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知识整理图片,比较文学知识整理的书籍

比较文学知识整理图片,比较文学知识整理的书籍

第一章文学比较总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 1、法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跨国文学的影响关系,反对平行比较研究,以实证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 代表人物:卡列娅范德根主张:反对平行研究; 研究国际文学关系的文学影响关系述评:彻底否定平行研究,其比较狭隘的口号潜藏着比较文学偏离文学比较的法国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文化沙文主义倾向问题的原因分析:学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质疑与挑战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法国中心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2、美国学派的定义。 比较文学将一种文学与另一种文学或几个国家的文学进行比较,与文学和人类表现的其他领域进行比较。 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危机》是美国学派宣言的代表人物。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的基本特征:重视“文学性”,重视作品的文学欣赏和美学分析; 提倡无影响、无实证的平行研究跨国界、跨学科比较研究的不足之处:研究范围边界划分模糊; 主观随意性大; 过分强调文学美学价值的平行研究背景分析:学科理论的纠缠; 民族主义动机; 文化软实力成因三、比较文学界定: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跨越式的文学比较研究,以同源性、相似性、异质性为可比较性基础。 也就是说,承认“求同存异”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学研究的核心理念。 跨文化文明研究; 文明学研究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第一,比较文学专著和论文的出现。 1919年张锡深翻译了日本学者本闻九雄的《文学研究法》。 二是开设比较文学讲座和课题。 1942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比较”等讲座,1979年钱钟书《管锥编》出版,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复活标志。 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会正式成立,《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创刊,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全面复兴。 代表人物: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 《比较文学教程》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比较文学发展阶段: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型期; 美国阶段比较文学转型期亚洲阶段比较文学开展期。 比较文学分为影响研究: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平行研究:比较诗学类型学、主题学、文科学异文明研究:异质比较研究异质对话研究、文化探源研究、总体研究三、比较文学比较可能性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必备要求:跨越性要求、文学要求、比较可能性要求定义:国家间、跨学科、文明

比较前提:同源性、相似性、异质性、变异性

同源性的定义: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语言文学的文学关系研究,寻求事实相关的同源关系,这种影响的同源关系可以直接由具体材料来证实。

以同源性为基础的学科:传播学、起源学、媒介学

同性的界定:无文学影响关系的不同国家文学所表现出的相似之处与契合点,或在审美关怀下,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关系

基于班级同性的学科; 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

异质性与互补性的界定:不同文明之间从文化机制、知识体系、学术规则、话语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的根本质态到互不相同的特性。

变异性的定义:中国比较文学学者针对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学科理论的不足提出的重要理论创新点

以变异性为基础的学科:翻译学、形象学、接受学

第二章国际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

影响研究的定义:法国学派提出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也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 影响研究以不同国家之间基于事实关系的文学影响和接受关系为研究对象,最基本的特征是重视材料试验依据和实证分析。 影响研究将影响的“经由路线”从“起点”出发,经过从“媒介”到“终点”的过程,视为影响“经由路线”的三要素

产生了舆论学、媒介学、渊源学。

1、流传学

定义(又称誉舆学、誉赏学。 传播学研究了一国文学传入国界之外影响的事实,最早由法国学者提出并实践了从起点到终点的追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声誉、变动。

特点:实证性、根源性、历史性

主要内容:作家思想和人格精神在海外的传播及其影响; 文学作品在海外的流传、影响与声誉; 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在海外的流传; 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在海外的流传

流布的五种形式:单向流布形态、多向流布形态、多路径流布形态、集约流布形态、交叉流布形态

2、渊源学

定义:源流学或源泉学,是法国学派提出的影响研究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以作家作品为主体的一些起点不明的文学现象的域外源问题。

特点:实证性、可追溯性、文本性

主要内容:按渊源方式分类:笔述渊源、口传渊源、印象渊源

按渊源关系划分:直线渊源、曲线渊源、群体渊源

四个对象:作品与作品关系研究; 作家与作家关系研究——国家与国家文学互动研究——文学思潮的跨国旅游

三种类型:西方国家间的文学渊源学关系研究; 东方国家间文学渊源关系研究; 东西方国家间的文学渊源研究

3、媒介学

定义:指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关系中介过程的研究。 以文学交流媒体史实大量存在为基础。

特点:可见度、实证性、流动性

三个发展阶段:文字媒介阶段、环境媒介研究、电子媒介研究

翻译、评论、改编、对话四种媒体

三种方式:个人方式、团体方式、环境方式

第三章比较文学与翻译文学

创造性叛逆与翻译

1、创造性叛逆取决于贝洛尔埃斯卡皮

创造性叛逆与西方译学界关于翻译的“改写”“重写”理论

类型:

