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的制造业,中国制造业连续十年

现在中国的制造业,中国制造业连续十年

正在加载视频.

这里是京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地面50米以下正在掘进的京华号是我国目前施工中最大的盾构机之一。 今年4月,成功通过北京市副中心交通枢纽和京哈铁路两大特级风险源,目前正以每天20米左右的速度稳定前进。

孙长松中铁十四局京东六环项目盾构副总经理:我们盾构机掘进直径16米07,我们地表沉降基本保持在3毫米以内。

国际上盾构机施工标准一般沉降在30毫米以下,隆起在10毫米以下,这种中国盾构机的控制精度远远高于国际标准。 今天,中国隧道工程使用的盾构机90%以上是国产的,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盾构机的市场份额接近70%。 不可想象的是,20年前,中国还没有自己的盾构机,可以用于这类工程。 盾构机,其正式名称为全断面隧道掘进机。 盾构机涉及数以万计的零部件,产业链涉及机械制造、电子零部件、液压管道等多个工业领域。 由于系统复杂、集成度高,也有人将其称为机械制造皇冠上的珍珠。

北京盾构工程协会理事长吴煜鹏:通俗地说,我们盾构机是隧道厂,以前我们国家在技术方面存在很多差距,所以不能生产。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加速。

1997年,为了修建西康铁路秦岭隧道,中国首次进口了两台德国盾构机。 盾构机施工不仅效率大大提高,而且施工过程的安全性也大大提高。 但是,在享受安全高效服务的同时,中国人却要享受高额的设备费用和不顺畅的售后服务。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中铁屏蔽专家李建斌: 2台近7亿人,外国人这个服务费非常高,服务的时间非常短,每天8个小时。 人家不上班,我们就三班制。 他是一班制的,机器坏了我们就等。 这对我们很刺激,因为你没有掌握技术,所以你处处受制于人。

直到2006年,中国从国外进口了130多台盾构机,耗资百亿美元,却到处受制于人。 当时,国内许多工程机械设备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院长杨华勇:吨位大的起重机、挖掘机大量进口,所以我们没有自己的东西。 不是说做不了中国,而是可靠性差,不能上批量。

关键技术买不到,也等不了。 面临着越来越迫切的建设需求。 2002年,包括盾构机在内的一系列工程机械装备研发被列入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校企联合开始破解盾构机研发背后的密码。

2004年,我国能够实现软土作业的国产地铁盾构机“先行号”在上海成功下线; 2008年4月,我国首条可在复杂地质中作业的“中国地铁1号”在河南成功下线,2009年天津地铁3号线相关路段施工成功。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中铁屏蔽专家李建斌:自从我们第一个出来,国外的装备就大幅度降价了。 那个像以前那样贵,没有市场。

与普通机械设备不同,盾构机是定制化的产品,各设备需要结合实际工程分别设计。 不同的地质、施工队伍,有不同的需求。

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会长黄昌富:比如沙砾地层,这个刀具磨损非常严重,我们应该就这个刀具的配置提出我们的要求和建议。

刀盘的设计开发是盾构机国产化的重要课题。

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国:这是隧道掘进机的滚刀,尤其关键是滚刀的刃环,再加上它,那是破岩的关键一个部件,原本质量好的滚刀刃环多采用进口。

高质量的滚切刀具,既要有一定的硬度,又要有足够的韧性,要使产品达到高标准,最重要的是开发合格的材料和成熟的加工工艺,这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开发,还需要基础性的科学研究,企业承担起来有些困难虽然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一直没有停止对盾构机国产化的研究支持,但十八大以来,盾构机相关技术的研发又被选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的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院长杨华勇: 863是高新技术计划,973是重点基础研究计划,从0到1我们去过一次,还有很多基础技术,特有的关键技术吃不完,所以来做基础研究。

在国家科研项目的推动下,高校大力开展基础技术研究,企业将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项目中,积极反馈效果,不断进行协同研发和创新。

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国:我们在研究这把刀轮的时候和清华大学等大学、专业的大学合作,经过我们的实验,在2018年实现了国产化。 目前,中国市场整体刀具国产刀具占90%。

