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一章,真题《公共管理学》第五章 公共政策答案

公共管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一章,真题《公共管理学》第五章 公共政策答案

一.概念问题

1 .政治和政策

答)政治是上层建筑领域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特定关系。 政治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 这是人类历史在一定时期发展产生的重要社会现象。 这一社会现象很复杂,一般多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

政策,是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在一定历史时期应该实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的任务、执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以权威的形式进行标准化政策的本质是阶级利益观念化、主体化、实践化的反映。

政策更多地属于政治范畴。

2 .公共问题和公共政策问题

答:公共问题是指涉及公共利益的社会问题。 公共问题的基本特征是公共性,它超越了个人的特定环境和范畴,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社会生活、制度和全部历史,同时也关系到既定社会中大众的价值、观念和利益。 这些也是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特征。

公共政策问题是可以通过公共活动实现的未实现的需要、价值或改善的机会。 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政策问题具有选择性、动态性和时效性。

公共问题不等于公共政策问题,公共政策问题只是许多公共问题的一部分。 公共问题成为公共政策问题的条件是公共问题能激励人们采取行动,尤其表现在政府和公共部门,同时该问题在特定的政府权限范围内,在特定时期被列入政府政策议程。

3 .制定公共政策和执行公共政策

答:公共政策制定是指从政策方案规划设计、政策形成到政策合法化的一系列步骤过程,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机构是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主体。 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整个公共政策过程的重要阶段。 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包括宏观政治体系中的政策制定过程和微观的政策规划和设计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是将合法化的政策方案付诸实施,将政策内容变为现实,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 因此政策的执行是整个公共政策过程的重要阶段也是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

4 .政策议程

答)政策议程是指一定的政策行为主体发现和提出问题,使决策者感到必须采取行动的一系列过程。 政策议程与政策规划密切相关,意味着当局将确认某些公共政策问题的性质。 政策问题的确认过程往往需要经历一个社会问题首先进入公共议程,受到公众关注和讨论的环节,而这一问题本身的特殊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引起了政府决策者的关注,从公共议程转移到政府议程

5 .德尔菲法

A )德尔菲法是指根据系统程序,采取点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征求多次调查专家对调查问卷中提出的问题的意见,再经过反复询问、归纳、修改,得出的专家意见与预测结果基本一致其主要特点:匿名性。 被征求意见的专家非公开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修改自己的意见。 循环反馈。 专家的个人意见将集中传达给所有参与讨论的专家,这个过程分多次进行,集中的意见将以调查表的形式在专家之间传达。

6 .公共政策定量分析方法和公共政策定性分析方法

答)公共政策定量分析方法根据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建立反映相关变量之间规律性联系的各种预测模型的方法体系,更多地依赖于对研究对象的测量和计算。

公共政策定性分析方法侧重于对分析对象的“质”研究,是指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方法,依靠专家知识、能力和经验来评价和判断公共政策的方法体系。 公共政策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交叉影响分析法和脚本编写法四种。

在政策分析过程中往往需要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的有机结合。 其中,定量分析方法侧重于用数字描述、描述、阐明问题; 定性分析方法对研究对象侧重于“质”方面的分析。

7 .公共政策环境

答:公共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所有因素的总和。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因素都可以划分为公共政策环境。 公共政策环境可以分为一般环境和工作环境两类。 公共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是指角色和所有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因素的总和,并可以划分为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环境等。 一般环境是政策系统赖以存在和运行的基础,对政策系统的组织特性和功能有相当大的影响,是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价的宏观背景和总体框架。 公共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是一般环境中不同部分在特定时间点的聚合,具有多样性、波动性、主观性、人为性等特征。

8 .多源流分析模型

答:多源流分析模型是根据金登提出的议程建立的分析模型。 在该分析模型中,政策之窗是在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三种信息流汇合的基础上打开的,三个源流相互独立,具有各自的动力机制和特征。 其中,问题的源流引起人们的重视,表明事情的重要意义; 政策源流是特定领域专家制定充分吸引人的备选方案和政策建议的过程政治源流,可以受到国民情绪、利益集团、政府变动、国会议席变化大、行政机关重大人事调整等因素的缓解,并将一些问题列入政策议程。

9 .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

答:“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又称“政策制定者透视”模式,认为以“有限行政”为基础,以政策制定者为中心,政策执行是下级行政人员按照既定政策方案和原则,完成政策具体指令的过程。 因此,该方法侧重于研究如何圆满完成任务而不对政策本身提出异议。 这就需要研究政策执行的前提和条件,包括如何准确把握政策的内容和本质,如何健全和完善政策执行组织,如何有效控制政策执行者,如何优化政策执行组织的内外部环境等。

10 .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模式

答: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模式是以确认组织成员在执行网络中的目标、策略、行为差异及其联系为出发点,摒弃“自上而下”的方式,预设政策制定与执行之间的因果关系,政策成败的关键在于执行研究的焦点是政策执行的行为者及其机构自身再创造政策的过程,包括政策问题的中心、政策执行的规则和程序、政策执行的恰当方式、恰当的政策目标等。

