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词源学的滥觞:先秦两汉散见声训材料的辑录整理 |《古释名辑证》

训诂学、词源学的滥觞:先秦两汉散见声训材料的辑录整理 |《古释名辑证》

先秦两汉的释文资料是儒家“正名”的产物,多以声训的方式出现。 先秦经典中留存了大量的声学训练材料,其中的语言学声学训练符合语言规律,作为科学语源学起点的其中的义理声训和民俗声训几乎不符合语源学原理,但它们以声音为手段,阐述义理和民俗,内容涉及典章制度、社会生活、伦理道德等

《古释名辑证》一书通过系统整理先秦两汉除《释名》外的释文资料,并以新观念进行重构,为语源学、思想史、民俗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先秦两汉的释文资料是儒家“正名”的产物,多以声训的方式出现,尽管其语义指向多为社会政治领域而非语言学,但作为经典中大量存在的既成事实,也是语言学面临的问题。 从语言学角度看,这些材料零散、不成体系,符合语言规律的结论很少。 但是,其价值在于通过音训的方式传达音义关系的必然性观念,成为语源学的出发点。

“任意性”是语言原初阶段音义结合的总规律,“音近义通”是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局部规律。 音近义通是语言派生的必然结果,是语源学存在的理论基础。 但随着语音的发展,音义结合的规律性逐渐被隐藏起来。 汉代以后,声训逐渐衰微,因声求主义观念而逐渐淡化。 到了清代,古音学大明对音近义通的规律有了重新的认识。

不可否认,先秦两汉的声训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以声求义”的训诂方法和“音近义通”的语言规律的错误。 明清以来,有人因声训结论的错误而反对声训方法,但干嘉朴学的中坚分子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等人并没有这样做。 他们看到先秦两汉声训对音义关系的探索,因为其理论意义远大于其具体结论的价值。

自1916年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任意性”观点以来,音义关系的任意性被视为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成为语言研究的基本假说。 再加上20世纪中后期,受政治思潮的影响,音义关系的必然性观念被贴上了“唯心主义”的标签,以《白虎通》 《释名》为代表的声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评。

但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语言符号在发生学水平上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但在后来的引语化过程中却表现出了明显的理论性,人们越来越怀疑语言随意性原则是否具有普遍性。

实际上,语言符号和语义的任意性和理据性是语言发展中不同阶段的问题,不是水火不容,而是片面强调一点否定另一点是偏颇的。 对音义关系的重新重视,表明语言研究不断调整着自己的视域。

王宁老师把先秦两汉的声训分为三个部分。 是义理的声训、民俗的声训、语言的声训。 从内部明确了声训的分类,避免了单方面的否定和夸张。 语言训具有语源学上的重要意义,义理声训和民俗声训虽然不符合语源学原理,但以声音为手段,阐述了典章制度、社会生活、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具有思想、民俗学上的价值。

王宁

在古代的释文资料中,除了用音训探源、确定义位的方法对单音词进行释名外,还对双音词乃至多音词进行名源探讨,说明其语法结构,或确定其中多义词素的义位。 这些方法反映了学术方式从耳治到目治的演变,是汉代学术从口耳传到竹帛的必经阶段。

同一个音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字符,同一个字符可以记录不同的词,同一个词有不同的义位,师法不同,解释也不同。 写一次,文字决定词义,词义决定义理,作为一家之学来生发。 这些声音对意义的探讨,从史实的判定、义理的揣摩、对当前政治形势的附会等,客观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俗。

从文字角度看,先秦两汉的释名大致有三种方式。 一是利用经典或日常用字的假借关系构成声训;二是声符用同一个字进行声训;三是以同一个字为训,包括字形选择、单音词义位认定、双音词或短语内部结构分析。 这些方法在杜子春、郑伬、郑玄、孙炎、李巡、宋均等学者的训诂实践中屡见不鲜,但由于随笔释义的特点,他们留下的成果参差不齐、不成系统。 直到刘熙引出这一方法,并系统地应用于《释名》的创作中。 词义引申常常伴随着文字和衍生品,形成大量的形声字,为以字为单位求语源提供了可操作性。

《释名》本书后,迄今为止的注释资料因零散而被忽视。 清沅《释名疏证》、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均附类书、字书中引用的《释名》及韦昭《辨释名》资料若干。 嘉庆间张金吾将探讨《释名》以外词源的资料编辑为《广释名》二卷二十七类。 20世纪中期台湾学者李云光《三礼郑氏学发凡》系统整理郑玄的释文资料,归纳为389条,在《释名》二十七类中增加了《释官职》类。

《释名疏证补》

今天,无论是材料方面还是认知方面,都比上一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本书总结了《释名》以外先秦两汉的释意资料,以期在前人的基础上,围观讨论、选择更多,用新观念对这些资料进行重组,扩大语源研究的范围。 将《释名》年以前的著名资料集中在一处,疏解证据,可以看到古人在语言学上的积极探索,二是通过这些材料,可以分析当时人的思想所在。 这样,这些零散的教训资料就可以写成有意义的语言现象。

另外,这些注释材料中的声训,包括儒家的旧说和汉人的造作,为了迎合某些政治观念,不惜用方言附会。 因此,这些材料反映的语音状况错综复杂,在研究中应该慎重,而不是某一时期的实际语音状况。

感谢徐少娜、魏雪、张莹、冯元昭几位同学在稿件编辑过程中协助校勘。

训诂学、词源学的滥觞:先秦两汉散见声训材料的辑录整理

《古释名辑证》

刘青松编证

繁体字横排

16打开平装本

978-7-101-15557-0

69.00元

作者简介

刘青松,男,汉族,河北献县人,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中国语言文字学教学与科研。 在《中国文字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中国经学》《河北大学学报》《〈白虎通〉义理声训研究》0等刊物上发表若干论文。 主持项目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白虎通义〉校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释名〉笺疏》、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白虎通〉义理声训研究》。 著有《坳堂诗文集》、编辑学校有《河间七子诗文征》《新辑泊居剩稿》《古释名辑证》0755-790000等。

目录

前言

图例

卷一

天下第一

天下第一

释地第二

释山第三

放水第四

把草木扔在第五位

家禽虫第六位

版本7

第二卷

释放亲属第八位

释放长幼第九

第十个发放饮食

第11版

第十二版

第十三个发布衣服

首饰第十四集

释宫室第十五

第三卷

释放加载16

第17个发行国家

释爵排名第18

释律吕第十九集

第二十大释放乐器

敕令第二十一届

释兵戈第二十二

释车旗第23号

四卷

释礼教第24届

释书契第二十五回

释典艺第二十六届

释古史第27号

丧制第二十八届

释祭祀第29回

参考文献

笔画索引

内页欣赏

【预付定金】0755-7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