盾构机有上百项这样的核心技术,在包括液压系统、控制系统等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中获得了攻关。 同时,我国巨大的工程市场为盾构机关键技术的研发和迭代提供了最好的考验平台。

2012年,成都地铁2号线、4号线开工建设。 国产地铁盾构机成功掌握了我国西部富水砂砾地层盾构施工技术; 2014年,在广州地铁7号线建设中,国产盾构机穿越中国华南复杂断层地质,成功攻克全球难题; 2017年,松花江引水项目中,我国当时最大直径的硬岩隧道掘进机首次成功完成水底作业。

盾构机生产企业的这间展厅里,隐藏着中国盾构机技术进步的密码。

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国:这个罐子里储存着我们从各个隧道挖掘机工程项目中收集到的地质样品。 中国的地质条件应该说是整个地质的博物馆,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地质,所以我们对每个地质的地质适应性设计都有很多积累。

十八大以来,一大批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一大批调水工程、城市地下管廊建设等开工建设,盾构机需求激增,每年上百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院长杨华勇: 2002年、2003年的时候,说一年需要30台,我们感觉到了30台。 那都是最大胆的论证,后来坐上高铁,没想到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都需要。

新的需求刺激新的供给,引领新的创造。 这也是中国盾构机这一先进装备成功的又一个重要密码。 中国盾构机人无我见,人有我见,不断创新发展。

北京盾构工程协会理事长吴煜鹏:比如广州就发明了双模盾构。 建设蒙华铁路白城隧道时设计了马蹄形盾构。 这个形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

经过20年的自主创新之路,中国盾构机开始走出国门。

2012年,马来西亚吉隆坡地铁项目开始招标。 中国的基础设施企业向业主推荐了中国盾构机。 马来西亚方面的专门小组特意飞到中国考察,确认了中国企业的能力后,同意首先进口中国盾构机。

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国:中设备通过。 像大球一样的岩石。 这在当时地质勘察阶段还没有发现,由于盾构机设计的性能比较好,整个项目的掘进非常成功。

在一传十、十传百、隧道掘进这些行业,中国先进装备正跟随中国建设力量走出国门,不断征服外国施工队伍。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飞香:我们针对性强,性能可靠,价格优惠,服务快捷。 通过形成价格、性能、质量和服务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比国外盾构机、比国外装备更具性价比和竞争力。

2013年以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盾构机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目前已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8年3月黎巴嫩贝鲁特供水项目使用中国盾构机成功贯通

意大利CMC公司亚太区总经理保罗莫里:这确实是一个好机器,中国企业的服务也非常好。

2019年12月俄罗斯莫斯科地铁项目中,中国盾构机穿越隧道。

莫斯科工程院地铁9处副总经理谢尔盖维纳格拉德夫:中国产隧道盾构机展现出自身优势,隧道掘进速度正常,甚至可以超出预期。

2022年4月,意大利西西里岛一架中国产双模盾构机投入铁路工程。

意大利托托建筑公司总经理阿方索托托: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等待中国的盾构机开始。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装备制造是国家的瑰宝,是制造业的脊梁,也是国际竞争的焦点。 和盾构机一样,中国许多先进装备通过艰苦奋斗、自主创新,走出了一条部分领域国际领先的发展道路。

福建福清华龙一号核电站

中核集团福清核电值班人员必须每天仔细检查设备运行情况。 这里有6台兆瓦级核电机组,年发电能力约为500亿千瓦时。 今年3月25日,中核集团福清核电站6号机组正式具备商业运行条件,标志着我国自主三代核电站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 中国已经是继美国、法国、俄罗斯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

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我们在华龙一号的整个研发技术体系之上,拥有很多自主知识产权。 截至目前,约有716项专利,其中大部分是发明专利。 我们的反应堆设计采用177组,燃料组件采用国际上大量建设的PWR级PWR级PWR级PWR级PWR级157组。 我们增加了20组燃料组件后,降低了我们核电站燃料管线的电力密度,变得更安全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叶奇蓁:从总体技术水平来说,我们已经在跟风跑了。 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我们比别人强一点。