11 .政策风险管理

答)政策风险管理是指在政策形成、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过程中,评估政策风险点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的一系列行为。 政策风险管理要与政策过程密切联系,在每个具体阶段,形成深入分析利益相关者利益所在、找出风险点、评估风险点、基于评估化解风险的具体管理措施。

二.简答题

1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政策工具的选择受哪些因素制约?

a )政策工具的选择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制约,具体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应以公共理性为主导的多元总合理性原则为基础。

)2)适应政策环境。

)3)要有利于政策目标群体,即政策参与者当前利益、中期利益、长期利益的调整

)4)政策工具的选择必须具有灵活性。 对某一政策问题是使用单一政策工具,还是综合应用多种政策工具,还是以一种为主,其他为辅,取决于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程度。

)5)政策工具的性质和效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能会受环境和目标群体变化的影响而变化,因此应及时调整相关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使用力度。

2 .如何理解公共问题的含义?

答)公共问题是一种问题,许多不确定的人觉得其预期价值、目标或状况与其实际获得或预期的价值、目标或状况存在显著差距,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公布缩小差距的要求,赢得同情,引起政府的注意和接受,解决广泛存在的、异常的、可以改变的、应该改变的状况。 公共问题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公共问题首先暗示某种异常的)讨厌的、担心的或麻烦的)。

)公共问题影响范围广,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3)公共问题中含有某种乐观因素(可以处理)。

(4)公共问题是需要处理的问题;应该处理)。

3 .简述公共政策议程所建立的主要模式。

a )公共政策议程的建立是诸多政策诉求主体博弈和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

(1)按照政策诉求主体的不同,公共政策议程建立的模式可以分为外在创设型、政治动员型和内在创设型三种。

外在创始型是指政策诉求由政府系统以外的一些问题当事人和团体首先提出,然后传播到更大范围,引起公众注意,进入公共议程,通过公共诉求引起决策者注意,最终进入决策视野。

政治动员型是指政策诉求主要由政治领导人首先提出,将政策问题直接列入政府议程。

内在创始型是指政策诉求由政府系统内部人员或部门进行。 在这种模式下,一般只有政府内部各级官员或接近决策者的人才可以提出政策问题,促使其不经过公共议程直接进入政府议程。

)2)对政策议程的构建过程有强烈解释的是金东的多源流分析模型。 在他的分析模型中,政策之窗是在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三种信息流汇合的基础上打开的。 他提出的议程构建的三大源流相互独立,有各自的动力机制和特点。

问题的源流

问题受到人们重视的理由如下。

a指标表明了这些事情的重要意义。 如果一国的基尼系数超过0.4,说明这个国家的贫富差距问题达到了警戒状态。

B重点关注事件、危机和符号,它们突出了问题。

C现行项目运营的反馈,可能因此而被意识到问题。 在问题的界定过程中,价值观(如保守、自由等)、残疾人乘车问题是“交通”问题还是“公民权”问题等对问题的分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政策“原汤”(政策源流) ) ) ) ) )。

问题得到重视并不能保证进入决策者的政策议程,需要特定领域的专家制定足够有吸引力的备选方案和政策建议。 在这个过程中,备选方案和政策建议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提出、讨论、修改、提出议案的反复过程。 在此期间,这些专家将试图“软化”议案的反对者和公众。 这个“软化”的过程是这些人习惯新思想,接受他们的建议。 程序要想被人们接受,就必须满足技术可行性和价值可行性的标准,整个过程就像是生物自然选择的过程。

政治源流

政治源流由国民感情、利益集团、政府变更、国会议席重大变化、行政机关重大人事调整等因素构成。 国民感情可以把一些问题列入政策议程,甚至可以把这些问题放在议程的显著位置。 国民感情并不像我们所理解的那样一定存在于大势中,虽然模糊但实际存在的国民感情,在金登看来,也许可以在政治精英那里找到。 政治源流中的各种力量在寻求平衡时不是依靠科学和理性的说服,而是通过政治艺术——妥协和讨价还价来完成的。

这三个独立源头最后汇聚到政策窗口,政策窗口打开后,政策问题被提上政策议程。 政策之窗打开的时候,是政策提案的倡导者们提出其有效解决方案的机会,或者是他们关注特殊问题的机会。 政策之窗一开就关。 如果不能把握这次机会,参与者只能等待政策之窗的下一次打开。

4 .简述公共议程和政府议程。

答:科布和埃尔德区分了两个基本政策议程— -公共议程和政府议程,两者的内涵如下

(1)公共议程,即系统议程,是指一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有关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提出政策诉求,寻求措施解决的政策议程。 本质上,公共议程是一个公众参与的协商对话过程,是一个问题从特殊群体逐渐扩散到社会公众的演变过程。 一个问题列入公共议程需要三个条件:

这个问题应当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引起广泛关注,或者至少为公众所感知。

许多人认为有必要采取行动。

一般认为,该问题属于某政府职能部门权限范围内的事务,应给予适当关注。

)2)政府议程又称正式议程,是指一些社会问题引起决策者关注,他们认为有必要采取相关行动,将这些社会问题纳入政策范围的过程。

在政策议程的制定过程中,公共议程一般由几个抽象项目组成,主要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它不用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往往呈现出众说纷纭的特点。

