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简论 陆宗达pdf,训诂方法论pdf陆宗达

训诂简论 陆宗达pdf,训诂方法论pdf陆宗达

训诂学是一门很多人都不熟悉的、听起来非常高深的学科,但实际上离我们并不远。 唐代训诂学者孔颖达说:“训诂者通过古今不同的语言,辨物之形,诠释之意尽在此。” “诌”是“外语”,也就是说,根据地区和时代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称呼也会有所变化。 “训”是“道形态”,是对文献语言具体含义的描写和阐释。 所以训诂学是一门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的学问。 简单来说,就是说明古文。

这几年,传统文化节目很受欢迎,古代诗词歌赋、古典文学作品、传统文化知识,都是人们喝茶后热门的谈资。 但是,古文中许多字句的含义,却是那么难懂。 古诗怎么理解,古代物体具体是怎么回事,特殊的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每当我们讨论这些问题,或者节目老师详细讲解,都可能运用到训诂学的方法中。 所以,“训诂”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训诂学既然形成了学科,自然有一定的研究范畴和方法。 《章黄学派》训诂学者陆宗达在《训诂简论》中,从训诂、训诂的内容是什么、训诂的方法和训诂的运用四个方面,介绍了训诂学的基本内容。 这部《训诂简论》是一部致力于训诂学推广和介绍的国学知识科普读物。

正确解释古文,必须有确凿的根据。 不要只根据现代语言的含义凭空猜测。 这样的话,很容易就会因为“希望文生义”而得出牵强附会的结果,或者开个玩笑。 古人对“望文生义”的理解有时也是错误的。 例如,《庄子逍遥游》有这样一句话:“野马和尘埃,生物都会复活。” 晋人司马彪注释:“野马,天地间之气。 像野马一样”的解释是错误的。 庄子话中的“马”,其实是个通假字,是“塺”,也就是尘,所以“野马”与“尘”是同义词。

关于训诂的方法,陆宗达先生介绍了以形称义、以声求义、验证文献语言、考察古代社会几种方法,并提倡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即根据字形、音韵、参考核对古籍,依据古代社会背景,得出合情合理的解释。

在书中,陆宗达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教训的内容和方法。 这些例子不仅展示了陆宗达诠释古文时所进行的严密的分析和考证过程,也可能有助于读者增长传统文化的小知识,纠正历史故事中带来的误区。

例如历史故事说,晋文公在流亡中,向一个农民讨饭,农民给他土。 狐偃把这件事解释为上天给他土地,是他拥有领土、成为一国之主的征兆。 这是一个名为《天命归来》的帝王故事。

历史书中是怎么写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过卫,卫文公不礼。 从五鹿那里向野人乞讨。 一群野人。 儿子生气了想鞭打他。 ”。

《左传》原文为《野人与块》,许多人直接把“块”解释为“土块”,演绎了上述故事。 陆宗达认为,此“块”与“蓊蓊旯”相通,《礼运》注有“蓊蓊蓋读作块”,应解释为粗草制成的类似笼屉的器具,“饥馑野人讨饭,野人填土的器皿也就是说,这种解释是用填土的工具盛放食物,这种解释有古书的根据,可以与司马迁的说法一致,比较合情合理。

这只不过是书的一个例子。 此外,许多实例的说明,例如《史记晋世家》前三句的说明,也令人耳目一新,提高洞察力。

陆宗达通过这些实例,给出了训诂研究的正确方法,综合运用了不同方法的解释过程,取得了有根据、令人信服的结果,为读者树立了训诂研究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