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残健同行|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非凡成就 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非凡十年·残健同行|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非凡成就 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广大残疾人安心生活,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十八大以来,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历史性新成就,残疾人基本民生稳定保障,残疾人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不断优化,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夯土机原为残疾人提供制度保障

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 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要让残疾人享受更长远的福利,完善的顶层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从全局的角度为残疾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稳定的保障,才能将残疾人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社会的进步紧密联系起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列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面。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完善残疾人合法权益保护等法律法规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 为了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缩小残疾人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2015年1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年正式发行,指出没有残疾人的小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帮助残疾人共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2016年8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作出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和全国人民共同共享全面小康社会的部署。

与此同时,我国残疾人工作指导体制也更加健全。 目前,我国各地普遍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残疾人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残疾人工作纳入党委、政府民生实事和年度考核内容。 各地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工作规则,探索开展年度述职、重点工作督查等制度,形成高效协同工作。

各地财政持续加大残疾人事业投入力度,残疾人服务资源有效集聚。 2016年至2020年,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投入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资金2896亿元,累计在中央预算内投入57.1亿元,建设各类服务设施4405。 各地积极开展政府购买残疾人援助服务试点,建立指导性目录和标准规范,开展服务项目31471个,服务对象1.6亿人次。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我国乘势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开启新征程,残疾人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21年7月,国务院颁发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对新阶段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进行了系统部署。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以推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为主线,保障残疾人平等权利,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

兜风让残疾人过上美好的生活

面、蜂蜜、牛干巴……在搭建的电商直播间里,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村民张顺东、李国秀正在镜头前介绍各种农特产品。 “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脚。 ”在相互支持下,这对残疾夫妇摆脱了贫困,现在他们想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我们虽然有残疾,但精神上并不残疾。 手里有大脑,可以做想做的事。 我们要让更多的残疾人站起来,走自己的路,改善自己的生活。 ”

受身体残疾、劳动力弱、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影响,贫困残疾人是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返贫率最高的特殊困难群体,是脱贫攻坚的坚强存在。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大贫困残疾人康复项目、特殊教育、技能培训、托养服务的实施力度。 随后,中国残联等26个部门联合发放《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行动计划》,进一步细化支持贫困残疾人脱贫的政策措施,汇总出台了一系列贫困残疾人脱贫专项行动方案。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脱贫问题”的政策措施。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还将残疾人扶贫作为“村到户精准帮扶”十大举措之一,专门开展扶贫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统筹帮扶贫困残疾人出台的一系列重大举措,确保扶贫工作纳入大局,并以更加精准的措施、超常规的力量帮助贫困残疾人脱贫,为贫困残疾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动力“十三五”时期,我国710万立卡贫困残疾人全部按期脱贫,贫困残疾人家庭收入由脱贫攻坚之初的2824元增加到10384元,增长2.7倍,人类扶贫史上残疾人特殊困难群体脱贫

在解决“残贫”问题的同时,我国还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构建了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的安全网。 2016年1月1日,困难残疾人生活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津贴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 作为首个在国家层面建立的残疾人特别福利制度,“两项补贴”有效衔接了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填补了我国残疾人特别福利制度的空白。 截至2020年,我国已有1212.6万名困难残疾人享受生活补贴,1473.8万名重度残疾人享受护理补贴,建立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同时,我国通过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普惠性制度,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 截至2020年,我国1076.8万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约300万生活困难重度残疾人每户进入最低生活保障,107.5万残疾人享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残疾人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0%,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5% 全国2000多万残疾人有自己的家庭医生,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实现了全覆盖。 各地还积极探索为残疾人提供集中或社会照料服务,为486.3万名残疾人提供照料服务。

2020年以来,面对反复延误的疫情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坚持把残疾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及时部署落实残疾人和残疾人服务机构疫情防控措施,全面动员残疾人工人等各方力量参与集体防御、 降低疫情影响,及时发布重大传染病疫情下残疾人保护指南,巩固防控成果,最大限度保护残疾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用同情心让残疾人的生活有尊严

因为怀念在这里,枝节关系到心情。 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找到了人生出彩的舞台,过着更有尊严、更有滋味的生活。 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康复是残疾人最迫切的需要。 近10年来,我国残疾人康复状况明显改善——

2017年,国务院颁布实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残疾人健康得到有力维护。 2018年,国务院制定并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为改善残疾儿童康复状况,促进残疾儿童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 该制度实施以来,全国接受康复救助的残疾儿童达到67.6万人。 我国还将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早期筛查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了视力、听力、肢体、智力等障碍和孤独症的早期筛查。 我国将继续开展精准康复活动,发布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健全社区康复标准,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80%,220 全国11个省份建立了基本辅助器具补贴制度,1252.8万残疾人获得了辅助器具适应服务。 为增强公众残疾预防意识,国务院批准将每年8月25日定为“全国残疾预防日”,制定实施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着力有效控制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防控疾病残疾,显著改善残疾减少和康复服务