在华龙一号机模型前,总设计师邢继向记者介绍机组特点时,话题离不开“创新”二字。

中核集团华龙1号总设计师邢继:创新了提高核电站安全的几点措施。 例如,我们将传统的主动安全措施和创新的非主动安全措施相结合,可以应对共模故障,比如整个会场停电这样的故障,比如福岛发生核事故这样的原因。

华龙一号不仅承载着几代中国核电人自主创新的理想,也折射出中国核电坚持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 它的诞生,一波三折。 1990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引进法国技术在广东大亚湾建成了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 刚工作两年多的邢继被派往现场当工程师。 当时,中国核工业只是“小学生”,没有高标准的设计,装备制造水平非常落后,甚至需要进口符合法国技术要求的水泥、钢筋等基本材料。 邢继心一直屏着呼吸,要设计完全自主技术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

核心集团华龙1号总设计师邢继:“我们在想为什么只能做别人的学生,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成长而拥有我们自己的东西。 1998年,我们开始了相关研发。 从那以后,沿着大型先进压水堆自主开发的曲折道路,我们不断地一步步向前发展。

堆芯技术是核电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也就无法自主核电。 从那时起,中国核电厂开始探索堆芯自主研发设计。 堆芯研究开发涉及336个系统,25个学科,计算量超乎想象。 最难的是开发和比较多个堆芯模型。

中国原子能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唐传宝:在讨论的过程中最终经过头脑风暴、大家讨论,形成了177堆芯的方案,在此基础上也形成了核电技术方案,这也是我们华龙一号的雏形。

从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到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两条腿走路都不容易,2005年自主“第二代”核电技术方案CP1000问世。 2011年,CP1000研发团队完成了初步设计和初步安全分析报告。 那时,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福岛核事故。 如何保证中国新建的核电机组达到国际最高安全标准? 中核集团果断放弃CP1000建设,紧急推进提前布局的第三代核电技术ACP1000的自主研发。 ACP1000是华龙一号的前身。 核电站人将其命名为华龙一号,意为“中华复兴、龙飞”。 2015年5月7日,中核集团华龙一号世界首座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正式开工建设。 核电的建设非常复杂,国际上有“首山必拖”的魔法。

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研发已经结束,但进入施工后滞后严重,各种问题已经暴露出来。

核能发电的建设,安全是生命线。 要打破“首山必拖”的魔咒,建设中小零件不能出任何差错。 一次,调度员在小流量控制节流孔验证过程中,发现该节流孔孔径设定不符合要求,需立即调整。

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调试人员把这个情况反映到了设计中,我们现场的设计人员马上开始计算。 这个系统是他们设计的,他们完全掌握了这个系统的设计原理和要求,所以很快就调整了设计。 厂方全部准备好,立即按照新修改的设计图进行加工。

在自主化技术的支撑下,华龙一号建设打破“首山必引”的魔咒,2021年1月30日,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世界首台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中核集团华龙1号总设计师邢继: 68.7个月,将其建成。 国际上超过了100个月。 我们的核电建设团队应该认为我是世界上最强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叶奇蓁表示,这一系列基础都立足于自主基础。 从研发、设计、建设、设备制造、运行到管理,自主是最根本的思路。

目前,华龙一号技术在国内外已有不少地方开花,核心集团海南等机组正在建设中。 分布在广东、浙江等地的中广核集团华龙一号几台机组也在建设中,近年来建成投入使用,其技术安全性、成熟性得到国际认可,今年2月通过了国际最严格的核电技术审查——英国通用设计审查。

中国广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王鑫(为什么最严格,是因为它要求按照目前最好、最可靠、最安全的技术应用于核电。 这是最严格审查的最核心实质,我们顺利通过了。 我们通过这样的审查,进入欧洲用户,进入世界各地的核电市场进行开发是具备条件的。

据统计,目前中国大陆共运行核电机组54台,装机容量55805.74兆瓦。 今年上半年,投入使用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1989.99亿千瓦时,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5.02%。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叶奇蓁:我们目前核电在运输机组总载重量世界第三,排在美国法国之后。 核电发电量居世界第二,美国以后,另一个现在我们在建的核电站是世界第一。 核电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这个产业还是早上七八点的太阳,旭日初升的样子,应该说技术也在发展。