1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具体表现:个性化翻译误译与误译翻译与编译翻译与改编

2 )作为接受者的读者创造性叛逆

3 )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对比

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读者的创造性叛逆

环境影响

历史、社会、民族主义

人生体验

行为主体

读者的集体接受

读者的个体行为

文学经典的形成:一部文学作品如果能不断翻译成各国语言文字,就能不断遭到世界各国译者、读者和环境创意的反叛

两次翻译:意译与句子翻译

三次误读:译者对原文的误读,即解释性误读; 译者对原文的误读,即创造性误读者对译文的误读,即扩充性误读

第四章形象学、接受学、变异学

一.形象学

一、起源与发展

传统形象学:注重再现者

现代形象学备受关注,创始人是法国巴柔,第二代表是莫哈《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与方法论》

2、定义:将“异国形象”置于“社会群体想象物”的关联之中,研究一个民族对“他者”的各种解释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的原因。 异族形象社会群体形象物:指整个社会对一个异族社会文化整体的阐释

3、特点:主体欲望投射性; “他者”与“自我”互动性整体研究的跨学科变异性

4、研究范围和内容:

围观的人

被视者

发包人与被发包人的关系:狂热、憎恶、亲善

5、研究方法:

1 )文本外部研究

包括社会和集体想象

作家的研究

2 )文本内部研究

包括; 等级关系; 故事的情节

套话:词汇的独特存在形态。 原本是印刷业的“铅版”的意思,主要指某个民族长期反复使用。 这是指出并描绘异国异民族形象的约定成为通俗的个性语言——EG黑鬼、老毛子。

6、性质:

意象蕴涵着不同民族之间的“想象的相互阐释”

意象兼具“自我”与“他者”的双重蕴涵

意象的认知功能介于“再现”与“想象”之间

意象兼具“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价值功能

意象具有语言的所有特征,具有严格意义上的诗学特性

7、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黄祸恐惧与萨克斯罗默笔下的傅楚满形象》葛柱录

黄:指亚洲人肤色特征的祸根:揭示西方对亚洲人深层心理的内容

周宁《中国异托邦:二十世纪西方文化的他者》

二.变异性

1、理念核心:异质性与可比性

2、含义: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现象在影响交流中出现的变异状态,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在相互解构中出现的变异状态,探索比较文学变异的规律

中国首先提出了变异学: 2005年,曹顺庆《比较文学学》提出了比较文学变异学

3、研究内容

1 )跨国变异研究

定义:是两国或两国以上文学的比较,涉及一国文化传入他国带来的影响

2 )语言间变异研究

关注翻译过程的变异和语言层面发生的变异

特点:语言的“不可译”性与变异的必然性——汉语与西语的异质性

3 )跨文化变异研究

文化过滤

内涵:文学交流中接受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 一种文化影响另一种文化时,通过接受者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对影响的反作用。

三层含义:接受者的文化构成性——接受过程中接受者对主体性和选择性影响的反作用

作用机制:现实语境、传统文化的过滤作用; 语言差异过滤接受者的个人文化心理

文学接受的“文化”过滤作用

4 )文学他国化研究

文学他国化:一国文学在传播到他国之后,经过文化过滤、翻译、接受之后的更深的变异,主要是传播国文学本身的文化规则和文学话语已经从根本上被他国化,成为他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 判断标准是语言规则是否会改变。

话语规则:在特定的文化传统、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心理下形成的思辨、陈述和表达等方面的基本规则。

第五章文学类型研究

一.主题学和主题学

1、主题界定:在文学研究领域,从形象思维到文本形成的过程中,将某些情节、某些人物和某些思想概括升华为各种抽象的认知理念,是文学创作内部的重要因素。

主题是事件的归纳、概括和抽象。 在文学创作中,主题是作家以特定的思想立场、人生态度、审美情趣对题材、情节、人物进行倾向性干预后产生的高级判断

主题学的定义:研究同一主题思想及其相关因素在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中的表现形式或处理方式,进一步揭示这些民族或国家在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 进一步追究这些异同在不同时代和地区形成的过程、规律、特征、成因等。

2、主题与主题学的关系

联系:在实际研究中两者重叠

区别开来

主题

主题学

考察对象

典型人物的思想内核

异域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的不同处理

侧重点

揭示研究对象的内涵

作者的手段和研究的外部形式

领域

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

溯源

古希腊的社会功用,中国儒家的诗教观、民众教化作用

19世纪德国的民俗学

个案研究:主题研究《唐璜》

3、主题学研究分类

1 )母题研究

定义:文化传统具有文化因子,是文学作品中最小的叙事单位和语义单位,它是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人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和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eg的生死、喜怒哀乐

