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的回响|铁牛村“新村民”来自北上广:在土扎根 建未来乡村

远山的回响|铁牛村“新村民”来自北上广:在土扎根 建未来乡村

编辑:

在村子里,汗水滴下种子发芽

想在遥远的山上忘我地耕耘,茁壮地生活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发售系列报道《远山的回响》

第《你好!新村民》季

记录乡村振兴的奋斗故事

谱写新时代山乡的巨大变化!

这个普通的川西农村就像“世外桃源”,舒适而不现实。

秋天到了,橘枝梢上长出了小果实,鱼塘里云游,一幅乡村美学绘画摆在眼前; 村口、石墙上长满了玫瑰,几个大字嵌入扭曲,是一个非常迷人的——“未来乡村实验室”。

铁牛村的一天很早就开始了。 最近,村子里刚收到荷花,几个“新村民”正在赶着包茶。 温度和风影响茶的味道,所以他们5点开始了。 茶会也必不可少。 咖啡店一定要布置。 即兴在村子路边摘的小花,成了最天然的装饰。 日出之际,喝几杯温暖的茶下肚是真正的生活。

这种时候很常见。

但是看到这个景象,想要展开文学想象的话,会被另一个常见的影像击中。 一个戴着草帽,骑着小毛驴,正要下地割草的青年,三三两两一起上山,看起来和当地村民没有什么区别。

跨越“6789”四个世代,他们打着“硕士”“海归”等帽子,来自北上广深等20多个城市、不同行业,把投身乡村作为安居乐业的方式,在跌倒中开始乡村建设试点,即将到来

哪里是家?

这里放心地在我家。

“刚到铁牛村,以为自己是《向往的生活》综艺的明星,就拿着行李进入了综艺的片头……”

头顶上是“海归建筑师”的光环,跑遍全球几十年,回到农村,施国平发现自己连做饭都不懂。

他成了这里的第一个“新村民”。 2017年,参加邻村乡建设的施国平,正在考虑未来乡村建设的方向时,接到了20公里外的西来镇政府的邀请。 来这边的铁牛村看看怎么样?

故事从这里开始。 这一年,也是中国整个城乡建设发展史的分水岭。

与施国平的对话在老村委会改造的丑美生活馆举行。 他很瘦,穿着素净的衣服,和文艺的室内软装很协调。 最引人注目的枯树是他带着“老村民”一起拯救,在这里盖了房子。

馆内还有一堵“人才墙”,里面有各自“新村民”的头像,构成无限循环符号,意味着它藏在里面。 他们也安了家。

50多位“新村民”可以说是各自领域的“精英”。 按照专业划分,教育公益、文化艺术、生态农业等七大板块,他们在铁牛村把自己的专业所长用于乡村建设。

铁村新老村民“人才之墙”

施国平一家

和大多数人一样,施国平从小离开农村,看书去大城市,去深圳,去美国留学生活,回国后努力创业,渴望成功。 “留下莫希干的头,觉得自己很帅,其实很无聊。 ”现在的施国平,短发平稳地粘在额头上。 他没那么酷,但也不无聊。

他的手证明了他现在的状态。

施国平完成了从一个城市建筑师到乡村规划师的转变。 从在工地和工地上谈论士兵,到第一次接触土地、石头和溪流,再到和农工一起盖房子。

他带着“新村民”们先把村子里空着的房子改造成了社区中心。 几位年轻的建筑师,原本是从上海来临时帮忙的,工期结束后,果断地选择留下来。 理由很清楚。 从画画到施工,一切都是自己完成的。

这件事听起来很酷,但很难。 迈出乡村生活的第一步,绝不是“躺”,也不是逃离城市的理由。

花了7年半,施国平也在40年前决定,父亲要把他送到大城市,送到美国。 40年后,他又把自己的孩子带回了中国,带回了乡下。

如今,施国平的夫人、留美生物学博士赵璞,放弃个人专业,在村里开办社区教育中心。

“我和科学家们联系过,现在和音乐界的人沟通一下,看看谁会来。 ”“新村民”郑松梅感慨这种反差。

但这一调整,也是“新村民”必经的过程。

“新村民”们一起工作

笨拙地融入

光有心情是不够的。 施国平应该做的是关于振兴这片土地和当地产业。

“蒲江丑柑”全国闻名。 但是,铁牛村的丑柑和年轻人似乎只剩下其中之一。 越是种丑柑,年轻人走得越多。

长满果树的地方曾经是一大片马尾松。 40年前,为了提振经济,大量种植了丑柑,传统的栽培方法破坏了土壤等。 “我小时候,甚至能喝稻田里的水。 ”从新加坡回来定居的“老村民”何孝成回忆说。

