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光明日报记者晋浩天柴如瑾
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公布迫在眉睫。 经常说的是“七分考试,三分报纸”。 在此期间,深入了解各学科特色,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是广大考生和家长报名前的头等大事。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分为14个学科,各学科又分为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分别对应本科教育中的专业大类和具体专业。 本刊于6月7日推出第一期《2022聚焦高考》系列报道,介绍了法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理学、教育学、医学7个学科的专业特色、核心课程和发展方向。 本期将继续介绍交叉学科、哲学、军事学、历史学、工学、农学、管理学7个学科门类。
山东考场外温暖的一幕。 张鹰摄/光明写真
交叉学科:培养未来科技领军人才
作者:丁汉
科技的创新、突破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这些革命性、颠覆性的技术涵盖集成电路、生化、光信息、计量经济等多个领域,将对未来的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从发生学角度看,学科往往由于相对独特的思维方法和规范独立的理论体系,在其知识领域内产生认知排他性。 交叉学科打破学科壁垒,贯通学科内容,融合学科优势,探索协同创新方向。 交叉学科如何通过协同创新,培养未来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 主要有三点:
第一,巩固基础知识,强化经验教训。 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交叉学科涉及两个或多个学科的研究领域,这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第一个课题。 在现有学科基础上构建综合特色知识体系,关键是加强基础训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数理、哲学、工程科学等基础训练,老师们带领学生深入理论,培养学生的逻辑论证和独立思考能力,锤炼科技创新“利器”。
第二,跨学科结合办学阶段,培养灵感沃土。 交叉学科包括光学工程、机械工程等工科方向,也包括生物化学、文学艺术等基础学科。 学生可以跨越专业课程接触不同领域的前沿研究,也可以打破文理医工的传统壁垒,自主决定研究方向。 在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学生可以提前修读硕博课程,尽快进入科研领域。 交叉学科、纵向联系的学科结合,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当前科技创新的“大势所趋”,有更多时间选择未来科技创新的“术”。
第三,研究项目促进,联系理论实践。 交叉学科在融合各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汇聚各学院的科研平台。 跨学科学术训练后,学生与学业导师共同探讨可以激发多学科的思考,挖掘学科的交叉创新点。 在与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的前沿项目中,学生可以站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思考创新点的可行性、实用性、可推广性,开拓自主创新的“路径”。
交叉学科不仅意味着不同学科之间的交融,更意味着学生、老师、高校、企业等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整合互补,各展所长。 这又在“博而精”“勇而智”“广而诚”三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 “博而精”是指跨学科复合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核心能力; “勇气和智慧”是指勇于做人、勇于克服困难、善于探索创新、善于转化的智慧。 “广而诚之”意味着放眼全球的广阔视野和强国拥有我的赤诚之心。
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增长点,交叉学科将为有志于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人才提供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开放性科研平台。 毕业生就业领域多样,职业选择包括但不限于高校、科研院所及各类企业,主要从事理论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开发为主的工作。 我们热切希望青年一代投身技术前沿,一起探索未来的奥秘!
海南高考试卷审查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苏弼坤摄/光明写真
管理学:不远的“俗世哲学”
作者:赵晶
管理学随着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全球扩展而蓬勃发展其主要研究成果通过现代商学教育逐渐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 近百年来,人类生活的迅猛发展变化,使这门年轻的学科呈现出色彩斑斓的形态,多学科、多学术传统交流激荡,和谐共生。
管理学的内在多样性在带来繁荣的同时,也给管理者带来了某种“幸福的烦恼”——是如何有效地概括我们的学科,从而为更多的人服务的。 一个正在形成的共识是,管理是离普通人不远的“俗世哲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以实现长远目标,找到存在的意义。 日常和哲学的结合本身有着迷人的张力。 前者指目标、规划、优化、效果、发展性和效率;后者指研究、提问、讨论、反思、创造性和思辨性。 常言道,管理行为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相应的管理学科称为“俗世哲学”。
管理学离普通人不远,其效果实际上很亲切。 “俗世”部分可以帮助人们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 科学方法和专业分析工具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市场预测、战略规划、商业模式设计等,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运用机器学习、文本挖掘等数字化分析工具,可以灵活应对新兴技术快速发展给商业世界带来的挑战。 管理学需要通过管理实践来表象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这需要哲学智慧。