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更好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 近10年来,我国残疾人教育水平显著提高的——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在理念上更加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明确禁止基于残疾的教育歧视。 从2014年开始实施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将为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2021年,我国特殊教育专任教师达到6.9万人,比2012年增加2.53万人,增长57.9%。 与此同时,我国大力发展融合教育,不断完善随班就读支持系统,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从2013年的19.1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43.58万人,增长128.2%。 10年来,我国残疾人学生在普通学校的就学率都接近或超过50%,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人学生从小学到高中12年的免费教育。 我国还通过为残疾人参加普通高考提供“合理便利”,保障残疾人的平等受教育权。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 对残疾人来说,就业是全面参与社会活动、实现自我理想和尊严的关键。 10年来我国残疾人就业状况稳定提高截至——2021年我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达到881.6万人其中比例就业81.8万人,集中就业26.8万人。 我国加快发展辅助性就业,建设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2000多家,支持14.2万名难以进入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智力和精神障碍者劳动就业,240万名残疾人通过网店经营、直播带货等新就业形式实现就业,“十三三”

文化体育是促进残疾人自立、身心康复的有效手段,也是认识残疾人潜能和价值、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近十年来,我国残疾人文化体育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加载残疾人文化服务项目,将残疾人文化事业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各类残疾人艺术团体发展迅速,全国省地两级残联艺术团已有248个。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访问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演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 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省级残疾人专业广播节目25个,电视手语栏38个; 面向地方残疾人的特别广播节目201个,电视手语区253个。 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设立盲文和盲文有声读物巡阅室1315间,开展残疾人文化周活动9315次。

体育强中国就强。 残疾人体育事业的辉煌成为新时代中国风采的生动体现。 中国残疾人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体育代表团最近五届残奥会连续五届获得金牌和奖牌第二名的中国冬季残奥会体育水平也迅速提高,从2015年到2021年, 中国开展的冬季残奥会大项从两个扩大到六个,实现了比赛大项覆盖,运动员从不足50人发展到近千人,在今年3月的北京冬季残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位居金牌榜首位。 我国残疾人参加聋儿奥运会、世界特殊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也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 同时,我国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全国残疾人社区文体活动参与率从2015年的6.8%持续上升到2021年的23.9%,每年有“全民健身日”的一周,全国各地都会集中开展“残疾人健身日”活动。 从2016年开始,中国将连续六年举办“残疾人冰雪运动季”,为残疾人参与冰雪运动搭建平台,引导残疾人参与“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到2020年,我国残疾人健身示范点已累计建设10675个,培养发展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12.5万人,为43.4万户重度残疾人提供康复体育之家等服务。

平等分享残疾人融入社会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正确认识和对待残疾人,尊重残疾人价值,肯定残疾人的地位和作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我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人大代表,但一定要最努力。 ’自201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在履行职责的途中,作为残疾人的李莉已经9年了。 拄着拐杖,李莉走下深井,穿过乡村,爬上高山,深入调查思考后,写下了173条近50万字的提案和议案,传达了残疾人等基层群众的心声。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加强残疾人权益法治保障,残疾人权益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残疾人平等权利得到更好维护。 我国已经建立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核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0《残疾人教育条例》0《残疾人就业条例》0《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00等为重要支撑的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体系到2021年,全国共设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构2862个,设立残疾人法律救助站2620个。 公共法律服务以残疾人为重点,开展残疾人法律援助品牌建设,严厉打击强迫智力残疾人员劳动等违法犯罪行为,及时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无障碍环境是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 我国制定实施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新修订颁布的体育法、职业教育法、法律援助法、农村振兴促进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中有无障碍条款。 《马拉喀什条约》在中国落地生效,进一步保障了盲人、视力障碍者和其他阅读障碍者平等欣赏作品和接受教育的权利。 截至2021年,全国共出台省、地、县级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管理法规、政府令和规范性文件。 我国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也在加速推进。 全国村综合服务设施有81.05%的出入口、56.58%的服务柜台、38.66%的厕所进行无障碍建设和改造,601.9万户残疾人家庭实现无障碍改造。 3.2万个政务网站实现信息无障碍,452个老年人、残疾人常用网站和APP得到改造和评估。 同时,随着建筑、交通运输、金融、邮政、旅游等行业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持续推进,残疾人出行、生活等方面越来越便利。

10年来,我国助残社会风气日益浓厚。 广泛宣传“时代楷模”杜富国、张富清等一大批残疾人自强典型,推动越来越多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同时,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残疾人,志愿助残更加活跃,全国已有6.7万支志愿服务队伍,237万名助残志愿者为困难残疾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帮扶服务。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残疾人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也在不断深化。 我国认真履行《残疾人权利公约》,全面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残疾人领域相关目标,我国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成果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2013-2022年亚太残疾人十年中期审查高级别政府间会议、“一带一路”残疾人事务主题活动等成功举办,将推动残疾人康复、辅助器具、文化体育等领域务实合作,深入开展残疾人事务多边和双边交流合作,推动人类运输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中国梦,是民族梦、国家梦,是全体中国人的梦,也是残疾人朋友的梦。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劳动者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前进,不断前进。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