政府议程以公共权力运用为基础,其确立是认定或陈述政策问题的最后阶段,一般较为具体。

一个政策问题的确认过程通常需要经历一个社会问题首先进入公共议程,受到公众关注和讨论的环节,而这个问题本身的特殊性、重要性、紧迫性,引起了政府决策者的关注,从公共议程进入政府议程

5 .简述公共政策问题的类型。

答: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往往导致社会紧张局势。 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是对政策问题的理性分析。 政策问题的构建首先需要对政策问题进行分类。

(1)对一个国家来说,公共政策问题按问题类型分为内政问题和外交问题。

)根据其领域和性质的界限,公共政策问题可以分为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科技问题、教育问题、民生问题和军事问题等。

(3)根据空间纵向或横向领域的覆盖范围,公共政策问题还包括社会、行政、部门或群体问题。

)4)根据决策者、备选方案、价值、结果、概率等因素,邓恩将政策问题分为三大类。

结构性好问题涉及一个或几个决策者,在少数备选方案中选择,决策者价值观一致,政策结果确定,风险不大。 另外,风险可以事先测量或计算。 公共机构中较低级别的操作性问题的一部分可以认为是结构性问题。

适度结构问题涉及一个或几个决策者,从数量相对有限的备选方案中选择,政策制定者的价值观也比较一致,但政策结果不确定,无法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计算风险。 这类问题的原型是“囚犯困境”之类的政策模拟和游戏。

结构不良问题涉及许多不同的决策者,由于不了解其价值观,要实现的目标之间存在争议和冲突,政策结果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无法评估,这些问题很难选择最优方案。

6 .简述有限理性决定理论。

a(1)有限理性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根据西蒙有限的理性决策理论,决策者既不能找到所有备选方案,也不能完全预测所有备选方案的结果,也不能建立清晰、完全一致的偏好体系,以便在多种决策环境中选择最优决策方案。

决策者提出满意标准。 也就是说,应当满足方案选择的最低要求,纳入研究的备选方案应当满足或者超过这样的满意度最低要求。

)2)有限理性决策理论的重要意义:

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型和“满意标准”使决策者意识到人类决策的性质和局限性。 认识到这一局限性,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要重视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可靠性,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结合政策问题的实际,确保方案的可行性。

政策方案评价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实施的环境、条件、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副作用、可能出现的后果等进行具体分析和综合评价。 最后经过分析比对,确定令人满意的方案。

7 .简述公共政策合法化和公共政策法律化。

答(1)政策合法化是选定的政策方案通过法定程序获得法律地位和法定效力的过程。 政策合法化需要经过一系列政策审查、批准、签署、公布等环节。 政策合法化的主体是相应获得法定授权的国家机关。

)2)政策法律化,又称政策立法,是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按照立法程序将一些成熟稳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

)3)政策合法化与政策法律化的关联如下。

公共政策合法化外延比公共政策法律化更广,两者不能划等号。 政策合法化除了通过立法程序使政策法律化和法规化的形式外,还包括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管理主体实施的政策合法化过程。

从政策制定程序本身来看,政策法律化是政策合法化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形式。

8 .公共政策制定的微观进程(分阶段阐述)。

a )公共政策制定的微观过程包括一旦发现问题和确立政策目标,拟订、评价和选择一个方案就使政策合法化的几个阶段。 具体情况如下。

(一)确立政策目标

出现政策问题并纳入政策议程后,确立公共政策目标是制定公共政策的第一步。 由于政策具有连续性,对原有政策的评价和分析是后续政策的重要依据。 由于公共政策具有相关性,政策目标也不是孤立的。 因此,政策目标的设立需要全面考察现有政策环境和政策资源,形成相关政策目标体系,确立针对性、规范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的明确目标。

)2)政策方案的制定、评估和选择

制定政策方案是政策制定的中心环节。 制定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体现了决策的科学性。 制定方案的过程也是通过调查研究提出科学假设的过程。

对政策方案的评价是对制定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可能产生的实施效果的评定和预测。 对政策方案的评价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实施的环境、条件、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副作用、可能出现的后果等进行具体分析和综合评价。

最后经过分析比对,确定令人满意的方案。 根据西蒙有限的理性决策理论,决策者无法找到所有备选方案,无法完全预测所有备选方案的结果,也无法构建清晰、完全一致的偏好体系,以便在多种决策环境中选择最优决策方案。 因此,决策者提出满意标准。 也就是说,应该满足选择方案的最低要求,纳入研究的替代方案必须满足或超过这样的满意度的最低要求。

(三)政策合法化

政策合法化是指选定的政策方案通过法定程序获得法律地位和法定效力的过程。 政策合法化需要经过一系列政策审查、批准、签署、公布等环节。 政策合法化的主体是相应获得法定授权的国家机关。 政策合法化除了通过立法程序使政策法律化和法规化的形式外,还包括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管理主体实施的政策合法化过程。