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力的解放给了人充分思考和发展自身价值的机会。 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管理者不仅需要创造力、铮敏力、探索力、洞察力、学习力,还需要结合跨学科知识,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站在现在的节点上,我们要了解未来的社会和组织是什么样的形态,需要什么样的技术,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如何兼顾经济价值和社会责任,如何更好地选择、激励、培养、发展人才,如何通过管理思维做到组织“对与错” 这将为管理教育提出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管理专业知识和高度社会责任感,能够运用数字化能力、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国际化视角批判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管理人才。
在职业发展方面,管理学具有国家情怀和国际视野,致力于培养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骨干人才。 管理学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兼具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就业门路广,有的去金融、会计等行业从事专业服务,有的去互联网企业或实体经济企业从事综合管理,有的进入政府管理部门服从商业政策决策
在贵州岑巩县第一中学,老师会拍手为考生加油。 新华社发
哲学:围绕人与生活世界的根本问题展开
作者:仰望海峰
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围绕着人与生活世界的根本问题展开。 这个根本问题,根据时代和技术状况的不同,有不同的表现方法。 一个民族在精神深处,总是存在着一种哲学。 这个哲学或者说是清晰的,起到了批判、反省、引领的作用; 或是模糊的、无意识的,支撑着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安抚着人们的生命和心灵。
当代中国的哲学学科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等多元哲学传统共同建构的。 现代哲学学科包括形而上学、知识论、心灵哲学、语言哲学、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美学、科技哲学、宗教学等重要理论领域。 同时,哲学学科的前沿性发展,呈现出面向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跨学科研究趋势。
基于这种学科结构,哲学专业旨在通过对哲学的理论思考和探索,培养应对时代问题、引领人类未来发展的哲学专业学术人才,以及具备哲学专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学生可以在系统了解哲学学科知识领域、核心问题及其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通过经典研究、问题探讨等不同形式,深入探索某些哲学传统或哲学分支领域的理论问题,在此过程中形成理性思辨能力。 学生还可以根据哲学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内在联系,拓展面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语言学、艺术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的跨学科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和身边的各种事物始终充满惊讶和好奇心,喜欢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是哲学专业学生的共同特点。 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部分学生将在国内外大学哲学及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未来将走学术科研之路。 也有学生通过哲学专业培训培养的理解和思维能力,服务于各级党政机关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在不同的工作领域和岗位应对新的事物、新的环境带来的挑战。
军事学:前为战场,后为国家
作者:马建光
“兵卒、国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估量”军事,指一切直接关系战争和国防的事项,主要包括战争准备、战争实施、国防和军队建设等活动。 军事学又称军事科学,是反映战争和国防本质和规律、指导战争和国防准备与实施的科学。 军事科学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决定了它对加强国防、遏制战争、打赢战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军事学旨在培养思想政治坚定、战争本领过硬、战斗作风过硬的新型军事人才。 军事学包括10个一级学科、20多个二级学科。 一级学科分为军事思想和军事历史、战略学、兵役学、战术学、军队指挥学、军事管理学、军队政治工作学、军事后勤学、军事装备学、军队训练学。
从学科和专业设置来看,军事学具有典型的社会科学属性。 同时,许多本科专业与军事密切相关,但其专业设在工程、理学等自然科学门类,如武器类、核工程类、海洋科学类等。 这些学科聚焦国防和军事建设的具体科学领域,与军事学专家密不可分。
什么样的青年适合军事学各专业呢? 那是一个热爱军队、有志于献身国防的青年。 总体来看,军事学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军事思想、军事历史、军事技术等多方面知识,熟练掌握各项军事技能,具备扎实的战斗体素质。 学习军事类专业,必须有战略思维,具备扎实的军事实践素质,具备高科技素养。
军队院校军事类学生毕业后按照“按需补齐、专业对口、面向基层、组织分配”的原则就业。 军队指挥学专业主要培养部队一线带兵人员; 军队政治工作学主要培养军队基层党员。 另外,学术成果突出的学生可以主修研究生,继续进行军事学科的高水平学习。 包括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军兵科大学在内的许多军校都有军事学硕士专业,有的大学还有博士课程,为更高水平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选择。
历史学:“教训”的复合型人文学科
作者:夏炎
历史可以理解为人类所有的过去。 在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个空间维度中,“过去”是历史,“未来”还没有发生,但“现在”是最难把握的。 因为“现在”刚刚发生,一瞬间就会成为“历史”。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未来是“难以捉摸的”,现在是“转瞬即逝”,而历史是“最容易被认知的”。 历史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客观性,但它只存在于人类的记忆中。 记忆可以通过文本、影像、语音等不同载体部分重构,但记忆的主体是人,决定了记忆的本质是主观的。
为了再现基于这些主观记忆的客观历史影像,有一门被称为历史学的学问。 历史学的任务不仅是重建过去,更重要的是人类对过去的认识和反思,从而为今天乃至未来人类的命运走向提供可借鉴的智慧,也就是所谓的“教训”。 高校开展历史学教育就是本着“搞一流、培养优秀人才”的理念,为国家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智库队伍。
