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科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聚焦学科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高考典型问题剖析

编者按:高中各科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教学改革的新理念,这些新理念在高考试题中如何体现,高考命题的考察方式如何变化? 给高中课程和复习考试带来什么启示? 此次邀请部分学科专家和一线教师,结合2022年高考典型问题进行“解剖”式分析。

2019年底,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制定了以“一核四层四翼”为核心内容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创2019年高考新高。 随着新高考省份逐年增加,2022年新高考、2套卷已覆盖10个省份,原3套课标卷缩小为全国甲、乙2套卷。 这种调整并不代表课堂教学音量传统的题型,问题的创新只出现在新的试卷上。 目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在全国几乎完全覆盖,基于课程标准的命题考试应该是一切试卷的追求。

语文素材多样化,引导任务群教学

实际上,命题技术的革新,并不仅仅反映在新记录的试卷上。 在2022年的全国国语甲卷中,古诗阅读首次出现了两首诗的对比阅读。 题选的欧阳修和文同两部诗作,都涉及画眉,但一首诗通过直接描写画眉来写人,另一首诗通过写鸟鸣来表现诗人的闲暇。 考题通过分析这两首诗画眉所起的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比分析相似内容,求同存异。 这个“解题”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方式的体现,要求抓住中心形象,比较同题文章,发现其表达方式的差异,加深对不同风格作品的认识。 这类问题对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首先要把握文本的关键内容,然后适度跳出文本,发现文本之间的联系,从欣赏文本走向分析、综合,相应地,教学考虑群文阅读、主题阅读等方法的运用在阅读同一个答案中的现代文时,文学教材选择了两个文段。 都是“长征”的主题,一个是小说,一个是记录文学,虽然内容相近,但文体不同,所以在艺术表现上存在差异。 问题让学生比较简单地分析。 记录文学作品是记录文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文本。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个问题仍然是之前试卷中的“文学性文本阅读”,但与国语对应的重要能力已经调整为“文学性阅读”。 也就是说,不是从阅读对象中提炼阅读素材的类型,而是以审美为焦点,吸取各种各样的素材,形成对“文学性”的认识。 这一变化是在新高考评价体系相关语文学科的落实。

在2021年新高考八省模拟卷中,文学类教材在同时选取小说和评论——金克木的《国文教员》小说后,附上了一篇小文以供作者对创作的自我评价。 评论性文章以提出观点为目的的小说塑造人物,书写时代的记忆。 两种材料相互印证,文后问题指向“传统小说特征”和文学短评文章,体现了阅读材料、阅读方法、思维品质的综合。 学生的解答以形象思维为基础,但相应的能力反映在富有理性思维的文字表达输出上。 开展“文学阅读与创作”任务群教育,不再是以文体为中心的教育,也不再是“烟蒂无痕”的感受,而是可以关联更广泛的资料。 教师要通过多种阅读策略使学生接近经典作品,加深对文学重要知识的理解,提高对某些现象的认识。 这样的问题已经改变了把课文作为学习终极目标的现象,把学生从一个课文引向一个现象。 与语文学科任务群教学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感情、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综合效应的方向相一致。

历史问题重视史料分析,包括国家感情

全国甲卷文科综合的历史资料问题,提供了关于明朝、清朝及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段海军的三个资料。 总分25分的三大问题分别是:“简析明朝海上实力”“阐释中国海军实力从晚清到现代的变化”“概述影响中国海军实力的主要因素”,不仅要看史料知识,还要看史料,学生要看特定的史实和特定的历史历史在不断变化,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判断事物需要把认识对象放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这三种材料体现了中国海军发展的螺旋式上升,折射出中国近现代发展进程中实力的提升,特别是对当前科技驱动发展的重视。 一系列材料的组合和问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培养了国家情感,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高度综合性、整合性的特点。

数学物理强调综合分析和知识应用能力的考察

备受瞩目的数学在2022年的新高考I卷中再次成为话题。 选择题是“如果在2到8的7个整数中随机取2个不同的数,则这2个数相互取质的概率为”。 正题过去被认为计数繁杂、考核能力单一,但放在整个问题上来看,只有数学思维敏锐、灵活的学生在面对正题时才能沉稳。 按理说,必须列举所有数的组合,然后导出满足条件的数以计算百分比。 这类似于“枚举法”的典型运用,但实际上,需要有条理地进行计数,以便枚举时不重复,且不遗漏。 学生需要掌握问题的关键,筛选出最佳的方法。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抓住数学本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更方便的方法是发现分母为21后,迅速排除选项a、c。 另一方面,7个整数中只有4个素数,相互素数已经有6组,通过加上邻接数,相互质量的概率一定要大于b选项的三分之一,头脑灵活的学生可以迅速得出答案d。 简化这种复杂性的能力,对一个人来说能带来终身利益,远比记住公式重要。

考试题还有其他情况和应用问题。 例如,采访南水北调工程的问题,以中国重大建设成果南水北调工程为背景,问题时间稍长,学生在阅读问题时能迅速掌握重要信息,发现其中所包含的数学关系,如水位高度与相应水面面积的关系、单位之间的关系考试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对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信息应用,这样的问题在其他学科中也经常出现。 例如,物理学业水平考试选用了中国第一个国际标准滑雪跳跃场地“雪如意”的材料。 问题对运动员滑雪跳跃的4个阶段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问题旨在让学生对4个现象进行正误判断,考查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中学生只是被动听课,没有运用知识积极解决实际问题,就很难应对这种问题。

创新题型设计引导教学,促进素质教育正向发展

新高考的核心功能是“立德树人、服务人才、指导教育”,高考命题如何体现核心功能,如何更好地发挥指导教育作用,需要对调查内容和调查方式进行更扎实的基础研究。 学科中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是一个有机整体,四个方面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融通的一个整体,需要在分析与整合思维的统一下,制定比较科学的框架,最终落实到命题中。

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应对素质教育如何考试的问题,在纸笔考试中,考查考生以关键能力执行命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灵活高效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标准以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逐条列举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 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已经走向“双向融合”。 自高考以来,每套试卷均通过创新题型设计、试题结构优化和难度控制策略决策引导教学。 例如,在国语中多次发生关联式的群文阅读时,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能力是信息性阅读和文学性阅读。 英语消除了往年短文的错误,增加了“读后继续写”的任务,阅读理解得分变大,完形填空题的量和得分变小,体现了试题的应用性和综合性。 各学科的问题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的情况和提问,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所有学科的课程标准都强调在内容设计上注重课程的整体性和素养的综合性,能力不是割裂的,知识必须为实现课程整体目标服务。 如果不强调这一前提,只在教学中罗列知识点,或者根据课堂上的水平表现进行条项测试和批改,就有可能引起素质教育实施的偏差。 当然,问题也需要在创设典型任务方面进一步下功夫。 包括上述具有创新性的问题在内,实际上从解答的角度来看也不是没有应试战略。 一些选题注重的是基于现象权衡证据,形成思路,注重答案识别,而不是产出观点。 高考命题要落实国务院相关文件“加强情境设计”“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问题”等要求,将高考评价体系中“四只翅膀”的考核要求整合为以主要能力为主要特征的考核内容,最终实现“考—教—学”全专业要实现良性互动,促进素质教育正向发展,为基础教育育人方式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