装备制造是制造业的“脊梁”。 除了核反应堆、盾构机、大飞机、大火箭、空间站等国家珍宝外,汽车制造业的先进程度也代表着国家制造业的水平。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一直是世界各国竞争的重点也被认为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据统计,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实现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在销量前15名中,自主品牌占12席。 中国已成为新能源汽车最大的市场。 中国如何异军突起,引领世界? 这后面的密码是什么?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孙逢春:全球公认,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了完全自主,而且我们在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产业上在规模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孙逢春,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见证者。 他清晰地记得我国新能源汽车首次问世的情景。 那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500辆自主研发的新能源公交车在道路上行驶,其中,50辆纯电动公交车来往奥运中心区,在国际奥运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奥运中心区交通工具零排放。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孙逢春:这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辆规模较大的电动公交车,当时技术水平,我们在国际上很先进。 当时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电动车都处于实验室阶段,所以如何走出实验室,我们寻找到了美好的奥运场景。

在传统汽车领域,我国一直在追随,但对于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无论是传统汽车强国,还是追随者,大家几乎都在同一起跑线上。 本世纪初,我国将新能源汽车研发作为重点攻关项目,在北京奥运会前突破核心技术,无论是零部件还是整车,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在北京奥运会上亮相的这些车,拉开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序幕。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董扬:社会上能解决能源问题、环境问题,技术上是下一个汽车技术的重要赛道,是下一个制高点,中国汽车也不能永远跟着别人的发展走,我们还是应该夺取未来的制高点

要实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赶超,首先要形成规模市场。 但当时的新能源汽车在充满电的情况下最多只能行驶150公里,与传统汽车的优良性能相比落后很多。 如何让市场接受呢? 企业如何才能转向新能源汽车课程呢?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我们是公共交通率先开始推广的。 这个政府出钱就行了。 另一方面,家用轿车给予优惠。 一方面是直接发放补助金,另一方面也有政策优惠。

补贴迅速缩小了新能源汽车与同级传统汽车的价差,效果及时反映在产销量上,2013年新能源产销量同比增长近40%。

政策驱动使我国新能源汽车具有先发优势,但要实现技术赶超、产品赶超、产业链赶超,需要企业自主创新。 北汽集团是最早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企业,最初的尝试很困难。

北汽新能源公司总经理代康伟:最初研究我们的整车电控技术的时候,我们结合大学的资源,因为北京有很多大学丰富的资源和学科。 我想,正因为有这么好的资源,我们作为整车厂,毕竟作为终端,才能找到这样一种使命感,找到这样一个担当,就是把这么多资源如此整合和应用,共同推动新能源事业的发展。

电池、电机、电控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三部件,其中电池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部件。 要提高电池续航能力,缩短充电时间,我们没有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必须靠自己的技术突破难关。

这是一年前对新材料结构的电池充电测试。 研究人员要看这个方案到底能缩短多少充电时间。

某企业乘用车解决方案部副总裁王升威:温升不能太高。 同时充电速度必须快。 这两个是我们快速充电的关键。

不到十二分钟,电池就完成了80%的充电。

某企业轿车解决方案部副总裁王升威:是的,现在上升到100,测试成功了。

一年后的今天,工程师们可以将充电时间缩短到5分钟以内,完成80%的充电。 持续突破技术难关,电池续航距离也大幅超过了最初的150公里。

某企业首席科学家吴凯(我们推出的麒麟电池,采用相同的化学系统,同等电池组尺寸,电量比国外先进的4680电池提高了13%,能量密度比10年前提高了约3倍。 这意味着我们的电动车能跑600公里,800公里以上。

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动力电池快速发展的十年。 在龙头企业不断创新的引领下,我国动力电池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的电池企业在全球市场份额合计中位居第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我们现在中国动力电池的整个产业链是世界上最完善的。 我们中国电池的产业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我们为世界做了最广泛的组合。 我们链条上的每个环节现在都走在国际前列。

从续航里程仅150公里到超过600公里,消费者对续航里程的担忧逐渐减少,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也加大了产品创新力度,多种产品受到消费者的高度认可。