现在的历史学,已经是现代人文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科生招生分为历史学、世界史以及文物和博物馆学三个专业。 历史学是指包括中国古代史诸断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及各种专门史在内的中国史。 世界史包括地区史和国史文物和博物馆学重视实践教学,包括考古学、文物学以及博物馆学的相关内容。 三大专业学习都强调宽、博、专、精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文情怀,训练其理论思维、史料解读、问题分析、课文写作等多种能力。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历史学科积极尝试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进而与理科相关学科融合,造就新型文科复合型人才。
本科毕业后,部分同学会选择继续学习,或选择出国深造。 在就业方面,不少学生进入传媒业报考选拔、公务员,有的成为中学教师;也有不少学生投身西部和基层工作,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工程:融合科学素养与工程能力
作者:刘媛
工程是指工程、技术原理、实施技术等工业科学。 我国本科专业目录中,工程设有机械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土木类、航空航天类等30多个专业大类。
说起工程学的学习,很多同学会认为“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事实上,要成为优秀的工程人才,就要追求科学素养与工程能力相融合、创新与批判性思维并重、卓越与团结合作并重等能力品质。 国内一些以理工科为中心的综合大学,也采取了“通专融合”“大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方式。
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实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书院制育人管理,按照大类培养开设一年级课程,强化数理基础,注重基础素养与工程素养的衔接; 从二年级开始开展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材料化、生命等各领域工学基础贯通课培养的三年级开始实施以研究型、项目制为主要授课模式的专业核心课,批判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理工结合、工学结合、工管融合、工文渗透
工程专业学生要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培养运用数理和工程知识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合理处理工程与社会、健康、法律伦理的关系,增强团队合作、沟通、终身学习的能力除了学习专业课程外,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参加比赛等实践活动,将实践与所学专业知识深度融合也是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一大特点。 这方面的国内国际比赛有“互联网”“挑战杯”等很多。 许多学校还有校企合作项目,引导学生到生产第一线,在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到学习的有用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工科毕业生就业机会持续增加,就业方向越来越多样化,主要在装备制造企业、科研院所、互联网、高新技术企业等。 如航空航天、机电、力学等相关专业主要在航天、兵器、船舶等行业就业; 机械、车辆等相关专业主要在汽车、高端制造等行业就业; 电子信息、计算机、软件等相关专业主要就职于各大通信运营商、雷达、电子科研机构、互联网和金融科技企业。
农学:在希望的田野干事创业
作者:韩娟
多年前“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 ”曾经被质疑过。 目前,我们以事实应对,一代又一代农业科学家的智慧和汗水,不仅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而且实现了农林领域的许多技术突破,甚至质疑不主动突破。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 培养知农、爱农、为农新型农科人才,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涉农高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使命,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
农学类专业学生应具备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专业情感,以及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事业心和使命感三种特质。 二、请抱有浓厚的学科和专业兴趣。 只有对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动物医学和林学等农学类专业有浓厚的兴趣,将来才能集中精力学习和研究。 三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甘于奉献的心态。
近年来,涉农大学不断加快“新农科”建设,优化涉农学科专业布局和课程改革,创新涉农人才培养途径,推动信息技术与农林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农学类专业建设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紧扣学科发展趋势,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构建多学科融合知识体系,优化改造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对现代生命科学、人文科学等知识的获取,使学生熟练使用现代农业装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科学经营
一般来说,农学类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农业及相关领域、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经营管理和技术推广等工作。 继续深造的学生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后,可以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光明日报》
资料来源:光明网- 《光明日报》
自考资料网:建议开通永久VIP超级会员更划算,除特殊资源外,全站所有资源永久免费下载
1. 本站所有网课课程资料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站长!
2. 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助力考生上岸!
3. 如果你想分享自己的经验或案例,可在后台编辑,经审核后发布在“自考资料网”,有下载币奖励哦!
4. 本站提供的课程资源,可能含有水印,介意者请勿下载!
5. 如有链接无法下载、失效或广告,请联系管理员处理(在线客服)!
6. 本站资源售价只是赞助,收取费用仅维持本站的日常运营所需!
7.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