9 .简述公共政策的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

A )公共政策沟通根据其沟通范围可分为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两者的内涵特征如下。

(1)内部沟通是指决策系统内部有关政策的信息发布与沟通,即在组织内部通过各种现代信息载体和通信工具以制度化的沟通渠道实现信息发布与沟通。 在构成上,内部交流有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

纵向沟通是决策体系中不同层次之间的沟通。

横向沟通是指在同一层面与相关部门机构及其参与者的沟通。

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的内部沟通和协调,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分歧就会加深,决策困难,甚至无法整合组织资源,可能制约组织运行特别是公共政策制定的效率。

(2)外部交流是指决策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直接或通过媒体间接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外部交流主要包括决策系统以外的个人和各种社会组织。 对于政府来说,外部交流就是与公众、媒体、各类工商企业组织、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国际组织等的交流。 外联是决策过程中充分实现政府与公众和各种社会组织的有效互动,让决策者真正体察民情、把握舆论的重要一环。

10 .结合实际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是什么?

答:公共政策的执行就是将已经合法化的政策方案付诸实施,将政策内容变为现实,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 从以政府为中心的公共管理组织角度分析,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对政策执行的总体力度和推进速度、进度实施控制和管理的权力

)2)以组织变动体现政策导向和政策执行。 例如,一些行政部门的合并、重组或设置会带来相应的加速、加强或滞后,弱化政策执行的后果。

)3)行政部门内部组织运行机制的调整可能影响政策实施。

)4)行政机关与政策目标群体的关系和沟通程度也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

(5)传统管理方式遗留下来的弊端在新时代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的平台上进一步扩大,不利于政策的执行。

11 .请简述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和方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20年研]

答)公共政策评估是人们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执行情况和政策效果和价值进行估计和评估的活动。

(1)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 在政策评价中,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取向这两种政策评价标准往往难以统一形成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困境。

关注政策效率与效果:以工具合理性为中心的政策评估

这类工具的合理取向主要关注政策实施后产生的各种实际结果和影响,以及政策过程中各种投入与效果的对比关系。 这种评价主要考察技术和事实方面,主张用实证技术方法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特别强调行为与结果、成本与收益的对比,主要关注效率、效能、效益等。 这些量化统计分析方法之所以能应用于政策评估,主要是在一定程度上为可答问题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假设),提出了收集答案信息的策略(研究设计),确定了答案信息,为如何收集提供了指南(测量和数据收集),以及合适的数据

关注政策价值效应:以价值理性为中心的政策评价

价值合理的政策评估主要关注政策实施后对社会的影响。 价值合理性要实事求是、价值相统一,实证评价与规范评价相统一,使政策评价成为更加系统的分析模型,以“4E”(经济、效率、效果与公平)为重要评价标准,使政策评价更好地服务于公共管理和政策实践。 这一评价更强调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复杂性和公共利益目标的达成度,认为单纯的经济考虑和定量分析很难成为符合这种标准的政策评价方法。

)2)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 政策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的政策评估实践活动日益增多,政策评估的方法也不断创新和完善。 常见的政策评估方法如下。

成本——效益评估法。 是指对整个政策运营所投入的成本和获得的收益进行比较分析的方法,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评价政策效果时,可以利用成本效果曲线。

前后对比法。 指比较政策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 可以分为四种具体方式:“前——后”对比评价“投影——实施后”对比评价、“有——无”对比评价和“控制对象——被试”对比评价。

统计抽样评估法。 抽样是指选择整个调查对象的一部分,根据对该部分的观察推算整体的非全面调查方法。 统计抽样法是指根据抽样调查资料统计推断的科学方法。

专家判断评价方法。 组织有关方面专家审核各项政策记录,实地考察政策落实情况,对政策对象、政策参与者及执行者进行调研、交换意见,最后形成评估报告鉴定政策效果。

实行集体自评法。 也就是说,政策执行者自己来评价政策的影响和预定政策目标的达成度。

目标人群自评量表。 也就是说,政策目标群体是一种基于感受和理解来评估政策效果的方法。

12西蒙说管理就是决策”结合所学知识谈了公共决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和主要组成部分。 公共管理的系统性运营活动,包括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都是一个决策过程。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是决策”。

(1)公共决策是公共管理的出发点。 整个公共政策过程构成公共管理的重要路径。 公共决策涉及政策问题的产生、政策制定、政策交流、政策执行、政策评价等环节。 通过这些环节,在公共组织和外部环境(政策对象和政策环境)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交流,不断进行政策输入和输出、再输入和再输出的循环。 根据这一路径,公共管理在不同领域的目标在公共政策过程的不同阶段被分解为具体的管理目标,通过管理活动实现公共利益。

(2)公共决策贯穿公共管理流程的始终。 公共决策不仅为公共管理的开展提供了起点,公共管理的其他环节也包括决策活动,构成行政决策。 现代社会,很难明确区分两者的界限,公共决策和行政决策已经渗透到公共管理的细节之中。 例如,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因实际环境的变化而出现与预期不一致的情况,需要及时纠正。 这本身就是重新决定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管理与公共决策有着相互渗透的密切关系,公共管理的实际运行是一系列公共决策的结果。