这里是广西柳州,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小巧时尚的新能源汽车。 截至2022年4月底,柳州市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占当地汽车总保有量的12.5%。 在柳州这样的城市,新能源汽车如此普及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抓住了小城市用户的普遍需求,进行了产品创新,成功地用新颖时尚的小型车占领了小型电动汽车市场。

某企业品牌与市场总监张益勤:以小型电动汽车产品为载体,结合企业技术硬实力和产业链优势,形成政企联动的城市新能源规模化应用生态建设解决方案。

这是新能源汽车智能辅助驾驶的感知系统。 通过车辆顶部的激光雷达和高清摄像头,识别道路上的车辆、人和其他物体,为一定场景下的智能驾驶提供辅助。 目前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日益成熟,智能化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进入智能赛道,中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企业也在积蓄力量。

某企业自动驾驶开发负责人任少卿:近五年到十年来,在像激光雷达这样的传感器领域,出现了可以实际从研发到制造的公司,从这个提案算法中,其实也出现了可以制造出这个完整解决方案的公司。 所以,其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后来的中国汽车产业中,在智能化这个维度上,其实它在世界舞台上占有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经过二十年不懈努力,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取得国际领先优势,向中高端化发展趋势明显。 2020年新能源汽车生产台数达到136.7万辆,9年累计生产台数超过560万辆,超过了原本的500万辆的目标。 到2021年,产销量同比增长一倍以上,其中自主品牌占总量的74.3%。 一项调查显示,愿意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比重从2017年的20%上升到2021年的63%,在高收入群体中,这一表现更为明显,近9成的消费者表示愿意购买新能源汽车。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孙逢春:我们的总体目标非常明确,包括技术赶超、产品赶超、我们产业链赶超。 我们要实现技术自主、产品自主、产业链自主。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我们政府的理念创新和政策创新,启动并引领了这次新能源产业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转型。

除装备制造业外,消费品制造业在制造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消费品制造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是保障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支撑。 在消费品制造业,纺织品服装与所有人的幸福指数密切相关。

在宁波市北仑区,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加工厂,和分布在安徽、浙江、东南亚各国的工厂一起,每天生产约200万件衣服。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体育服饰品牌都是由这家企业代工生产的。

绍兴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贸易集聚地,全球约有1/4的纺织产品在此交易。 2021年柯桥中国轻纺城市场群,线上两个市场交易额超过3000亿元。

位于山东泰安市邱家店镇的姚家坡村,每天购买30吨以上的面料,制作约16万条秋裤子。 这里一年生产的秋裤全长,加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一周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秋裤村”。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副会长研究员孙淮滨:生产规模我们是最大的,现在每年大概纤维加工总量5800万吨,是什么概念? 占世界的50%以上。 我们的出口去年为3160亿美元,是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服装协会会长陈大鹏:据我们中国服装协会推算,目前中国整个服装市场零售规模应该超过4.5万亿美元,网上零售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

从生产、出口到消费,支撑着这些庞大数字的,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完善、不断转型升级的中国纺织产业链。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副会长研究员孙淮滨(世界上没有像我们这样丰富、系统、完整的纺织产业链。 我们有石化的、包括农业在内的上游原料供应,同时我们各纺织链条上的行业、细分行业都要齐全。 以及工业纺织品、家用纺织品和服装,还有我们的纺织机械、服装机械贯穿于整个产业链。

一件衣服从棉花到纤维,再到织布、染色和衣服,中间要经过几十到上百个工序,所以纺织业也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国有几千年历史的纺织业,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21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释放了巨大的生产能力,不断向全世界提供价廉物美的服装。 随着规模的增大和内外环境的变化,也对中国纺织业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副会长研究员孙淮滨(我们的身体已经非常大了。 要说让它跑得更快,我认为这个可能性很低。 我们也面临着市场环境的这种变化,环境保护的压力,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这样一系列的因素使得我们必须从变革升级,从大到强。

怎么变强? 自主创新先进技术,一意孤行,是迈向产业链高端的关键。

盛虹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缪汉根:这就是超细纤维,最细的话可以超过头发丝的1/50。

