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书籍读书分享ppt,教育学阅读书目推荐

教育类书籍读书分享ppt,教育学阅读书目推荐

很多中小学校长、教师听说我是教育学教授,总是希望能提供一线教师可以阅读和进修的书籍。 很多时候,我感到不安,说不出很多话。 因为,这看起来像是一项简单的任务,要完成其实并不容易。

我写过短文《“好教师”应有的三种修炼》。 主要观点是,“好教师”应该在学科专业上不断提高,在教育专业上不断精益求精。 好教师不仅要成为“专家”,更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不专业”“通才”,成为展示世界和人的完整、肩负培养自由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神圣责任的伟大智者。 因此,追求广博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学科专业素养、完善的教育专业素养,是“好教师”必备的三大修养。 在这三方面的磨练中,仅凭“广博的知识结构、优秀的学科专业素养”就应该涉猎的书目,或许已经如海了。 再加上每个教育者的个性化追求,所谓“教师读书”基本上只能由神仙来列举。

当然,我既然在教育学领域教得太久了,在“完美的教育专业素养”这个维度上,个人难免会投其所好。 依我看,限定在教育学领域,教师可以逐步进行以下三种类型的阅读。

第一,经验性教育学阅读

对于许多刚进入教育学学习领域的教师来说,最亲切的是感性、优美、深刻的教育思想言说,因此“经验教育学阅读”应该是教育学学习的初级阶段。

经验的教育学不是“低级”的教育学。 从孔子、苏格拉底、洛克、卢梭到今天,人类许多伟大的教育思想蕴藏在经验的教育学论述之中。 在现代,这样的经典作品更是屡见不鲜。 例如,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A.S .尼尔的《夏山学校》、小原国芳的《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等。 在国内教育名家中,魏书生、李镇西、李吉林等人的作品也受到众多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青睐。

经验教育学著作中有很多具有丰富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家,这类作品最突出的优点有两个。 一是教育智慧和教育生活的日常水乳交流。 二是表达方式要经常识血、痛快,不要摆出高傲害羞的态度。 例如:“有经验的低年级教师,从孩子入学的初期就努力成为知识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世界的揭示过程努力给孩子带来深深的、无比的喜悦和兴奋……”、“诚实的教育者同时也是诚实的人道主义者被孩子衷心爱着的老师,一定是最有人情味的老师。 只有孩子的心能唤醒爱,只有爱能滋润孩子的心。”

这些优美深邃的文字,当然最能打动热爱教育的同行。 但是,经验教育学在传达感情的同时,可能有些东西是有严密学术研究的人所不能接受的。 散文的笔法在逻辑上经常有漏洞。 例如,“一个孩子没有了所受的道德教育,他就会成为一个好孩子”,本意是批评“坏”的道德教育,而逻辑上否定一切道德教育,无疑是过于偏颇的表现。 当然,熊掌和鱼不能兼得。 如果经验教育学的阅读能引导我们进行教育学作品的阅读,激发我们对教育活动的反思、探索和建构的兴趣,那就大功告成了。 但教育工作者要注意的是,这些感性、优美的文字可能存在思维不完善的地方,不能只靠这些类型的阅读。 需要超越感性、经验,相对理性、逻辑性地进行。 另外,也有可能进入相对无聊的学科的学术性教育学阅读。

二是学科教育学阅读

“学科教育学”实际上是“教材”意思上的教育学。 教科书的一大好处是可以将某一学科比较稳定的经验、思想、研究成果以“基础知识”的形式收集起来,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形成该学科比较全面的“思想地图”。 但是教育学是一级学科,光教育学系的专业课就有几十门。 让一线教师把这几十门教育学科的教科书都读完,显然是一项太难了,不一定要完成的任务。 幸运的是教师的日常工作需要决定教师的阅读。 从这个线索打开教育学教科书的阅读目录,就比较简单了。 在中小学教书的教师,主要工作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个是“教”,也就是说教。 另一个是“育人”,核心是德育。 因此,阅读《学科教育学》不妨先从这两个领域入手。

在课程和教育领域,有教师必读的两种教科书。 一部是关于课程论、教学论的著作。 我个人过去阅读体验的有施良方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王策三的《教学论稿》、陈佑清的《教学论新编》等。 另一类是与课堂教学活动直接相关的心理学教材,如谢弗的《发展心理学》、皮连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刘儒德主编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等。 21世纪以来,课程、教学改革方兴未艾,一线教师们应对的任务之一就是不间断的教学改革训练。 要知道,课程教学改革的许多“时代要求”对教育学科来说,只是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或教育学专业常识的应用。 与其参加引起混乱的专家讲座,不如静下心来系统地阅读教育学教科书。 如果我们能从课程、教学原理上有更多的了解,对新课程任务的理解、反思和创造性实践当然会更容易。