)3)公共决策是公共管理履行各项职能的基础。 公共管理应当为实现管理目标作出规划安排,为实现目标动员和整合各种资源,组织相应的人员机构,建立统一有效的指挥指导中心,控制管理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分工协作,协调相互关系。 这些职能的履行都必须以公共决策为基础,形成系统的管理过程,实现有效管理。

)基本上,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即人的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们在不同的范围和层次上对所需资源的获取、生产、分配或交换产生了冲突和矛盾,并通过必要而适当的公共政策对其进行规制和调节,从而进行社会资源配置这种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实施过程,以及通过公共政策的发展来整合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过程,构建了公共管理的运行平台。

三.论述问题

1 .试论公共管理视野下的公共政策内涵。

A )从公共管理视野考察公共政策,可以将公共政策的含义和范畴定义如下。

公共政策的性质是以政府等为代表的决策主体运用赋予的公共权力区分社会利益需求、协调社会利益矛盾与冲突的方略。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决策主体在其法定权限范围内采取措施解决公共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整个社会公共管理权力网络相互作用的结果公共政策实现了利益的区分、分配和协调。

公共政策的主体是决策者,除了具体决策者外,还包括政府、执政党、社会团体等具体决策机构;美国政策形成的主体包括政府部门、总统领导班子、国会、利益集团;政策制定层面的决策者外,政策主体包括政策沟通、利益集团

公共政策的对象是政策问题和政策参与者(政策目标群体)。 \”政策问题可以定在某一条件或环境中。 这种条件和环境引起了社会上某些人的需要和不满,因此要求援助和补偿。 ”。政策问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是比较的。 既便于定义和解决,节约能源,又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犯罪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难以分析和解决。

公共政策的范围从横向上划分,主要包括经济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环境政策、教育政策、健康与福利政策、刑事司法政策等; 从纵刊看,不同级别决策主体的权限范围决定了相应决策的范围。 需要指出的是,各国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对公共政策范围的制约体现在通过制定法规、划拨经费和设置机构来规定公共政策的纵向运行框架中。

公共政策的目标直接指公共政策制定者领导或代表的国家、社会或共同体的利益最大化。 制定公共政策必须从公共利益出发,即使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出现争议,也要本着对“公共利益”的不同理解和公众利益在各方面侧重不同的认识,探索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可行路径。 “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

公共政策的核心是一种选择。 这种选择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这种选择是决策者基于理性、渐进或综合决策模型而产生的最佳选择。

2 .试论述公共政策概念界定的主要理论。

答:在政策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如何界定公共政策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研究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意见,从多个角度定义了公共政策的概念:

(1)价值分配论

D伊斯顿从政治活动研究切入,从动态政治系统的角度考虑权力、价值等政治因素,将公共政策定义为“对社会整体价值的权威分配”。 他认为,“政策是由决定和行动组成的网络,从而分配价值”。

)2)目标方法选择论

与价值分配论不同,一些学者强调公共政策是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式选择

拉斯威尔认为:“公共政策是具有目标价值和战略的大规模计划。”

Wi詹金斯还表示,政策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决定。 这些决定涉及选择目标和在一定形势下实现目标的必要方法\”。

(磷的看法与之相似。 “公共政策是指目标声明、目标规划、未来重要政府决策行为的一般指导方针、可选的行动路线或方针、采取或不采取行动的结果,甚至是政府的所有行为。 ”

(3)立场论

这个定义将公共政策视为一个立场。

JK弗兰德等人说:“政策实质上是一个立场。 一项政策一旦宣布,就可以以此为依据作出关于几个列的决定”。

TR迪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府决定的,或者不是由政府决定的”。

)4)过程论

这个定义将公共政策视为动态过程。

弗里德里奇认为:“公共政策是个人、团体或政府在特定环境下有计划地活动的过程,提出政策的目的是利用时机、客户服务障碍来实现某一特定目标、实现某一既定目标、制定某一既定目标

詹姆斯e安德森指出,公共政策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这些活动是一个或多个行为者为了处理某个问题或相关事务而实施的。

h高克洛直截了当地指出,政策“通常可以看作是行动或无行动的过程,而不是特别的决定或行动”。

)5)政治正当性实现论

w帕森斯认为,政策是政治理性的表现和体现。 “是制定政策,使某个理由或主张合理化。 这些理由或主张包括对面临的挑战的认识和解决该挑战的方案两部分。 政策定义问题,指出应该怎么做。 一项政策意味着提出理论或原则,根据这些理论和原则,需要取得合法性的要求得以实现。 ”

3 .试论述公共政策研究的主线。

答:公共政策研究涉及政治、行政的多个视角。 概括而言,公共政策研究的主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制定公共政策的主体权力结构、权力运行机制、决策机制

权力结构、权力运行机制、决策机制作为影响公共政策的框架性基础,已成为公共政策研究的主线之一。

权力结构首先通过对不同决策参与者权力范围及其相互制衡关系的规制影响重要政策。 这包括根据谁获得正式权力的决定、选择和决定之前应该遵循什么程序以及人们可以合法地如何影响那些拥有正式权力的人来进行利益分配。

