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盲审和抽检哪个严格,毕业论文抽检和盲审

论文盲审和抽检哪个严格,毕业论文抽检和盲审

光明日报记者陈鹏

新闻博士马平川的20万字毕业论文正在盲审中。

盲审通过后,论文将提交学校检查。 之后,她就可以开始答辩了。 现在,她心跳加速地等待着结果。 “我和教师的压力都很大”。

临近毕业季,很少在微信群发言的导师提醒毕业生“认真准备论文答辩,不要掉以轻心”。

一个大趋势是,——论文的盲审、抽检力度越来越大。

近两年来,江苏大学等地研究生学位论文100%实行“盲审”。 论文的审查也更加严格,包括了中英文摘要和参考文献部分。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是开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抽查,加大高校评估改进监督评审力度。

日前,南昌大学对网友反映的问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表示“零容忍”。 从2022年开始,停止这位导师的研究生招生资格,同时组织专家复审这篇论文。

论文的盲审、抽检到底应该如何进行? 什么样的论文被判断为“不合格”? 盲、抽检严格后,毕业变得更难了吗?

最大限度地避免人情的干涉

在论文的盲审和抽查中,工作人员根据论文的研究主题、关键词等少量信息,采取“指派”同行专家的方法,有效避免了“拉关系”“找熟人”等问题,保证了程序上的公平公正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世奎认为,这是目前最合适、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人情的干扰。

实际上,盲审和抽检变得严格,有迹可循。 各省和高校还更加重视硕士论文的评审工作。

随着学术不端案件层出不穷,原本以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为主的盲审、抽检被延长至本科毕业论文。

2021年1月,教育部公布《本科毕业论文抽检办法》,未来本科毕业论文抽查每年进行一次,抽查对象为上年度授予学士学位的论文,抽查比例原则上不应低于2%。 该《办法》提出,对涉嫌剽窃、剽窃、伪造、篡改、买卖、代笔等学术不端的毕业论文,依法撤销授予学位,注销其学生学位证书。

“很多高校在论文答辩前,会依托教育部学位中心平台对部分或全部论文进行审核,进行双盲测试。 另外,论文答辩结束后,学术论文将面临国家和省市的抽查。 部分高校制定《回头看》抽检办法,开展自身质量检测。 ”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传毅介绍。

“保障论文质量应该依靠领导的指导和学生的努力。 ”王传毅表示,答辩前,盲审一般会派3名以上的高级职称专家进行审核,如果审核成绩不理想,申请人可以修改论文、延期答辩,审核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会有5至7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估

即使毕业生通过盲审和答辩拿到了毕业证书,也有论文抽查的一环。

2014年公布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规定,学位论文抽查每年进行一次,博士学位论文抽查比例为10%左右,论文直接从国家图书馆调取。 2018年随机抽检博士学位论文6572篇,占全国总数的比例为10.4%。

记者调查发现,各学历层次论文抽检方法不同,学历层次、学科门类抽检评价因素各不相同,但论文判定方法基本一致。 如果累计的两位专家提出“不合格”的评议意见,那么该论文就是“有问题的论文”。

严格的审查制度环节有助于提高论文质量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洪捷曾以全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提取专家的意见为研究对象,“作者科研能力不足”“论文规范性不足”“论文创新性和价值性不高”“文献综述质量低下”“作者学术态度和行为不端正”“选择意义和严密性不足” 分别为38%、29%

除了个人差异之外,部分学科也是出现“问题论文”的重灾区。

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介绍,2015年抽查中,问题学位论文比例分布在各学科,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门类比例超过10%,管理学比例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均为5%

王传毅说:“新增加的学位授予机构和高中学科实力较弱的机构,容易导致论文抽取不合格。 另外,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 ”

抽检的目的是什么? 王传毅表示,严格的评审制度有助于提高论文质量,但抽查只能解决论文质量的底线问题,不能解决高水平的问题,真正推动科学进步、产生巨大经济和科技效益的论文不能靠抽查来保障“研究生质量培养的重点应放在导师指导和培养环节的优化上。 当抽检本身承担评价论文通过的责任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领导和培养机构的主体意识。 ”

应建立问题论文申诉复议制度

近日,中国矿业大学接到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反馈的该校2018年至2019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查结果显示,抽查结果全部合格,博士学位论文总体质量向好。 “抽检率达15%,是近年来抽检数量最多的一年。 ”

此后,该校研究生院官网通报,从2020年获得硕士学位的2980篇学位论文中提取了520篇进行校外同行专家双盲测试。 抽检的学修论文有103篇,被认定为“问题学位论文”3篇。 抽检论文417篇,被认定为“问题学位论文”23篇。 将“问题学位论文”通报相关单位,要求指导老师和学生对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按时归档。

从评审专家的角度看,论文质量是客观存在的,但对论文质量的评价不可避免地受到专家个人偏好不同、评价尺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 赵世奎坦言,比较理学、工程等学科的论文评价共识度明显高于教育学、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

“目前的论文抽取检查中存在学科匹配精度问题,抽取的论文很难与同行准确匹配。 即使与二级学科或论文关键词匹配,也有可能到达“最熟悉的陌生人”手中,尤其是交叉学科或新兴学科的论文,抽查论文可能会造成“误伤”。 例如,即使进行同样的车辆研究,有的在制造新能源电池,有的在无人驾驶,方向差异很大,需要针对交叉学科制定专门的论文抽取方法。 ”王传毅说。

“从博士生的角度看,在确定论文选题、研究内容和路径的过程中,为了应对专家评审品位可能存在的差异,一些博士生选择了较为保守和传统的策略,形成了‘不求功力,但求无过’的学术氛围”赵世奎透露。

有专家表示,她的博士毕业论文经盲审判定“不合格”,经个人申诉,学院学术委员会组织专家复审。 由于论文质量太高,这篇论文还被选为学校当时的优秀博士论文。

有研究表明,同行评议并不完全客观,其有效性和可靠性备受关注。 如何避免在抽检和盲审中对论文造成“误伤”?

在盲审规则的约束下,提高考核质量的关键一方面在于同行专家的选择,要尽量做到“小同行”; 另一方面,应该建立议论文申诉复议制度,对少数专家分歧较大、明显不同的“非共识”论文质量进行重新审慎判断。 赵世奎从长期的制度设计,将盲审改为明审,同时公开论文审查专家及其审查意见,接受社会监督,不仅有利于提高审查专家的一致性,更客观科学地评价论文质量,也有利于营造客观公正负责的审查文化

《光明日报》

资料来源:光明网-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