母题与主题的关系

差异:母题是对事件最简单的总结,主题是价值判断

母题具体、客观,是基本叙事; 主题是抽象、主观、复杂的句式

由于主题是在母题归纳的基础上进行的价值判断,母题是常项,主题是变量

联系:当你对母题有一定的倾向,有赞成或反对的意义时,它就会上升为主题。 母题价值判断=母题

Eg正义将战胜邪恶

母题的研究对象:人物母题

想象力人物典型的eg海伦代表美貌的主题; 作为现实人物主题的eg屈光度是父子不相容的母题

形象问题

意象是表意意象,是人以审美理想看待事物时在意识中出现的意象,即“意中人意象”

是再现或回忆作者运用形象思维在作品中创造的感觉和直觉经验的eg水火

剧本母题

又称为“形势”,形成了经过高度浓缩和抽象化而形成的程序化、类型化的社会环境

2 )题材研究

定义:是经过合理推敲、选择、提炼,经过集中、综合、虚构、变形等加工处理的素材文学主题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题材研究的主要内容

主要考察一个题材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流变,或相似题材在不同语境中表现形态异同的eg《大洪水》题材《灰榨记》

陈词滥调研究:陈词滥调的背后蕴含着特定民族的文化,作用远远超出了其表面意义

母题

主题

单位

最小的元意义单位

可以概括为若干个母题类型

功能

存在于创作之前,主要有结构功能

存在创作之后的文体中,传达了某种思想认识

相互联系

多个母题依照一定的序列结构成为一个有机体即题材,大多寄寓题材之中

概括若干个母题类型,为主题学研究提供材料

3)主题研究

定义:作者以特定的思想立场、人生态度、审美情趣介入题材。 是对母题和题材的取舍、重构,在特定语境下诠释新意。 Eg老鼠和女人结婚

母题、题材、主题关系:

二.文学研究

1、定义:

比较文学的文学强调各国文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或相互反照的关系,打破文学问题孤立和封闭的局面,要求研究者在民族间、语言间、文化间的视域中考察各种文学的领域、特征、文学划分标准、文学类的流传演变等问题

2、不同文类的研究分类

谢天振对文学类研究分为三类的文学类型的研究; 文学风格研究

分类研究:对西方文科的划分:戏剧、抒情诗与叙事文学

中国古代文类分类复杂,标准庞杂

首次正式提出的文类分类按曹丕的《典论论文》分为四科八类,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赞尚实、诗赋欲丽; 最初的系统分类为陆机《文赋》分为10种

3、缺类研究的特殊性

这种研究不足,可以突出中国比较文学的特点,研究一种文体为什么这个民族和国家有,其他民族和国家没有,或者即使有这种文体的形式,其本质和表现形式也有很大的不同等等。

Eg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可以不发达》

4、文学风格研究的异同

从文学风格角度进行跨文化文学对话

不同的文学风格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审美心理结构。

一种风格的构成往往与几个主要因素有关。 例如,小说风格,其整体特征由主人公的形状和情节安排关系构成。

文学风格比较对话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放弃自己的风格系统。

5、中西诗歌比较

1 )影响研究

杨宪益的《试论欧洲十四行诗及波斯诗人莪默凯延的鲁拜体与我国唐代诗歌的可能性联系》

2 )并行研究

传统差异:诗歌体裁侧重差异,西诗重叙事,中诗重抒情

题材上的差异:西方牧歌,中方自然山水,平和恬静

上(朱光潜说:“西诗率真胜。 中诗婉胜。 西诗深胜。 中的诗微妙而胜。 西诗以简隈胜”。 eg西的诗在爱中思慕、恋爱; 诗的婚后生活,悼亡诗委婉含蓄

中外语研究应注意问题:文科混合性、文科与时代、文科译名问题

文学案例分析:朱光潜的《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第六章比较诗学

一.诗学概念的中西划分

1、西方诗学

诗学与文学研究均称诗学为理论与批评研究的替代概念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鼓风机的《诗的艺术》、鲍姆嘉通、康德与黑格尔等美学的创造性阐发与理论的改进

西方诗学的三大基本体系:模仿论、表现论、象征论

2、中国诗学

诗学意义:指《诗经》之学; 诗歌创作技巧与批评诗理论; 文学理论

中国诗学传统——重表现; 中国诗学把感受志、表达感情作为艺术的审美本质,推崇“伦理理论”