既定权力结构下,权力运行的动态过程是相关主体运用权力的过程。 由权力机制建立的政治选择框架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有重大影响。

公共决策机制可按最高决策权人数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也可按决策权分配关系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 基于一国现行权力结构和权力运行机制的决策权力制度设计直接影响决策的进程及其结果。

)2)公共政策进程和程序

公共政策的最终形式是法律法规、规划、决策和措施等,但公共政策的研究需要特别关注和分析静态和动态的运行过程。

静态研究以系统理论为基础,探讨公共政策过程的科学化。

动态研究可以聚焦于公共政策的具体事件或特殊领域,关注一个组织内的政策过程或社区、社区影响政策的过程,或者微观政策信息、政策沟通、政策倡导等。

)3)公共政策的内容和输出

这方面的研究更加关注政策形成的因果关系和政策的实际效果。

政策内容研究试图针对某一具体领域,探索政策的起源、历史发展和演变,分析政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找出政策发展变化的原因。

政策输出研究考察不同国家或地区政府费用水平和提供服务的现状、变化和差异,将政策视为一种因变量,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说明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不同政策输出的原因。

4 .哪些因素妨碍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政策沟通? 怎么解决?

答:政策沟通渠道多元化发展提高了公民政策参与度,进一步增强了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政策合法化的基础。 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政策沟通也存在诸多障碍。

(1)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政策沟通障碍:

沟通的技术障碍,主要是政策信息传递过程中难以克服的技术因素造成的信息损失和失真等问题,以及技术发展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公众的沟通参与方式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或不能实现。

沟通心理障碍。 主要是因为传统政治体系的权力本位、官本位、规制本位和等级观念、政策信息的封闭性增强了决策者及其决策过程的神秘性,这种神秘性加深了公众对政府的隔膜感,强化了一些公众对政府的盲从。 传统的受控政府管理模式导致的政府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的专断性和随意性,以及政策过程缺乏透明度,不仅不利于政策的形成,而且削弱了公众对政策过程的信任基础。 作为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对政府部门和公共政策体系缺乏或缺乏认同感会引发非常规的反向反应,使其拒绝接受或拒绝正常的政策信息传递,可能产生政策沟通的心理障碍。

沟通渠道的闭塞。 一是制度缺失,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建立健全。 二是政府与社会之间良好的协调互动关系尚待推动发展,政府与市民社会合作治理的格局尚未形成。 三是信息、技术、人力和物力限制,传统决策体制和观念的影响,以及一些政府、机关或官员既得利益的维护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政策信息流动受阻、阻滞甚至扭曲的严重局面。 如公众意愿表达受到压制、弱势群体信访无门或受阻、电子政务运行滞后、听证过程被引向权威部门等。

)2)针对以上各种沟通渠道堵塞的情况,采取措施如下。

加强政策沟通制度建设,特别是制定相关法律规范,使政策沟通制度规范成为政府和公众的共识和共同价值。

促进社会自治组织和第三部门的发育和壮大,使之成为与政府开展政策沟通的重要民意组织。

多种力量推动和加强对政府和政府机构的有效监督和约束,推动转变观念,增强以人民为本和以服务为本的意识,加快建设和完善政策沟通渠道,真正实现政府与公众的政策沟通

5 .试论述现代公共政策分析的五种基本模式。 [厦门大学2013年研]

答:现代公共政策分析的五种基本模式如下。

传统理性模式:决策追求最优解

合理的模型来自传统经济学的理论。 传统经济学理论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认为人是自私功利的,无论做什么事都以满足个人最大的利益需要为目标。 分析人的行为实际上很简单。 他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是因为这样做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他的利益需要。 传统政策理论认为,任何决策都是目标行为,实现目标有多种方法和手段。 理性选择是指选择具有最大价值的选择,也就是实现目标的最佳方案。 必要条件如下

将决策行为视为整体行为而非集体行为。 正因为是整体,才能做出一致的价值判断,如果是集体,必然会出现价值观的不同,所以目标选择和最佳认定会产生分歧。

决策者具有绝对的合理性。 表示他们拥有完整的知识和信息,可以网罗备选方案,预测所有结果。

决策目标单一、明确、绝对。

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具有一致的价值观。

决策过程中不考虑时间和其他政策资源的消耗。

有限理性模型:决策追求满意解

西蒙认为,现实决策者的理性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行政人。 行政人的价值观和目标往往是多样的,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始终处于变动状态,且表现出冲突的特点。 行政人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可能有限,其决策行为往往受其心理因素的一定制约。 他们也不是希望找到最佳解,只要能找到满意解就满足了。