首先,必须修复土地。 新村民成立村企联合体,形成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通过总体规划实现总体建设。

从去年开始,他们租用了9亩柑橘园,挑战“不使用化学农药,不使用化肥”的生态栽培。

他们自称“阿柑青年”,学设计,学金融,“城市精英”的印记正在消失。 “小姑娘很漂亮,脚上满是伤。 ”施国平认为,曾经有人说要改变世界,但实际上自己连饭都做不了,“就像一个人回到本来的舒适状态一样,土地也一样。” 这是施国平的“野心”。

在橘园的实验中,“老村民”说:“不能不使用农药。 没有下过地的人们……”感到“不现实”。

果园和鸡舍

一切由市场规律决定。 铁牛村所在的蒲江县有近25万亩柑橘林,占当地农业的近70%。 传统栽培方法虽然产量高,但价格不及一年一斤。 过去的批发价是“六七元一斤”卖,去年是“两块多一斤”。

“不能一直失败。 如果继续失败,别人会觉得你不行,没有效仿你的意义。”施国平和“新村民”们有自己的定数,种下没有“关键绩效指标”的果实,也能“培养自己”。

停止使用除草剂后,果树下的小草开始自生,用酶混合液帮助果实“抗敌”。 改变了栽培方式的柑,甜酸的口感均衡,“不是那样的甜蜜蜜堆”。 网红餐厅老板、“新村民”霍萍感触最深:“只有回到土地上,才能真正了解人与食物的关系。”

同时也在实验生活方式的变革。 “有时不吃”,伙伴们轮流做饭。 日常肉最多的菜是西红柿炒鸡蛋。 西红柿是自己种的,鸡蛋是自制的。 为了丰富生物多样性,他们还建造了“鸡舍”别墅,屋顶铺上太阳能面板用于照明,安装太阳能音箱,每天播放古典音乐。 施国平表示,他想看看在放松的环境下鸡的产卵量是否会上升。

去年,9亩果园生产了近1.3万公斤的丑八怪。 亩产仅为村民的六成,但价格卖到每公斤20元以上,200多项农残检测未超标。

“你能给我开点酶吗? ”村里大部分农户都是“60后”,甚至连“老好人”都没有,几个“老村民”围着农耕组组长的叶科。 那天他们手写了十多个方格,越写越开心。

体验植物染色,吃丑陋的橘子创意料理……如今,一切都离开了果园的形状而存在。

他们还把这些丑柑搬到上海愚园路的商场,和时尚品牌出现在同一个橱窗里。 前年11月,首届“丑美生活节”在村里召开,村里3634名同乡约3000人来了。

共建共享

如果把这个实验比作植物的生长周期,那么现在施国平和“新村民”们正处于播种期。

“一定不能自己玩。 ”他认为,乡建计划不是教“老村民”工作,而是共建,这是乡村振兴的本质。

那么,当地人一定接受吗?

一开始住在山下,早上5点半出门,门卫周哥烦了,说“不知道彼此的生活方式”。

后来做了活动请他参加,大家手拉手一起唱歌,觉得很有趣。 “新村民”做的绿色饼干也和大家分享。 这里没有学历的界限,生活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

“建立信任后,会变得更灵活,我们也会想听。 ”施国平说。

这几年做了全村的规划调查,施国平和伙伴们经常在村里蹭饭。 钱大姐做的猪耳朵挖得很精致,是春茹家农家的农家泥? 做鸡蛋是最新鲜的。

每个妈妈都有自己的拿手菜,为什么不在村子里一起经营餐厅呢?

