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没有围墙的剧场,艺术就在近旁

打造没有围墙的剧场,艺术就在近旁

戏剧《春逝》和《对称性破缺》作为“开幕双剧”开启了青年剧场的第一个演出季。 这座年轻剧院的前身是杨浦大剧院,承载着当地居民的许多记忆,经过四年的改造,舞台大幕重新拉开。 剧场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北邻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和众多文创科创园区,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朝气蓬勃,有着新锐而前沿的审美诉求。 南望杨浦滨江,见证了中国百年工业发展历史的旧址遗存,构成了极具张力的都市戏剧空间,紧跟城市记忆语境。

上海剧场林立,考虑到剧场的水平,不仅要看舞台上上演的作品,还要看这些作品及其演出空间本身,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当地观众和社区产生有效的情感联系。 从演出邀请到节目策划,青年剧场都考虑到了当地居民的精神需求。 如何给这个特定社区不同的观众群体带来高质量的艺术体验,如何让青年艺术家在这个领域积极实验,如何鼓励更多的普通人克服重重困难,平等参与艺术创作,最终建成没有围墙的剧场,成为民生的一部分

“高校戏剧美学”,等待发掘的剧场新能量

“开幕双戏”结束后,有观众表示,《春逝》是春风拂面的女性主义励志小品,《对称性破缺》是莽撞的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诗史。 《春逝》讲述了两位女性物理研究者暂时交往,两位孤独的开拓者互相惋惜。 《对称性破缺》是一部群像性的作品,用物理概念比喻几代中国科学家在乱世中求上下。 这两部作品都以文学趣味性而闻名,是《新剧九人》的原创作品。 “九人剧”原本是北大学生和校友合办的戏剧社团,编剧兼导演朱虹璇毕业前,与同伴约定“连演10年”。 10年后,该团队创作了具有识别性的作品: 《四张机》 《双枰记》 《春逝》。

从高中社团成长起来,《剧9人》的作品曾被质疑为很像学生。 编剧兼导演朱虹璇相信理想主义、真诚的表达总是有价值和意义的,而不是露骨的。 青年剧场在剧目的选择和企划时重视的也是这一点。 “高校戏剧美学”是剧场等待挖掘的新生力量,尤其是高校林立的杨浦,更需要让年轻观众感受到高校原创戏剧“创作、思考、行动、探索”的力量。 剧场新开张,“开箱”单元的作品都是以学院派为舞台的原创大戏。 《春逝》和《对称性破缺》之后,《剧9人》的《双枰记》也上演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向阳里8号楼》、上海戏剧学院的《邬达克》和南京大学也表示敬意

郭晨子编剧《故乡》以文献剧的方式,描写了在时代洪流中难以生存的流浪者——吴烤鸭。 剧本凸显了“身份”与“境界”的荒诞,误解、歧视、战争无处不在。 然而,一系列活个体超越了身份的藩篱,获得了平等自由的交流能力,“身份”与“境界”被人们具体的生存细节所抵消。 剧作中用多层抒情描绘耶达克的精神状况。

正如郭晨子在创作谈中所写,专科学校应该有自己的创作,戏剧应该保持探索。 “不成熟”和“学生气”都被定义了。 与商业剧场保持距离的高中原创剧,在独创性和探索方面有着宝贵的前线。 它们原本被视为中国戏剧创作的“外场”,而年轻的杨氏剧场则以外场为主场。 这些主流以外的创作,不能说不能慢慢地创造自己的观众吗?

“凡人剧场”请回答。 戏剧和人们的真实生活有什么关系

在青年剧场还在改造的时候,剧场推出了第一季《游戏记》,以开放有故事的城市空间为舞台,打造了一个人人参与的无国界剧场。 两周的时间里,滨江步行剧场、科创园区内的装置剧场和新马戏团、外行共享的故事剧场等,前后吸引了4万多名观众。

其中,《滨江戏剧步行剧场:在岸边》从黄浦码头遗址出发,途经毛麻仓库、“上海造船厂”焊接广场、杨树浦水厂到达东方渔人码头。 这条路昔日的“工业锈带”改造成如今的“生活秀带”,历史与未来戏剧性邂逅的物理空间,蕴藏着一方水土的文脉气息。 经历了游戏般的戏剧旅行,观众沉浸其中进入特定的时空,通过重塑感觉与空间的联系,唤起个人与城市之间的情感。 那个“玩耍”最生动动人的部分,是他去渔人码头时,出生长大的杨浦“爷爷”小时候在码头玩耍的场景。

始建于1920年的东华纱厂,见证了中国纺织机械产业的起伏,也见证了杨浦工业文明的变迁,如今已成为充满活力的长阳创谷,在城市更新中追求文化价值的延续。 第一期的《每人一个故事剧场》就发生在这个特殊的场上。 观众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也是直接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偶遇的群体被鼓励讲述自己的故事,生活与舞台之间看不见的第四堵墙被打破了。

其实,永庆剧场的开幕剧是杨浦版《邬达克》。 只是,此后,由于瘟疫,公演计划持续混乱,这部作品最终确定在年末进行跨年公演。

李建军创作的第一版《美好的一天》 2013年在北京演出。 通过这部作品,他提出了“凡人剧场”的概念,让普通人成为聚光灯下的主角——以演员为职业,从未接受过专业的表演训练。 演出中,每个参与的说话者都有独立的频道,观众可以自由选择听哪个频道的话,或者拿起耳机听现场的“群众的声音”。 这部作品不能在短时间内让外行学习速成的演技,重要的是每个人对自己所讲内容的共鸣,调动说话的积极性,调动思考人生的动力。 他们的故事组成了一个网络,这就是历史。 参与者和旁观者都在这样的时空网络中确认自己的价值。

杨浦版《美好的一天》招募的外行讲述者,年龄最大的74岁,年龄最小的21岁,他们中有作家和画家,有ICU护士和造船厂工人,也有媒体大V和B站的MP主。 最小的高中是复旦大学的学生,高考赶上了瘟疫,考试当天他还发烧了。 38岁的王护士是2020年华山医院援鄂医疗队成员,在武汉某医院担任ICU护士。 她会分享瘟疫中的故事。 她一度错过了这场演出,但此后演出多次延期,年底前预约,现在已经“登台”了。 令人遗憾的是,李建军招募了两次讲述者,但没有快递。 “我想听快递的话,但是很难。 他们一个接一个地下单,很难阻止。 ”

杨氏剧场坚持出示杨浦版《美好的一天》。 这部作品特别是因为它不断地回答着一个问题。 戏剧与真实、现代、身边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看活着的人,这是任何间接的经验都无法替代的。 艺术远或无处不在。 附近的——剧正在向大众文化扩展。 普通人成为演员,参加艺术活动,直接接触现实被刺激的艺术,真的很有力量。 柳青

资料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