在信息活动阶段,人的决策行为往往受感知选择性支配,不同经验和背景的决策者对决策环境的认识不同。

在设计活动阶段,人们不是找到所有的可行性方案,而是通过有力的解决活动,寻找满意的决策方案。

在选择活动阶段,决策者遇到满意方案时中止搜索行为。

渐进主义:新政策是对旧政策的补充和修正

美国林德布洛姆学者认为,政策制定的实际过程就是不断补充和修正传统政策行为的过程。 政策制定只能根据以往经验,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实现渐进变迁。 决策者应在现有方案的基础上,通过与原有政策的比较,考虑到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对原有政策进行局部、小范围的调适,逐步将旧政策转化为新政策。 也就是说,是“将小事积累起来变成大事”的过程。 渐进式模型具有以下特征:

渐进模型要求决策者保留对传统政策的承诺。 政策制定以现行政策为基础,不能重新开始事业。

渐进模型侧重于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 我不是强调创新,也不是什么都不做,我只是注重修改和补充现行政策,以弥补现行政策的缺陷。

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适应。 不要金口玉言,一劳永逸,就要注意反馈调节,在试探和摸索中前进。

精英理论:政策是精英们的偏好

精英理论将公共政策视为掌握统治权力的政治精英们的价值观。 其主要观点是,在政策过程中,公众完全是被动的,他们的要求及其行为对公共政策没有决定作用。 与此相对,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精英们掌握着政策制定的主导权,公共政策完全由他们决定,由行政官及其机构执行。 基本的想法如下

社会分化为有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少数人掌握社会价值的分配权,很多人不能参与公共政策决策。

作为统治者的少数人不是作为被统治者的多数人的代表。 精英主要来自经济地位较高的社会阶层。

从被统治的非精英阶层进入统治者的精英阶层,这个变化过程一定会缓慢而持续,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避免革命的发生。 在非精英阶层,只有能接受精英阶层共同观念的人才可能被允许加入统治精英行列。

在维护社会制度基本价值观念的社会制度发展中,精英阶层呈现出一致的看法。

公共政策不是大势所趋,而是政治精英的主要价值观。 公共政策的变化一定是渐进的,不是革命性的。

精英活跃,公众麻木,两者信息严重不对称。 前者的影响远大于后者的影响。

制度理论:政策是组织的产物

制度理论认为,公共政策与政府制度的关系十分密切,政府制度是公共政策的母体,在公共政策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换言之,不同的政府制度输出不同的政策,公共政策是政府制度的产物。

政府制度赋予公共政策以下特征

公共政策的正当性。 只有公共政策作为法律规定出现,要求公共和团体忠诚和服从。

公共政策的普遍性。 公共政策的触角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社会的每个人但是其他一些社会组织的政策与公共政策相比目标群体非常有限。

公共政策的强制性。 只有政府有权约束其政策的反对者,以武力为后盾垄断社会强制权,但其他社会组织可以实施的处罚无法与政府的这种力量相提并论。

6 .治理背景下中国政策议程设置有哪些新趋势? [江苏大学2019年研]

答:改革开放以来,继地方分权、政企分开、政府社会分离的步伐之后,中国国家治理的政策议程设置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1)政策议程设定的推进机制

每个社会都面临很多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引起政府的关注。 由于政府能力的有限性,只有某些社会问题往往受到决策者的重视并列入正式政策议程。

社会问题要引起决策者的重视,需要一定的触发机制,从而将常态问题转化为紧迫问题,形成要求改变现状的政治压力。 具体而言,政策议程的创设主要有四种触发机制:

领导的指示。 政治领导人在政策议程的创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权主动提出政策问题和作出指示,要求政府部门提出解决方案,决定是否将公众关注的政策问题纳入官方政策议程。

危机事件。 一旦突发危机事件在短时间内引起公众关注,政府可能会立即采取行动,将此问题纳入政策议程。

抗议活动。 大规模的抗议行动容易引起暴动,引发危机局势,所以政府有必要迅速采取紧急行动。

曝光行动。 媒体曝光的社会问题往往容易被纳入政府议程。

)2)政策议程设置的四种模式

在设定一项政策议程时,决策者需要筛选利益攸关方提供的知识和信息,找出关键问题,并将其纳入正式议事日程。 在这个过程中,新知识、新信息的应用是启动政策议程的重要动因。 根据知识应用情况,可以将政策议程设置分为精英导向、府际交流、专家咨询、社会交流四种模式。

精英驱动模式

政策议程的设定由权力精英支配,决策者根据自身经验、认知和判断,独立提出政策问题,构建政策议程,提出政策方案,自上而下运行。 精英主导的模式也可以为政策审议设置公共议程,但主要作为政治动员的手段,权力精英以外的各方行为者缺乏实质性影响。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拒绝利益相关者参与,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精英导向容易导致决策失误,甚至造成重大损失。 因此,在这种模式下,一旦出现开放论坛,就可能挑战政府治理的公信力。

府际交流模式

策略设置是决策者与执行者交互的结果。 政府间交流模式由政府内部人员或部门提出政策问题,经上级领导或重要领导同意后,进入正式官方议程。 政府间的互动模式发生在不同层次的政府或部门之间,政策制定不仅要合理设定政策目标,而且要考虑具体情况,采用执行者提供的相关信息。 在多层次的政府体系中,由于各地具体环境存在差异,政策制定需要考虑执行问题,吸收地方性知识,增强决策包容性。

