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试 我是谁,我是谁心理测试解释

心理测试 我是谁,我是谁心理测试解释

光明日报记者杨昊光明日报通讯员韩若莱

“刚意识到自己是ENTJ,很典型”“我想找个ISFP、INTP做朋友”……这四个字组成的“单词”不是“密码”,而是风靡网络的“MBTI”人格类型。

有机牛奶是MBTImemes的运营小编之一,发现“FP”的人最容易认真,评论区讨论激烈的都是“FP”的人。 她明确表示:“‘infp’很敏感,不能随便开玩笑。” 通过深入了解MBTI,她把MBTI当成一个社交词汇。 “理解后,可以和别人聊天,遇到陌生人也不会那么害羞,也可以避免踩雷。”

在很多人着迷的星座和塔罗牌占卜之后,“你是什么类型的? ”这是判断人,将人分类的另一种方法。 这种看起来模糊的文字真的能刻画出某种人吗? 为什么人们这么关注心理测试? 心理测试真的对我们的生活有帮助吗? 听听专家们说的吧。

人格分类:容易被贴上标签

MBTI全名为“迈尔斯布里格斯型指标”,是一种人格型理论模型,由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和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共同创建。

模型以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分类的8种心理类型为基础,形成“注意方向”、“认知方式”、“判断方式”、“生活方式”4个维度。 各维度有“外倾e和内倾I”“理性t和感情f”“实感s和直觉n”“判断j和理解p”这两个端点。 将4个维度组合在一起,变成4个字符,表示被试的整体人格类型,最终得到16种人格类型。

北京大学心理认知科学学院教师李同归认为,MBTI之所以成为最近的流行,特别是在网络时代年轻人之间的社交“噱头”,得益于商业模式的普及。 “但是,MBTI在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议。 总体来说,对此表示怀疑的呼声更大,其科学性一直令人怀疑。 ”

“作为科学的心理测量工具,有测量的信度、效度、常模等一系列客观评价体系。 ”李同归解释说。

“MBTI测试信用度低、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是科学界未能充分认可的主要原因。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志妍说:“MBTI将人按类型分类,类型和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贴标签的效果。 这样贴标签可能限制了自己。 人有各种各样的潜能,不是一个测试就能完全定义的,所以这部分必须慎重。”

对于MBTI测试成为“社交密码”,陈志妍表示:“我认为MBTI测试有独特的价值,比如用它来和朋友交流,作为社交、团队交流的工具。 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有不同的性格类型。 人与人的差异并不是“我对你错了”“你好,我不好”的关系,而是根据情况不同,不同类型的人表现出不同的优势。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对多样性的理解和欣赏是一种善于观察人世间百态的态度,同时年轻人也想通过测试寻找自我,其实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需要。 ”

回答“我是谁”:就像照镜子一样

菜菜从小就喜欢“测你小说里的谁”“测你动画里的谁”等小游戏,“我知道这是贴标签,不科学,但我对自己的那个标签有什么兴趣”。 甚至在某次考试之前,菜菜也在网上表示,“很多占卜都乱七八糟,比如‘测你9月的运势’”,希望能给考试增加自信,“结果好就满足,结果不好就没有科学依据”。

为什么人们总是热衷于这些看起来不靠谱的测试和占卜呢? 在李同归看来,“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你去哪里? ”和这几个终极问题一样,人对自己的认识,一直是人们孜孜以求、试图澄清的问题。

“人类的心理蕴藏在内部,不能直接观测。 因此,不能像物理学那样客观地观察,只能以一些工具为媒介进行推测。 所以,在占星术中,看星星盘占卜运势、塔罗牌占卜,甚至看手相、看脸,加上一些模棱两可的似是而非的话,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也就不足为奇了。”李同归说,“认知心理学家们认为‘ 但是,个体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短期内只能加工有限的信息。 因此,人们通常会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方便我们尽快做出决策。 确实,简单地把人分为四类、八类、十六类的简单做法很容易受到人们的欢迎。 ”

李先生例如,在古希腊时期,将人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和粘液质。 “这一区分的科学性尚未得到验证,但显示了气质类型对人的行为方式的影响,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

陈志妍认为,人寻找自我同一性,也就是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据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介绍,这是青少年阶段的主体任务。 但实际上现代社会人心理成熟晚,面对更复杂社会的时间也晚,整个青年阶段可能都在完成这个任务。 人们特别喜欢得到关于这方面的反馈,就像照镜子一样,‘看看我是不是美丽’。 通过猜谜等行为获得分数和结果的反馈,其实是把它作为镜子进行对照,看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能不能照出来”,能不能认识到自己一直以来的认识,现代人的这种心理需求总是存在的。 ”

“但是,照镜子的基础来自生活。 如果没有和同学一起活动,同学就不能给对方正确的反馈。 不探索各个方面的兴趣,谁也无法评价对方在哪些方面有很多特长和优势。 寻找自我非常重要,是通过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等进行尝试和探索。 对某些人来说,它就像一面更加光滑的镜子,清晰可见,而对某些人来说,如果本身不够了解自己,做测试的信息量也会很低。 因为每个人都有差异,所以不仅是一个测试,比较科学的测试肯定也无法判定一个人肯定怎么样。 ”陈志妍说。

心理测试:探索自我的工具

认识真正的自我,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不仅是每个普通人的需要,也是心理学家们一直在追求答案的课题。 科学的心理测试是探索自我的一种方法。 基于大量实验数据的心理测试,信效度较高,可为个人健康发展和组织效率提高提供科学工具。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以世界上第一个“儿童智力测试”为标志开发。 100多年来,心理检测理论和技术越来越完善,出现了许多涵盖个人能力、人格类型等的评估工具。 李同归说,以人格测试为例,比较有名的是“五大名”人格测试、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问卷、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以及中国王登峰等人编制的华人人格问卷。 这些评估工具都有各自的理论基础,还有学术杂志上刊登的学术论文,介绍了这些工具的心理测量学指标。

李同归长期从事心理测量工作。 近20年来,李同归所在团队在对用人单位进行“行为事件访谈”的基础上,构建了优秀的公务员胜任力模型。 人格特征、角色与自我效能( Role and Self-efficacy )、创新能力( Innovation )、社会技能( Social Skill )、动机“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一套测试系统,一直运用于用人单位招聘考试这些都为用人单位封闭好入口提供了客观、科学的标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李一花介绍,心理测试在临床上也是诊断患者病情的辅助手段。 “但常用的抑郁焦虑测试,其结果只代表一种趋势,不能代表诊断结果。 ”临床诊断常用的有国际ICD-10(《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 )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5。

李一花发现,就诊患者中了解心理学知识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的自我分析也越来越深入。 随着社会接受度和开放度的提高,患者不再避讳谈论自己的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识别率、转诊率增加,医生可以更及时、准确地认识患者的心理问题,并进行对症治疗。 在中小学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员,定期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测试和筛查。 据报道,学校越来越强调心理健康,如果孩子们有烦恼,可以求助于精神病医生。 “心理学帮助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抗压能力、理解感情发生的原因等,有助于合理解决人际冲突。 ”李一花说。

李同归最后补充说,人对自身的认识往往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不断探索自然,认识自己。 科学的心理测试对个人自我认同、个人职业选择、个人潜能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光明日报》

资料来源:光明网-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