二.诗学与比较诗学

诗学指一般文学理论,比较诗学是对各民族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两者的关系:

衔接:都是以文艺理论为学科中心,探讨文学的基本规律

差异:

诗学

比较诗学

研究对象

文学实践

不同体系的诗学

研究范围

一个文化内部

跨文化

研究方法

归纳推理

比较研究

添加图像注释,最多140个字符

比较诗学文学理论比较非文学诗

3、理论跨界失效与比较研究需求

对非西方文学理论失效现象的两种情况

1 )理论运用拓展失效,用精神分析和原型批评的方法分析中国古典诗歌

2 )逻辑演绎失效,针对理论系统和概念本身的内在逻辑和关系结构问题

失效原因——自身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对于同一类事物,往往有不同的认识逻辑、分类方法和表达体系,但其所表达的话语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受到自身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一旦跨越了专门的文化传统语境,连接两者之间的文化逻辑链很快就会断裂

失效原因——自身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4、中西比较诗学的兴起与发展

1 )台湾港口、海外学者

2 )中国大陆

初期: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1904 《人间词话》 1908鲁迅《摩罗诗力说》 1908

发展时期:朱光潜《试论》钱钟书《谈艺录》

停滞期

复兴繁荣时期:标记1979年钱钟书《管锥编》出版; 王元志《文心雕龙创作论》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

5、中西诗学对话的误区与教训

中国文论的“失语症

世界四大诗学体系:中国古典诗学; 印度诗学、波斯—阿拉伯诗学; 西方诗学

基本原则:平等对话意识“互为主体”的意识广阔视野

第七章文学跨学科研究

一.跨学科研究范畴和学理依据

1、跨学科研究含义:

也被称为“交叉研究”“科学技术的综合”“异种研究”“超文学研究”,是以文学为中心,以强调文学特征,探讨东西学规律为指导而进行的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比较研究。

三个关系

研究方法

材料事实关系

文献学和考据学

美学价值关系

理论与批评

学科交叉关系

科技整合

的四个飞跃:民族间、语言间、文化间、跨学科

研究对象:文学与艺术、文学与人文学科、文学与自然科学

2、跨学科研究的学理依据

各门艺术、各学科往往是相通的,区别只是把握对象的方式、媒介、侧重点的不同,这构成了跨学科研究的学历研究

文科混生共存; 作者身份混杂; 学科交叉融合

3、跨学科研究原则

坚持文学研究本位; 坚持系统研究的前提

二.文学与人类其他领域研究的比较

文学和艺术

可比性

1 )共性)相同起源相同审美理想; 同样的精神内核

2 )差异性)不同的发展历程、审美倾向、表现形式

3 )文艺相互渗透

1、文学与音乐

文学与音乐的双向相互渗透; 文学中的音乐; 音乐文学

2、文学与绘画

差异:文学是语言艺术,绘画是视觉艺术

绘画是空间的艺术,文学是时间的艺术

联系方式:文学与绘画可以功能交换

文学和绘画可以互相表达

文学和绘画可以互相阐发

3、文学与电影

诗意地追求文学表达,成为文学与电影的内在契合

第八章综合文学

相关概念: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整体文学、世界文学

1、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

民族文学以民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同质性和原生性

国别文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地域观念产生的文学现象

2、文学总体

有两个层面的意义。 是第一个层次的意思。 整体文学以三个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中共同存在的事实为研究对象。 第二层次:整体文学指诗学或文学理论

定义:以三种以上国民文学为研究对象,在历史的短期共时性上表现为许多民族和许多国家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现象。 这些共同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现象,随着空间的拓展,地理扩张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共同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诗学和美学的高度进行研究。

3、世界文学在观念上的价值

1 )作为“量”的世界文学,即世界文学是全世界各民族文学史的综合

2 )“质量”世界文学,即世界文学,在世界上占有历史地位,是人类文学水平的代表文学。

3 )作为“观念”的世界文学,即“世界文学”,是我们进行文学思维和文学研究时应具有的思维背景、思想空间和价值标准

歌德理想的世界文学

4、比较诗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

联系人:

比较文学是民族文学通往世界文学的道路和桥梁,是立足现代、立足未来、立足民族、立足世界的新型文学研究

世界文学是比较文学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世界文学的视角”,有“比较”也不会成为“比较文学”。 假设有“世界文学之眼”,即使没有直接的“比较”,也可以看作是“比较文学”。 强调世界文学的观点

差异:

1 )程度差异)在时间、空间、质量、感染力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

2 )根本差异:比较文学包括跨学科研究,比较世界文学中不包括的文学需要系统的比较,世界文学是不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