专家咨询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专家建议将成为推动政策议程创设的重要力量。 对于专业性、技术性强的政策领域,专家咨询将弥补决策者的知识局限,提供更加系统的学科化知识支撑。 专家咨询分为直接建议和间接影响两种形式,前者通过提交研究报告或参加咨询会,后者通过发表文章或接受媒体采访,提出新的政策议题随着公共事务的日益复杂,专家咨询已成为政策议程创设的重要触发机制。 但由于专家倾向于将价值问题转化为技术问题,有时也会引起公众的质疑。

社会交往模式

该模式的政策议程设置比较开放,政府行为者与外部行为者具有持续互动,决策者注重倾听社会声音,有利于提高决策的协商性和民主性。 由于不同社会群体的政策偏好存在矛盾,社会交往模式通过构建公共平台、组织社会协商对话、增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寻找各方都能接受的共识方案。 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大公众参与的影响力,相对于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公众议题对政府议题的议题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3)治理背景下的中国政策议程设置有以下新趋势。

府际交流:从精英主导走向全国交流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政策议程设置主要由政治精英驱动,采取自上而下的渠道运行。 改革开放后,为了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央政府开始在许多领域探索改革创新。 其中,为降低决策风险,中央开始组织政策试点,形成了“中央部署——地方试点——中央批准——全国推进”的政策创新路径。 随着地方自主权的扩大,地方自主设置的政策议程大量出现。 地方考试取得效果后,其他地方便于及时跟进学习。 关于有效的地方经验,在得到中央决策者批准后,中央政府也将启动政策议程,纳入国家政策,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专家咨询(从个别咨询到智库建设

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转轨需要多方专家提供智力支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机关相继设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 到了90年代,地方政府也相继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一些政府部门开始委托专家进行专题研究,为政府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 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推进智库建设,将专家论证纳入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委员会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推动建立国家级决策咨询网络。 随后,召开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会议,确定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 新时代背景下,高端智库既可以向智库直报渠道提交研究报告,也可以通过参与咨询会议、发布咨询报告、开设专题课程等支持决策。

社会交往:从动员参与到议题构建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在政策议程的创立中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早期的社会交往大多具有先有政府议程,后有公众参与,动员型参与的特点。 也就是说,在政策审议中,决策者注重引入有序的公众参与,听取公众的意见和诉求。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公众参与的渠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目前,在各种公共论坛上,媒体平台为参与政策议题的讨论提供了便利途径。 由于网络传播效应,一些社会问题迅速聚焦,对政府机构施加压力,进入政府议程。 在环境保护、权益维护、社区管理、卫生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社会精英自主构建政策议题成为政策议题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新知识的传播也促使决策者重新审视现有政策的合理性,持续多年的公共政策也可能发生变迁。

六.案例分析问题

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城市流动人口越来越多,他们的孩子入学成为近年来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这些孩子一旦成为新的文盲,就会引起新的社会问题

题,仅在xx市,这些孩子的数量就将近20万人。

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早就引起了中央政府的关注。1998年原国家教委和公安部提出“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具体承担流出地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管理职责”但由于我国义务教育的人头经费按户籍划拨,外来工所在的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并没有包含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教育经费,所以xx市这些流动学龄儿童就学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绝大部分外来务工者子女只能到打工者自己创办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

这一问题也得到媒体的关注。不少记者深入到xx市外来人口聚居地采访,向社会反映打工子弟学校普遍存在着办学条件简陋、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和未通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等具体问题。不少专家学者也纷纷指出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并提出政策建议。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一位副所长说:“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应该以进入公立中小学为主。另外,要采取多种入学形式。\”

这些具体问题进而受到xx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4月3日,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转发了该市教委《关于对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为解决上述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中的诸多具体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

试从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入手,分析xx市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的问题是如何进入政府政策议程的。

答:公共政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问题取向性。公共问题成为公共政策问题的条件是:公共问题促使人们行动,特别是向政府及公共部门表达,同时该问题又在特定政府权限范围之内,在特定时期被列入政府政策议程。具体而言:

(1)存在客观的事实。“入学难”的问题成为近年来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随着城市里流动人口子女的人数越来越多,该问题也逐渐就成为一个社会公共问题。

(2)问题的察觉。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公共问题之后,被政府所察觉,有关政府部门提出了初步的解决原则。

(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政府部门提出了初步的解决原则之后,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即社会所存在的客观现实状况与政府的期望、价值和规范等有相当严重的冲突。

(4)团体或组织活动。社会公共问题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并不单纯是少数个人行动所能奏效的。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只有采取一定的团体或组织行动才有可能影响有关公共组织和政府,才能将公共问题变为公共政策问题。本案例中媒体的活动就可以视为组织行动。

(5)政府的必要政策行动。严重的社会公共问题通常都不可能仅靠少数人或一些私人部门的努力来解决,而必须由有关政府组织或社会公共组织依法采取相应的政策行动来加以解决。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xx市政府办公厅正式转发了该市教委的有关文件,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关推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考本科助学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学考试助学专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考助学/专接本校区介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针对成绩薄弱考不上本科学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