重油辛辣的四川人开了一家“蔬菜餐厅”,大众点评当地排名第一。 一位食客评价说:“也许很难想象,连添加的调味料都是有机的,只有从田野走到厨房才能叫‘好好吃饭’。”

铁牛妈妈餐厅的时令菜

花、藤叶、果实,只要简单烹制,就构成整个膳食的组曲; 村里婚礼的红纸也成了装饰品,上面写着“感谢辛勤工作的人。 “把地里摘的南瓜花炸了,能上主菜吗? ”王晓玉一开始不理解,她家是村里第一个做农家乐,卖柴火鸡的。

2020年,新老村民联合举办生活节,一个人上菜,引发了“内卷”。 妈妈们拼命研发,刚下丑柑就研发糯米饭,把糯米泡一夜,放进橘子皮里蒸。

妈妈们有太多精彩的部分了。 从大厂设计师到“新村民”,离开城市的粘颢被这些朴实勤奋的故事迷住了。 “李阿姨在应对应季的料理。 做饭结束后,他们也一定会最早去收拾餐具。 ”“新村民”们最吃惊的是,做饭的时候,妈妈们脚上的白鞋永远是干净的,干农活就永远换上别的鞋……

今年春节,铁牛妈妈餐厅还上电视了。 主厨妈妈们被网友亲切地称为“蒲江李子柒”。

没有刺激的味道在于食物,糖和盐很少。 这是“新村民”和母亲们想让更多人分享的饮食观念。

“印象中出现了三次”,粘颢说。 一位游客拿着一大杯酒进去,最后就这样拿着出来了。 “很难喝。 气氛太优雅了。 还是和家人安静地吃饭。 ”

扔进去的种子不同,结果就不同。 种在“新村民”心中的种子,似乎开始发芽了。

周末,他们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乒乓球比赛。 原本以为“老村民”需要发动,但知道蒲江县乒乓球比赛前三名就在村子里,可以一个人打倒他们。

现在,更多的“老村民”主动问来,“下次,你们还做吗? ”

谁能成为“新村民”?

村子里的生活开销也很少,没有健身房。 最好的运动是在田地里耕田。 “不熬夜的话,身体里的结石就没有了。 ”

刚来,上下床都是他们自己做的,后来政府给了六套人才公寓10年租金50%的支持。 “年轻人必须来。 现在不够。 ”施国平说。

没有招聘,有越来越多的人参加。 铁牛村作为成都公园城市唯一未来乡村公园社区,有北上广深候鸟“新村民”300多人。 最近新参加的是,有心理学专业背景,从牛津留学回来的。

离北方很远很深,不是很遗憾吗?

粘颢的她黄宁宁,不仅是为了爱而来,一直以来作为环保倡导者,经常吃外卖,但内心矛盾。 她想回到大自然中,探讨更生态的生活方式,但她希望能接妈妈到村子里一起生活。

“新村民”们之间也有难得的真挚,陈思含利用办公室一角给施国平办了摄影展,记录了他们的点滴。

“人需要彼此相爱,不仅仅是做事情。 ”施国平感慨道,“新村民”之间的联系也同样重要。

然而,乡村生活也不一定像外界想象的那样,同样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等待着解决。

例如,如果身体不好,需要开车30分钟到县里,更复杂的体检需要开车去成都。

还有教育。 刚转学进城,施国平的儿子除了英语,几乎所有的科目都在倒计时。 但是两年后,不仅成绩名列前茅,“生活变得更能自立了,成为了我们社区乐队的成员。 ’他认为教育最本质的是了解自己。

这和“新村民”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一样的。

施国平在铁牛村旧物改造时装秀上

施国平也不拒绝城市生活。 每次从村子回到上海,他都会更新观点,对城市的发展变化感到惊讶。 黄浦江畔新修了两条绿色的路。 他觉得带着儿子骑自行车也是“最佳选择”。

在他心中,地球是“Village”,“新村民”并不仅限于农村或某个村庄。 更多的人通过与土地和自然相连的方式,将这种心理带到城市,“谁都可以成为‘新村民’”。

目前,施国平团队在乡村陆续孵化了8家机构,有6家公司和2个社会组织,成为系统开发乡村文化旅游的平台,“给大家创造了一系列创业、就业机会”。

总有一天,铁牛村会完善自己的道路。 这样的模式有可能在环境条件相似的地区复刻吗? 施国平的回答与记者预想的答案完全不同。 “最重要的是,得到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

而且,对自然和他人,要永远保持谦虚和敬畏的心情。

初秋平时的一天,施国平和孩子一起种草药、抓瓢虫。 在摸肚子吃的季节,他想:“人真正需要投入的,是生活本身。”

总督制:张军在前线

编辑:余京津

监制:王薇赵净张岩

策划:关宇玲李雪南

记者:王晶

视频剪辑:郑平平

视频拍摄:实习生熊智龙

设计:张慧玲

资料来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