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最有故事的人之一!比较文学拓荒者乐黛云自传回首九十年沧桑

北大最有故事的人之一!比较文学拓荒者乐黛云自传回首九十年沧桑

乐黛云老师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北大最有故事可讲的人之一。 她在其新书《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中写道:“生活的道路有千万种可能性,可以成为现实,但只是其中之一。 转换的关键是选择。 ”日前,她的这本最新自传和内心的独白,国内知名学者齐聚一堂,他们通过在线分享会,畅谈这本新书,畅谈他们眼中的老师。

50岁开拓国内比较文学的乐黛云在书中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和求学经历,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学校任教,后来遭遇一连串封锁,成为——岁的猪圈、伙食费、赶驴人、砖匠,最后回到了教育岗位。

五十岁的乐黛云,在一般人认为“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时候,毅然选择了重新开始。 此后,她再次焕发学术活力,在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和理论开拓中披荆斩棘,取得了切实的成果:多亏了她,北京大学拥有了中国第一家比较文学研究机构; 中国有自己的比较文学学会。全国各大学还有一个比较文学硕士、博士、博士后培养点,中国学者开始走向世界,在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中担任要职的中国比较文学学科也成了整个人文研究中非常活跃的“鲶鱼”。

历经九十年沧桑,始终坚韧不拔。 乐黛云在书中用永恒的文字生动地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包括她的家人、她的爱情、她与时代的沉浮、她与命运的斗争、她对学问的追求、对她自由灵魂的怀念。 乐黛云说:“命、运、德、知、行,这五个字支配着我的一生。” “命”与生俱来,“运”充满偶然,“知”意味着知识与智慧的探索,“行”意味着现实人生的取舍。 机缘可能让她成为外交官,但她选择了留在学校。 人生的关键是选择。 读这本书,你会看到乐黛云在面对人生选择时的勇气。 她相信:“生命不仅应该冒烟,还应该燃烧火焰。”

学术成就滋养几代学者“庆幸自己选择了北大,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选择了文学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我从小就立志从事文学工作。 最大的愿望是把美丽的中国文学带到世界各地,让各国人民欣赏美丽的中国文化,了解中国。 ”乐黛云说。

作为分享的一环,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风趣地说:“据说乐老师的学生包括几代人。 这样划分的话,我应该会成为第一代老学生。 音乐老师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她的思想自由、开放和活跃,与我们读书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思想解放的时代潮流有着相当大的融合。 ”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说:“当初的比较文学,我们可能只是从音乐老师那里学到了一点中古的概念、索引、方法,但确实影响了我们的研究。” 据陈平原回忆,他写了《关于鲁迅的故事新编和布莱希特的史诗戏剧》一文。 起初,人们眼睛一亮,文章受到好评,“但是大家都不知道我完全不懂德语。 我们也试着做了。 因为比较文学给了我很多翻译介绍。”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刘金双表示,乐黛云老师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重量级作者。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比较文学”的长篇大论是乐黛云老师执笔的,她的学术成就滋养了几代学者。

傻瓜和谎言一定会说:“傻瓜和谎言一定不会说。 大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如果看到了谎言,一定要选择并告诉我。 这是我非常尊重的原则,”乐黛云说。

对此,陈平原表示:“乐老师写回忆录特别担心自恋,过于自恋是很多人写回忆录的通病。 乐老师对自己的一生很冷静,有时也会自己附和。”

在现场,乐黛云的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谈到了过去。 北京大学洪子诚教授说:“1956年,我上中国文学系的时候,乐老师有四年的教龄。 但是,我五年没看书听音乐老师讲课,也不知道她的脸。 因为她在1957年成为右派,被送到门头沟劳动。 ”他想起,第一次见到音乐老师是在1963年,她从门头沟回来,在中文系资料室当资料员。 但他真正接触乐老师是在五七干校期间,他说:“乐老师是劳动能手,工作真带劲,力气也大,包括掉砖、盖草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乐黛云和汤一介伉俪的情深更让人印象深刻,洪子诚回忆说。 “1988年,北戴河有夏令营,乐老师和汤老师也去了。 有一次聊天的时候,乐老师说和汤老师的结婚纪念日要去西餐厅吃饭。 那个时候也不例外。 她在北戴河的时候,去秦皇岛为我庆祝了自己的结婚纪念日。 那时,我一生都很感动。 我一辈子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艺破产|记者路艳霞

编辑高倩

流程编辑刘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