关于德育,我记得一线教师问我:“在学科教育中,我到底应该怎么德育?” 那时时间很紧,一两句话的回答太贴切了,我笑着对他说。 “先看看我的书《德育原理》。 ”因为对于德育在课程中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德育原理》教科书中已经有了初步的建议。 只是因为我们过去只是中文系、数学系毕业,只是学习了学科教学法,没有涉猎过教育学的其他基础知识,比如德育原理。 除了《德育原理》之外,哈什等写的《德育模式》、杨韶刚的《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发展》等也是好书。 但鉴于立德树人的工作最为复杂,德育是一个需要跨学科研究的领域,要想对德育有更深更广的了解,教育界同行需要跨学科阅读道德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个性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教科书

除了课堂教学、德育原理外,教师还应加强教育思想史、教育哲学、比较教育以及教育伦理学、教育法学等方面的阅读,这种阅读也应从教科书入手。

教科书是基础,是已知的世界。 作为人类最复杂高级的实践活动,教育生活必须面对许多未知世界的挑战。 教育者对自己的工作既要知道原因又要知道原因,要探索更好事业的无限可能。 因此,教育学不仅应该成为广泛的教师学习领域,而且应该成为我们探索、创新的研究领域。 因此,在“经验教育学阅读”“学科教育学阅读”之外,有更高追求的教育者还必须有第三种阅读——“学术教育学阅读”。

三是学术的教育学阅读

如果“学科教育学阅读”可以根据工作标准简化为教育、德育两大类,列举出一些最基本的书目,那么“学术教育学阅读”或许就无法列举出普遍书目。 因为一旦进入“学术”或研究层面,读者的课题就是具体的,兴趣是个性化的。 我只能说一点,研究兴趣和读书兴趣的统一性。

例如,如果你对教育的敏感性感兴趣,你必须读马克斯范梅南的《教育的情调》。 在书中,范梅南说:“足智多谋的教育管理者应该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 教育的敏感性和教育的机智是教育管理者进入儿童体验世界的能力。 ”知道“该说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的“教育敏感性和教育机智”,对于每个教育者来说,都是不二法门——“教师是孩子的身体,既能有效实现对孩子的‘教育爱’,又能确保教育的独立性” 这样的教师必须具备临场感的机智和多谋善断,能够当场行动,积极分辨什么适合某个特定孩子,什么不适合。 ”

然而,《教育的情调》是一篇现象学文章,要深入理解这种非常感性、类似经验教育学的学术作品,就应该追问什么是现象学教育学。 除了《教育的情调》之外,范梅南的作品还有《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和《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等,可以进一步阅读。

当然,研究兴趣和阅读兴趣的统一性及其确定的书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阅读、思考和研究的深入,我们的阅读目录会自动变成“雪人”。 然而,无论阅读的雪球有多大,书目创作者本身也只能是——名真正的研究型、专家型教师。

以上是我个人教师对阅读的洞察,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性。 但是,建议每个人都要有个人主观性地读书。 北京大学教授陈洪捷曾说,美国、德国的教育学界曾列举过100本20世纪的教育学经典著作。 结果,99本都不一样。 同样的——本书是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索性贯彻这种“强烈的个人主观”,我在此也请有缘教师同行阅读我的个人学术作品,如《德育美学观》《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引论》0和我主编的《劳动教育论要》。 《教育思想的花园》等作品,虽然多少有些学究性,但讨论了教育领域深刻的理论问题,也有自己的学术主张。 另一方面,《德育美学观》由我主持的博士生“教学”成果——陈桂生、陈洪捷、郑新蓉、石中英、金生铉教授等20余位国内教育理论大师和中青年研究者在北京师范大学礼堂为博士生撰写讲话稿和相关稿件。 所有稿件均按研究问题逻辑编排,结构上分为“教育学与教育元研究”、“教育现实问题与时代课题”、“教育学历史、文化与比较思考”上中下三篇。 首先有教育学和教育问题的元研究,然后对一些重要教育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最后回到教育研究的历史、文化、比较视角,实际上意味着对教育理论研究的回顾、俯瞰和反思。 所以,我在这本书的前言中写道:“思想汇聚而成,我相信说本书是‘教育思想的花园’也绝不是空话。 衷心邀请所有对教育理论感兴趣的读者。”

最后,我特别想说的是,我自己大学毕业后,在老家完整的中学工作过8年,从初一教过高三,担任过高三班主任5年,曾经是小有作为的中学“一线教师”。 之后,硕士、博士、博士后,留校工作,并在大学担任“一线教育工作者”25年以上。 因此,我衷心希望以上关于教育学阅读文献的讨论,是教师同行之间最好的学习心得交流。

《教育思想的花园》 2021年03月24日第9版

作者:檀传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