超细纤维广泛应用于高档服装、家纺面料、高性能过滤材料、清洁材料、豪车内饰等诸多领域。 通俗地说,1万米长的超细纤维单丝只有不到0.028克,这意味着重112克的超细纤维单丝可以绕地球赤道一周。 只有在高倍电镜下才能看到一根超细纤维的内部形态。 在这种一根纤维长丝中,实际上分布着合计2664根长丝。 这种直径为头发1/100的“海岛超细纤维”,是这家企业从实验室研发到工业化的批量生产成果。 目前,该企业超细纤维产品年产量已约占世界的60%,成为重要的生产基地。

盛虹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缪汉根:我们利润的很大一部分保障来自于制造别人做不到的产品,产品附加值高,销售也很好。

坚持差异化路线,打造别人做不到的产品是该企业引领行业的关键。 10年来,企业投入约1000亿元通过化纤上下游产业链,新技术产品数量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速。 除了不断挑战超细纤维的极限,回收塑料瓶制成的再生纤维也成为他们主要的研发方向和利润增长来源。

盛虹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缪汉根:我们今年的再生纤维产量达到35万吨,可以比去年翻一番,但需求增长速度比产能还快,总体上还是供应不足,部分产品的订单排到了第四季度。

怎么变强? 广泛运用最新的自动化数字化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本增效,是赢得市场青睐的关键。 全自动化生产线、纺机的数据共享,让“智慧大脑”在一个屏幕上掌握,在山东枣庄,在这个高档新型特种纱线生产车间,曾经是纺织企业“千人纱、万人布”的情景已经成为历史。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和系统大数据的分析,企业实现了精细化管理,目前生产1万个就业岗位只需要35人。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李陵申说:“30多年前,当时10万片的工厂1万片,1万片的雇工相当于千人。 通过智能化工厂,劳动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实现了纺织厂夜间无人的愿景。

在江苏常熟,这个可以存放150万箱衣服的巨大自动化立库,3分钟就能锁定一套衣服,自动贴上快递,送到运输车辆。 整个仓库区每天的吞吐量最多可达100万件,搬运、分拣、配送、清点库存都由机器人完成。

每6秒钟更新一次企业大数据平台上的全国销量数据,进行实时市场动态分析。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李陵申:经过近几年行业这一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反复升级,全行业劳动生产效率、智能制造水平和数字化整体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

这是一家大连定制服装企业,除了网上商店,它们的销售大部分来自网络订单。 这意味着消费者不仅可以在网上选择面料、参与设计,还可以进行遥测,只要根据要求拍摄照片,就可以智能展示领口和腰围等多个部位的尺寸数据。

大连隆生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琦:而且,这里面比如整件衣服可以看到360度。 然后,比如你能看到拉链。 如果有客人不喜欢拉链变成纽扣的话,从面料的材质,到颜色,到设计的细节都可以让客人参加。

定制,数字化生产,这是纺织服装业实现先进发展的密码。 这得益于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在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许多服装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智慧工厂,实现了向数字智能制造的转型。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服装协会会长陈大鹏: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新发展为这一大规模定制提供了可能。 你可能会去服装厂看看。 我们的流水线都生产一种类型的服装。 但是,我们在每一次裁剪上使用不同的芯片,从这一流水线开始,我们流水线的工人就可以根据每一次裁剪不同的缝合要求制作这个。 在整个流水线上实现这样大规模的定制。

个性化定制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服装需求,融合了互联网时代直播商业这一全新业态,从服装行业设计到生产到销售,整个产业链得到系统重塑。 与许多制造行业一样,抓住数字时代的机遇走向智能高端制造,纺织服装行业变革是中国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缩影。

主编丨喻晓轩刘宁

编辑瞿贵祥陆宇佳王陶然刘晓晨高琦

摄丨徐鹏阮红宇付鹏

扫描下图二维码查看更多新闻

相关推荐

营养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营养学基础知识PPT

能量来源人体所需要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三者统称为“产能营养...

2020年自考报名入口,2020年自考新生注册报名时间

以下是自考新手须知自考流程~小白速度收藏~一、新生注册1.如何选择专业?根据目的①找...