组组长、北京市特级教师李作林介绍,目前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主要有课堂必修和课外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涵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个领域。 其中必修课分为传统工艺和生活技术、校园劳动服务、生产劳动实践、生涯规划四个模块,包括40多个主题和实践项目。 与此同时,劳动课不仅仅针对初中,一年级学生也开设了劳动教养必修课。 2020年9月,学校成立劳动教养研究组,校长刘小惠亲自主持学校劳动课程体系建设,本着“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理念,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汽车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进入先进智能的车辆技术创新实践基地实验室,对能够分解汽车、研究工作原理的生物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进入5个植物室,专注于芯片研究可以选择进入一生的“芯”项目; 如果你喜欢地质地层研究,可以选择人工湿地建设项目……在北京一零一,劳动教养不仅与科技相结合,而且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

北京一零一中英才学院的学生参加自己感兴趣的高科技项目。 学校供餐

“我们学校的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劳动课,而是融合在各自的课程和活动之中。 劳动课程均由相关学科老师指导,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制作、实验、探究等方式获得劳动体验,学习劳动知识和技能,感悟劳动价值,培养劳动精神。 ”海淀区劳教带头人、北京一零一中学生处副主任吴雅雯说,除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劳动课程外,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学校还通过英才学院选拔对某一学科和领域感兴趣的学生,提供20多个高新技术项目。

引进大学、科研院所资源

海淀高校林立,科研院所众多。 如何利用科技资源聚集的优势,探索劳教与科技有机融合的实施路径?

教室顶部设有专业的电源设备,窗台上有一排各种类型的传感器。 能够通过感受喉咙声带振动识别语音的专业设备……11月1日,在人大附中新改建的智能感知实验室,授课教师郑晓告诉记者,作为生产劳动实践模块的劳动科目之一,学生们在实验室里研究智能感知技术,学到的编程

记者了解到,在人大附中充分利用周边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资源,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开设面向未来的新课程。 无人机科学工程实验室、智能感知实验室是学校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建设的实验室。

人大附中有十几个劳动科专门实验室,大多得到高校的支持。 同时,在课程教研中,高中的专业能力也参加了。 如人大附中的劳动教师何玲燕在与生物教师王肖月合作开发的植物染整课程中,在北京服装学院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跨学科的实践与探索:除了体验古老的植物染整技艺外,学生还会寻找染料固色的秘密; 来一次染色的“考古学”,也会提取同样的栀子颜色,古代和现代有什么不同呢? 与高校合作开发劳动课程是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这样探索了“双师多能型”劳动教师的培养途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促进了学校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人大附中学生体验传统植物染色技术。 学校供餐

北京一零一中也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开展了亲密合作。 2020年9月,该校英才学院正式揭牌。 它是一零一中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创新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组建的,由国内高水平专家和院士在“英才学院”的带领下创办实验室,并亲自接受指导。

初中阶段引入大学资源,突出跨学科、实践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尽早感知前沿科技,拓宽探索边界。 这样的课程设置会给中学生带来很多利益。

今年8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举办的首届“一生一芯”技术论坛上,在一系列以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为主体的报告发言代表中,北京一零一中身着制服的黄益安和烟雨松尤为显眼。 在这次论坛上,两人报告了自己设计芯片的感想。

“这两个学生是英才学院‘芯片集成电路实验室’课上学到的芯片知识。 毕竟和大学不同,高中的芯片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芯片的兴趣、开发潜能。 ”吴雅雯说。

在“智库”培养师资

新课程标准发布、劳教课安排、每周一节课保障……劳教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也对劳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面对没有专职劳动教师和兼职劳动教师“鲜为人知”的现实困境,如何破处? 海淀区教委充分发挥了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和海淀区教科院两大“智库”的引领作用。

今年9月22日,海淀区2022年中小学劳教系列培训第三批活动如约而至。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基于课程标准的劳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采用“在线”的方式同步进行,全区94所中小学、300多名负责学校课程建设、劳动教养的干部教师参加了会议。

海淀区教师培训学校副校长林秀艳表示,从今年4月开始,仅大型培训就举办了三届,每期都聚焦不同的主题,邀请经验和专家对学校进行指导,“几乎覆盖了所有的中小学”。 为了给老师们提供正确的指导,提高训练的实效性,林秀艳在训练前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学校的劳动活动很零散,不能说是上课。 此外,他还表示,专业教师短缺,一些学校还存在如何充分利用周边场地和科研院所等资源,使之成为自己学校的劳动教育特色等问题。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课程指导中心刘丽丽老师在培训期间做了《劳动项目、任务群到劳动课程体系的发展与策略》主题基调报告,详细阐述了如何将零散的劳动活动、劳动项目或任务群构建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劳动活动和课程最大的不同在于劳动课程是系统化的设计。 ”刘丽丽解释说,学校有很多校园清洁和校内服务等劳动活动,可以设计校园垃圾分类套餐。 在这个课程中可以设计三个模块。 例如,第一个模板是“垃圾分类由我来做”,让学生思考校园里的垃圾主要是什么,来自哪里,垃圾处理的完整流程是什么。 第二个模块“垃圾变废为宝”的巧妙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堆肥等垃圾的再利用方法;第三个模块“绿色家园共创”,引导学生通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将自己的行为、服务,如垃圾分类志愿者等

通过专业指导、优秀办学经验的分享,劳动教师们在新课程中更好地理解了劳动课程系统设计的要点,找到了可落地、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海淀区教育科研教师张纪元介绍,截至目前,海淀区劳教教师队伍建设已形成三种模式。 一是针对劳教教师共性发展需要,集中优势资源,聘请中国教育科学院、北师大、首师大等专家开展劳教专题培训。 二是针对劳教教师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形成中小学劳教教师带头人行业专家劳教教师指导团队,组织专家对学科专业教师和兼职劳教进行一对一指导。 三是聘请有专业特长的家长、社会热情者等作为劳教指导老师,实现112条教学效果,有效推动劳教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覆盖春夏秋冬四季的《海淀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课程》《海淀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指导手册》《海淀区3-18岁学生家庭劳动教育任务清单》0……师资培训的同时,海淀为老师们提供了丰富的课程支持,让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自由选择劳动课程。

到2025年,建设50个劳教实践基地

今年暑假,北京一零一中校内桃林硕果累累,桃香四溢。 150多名学生重返校园,变身“桃农”收获果实。 通过在线义卖,学生们用自己亲手种植、养护、采摘的桃子赚取了“第一桶金”。 这些钱将捐给该校陂口资助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学生。

北京一零一中学生参加桃树管理课程。 学校供餐

吴雅雯介绍,2021年1月,该校课程教学中心设计开发了“校园桃树园艺课程”。 学校非毕业年级的学生参加了桃树管理课程,每班收一两棵桃树,并派了两个桃树管理员。 学生们跟随专业园艺师体验了从剪枝、疏花、疏果到施肥、病虫害防治、套袋,再到疏果、果实质量鉴定的完整桃树栽培养护

除了这片桃林,北京一零一中还充分发挥家校社联育人功能,走出校园,开拓劳教社会实践基地,如与香山革命纪念馆合作,成立红色故事志愿者讲解团; 与圆明园合作参加进入圆明园的志愿者活动,为游客免费提供中文历史课。

发展学校劳教绝不是“单打独斗”,需要家校社会共同发力,需要从顶层设计到校园实践的统筹规划。

2021年5月,海淀区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养实验区。 随后,海淀区委教工委、区教委组成专门领导小组,将为统筹推进劳动教养提供制度保障的中小学劳动教养实验区工作列入“十二五”教育改革重点任务,制定了《海淀区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用于全区中小学的劳动教养评选97所区级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实验学校和研究学校,组织84所学校参与劳动教育课题研究,评选区级劳动教育学科带头人25名,对全区各学校主管劳动教育的干部教师进行培训指导。

同时,海淀区也在不断建设多层次、多形态的劳教实践基地群。

“帮助学校与劳教实践基地更有效对接,找到适合学校的基地课程。 ”海淀区教委德育科相关负责人表示,劳教实践基地建设也有利于校内、校外相结合,结合社会力量推动劳教发展。

据负责人介绍,目前海淀教委正在积极筹划在海淀北部利用海淀区中小学综合实训中心建设海淀区中小学劳教总部基地,“用它引领所有基地建设”。 同时,在海淀南部设立海淀区中小学劳动教养指导中心,利用专家资源优势指导学校劳动课程建设。

根据规划,到2025年,海淀将在全区建设50个中小学劳教实践基地,建设200个劳教精品课。 目前,首批劳教实践基地评选已提上日程。

北京新闻记者杨菲菲

编辑缪朝霞校对露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